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36432100000033

第33章 毫厘之差谬千里

——错别字趣话

“一字之正造福子孙,一字之误贻害千古。”古代文字学家的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汉字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和文化的载体。让我们一起纠正错别字,捍卫汉字的规范和美丽。

一个别字丢状元

宋仁宗至和年间,四川成都府书生赵旭,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次京城科举选考,他赶忙进京赴考。

考试完毕,他自认为考得非常满意,得中必有希望。

不多久,有天早朝时,宋仁宗询问考试情况。考官就将前三名文卷呈到御前,宋仁宗亲自御览。看了第一卷宋仁宗对考官说:此卷答得极好,可惜卷中有一个错字。考官就问:何字写错?仁宗笑着说:乃是一个“唯”字,原来的“口”旁写错成“厶”旁。考官即拜奏说:此二偏旁可通用。仁宗速命做此卷的考生赵旭进见。

赵旭叩拜皇上,面奏试卷上没有差错。仁宗对赵旭说:卷内确有错字,“唯”本为“口”旁卿如何写作“厶”旁?赵旭回奏:此二偏旁皆可通用。仁宗不悦,就在御案上取下文房四宝写下四个字给赵旭说:卿家看看,吴矣、吕台,卿言通用与朕诉来!赵旭看了半晌无言以对。仁宗立即决定不予录取,命其回家重新读书习字,以观后效。这位狂生,就因为一个不规范字,把到手的状元给弄丢了。当时有人写诗嘲之:

十年寒窗十年苦,一朝及第入仕途。

只为一字多“口”舌,摘去功名再读书。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国民党党内大战。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为另一方,双方在河南省南部拉开战争序幕,共投入了一百多万兵力。

战前,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歼灭蒋军。然而,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下达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无巧不成书,泌阳也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却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冯玉祥的部队依照命令错误地开进泌阳,没能和阎锡山的部队会合,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时机,让蒋军夺得了主动权,致使冯、阎在后面的作战中处处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如果当时参谋不多写那一撇,冯、阎联军得以顺利会师,中原大战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写,历史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幅画卷。

“沁”和“泌”有何不同?沁为形声字,从水,心声,本义指沁水。沁水即今山西省沁源县东北绵山东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县流入黄河。沁阳即由沁水得名。泌也是形声字,从水,必声,本义指泉水涌出的样子。泌阳为河南省县名,在河南省南部泌阳河流域。汉朝时朝廷置泌县,明朝时候才改为泌阳县。

有“贼”形的“赋”

古代有一个富商,识字不多。一日,他带领几个家人坐船到外地做买卖。船行到某一地方,远望江中有座小亭。当船经过小亭时,亭上“江心赋”几个大字突现眼前。

商人一见,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禁不住大叫起来:“不好,江心有贼,赶快返回!”家人一听,赶忙叫船家掉转船头。不料船家仍继续航行,他一边笑,一边指着那几个大字说:“先生,你看仔细,那不是‘江心贼’,而是‘江心赋’啊。”富商一听,心中不服,只好附和着说:“赋就赋呗,可还有些贼形。”

还有一个常读别字的先生。一天晚上,他给学生讲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把“赋”念成了“贼”。恰在这时,有个小偷藏在窗外,听先生大声道:“这《前赤(念成拆音)壁贼》呀!”小偷听了大吃一惊,暗想,他们已经知道前边有贼,不如到房后去偷。

此时,先生讲完课与学生来到后房睡觉。上床后,又与学生论起《后赤壁赋》,照样把“赋”念成“贼”。小偷正好又在外面听见了,不禁叹息说:“这教书先生真是神通,主人请上这样的先生,连看家狗都不用养了!”

