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08

第8章 皇城、内城、外城与北京街巷地名(6)

永定门内大街(崇文区):北起南纬路,南至永定门东街。门牌1号至141号,2号至206号。

永定门外大街(崇文区):北起永定门西滨河路,南至南环东路。门牌1号至161号,2号至162号。

永定门东街(崇文区):东起天坛东路,西至永定门内大街。门牌(顺)1号至3号。

永定门西街(宣武区):东起永定门内大街,西至太平街。门牌3号。

永定门东街中里(崇文区):东起永定门东街中里,西至永定门东街西里,北起天坛南里中区,南到永定门东街。门牌1楼至8楼。

永定门东街东里(崇文区):东起汽车汽二场,西至永定门东街中里,北起天坛南里东区,南到永门东街。门牌1楼至11楼。

永定门东街西里(崇文区):东起永定门东街中里,西至天坛西胡同,北起天坛南里西区,南至永定门东街。门牌1楼至9楼。

永定门东滨河路(崇文区):东起蒲黄榆路,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门牌(顺)1号至10号。

永定门西滨河路(崇文区):东起水定门外大街,西至永定门外车站路。门牌(顺)1号至31号。

左安门

老北京外城建于明代中后期,当年是为了加强京师防备与治理而修建。因为修筑外城是为了国家安定,所以永定门两侧的城门都以“安”字取名,东侧为左安门,西侧为右安门。过去左安门以“左安架松”闻名京城。

左安架松

自古始,松柏有“群木之长”的美誉,我国树木种类繁多复杂,其中有的树木很名贵,例如,富有香气、非常珍贵的楠木,它是属于建筑和制器的上等良材,如北京皇家祭祖用的太庙,其大殿内建筑用材十分讲究,其主要梁柱外包均为名贵的沉香木,其余的木构件都是用金丝楠木做成的。但是,树木中的楠木、红木等,不论怎样名贵,都不能成为“群木之长”,而松柏,尽管没有楠木、红木等那样名贵,可是它一年四季,总是郁郁苍苍,不怕严寒和冬雪。所以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比较喜欢在宗祠或寺庙等地方种植松柏,特别是松树。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不仅是亲手栽种了4棵松树,而且还专门写了一首《四松》的诗:“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那么“左安架松”,是怎么回事呢?

在过去的老北京外城左安门东南的地方,曾有6棵松树,虽不甚高,但道劲盘曲,“横阴十亩,支以朱柱百许根”。6棵松树中,有的因为长得盘曲,得由架子支撑,故被人们誉为“左安架松”。这在当时京城来说,真是独树一帜。“左安架松”不仅点缀了左安门外的周围环境,更为实在的是,每到炎热的夏天,可使途经左安门的人们在松树下乘凉歇息,令人神怡。

以左安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左安门内大街(崇文区):北起光明路,南至护城河。门牌1号至51号,2号至30号。

左安门东滨河路(崇文区):北起龙潭路,西至左安门。

左安门两滨河路(崇文区):东起左安门,西至天坛东路。

左安北里(崇文区):东起东护城河,西至左安门内大街,北接龙潭东湖,南至左安三条。门牌(顺)1号至14号。

左安东里(崇文区):东起护城河,西至左安门内大街,北接左安头条,南到南护城河。门牌(顺)1号至17号。

左安西里(崇文区):东起右安门内大街,西至滨香园,北接向新东里,南到南护城河。门牌(顺)1号至32号。

右安门

永安门西侧为右安门,它以“右安花畦”而闻名遐迩。

右安花畦

自古始,植物中的花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老北京时所谓的“右安花畦”,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右安门外美丽风光的一种赞美,因为此地每年春秋季节,百花盛开,艳丽夺目,五彩纷呈,实乃绝妙佳景,因此渐渐出现了“右安花畦”这种说法。

《日下旧闻考·郊垌》篇里,对老北京外城右安门外的“右安花畦”的这一景观,作了这样的记载:

