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36432100000023

第23章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1)

——汉字与婚姻家庭

婚姻家庭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从古至今,追求婚姻幸福、儿孙满堂被认为是人生完美的标志。这些家庭伦理观,在汉字里也有全面反映。

家女为安——“安”字趣释

据《汉武故事》载,武帝小时候,他的姑姑长安公主跟他开玩笑:“将我的女儿阿娇嫁给你好吗?”武帝高兴地回答说:“我若能娶阿娇,将建造一座金屋,让她住在那里。”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

古人造“安”字时,也颇有“金屋藏娇”的意味。

上古时代,毒蛇猛兽等人类天敌很多,妇女体力不如男子,在野外不安全,只有在室内才能免受侵害。甲骨文便以一个跪坐在室内的女姿,表示“女坐室内”为安。

在古人心中,“安”就是“平安”、“安宁”,这也是“安”的本义。

“安”在古汉语中可用于疑问句,其意思为“在哪里”、“在什么地方”,这是“安”的引申义。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其意思是:沛公在哪里?至于“安”作其他虚词用,则为假借字。

无豕不成家——“豕”字、“猪”字、“家”字趣释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微服私访,看见一个民妇喂猪,无意中微笑了一下,随从小太监误认为是皇上看上了这位女子。

回到宫内,马皇后询问皇上私访情况,小太监就把他所见之事如实禀报。皇后让他把那妇人招来侍奉,皇上见了说:“这女人好像见过。”皇后说:“就是前天在村里喂猪的那个女子,我以为皇上喜欢她,所以就召进宫来侍奉皇上。”

皇上笑着说:“误会了,我看这妇人喂猪,就明白了古人造字的意思。家字从宀从豕,就是说无豕不成家。我是为这事笑,并非有意于妇人而笑。”

马皇后于是赐给妇人许多东西,让她回去了。

“豕”即猪,以下是“豕”字的发展演变。

(图腾徽号)“豕”字后来变为“犭”作部首用,另造了一个在“豕”旁加“者”作声符的“猪”,变为形声字。

为什么无豕不成家(篆)?上古时代,先民在树上“架木为巢”以作住所。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转到地上架木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作为家畜(如猪、牛、羊、犬等)。为了防止外来侵袭,房子的结构,一般是上居人、下作圈。猪是当时主要的肉食来源,所以房下养猪和其他的牲畜,这就成为“家”的标志。而甲骨文中的家已从图形化简为线条化了,“豕”已倒过来头向上了。金文时代,房形依旧,而“豕”形已非了。“豕”的腹部轮廓线条进一步简省,后腿和尾巴变成交叉形了。秦代小篆字体构形又进一步变化,后来汉隶定型,终于发展成楷书“家”的字形。

通过“家”字的演变,可以探索上古社会的发展情况,古人从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到开始定居,并进入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后来又形成了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社会。

男子力于田——“男”字趣译

古代社会发展到以农业为主时,男子由于体力的原因,成为农耕的主要承担者。“男主外,女主内”,在古人看来,农业生产只能是男子的事,由此“男”字的创造可见一斑。

“男”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中,左边是“田”,右边是一种耕田农具的形状,这种工具即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整个字表示致力于农田耕作,所以,“男子力于田”即“男”字的本义。

“男”字发展到篆书阶段,字形变成上下结构。隶书沿袭了这种结构,“男”字形状基本定型。

在古代社会,有力气、有技术的青壮年很受尊敬,被称作“男”;有些以农为主的部落的首领也叫做“男”;后来,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的第五等爵,也叫做“男”。“男”字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直接反映了从“母性中心”递变为“男性中心”社会的问题。

主内持家的女人——“女”字趣释

“女”字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女”字像一个女子两手交叉,弯曲两腿,跪坐在那里。

古人为什么将“女”设计成这样一个字形呢?其实“女”字形象正是古人家居的姿势,古人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坐在椅凳上,而是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女字造字的形象思维与“男”字之形突出男子以农耕为职业的特征相类似,之所以要描画女性跪坐的姿势,正是强调古代妇女主内持家的特点。这也是父系社会形成后的家庭特征。父系社会形成后,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家务劳动。

“甲骨文形体”的“女”字,足以证明妇女在商朝时已是主内持家的生存状态。

从甲骨文到金文,“女”字形象变化很大,头身相连了,腿脚拉直,坐姿消失,整个字横斜过来;篆书沿袭了这种变化;到了隶书,“女”字已经定型,象形意味大大减少。

对甲骨文形体的“女”字,有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象侧立俯首敛手屈膝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第45页)

也有人将“女”的古文字形理解为女子留下、男子外出到别的部落去生活的风俗。

男子成年——“夫”字趣释

《礼记·典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按照古制,男子到二十时,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此后,男子要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夫”字的造型,正反映了这一古制。

甲骨文、金文的“夫”字从大从一,“大”为人,“一”表示用来束发的簪子,整个字形像一个束发插簪的人形,它的本义即指成年男子。

《说文解字》云:夫,丈夫也。古代称身高一丈的男子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男子成年始成婚配,故“夫”可引申指丈夫,即女子的配偶,与“妇”、“妻”相对;男子成年后,就要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故夫又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如渔夫、农夫等。