“赋”和“贼”字虽然形体相近,却有根本上的不同。“赋”为形声字,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为“征收”。 “贼”为形声字,从戈,则声。“贼”的读音应该念zé,修订版的《辞源》和《辞海》注的就是这个音,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5年12月27日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却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将这个字的读音审定为zéi,废弃了zé的读音。“贼”的本义为毁坏。

房子为什么拆了卖

1947年,解放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一位干部到下面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个村子,村民把地主的房屋拆掉后卖了,再将钱分给缺房的贫雇农。见此情景,这位干部大吃一惊,当即就问村干部为什么不把现成的房子直接分给农民,而要拆掉它。村干部告诉他说:“上级是这么规定的,我们只有照办。”

听了村干部的回答,这位干部感到很奇怪,土改政策中根本没有这一条规定。经查询才发现,原来是区政府的干部把上级的文件抄错了一个字。土改政策规定,对地主的房屋可以“折卖”分给群众。其意思是房子不便于平均分的,可以折价卖了然后分房产,多分了房的户头要拿出钱来,分给那些分不到房的户头。但是,区干部把“折卖”抄成了“拆卖”。虽然只多了一“点”,但意思相去甚远,致使不少村子将一些好端端的房屋全拆掉了。

在汉字中,“折”与“拆”在形体上只有一“点”之差。就这么一“点”导致“折”与“拆”二字在读音和意义上均有差别。折,音zhé;拆,音chāi。尤其是书写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忽略了这一点,甚至会酿成大错。“拆”从“扌”(手),从“斥”,“斥”亦声。也就是说“拆”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斥”有“裂”的意思,即是将东西分开的意思。那么“拆”的本义则是用手将东西分开,引申为“拆开”、“拆散”的意思。“折”字为会意字,从“手”,从“斤”,本义为“断木、断草”,引申为广义的“折断”之义。

县官审“亲爹”

话说有一个地痞,胸无点墨,靠花钱买了个县官。俗话说,尴尬人难免尴尬事。由于他不识几个字,所以在断案时总是笑话百出。

有一天坐堂问案,文书呈上名单,上写原告、被告及证人等三人。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

县官把郁工来错呼成“都上来”,三人便一齐上前。

县官发怒道:“本官只叫原告一人,为什么全都上堂来?”文书在旁,不便直接指明他的错处,委婉地说道:“原告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做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县官又叫被告齐卞丢,误说成“齐下去”,三人只好一齐退下。县官又大发雷霆:“本县叫被告一人,怎么又全都下去了?”

文书又上前解释说:“被告名字也另有念法,叫做齐卞丢,不叫齐下去!”

县官不耐烦地说:“证人的名字,你说该念作什么?”文书答道:“叫新釜。”

县官转怒为喜,自作聪明地说:“我想必有新的念法,不然,我要叫他‘亲爹’了。”

“季达”的两把大“爹”

浒与许、季与李、达与逵、爹与斧、男与勇都是常用字,可有人连这些常用字都分辨不清,闹出了许多笑话。

有一个学生爱看《水浒》,但识字不多,经常读错字闹出笑话。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来拜访他,见他正看《水浒》,便随口问道:“老兄正在读什么书?”“《水许》。”那个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

朋友听了,知道他又读了错字,故意接着说:“古今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水许》一书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知书中描写的都是一些什么人物?”

“书中有个人物叫‘季达’(即李逵)。”学生又一本正经地说。

朋友听了,更假装不明白,接着又问道:“更奇了,古人名字中从没有听过有叫季达的。请问这个季达是何许人也?”

学生又比画着说:“此人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

高山滚鼓之妙

汉字的偏旁、内部结构和位置的变化,包括上、下、左、右的变化,对此必须仔细分辨,否则便会闹笑话。

相传,一个自命不凡却文理不通的读书人白文秀东拼西凑写成一篇文章,自己甚为得意,便送给苏东坡过目,说道:此乃拙作,望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只见标题是《读过泰论》,半日不解,良久才悟,便大笑道:“当年秦朝发了大水,淹了庄稼,难怪,难怪!”(意为“秦”字下的“禾”被水淹掉,成了“泰”字。)苏东坡看毕,一言不发交还给他,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点评几句,就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没有名人推存,就好比一张废纸,请老师多美言几句。”

一听白文秀把“推荐”读成“推存”,苏东坡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挥笔在文稿上批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鼓之妙!

白文秀喜不自胜,连连说道:“劳骂,劳骂!”可笑他又把“劳驾”读成了劳骂。白文秀拿着苏东坡的批字到处吹嘘。一个秀才对他说:“这是苏东坡在给你出谜呢!”白文秀呆住了,问道:“出了什么谜?”

秀才告诉他说:“你想一想,高山上滚鼓是什么声音?扑通!扑通——不通!”