“右安门外,土近泉宜花,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蕴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

还载:“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载如稻麻。然诸花悉备独不能养兰。京师花贾比兰,于此培养花木,四时不绝,而春时芍药尤甲天下。”

以右安门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右安门内大街(宣武区):北起牛街,南至右安门桥。门牌1号至111号。

右安门内西街(宣武区):东起右安门内大街,西至南菜园。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10号。

右安门东城根(宣武区):东起太平街,西至右安门内大街。

右安门西城根(宣武区):东起右安门内大街,西至广安门南城根。

右安东里(宣武区):东起新里二巷,西至右安门内街,北接育人里,南到半桥街。门牌1号至5号。

右安西里(宣武区):东起右安门内街,西至迎春里,北接右安后巷,南到右安门内西街。门牌号1号至9号。

广渠门

外城门东日广渠。

[臣等谨按]广渠门明嘉靖时建,本朝因之。(指清朝——笔者注)

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

[臣等谨按]神木厂神木今存。皇上御制神木谣。

乾隆二十三年御制神木谣:都城东有巨木臣,其长六十余尺,卧于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相传前明时所置,以应甲乙生气云,作神木谣。天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泽连林扶。寿突灵椿忘荣枯,所乐不存屣弃渠。远碎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权舆。是称神木众木殊,春明旧迹久闻予。便中一览城东偶,长六丈余卧通衢。(《日下旧闻考·郊垌》)

广渠门的准确位置应在今广渠门南小街东端,与其他城门一样,也是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因为不论是清军还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都选择以广渠门为突破口,所以这里的城楼与箭楼残破程度要高于外城其他城门,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拆除了,仅存城楼和箭楼的城台及瓮城。1955年在瓮城北侧开豁口连通了广渠门内外大街,1964年拆除了瓮城及残存台基。

以前广渠门内外寺庙多,如隆安寺、天龙寺、安化寺、夕照寺、卧佛寺等。这些寺庙由于香火不盛,大多成为停放灵柩之所,显得十分清静,寺庙周围除了坟墓,便是菜地。为减少丧家等候时间,从事丧葬的人们总要预先挖一些半大的坑穴,待灵柩抬到再继续挖到合乎要求。这半大坑穴叫“等坑”,俗称“沙窝子”。广渠门也就因此得了“沙窝门”的别称。此地杂草丛生、野兔出没,坟墓、“等坑”相间,极其荒凉,所以旧时北京流传着“沙窝门,里外空”的俗语。

沙窝黄木

所谓“沙窝黄木”是指广渠门外曾有皇木厂,是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时贮存木料的地方,因有一巨木“樟扃头”而驰名。据明《春明梦余录》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日樟扁头,围两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岁久风雨淋漓,已渐朽矣。”传说这根巨木可通神,造宫殿时没敢用,而用石栏杆围了起来,乾隆皇帝曾为此作“神木谣”立碑纪念,这根神木被视为北京东方的镇城之宝。

广渠门在北京历史上出名,还因为它是北京城东的重要战略要塞。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皇太极率清八旗军攻打北京,一场北京之战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外展开。为解京城之危,蓟辽督师袁崇焕仅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两昼夜,抵达广渠门外,寒冬饥馁,露宿扎营。在崇祯帝不准进城的情况下,袁崇焕军与清军数万人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激战10小时,转战10余里,明军终于克敌获胜。当时袁崇焕横刀跃马,冲在阵前,左右驰突,中箭很多,“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正如朝鲜使臣从北京向本国回报称:“贼至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回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奔三十余里。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就连皇太极对广渠门之败也慨叹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然而战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使立了战功的一代明将袁崇焕被下诏狱,遭磔于市。《明史·袁崇焕传》这样记载:“自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可见,袁崇焕之死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袁崇焕被害后,其部下余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近年来,位于崇文区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和祠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1917年在龙潭湖畔修建的袁督师庙一起,成为了崇文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广渠门命名的街巷地名列举