关于“夫”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乾隆皇帝与宰相张玉书到江南微服私访,看见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便问张玉书:“这是什么人?”张玉书答曰:“这是一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样写的?”张玉书心中明白,皇帝不会不知道“夫”字怎样写,肯定要发表高论了,因此故意随口说道:“两横一撇一捺。”

乾隆听后摇摇头说:“你这个宰相,竟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辨别清楚。”张玉书连忙上前奏道:“微臣不才,请皇上指教。”

乾隆皇帝哈哈一笑,得意洋洋地说:“农夫是刨土之人,上写‘土’字,下加‘人’字。轿夫肩上扛竿,写‘人’字后,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这个‘夫’字是先写‘天’字出头便是了。夫妻是两个人,先写‘二’字,后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这个‘夫’字是先写‘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打扫卫生的女人——“妇”字趣释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婚后的主要任务是服侍丈夫和操持家务,“妇”字正好体现了古代妇女的这种身份。

《说文解字》云:“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甲骨文的“妇”字,右边为“帚”字的象形字,是一把打扫卫生的扫帚。左边的即“女”字。整个字形像一个长跪女子手持扫帚打扫卫生。“妇”的本义为“打扫卫生的女人”。一般情况下,“妇”和“女”是有区别的,“女”是对所有女性的通称,而“妇”指已婚女子。如果“妇”和“女”字连在一起使用,这种区别就不存在了。“妇女”泛指所有的女性。

妇人最早还是一种带有等级意味的称呼。据《礼记·典礼》记载,天子的妻子叫做后,诸侯的妻子叫做夫人,大夫的妻子叫做孺人,士的妻子叫做妇人,老百姓的妻子叫做妻子。

在封建社会,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要其遵守妇道,最突出的就是要“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的道德、行为、修养所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女要遵守的四种道德规范,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关于“妇”字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两人经常在一起猜谜。一天,王安石出了一个字谜:“左七右七,横山倒出。”王吉甫一听便猜出王安石所说的是个什么字,却没有直接说出谜底,而自己也作了一则谜语:“一上一下,春少三日,你猜我猜,合是一对。”王安石一听,哈哈大笑。原来,王安石和王吉甫的谜底分别为“妇”和“夫”字。

手持斧子的人——“父”字趣释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高大威严,又不乏和蔼可亲;他聪明睿智,又不失憨直善良;他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他孜孜不倦教育我们成人。这些父亲身上的共性,有没有体现在“父”字上呢?

《说文解字》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意思是,“父”是坚持规矩的人,是一家之长,是引导教育子女的人。而从甲骨文和金文的“父”字字形来看,“父”字像一只手抓住一柄石斧或棍棒的样子。在原始社会父系时代,石斧、棍棒是一种主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而手持石斧、棍棒与敌人作战或从事艰苦的野外劳动,是成年男子即父亲的责任,所以“父”的本义就是父亲。

“父”字的古文形体表明了父亲教育的严厉性。从古至今,中国就有“严父慈母”的说法,还用“家严”一词来代指“父亲”。“父”字还引申为对成年男子或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一种尊称。父,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父取义的字皆与长辈男子等义有关。以父作义符的字有:爷(爺)、爸、爹。以父作声符的字有:斧、釜。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尊敬,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有父亲节。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诞生在美国。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她想起了含辛茹苦将她抚养成人的父亲。杜德夫人深深地感到设立父亲节的必要,于是为设立父亲节奔走呼吁。她的呼吁,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响应,于是,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选为“父亲节”。在1910年6月,美国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还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红玫瑰花,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父亲已故去的人,则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有奶便是娘——“母”字趣释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千百年来,母亲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美丽温柔的,这种印象反映在汉字中,也是一样。

甲骨文中的“母”字,像一个敛手屈膝的女子,胸部特别突出的两点代表乳房。这个字的本义不言自明,就是母亲。后来,“母”字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代表母乳的两点一直保留着,这是作为母亲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做“有奶便是娘”。

“母”字由“母亲”一义,引申用作女性尊长的通称,如伯母、祖母等。因为母能生子,所以母字也引申指事物的本源。此外,母也泛指雌性的动物,如母鸡、母牛等。

中国古代提倡做人要讲究五种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中国人推崇的道德规范。成语“母慈子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母亲要疼爱孩子,子女要孝顺。

同父亲节一样,全世界也有很多国家设立了母亲节。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丝(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安娜的母亲于1905年去世,她悲痛欲绝。两年后,她和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威望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1908年5月10日,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从此流传下来。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在5月9日由威尔逊总统颁布施行。现在,母亲节已经在很多国家流传了。

“儿猫”为何意——“儿”字趣释

“儿”字是生活中的常用字,古人是如何为“儿”字造型的呢?

古文字的“儿”字,像一个婴儿的形状:身小头大,囟门尚未闭合。《说文解字》云:“儿,孺子也。从儿,像小儿头囟未合。”所以“儿”的本义即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