孝子翻跟斗

古时,有个忠厚的庄稼汉,姓潘名银斗,娶妻乜氏,夫妻俩对父亲十分孝顺。父亲死后,为表孝心,潘银斗专门去庙堂做斋,以超度父亲亡灵。

做斋的僧人识字不多,诵读孝子名单时,硬着头皮,随便念道:“孝男——翻跟斗——”

潘银斗听说要他翻跟斗,先是一怔,继而想道:“必是亡父在阴曹地府遭受磨难,叫我翻跟斗为他赎罪。”于是,他在灵前的地面上横一个竖一个地翻起跟斗来,直累得浑身是汗,两腿发软。

僧人不知何故,但因斋事不可中断,也不去管他,于是继续念道:“孝媳——也氏——”

潘银斗听到“也是”二字,一时手忙脚乱,赶紧向僧人叩头哀求:“高僧,我老婆怀有身孕,不能翻跟斗呀,实在要翻,就让我替她吧!”说完,又翻滚在地。

僧人糊里糊涂,唯恐如此下去,场面更难收拾,于是便顺势挥动着手说:“你们回去吧,好好祭奠亡灵,跟斗就免了!”

“乜”字跟“也”仅一笔之差,但读音迥异,当姓讲时读作niè,另一个音是miē。

薛蟠读画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薛蟠读画”的故事。

故事以薛蟠与宝玉的一段话开始,薛蟠说:“你明儿来拜寿,打算送什么新鲜物儿?”

宝玉说他没有什么送的……只好写一张字,画一张画。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宫儿,画得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有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得了不得!”

宝玉听后说:“古今字画我也都见过些,哪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起来。命人拿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的是庚黄么?”薛蟠说:“怎么没有看真?我看得真真切切。”宝玉将手一撒给他看道:“可是这两个字吧!”……众人看出原来是“唐寅”两个字。

曹雪芹不愧是塑造人物的文学大师,通过这两个别字,就把薛幡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一字一性命

曾经有位工人,发觉****肿胀,有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便去医院治疗。经检验,诊断为疝气。

所谓疝气,是小肠坠入****所致,俗称小肠气。本是一般病症,危害并不大,治疗并不难。但是,这位工人识字不多,误把疝字当成了癌字,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他又性格内向,既怕问医生,又不敢问朋友,更不愿将病情告诉父母,整日忧愁不堪,无法排遣,于某天吞下大量安眠药,草草结束了一生。

癌症成因虽然尚未破解,但“癌”字古已有之。古人常把人体表面生的癌,一律说成痈疽毒疮;把内脏长癌,常泛泛说是毒瘤、暴病。从“癌”字构造来看,“癌”字病字头下面的“嵒”字,是岩石的“岩”的另一种写法,有险峻的高山之义。古人造“癌”字的时候为什么会用到这个“嵒”字呢?据古书上关于癌症最早的记载,古人发现女性乳房上发生的肿瘤“高突如嵒顶,烂深如嵒壑”,所以就在这个“嵒”字上加了一个病字头,于是就出现了这个“癌”字。

马芮看病

著名演员马德华曾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扮演猪八戒一角,以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观众。然而,他改名的一段趣事却鲜为人知。

马德华原名马芮,有一天,他患了重感冒,到一家医院去看病。他排队等了20多分钟,只见一位值班护士拿着挂号单在走廊里喊道:“马内,马内,谁叫马内?”马芮东瞅西看,见没人答应,心想,大概是叫我吧!于是就走进门诊室。接着去化验室抽血后,又等了好一阵子,突然,化验员大声喝道:“马苗,谁叫马苗?你的血化验好啦。”马芮不敢答应,眼看化验室要关门了,他赶忙进去拿了化验单,女化验员不耐烦地说:“你就是马苗,刚才你怎么不回答?”

后来,马芮到药房取药时,药剂师隔着玻璃窗喊道:“马丙,马丙的药好啦!”马芮不敢怠慢,管他马内、马苗、马丙,抓起药就往注射室走去。谁知,那位女护士拿起他的注射单一看就笑了:“哟,你这个人怎么叫马肉,名字可真怪。”弄得马芮啼笑皆非。后来,马芮参加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拍摄。他想起看病的事,不禁想到,这么多人不认识我这个“芮”字,如果名字放到屏幕上,还不知会被叫成啥呢!于是当即改名“马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