广渠路(朝阳区):东起高碑店路,西至东三环南路。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28号。

广渠门外大街(朝阳区):东起三环路,西至广渠门。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地12号。

广渠门外南街(崇文区):西起广渠门南滨河路,东至广渠南五巷。门牌13号至93号,28号至80号。

广渠门南小街(崇文区):北起广渠内大街,西至夕照寺街。门牌号1号至77号,2号至22号。

广渠门南滨河路(朝阳区):北起广渠门外大街,南至左安门。

广安门内大街(宣武区):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广安门北顺城街。门牌1号至681号。

东便门和西便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居民日渐增多,明政府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在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东便游船

东便门在老北京城的东北隅,这里距通惠河较近,“东便游船”,是对老北京的时候,人们乘篷船在通惠河上消夏、游玩活动的一种描述。当时东便门外的通惠河上,每年一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前后,尤为热闹,“笙歌夹岸,碧浪如鳞,画舫澜桡,衣香人影,城堞咫尺,乘舟而游,野趣盎然。”因此,“东便游船”成为东便门附近的一处游览胜景。

说起“东便游船”自然就要说说通惠河,《日下旧闻考·郊垌》篇里,对老北京东便门外有名的通惠河,有这样的描述:

天启元年闰二月,巡按直隶御史张新诏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陈锐疏通之,运船直达大通桥下。

大通河旧名通惠河,元郭守敬所凿,俗亦名裹漕河。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浚大通河,加筑堤岸,建滚水霸以浅水。三十六年,浚护城河,引大通桥运艘达朝阳、东直等门。今东直门、齐化门皆有水关,通惠河水所由入也。乾隆二十三、二十五两年,再加疏浚,漕艘之分运京仓者实利赖焉。

西便群羊

过去,在老北京城的在西便门外,护城河旁沿岸的绿草地上,有数十块白色石头,远远望去,好像一群白绵羊在那里吃草,所以被人们称之为“西便群羊”,并逐渐演变成为西便门的一景。

关于“西便群羊”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解释是:西便门附近确实曾是羊群出没之地。其缘由如下:由于历史原因,北京人喜食羊肉,这就极大刺激了北京羊业的发展。明、清两代的北京羊业曾是一大行业,据清代乾隆京师商号记载,仅前门外珠市口周围二里的范围内就有17家羊肉铺,市场一日销量有“千猪万羊”之说。羊业,又称“羊行”,其中又有羊店、羊肉铺、羊肉馆之别。过去北京市场上的羊肉必须是活体屠宰卖鲜肉,不能卖冷冻肉(那时也没有冷冻肉),所以必须有活羊的交易场所——羊店;经营羊肉的叫羊肉铺(亦称“羊肉床子”);以经营羊馔为主的饭馆叫羊肉馆,有名的“东来顺”、“一条龙”等即为羊肉馆。历史上,北京有三大羊店,即东便门羊店、德胜门外马甸儿羊店,西便门羊店(东华门皇家羊店除外)。羊店内有很多羊圈,存放活羊以备交易,并有伙计定时外出放牧,昔日的羊店周围都是水草丰盛之地。西便门羊店也是如此,每当夕阳西下之时,人们经常看到归圈的羊群,这即“西便群羊”的实景。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以西便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西便门内大街(宣武区):北起广安门北滨河路,南至核桃园东街。门牌1号至99号,24号至52号。

西便门外大街(西城区):北起复兴门外大街,南至广安门北滨河路。门牌1号至9号,2号至10号。

西便门东里(宣武区):东起复兴门南大街,西至西便门内大街,北接护城河沿,南到宣武门西大街。门牌楼(顺)1号至14号。

西便门外大街西里(西城区):东起西便门外大街,西至真武庙四里,北接真武庙路二条,南到真武庙路四条。门牌楼(顺)1号至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