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生的根本就是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才是完美的健康。形是形体、肉体;神,就是精神。只有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相结合才是标准的身心健康。健康靠自己,学会驾驭心境,别让不良心境害了你。
杨力:一个好心态,胜过万灵药
“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
——杨力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然而没有健康的心态,便谈不上健康的身体。知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认为不良的心态会影响身体各部分的生理机能,从而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一切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中,危害最大的是恶劣的心理状态。
有一位高官,在位的时候整日红光满面,见到人的时候总是冲人一笑,满脸都是自信和充实。然而过了几年之后,他从位子上退了下来。刚几天的时间,脸上便再也看不见那种自信和充实的微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从他的神态中能看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没过多久,这种失落感让他变得白发苍苍,这种变化太快了,着实让人大吃一惊。然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谁也没想到,本来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也没有严重的病,但是就在退下来的一年后,却突然离世了。
大家都认为这个高官死于他自己的心态。本来退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这位高官却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对待,他始终沉浸在以往的岁月里,留恋昔日的辉煌和忙碌。现实和过往的反差让他陷入了极度的失落情绪之中。强烈的失落令他焦虑不安,引发失眠,食欲下降,从而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这样,身体越来越不好,离幸福越来越远离死亡就越来越近了。这位高官就在自己失落的心态中,离开了人世。
这个悲剧揭示了一个道理——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健康。
百岁老人陈鑫,一生平静从容,性格随和,宽厚善良,遇事不急,生活很有规律,是老人的颐养天年之道。103岁的刘镜寰是寿星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老人是退休的中学教师,会画油画,写一手好毛笔字,平时在家看报纸,听广播,心平气和过着悠闲的日子。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得知,学会调整自己的七情六欲,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健康。
杨力教授强调,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这和中医提倡的调摄七情可养生不谋而合。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心情浮躁、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其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女性积极地调节心理平衡,经常保持健康心态,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健康小警示运动会把体内积聚的疲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运动还会产生愉快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黄帝:养心调神,保持良好情绪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黄帝内经》
养心调神就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人的情感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躯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医生在就诊的病人中发现,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柳宗元和苏东坡同为我国古代大文豪,他们一生遭遇相近,但寿龄相差悬殊。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由于身处李唐王朝日趋衰落的时代,被贬官流放后,郁郁早逝,年仅47岁。苏东坡同样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甚至身陷囹圄,存亡未卜,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对逆境仍处之坦然,终年66岁。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长寿了。
二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苏东坡善于养心,而柳宗元不能用平常心对待事物的得失。
《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绪活动,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有助于健康的力量。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
谈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林黛玉,因为她多愁善感,眼泪从冬流到春,春流到夏,最后愁死了;另一个是周瑜,被诸葛亮气了三次,就吐血而亡,临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
有人建议林黛玉养宠物,让周瑜练武,转移注意力。此法不错,林黛玉也养了一只宠物——鹦鹉,周瑜平时也耍耍拳,但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其实每个人都该向阿Q学习,学习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在文学上经常被批判,但它不失为调心养神的好方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心灵鸡汤。
那么,现代女性该如何做到养心调神,保持良好情绪呢?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点,并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生命之树常青。
第二,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格。千万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些负面感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第三,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可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慢慢消失,心情变得豁达、轻松。
第四,兴趣广泛多样,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常被逗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会随之消除。尤其是对老年人,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爱好,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健康小警示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张景岳: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
“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
——《先天后论》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先天后论》中写道:“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霍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经也。”道出了与人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当人不怀好意和愤怒时,肾上腺素分泌加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严重时会损伤心脏。所以医生建议,要理解和善待他人,在自己被误解时,也要学会解脱。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提到叶圣陶叶老,人们无不钦佩他的高风亮节。叶老1894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从1912年起就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于1988年2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
叶老为人宽厚仁慈。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他对人一向坦诚,为朋友们办事尽心竭力,实在办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释清楚,绝不推诿。”他热心助人,乐于提携后进。20世纪20年代他以长篇小说《倪焕之》蜚声文坛,后任《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等期刊的主编,这一时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却从不以老资格作家自居。
叶老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他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的质量需要提高时,就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虽然这种繁重的工作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但他却不在意。
叶老的这些美好品德有助于消释心中的块垒,使他心胸开阔,能容人、助人和体谅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保持了泰然的心境,从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善地对待人生,总是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张景岳所说的“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真如为善”确实有道理。
善良正直的人,与人相处时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大家的利益着想,没有私心,这样便心无烦忧,吃得香、睡得好,能促进体内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健康小警示
作为现代生活在社会上生活,每天都要与人交往,经常会碰到别人需要自己理解、帮助和支持的事。在这些事面前,要做到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这不仅是一个人品质修养高低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王为兰:名不过求,利不过贪
“名不过求,利不过贪。”
——王为兰
王为兰是中国传统医学药大学的一知名教授,生于1913年,年过九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王老一直坚持工作,笔耕不辍,为我国的中国传统医学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为兰教授一直贯彻的养生经验是“十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名不过求,利不过贪”。他对名利的态度是:“名”任其自由发展,绝不刻意追求,以不伤害别人为准;“利”取之有道,绝不徇私舞弊,只求温饱,不求富贵。他常说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是他最大的光荣和愿望;平平安安、克勤克俭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王老既无私心,不管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有如此高寿也就不足为奇了。
“去私欲”也是庄子养生的一条途径。虽然人欲不可绝,但“亦不可纵”。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满腹私心,便会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安宁,时间一长就会形劳精亏、积虑成疾,以致“殆而已矣”。只有剔除私心,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生活物质“取之有道”,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使精神得到宽慰,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少私多寿”,是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
古代有位医生,名叫孙君昉,自取名号为“四休居士”,山谷先生问他为何取名四休呢?四休笑而答道:“粗茶淡饭饱即休,补被遮寒暖即休;三平平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山谷听后感叹说:“此安乐法也,知足者,极乐之园也。”
人活在世上,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而精神享受却是无限的,一个人被名利缠绕,就永远没有健康可言;若放下名利包袱,你就会发现健康就在你身边。要想健康长寿,就要从思想和行动中做到不追名、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一个人胸怀坦荡,内心清静,才能活得踏实、活得健康。
健康小警示
善待自己,掌握好名利与健康的平衡点,把握住健康的主动权,拥有健康的体魄,人生才会更美丽。
曹庭栋:恼怒伤身要学会制怒
“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老老恒言·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老老恒言·戒怒》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指出了恼怒伤身的严重危害性。如果遇事心平之和,不焦不躁,则对身体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