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海寻趣
36432100000034

第34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1)

——炼字与炼意

炼字炼意是汉字使用的至高境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卢廷让,从“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的欧阳修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他们对语言的执著追求让人感动。

四才子填空

宋代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和尚四人情趣相投,是经常唱和应答的诗友。一次,他们共游一寺院,看到墙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才子提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苏轼才思敏捷,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不甘示弱,随即唱道:“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佛印和尚修身养性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的诗句。

后来,他们查阅《杜工部集》,找到了原诗,原来最后一个字为“湿”。四才子无不表示惊叹。“湿”字将“润”的形态、“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颓势都包容在内,使形、情、色、态浑然一体,准确、鲜明、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林花著雨”的诗情画意。可见杜甫观察事物是多么细致入微。

身轻一鸟过

有个姓陈的人得到杜甫的一本诗集,因为保存不好,许多字都不清晰了。这是一本很珍贵的书,他想补全缺的字,于是就请朋友们来帮他“猜”书中所缺的字。

在《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一诗中,有两句:

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是写一个勇敢的武将驰马作战,轻捷得像鸟一样。可缺的这个□,是什么字呢?

有人猜成“疾”,有人猜成“下”字,还有人猜成“起”、“落”……

后来,大家找来了另外一本比较清晰的杜甫诗集,一核对,才知道是个“过”字。越仔细琢磨,越觉得“过”字最好,是掠过、一闪而过的意思,并且与下一句连接得也好。于是,大家更加佩服杜甫写诗用字的功夫了。

白姑干面

相传,明末四川才子杨慎谪贬云南时,一次到建水县双龙桥游玩。他见到桥畔开满了攀枝花,鲜艳耀眼,洗马潭中白莲花也正怒放,令人赏心悦目。正在这时,风起雨来,杨慎只好到附近的草棚暂且避雨。阵雨过后,他从草棚出来,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雨后的桥畔,攀枝花更艳;洗马潭中,白莲花也朵朵含露,娇嫩欲滴。这时,他忽然听见有人吟了一句“双龙桥红灯万盏风吹不熄”,杨慎心想,此人把满枝繁花比做“红灯万盏”倒也恰当,又加上一个“风吹不熄”则更加逼真,真是才子风范。

杨慎也想露一手,跟那人比试一下,他看了一眼洗马潭中盛开的莲花,便吟道:“洗马潭白莲千朵雨洒更鲜。”吟完后得意地看看那人,不想那人并不惊叹,反而对他说:“你不觉得这句子太实了吗?”杨慎怔住了,惊醒过来,忙向那人求教,那人不紧不慢地说:“把‘白莲’改为‘白姑’,‘千朵’改成‘千面’,‘鲜’改成‘艳’。”

的确,那盛开的白莲花不正像姑娘白嫩的脸孔吗?用“白姑”代替“白莲”,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和上联对起来也更加贴切、和谐。而原来的实写就不具有这种形象感。

梅兰芳改台词

一次,梅兰芳率领京剧团到汉口演出。在《女起解》一场戏中,梅兰芳扮演的苏三有一段“反二黄”唱段,第一句是“崇老伯他说是冤枉难辩”。观众席上,沙市京剧团艺委会主任郭叔鹏听到这里,觉得这个难辩与整个剧情相悖。于是大胆地向梅兰芳质疑:“梅先生,你看台词里面,哪儿有苏三所唱的‘冤枉难辩’的意思呢?相反,倒是说她的官司可能有出头的希望了。”郭叔鹏认为,将“难”字改为“能”字,就和剧情相吻合了。“太好了,改词不改腔,观众也容易接受。”从那以后,《女起解》中这句词便唱为“冤枉能辩”了。

后来,梅兰芳上演了《宇宙锋》。次日他又向郭叔鹏征求意见。针对剧中赵高之女装疯一事,郭叔鹏问道:

“梅先生,您演的赵女是真疯还是假疯?”

“你看是真的还是假的?”梅兰芳反问道。

“我看赵女应该是装疯,是假疯。装出来的疯相是为了蒙骗她父亲。‘我只得把官人来一声唤,我的夫啊,随儿到红罗帐,倒凤颠鸾。’把父亲当成丈夫,还要拉他入罗帐,这在赵高看来,女儿是真的疯了。但‘随儿到红罗帐’的一个‘儿’字,却露出了破绽。赵女自称是‘儿’,显然她还知道对方是父亲,这是神态清醒的表现。赵高不傻,凭此很容易识破女儿在装疯。”郭叔鹏说道。

梅兰芳一听,非常佩服,虚心向郭叔鹏征询修改意见。

郭叔鹏说道:“只要把‘儿’字改为‘奴’字就行了。‘奴’是古代妇女的自称。”

第二天,梅兰芳就把这句台词改过来了。

王勃一字千金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十四岁时就已很出名了,被视为神童。据说有一年,他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当时恰逢重阳节,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王勃也参加了宴会。阎都督久慕王勃盛名,席罢便请他为滕王阁作饯别序,王勃挥毫写下了著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并赋诗一首: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最后一句故意空下一字,悄然而去。围观的学者名士纷纷猜测此空字,有的填“水”字,有的填“独”字,但阎都督都觉得不满意。于是派人赶往会馆,请王勃重返滕王阁填字。

使者到了会馆,却被王勃的随从书童挡了驾:“我家公子说,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那使者将原话回禀了阎都督。爱惜人才的阎都督非但没生气,还包了千两纹银,亲自带领文人雅士,赶往会馆求教。王勃故作惊慌,忙下台阶到门口相迎,并拱手笑着说:“区区小事何劳都督大人亲临下问,不才早已将字留在宝地了。”众人大惑不解,连声追问:“才子墨宝,留在何处?”王勃哈哈大笑:“那个字是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恍然大悟,无不称妙。

“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中一个“空”字,将诗人心中郁结的无限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既有对长江之水的凭吊,也有对生不逢时的悲叹,对怀才不遇的自艾,可以说,一个“空”字使意境全出。

“推敲”出来的诗

唐朝时有个叫贾岛的诗人,有一年他到长安赶考。一次,他外出归来,在返回客店的途中,闲来无事,就在驴背上吟诵起不久前写的两句诗。他觉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的“推”字还不怎么贴切,想用一个“敲”字来代替,但考虑了很久,仍然决定不下。于是,他反复吟诵着,一会儿做推门的手势,一会儿做敲门的动作,街上的行人都笑他。

这时迎面来了一支车马队伍,原来是长安府尹韩愈出巡。路上的行人见府尹来了,都急忙向两边回避。只有贾岛仍然骑着毛驴走在路中央,出神地做着推敲的姿势,根本没有注意到车马队伍。

韩愈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听说贾岛因做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当即转怒为喜,在听完贾岛的讲述后,韩愈非常赞赏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并建议把“推”字改为“敲”字。

韩愈说:“从意境的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又写‘幽居’,在那月光皎洁、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几下‘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出寺院的深幽沉寂。而用‘推’字就显不出这许多好处来。”

贾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个意见,决定用“敲”字。

我们现在常用的“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表情达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年初春时节,北宋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洲渡口,他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家中。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近黄昏,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远处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盖,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远处也升起了一轮明月,王安石诗兴大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改了又改,总是找不到一个妥帖的字眼。

忽然,王安石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水,何不用一个“绿”字呢?王安石豁然开朗,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与其他字相比,“绿”字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得很贴切,使全诗增色不少,这个“绿”字就成为后人所说的“诗眼”。

苏东坡兄妹改诗

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