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自画像
36445200000006

第6章 谚语和格言

不同于所谓的“思想”,有些道理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清楚明白且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人人公认的谚语。

谚语被当作民族的智慧,它有不寻常的特权,从来没有人对其提出异议,而且原汁原味、经久不衰、流传千古。

我曾好奇地研究过西方国家的谚语,发现它们与中国谚语有很多共同之处。由于谚语大多是言简意赅,除了在研究中获益颇多外,我也因此对各民族的才智和品德有了深入了解。我在大量的实例中激动地发现,人,这一反复无常的奇特生物,他们的奇思妙想被不同国家的谚语描述时,居然惊人的一致。他们总是胡思乱想着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事情,但事实证明只有一样东西,他们能坚持下来,那就是自身的毛病。

我有个好主意:可以给各地的谚语贴上标签,这个想法并不牵强,因为各地的谚语有其自己的特色,这么做倒也符合实际。依我看,法国谚语如一位举止庄重的公民而不是花花公子,言简意赅,没有华丽的修饰,语调亲切而温和,它们是祖母的话语,更多的带着欢愉而非悲哀。相反,中国的谚语却往往穿着“绣花长袍”,差不多成了关于人性的哲理。我们在这点上不愧是东方人,东方向来是产生寓言的土壤。我们的寓言从“自然”这本书中寻找人性的出处。这也许并不是最糟的。

欧洲人差不多与自然不沟通,这一点从其谚语上便可见一斑。西方人也渴盼幸福,对幸福也有着与中国人相同的表现方式。我们常说“乐如游鱼”。许多套话都说履行责任的、节制欲望将带来幸福,这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

宣称鱼儿生活幸福的那句才是真正高明的谚语。因为鱼儿别无他求。只有一无所求才能获得幸福,这是一条普世准则。

比利时人喜欢“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谚语,它说的不错,因为团结的确属于一种社会的完美。可就因为它完美,要体验它就不同寻常。依我看,这句谚语显得有点过于逞强和野心勃勃了。而我们中国人一向谦和,对同样思想的表达也更为直白:“独木不成林。”事实不言自明,道德寓意随后自现。

所有谚语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狐狸的狡诈和山羊的蠢笨等方面,都是差不多的。我们说“为他人狩猎”,就等于“火中取栗”。还有所谓“人人都爱谈他的本行”,也是一个能谅解的人类通病,连我们本身都不免,若斯(Josse)先生就曾不厌其烦地对其加以讥嘲。

我们也有“巴汝奇”之群——并不是我熟悉的巴汝奇本人,而是指他那些与我们相似的羊,在我们那儿像羊一样彼此盲从的人数不胜数。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一句世界各地“临街而号”的谚语。欲望越多越强,力量就越少越弱:欲望越少越弱,力量倒越大越强。这是个多少强弱的问题。

中国有句谚语叫“聋子听戏”,在“Juvenal”中,我也曾读到过太监有情人之说,两者都同样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

想来大家都知道青蛙想要吞掉鹳的故事,这与拉·封丹笔下的青蛙多么相似。这样的青蛙到处都是。

假如你想听忠告,我们的谚语中也俯拾皆是,如“与其一日暴富,不如日进薄利”,这不正应了法国那句“有价值的火是能够持续燃烧的火”的谚语?

“街上不要乱讲,路下即有耳朵”与我们的“隔墙有耳”是另一种巧合的例子。

另外,我们也有“挂网接雨”的傻瓜,他们总是和那些“画饼充饥”的人握手。

还有许多好谚语,只好忍痛割爱了。读者不妨去作更多的对照,通过阅读脍炙人口的重要谚语,相信人们定会对这些至理名言深信不疑,因为它们来自于相互友爱的精神,反映了历史上人类徒然与之抗争的那些原则。《圣经》上就对这样的人类友爱的教义大肆宣扬过。远在耶稣纪元之前三千年,我们也提出过类似的教义,中国曾有本古书上清楚地写道:“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研究这些谚语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参悟人类的共同起源,领会那些可以被称作人类本性的东西。我们承认古老谚语的正确,以致得到人性不变的结论,即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有些谚语读来高深莫测:就像铭刻在古代骑士盾牌上的图案,有时意思不甚明了,担心因此遗人口实,不被遵循。但图案本身还算清楚,因为它代表一种荣誉原则。但谚语则不然,它们经口耳相传,历经周折才佚名流传下来,正如那些图像已模糊不清的古钱币,只有专门的学者才可以从某些独特的标记中辨认出来。

谚语是记忆的残片,这样便不难理解它们为什么会简洁而深邃。“穷年忧黎元”是一条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中国古谚,它说出了以天下幸福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们的实践中令人沮丧的结局。虽然如此,它依然百分百正确。这些仁人志士成功时,会把个人所得献给社会,若失败,就会独自吞咽苦果。

谚语还常借用自然现象来说明事理。“水落石出”暗喻隐藏的恶行终将暴露;“片片草叶有露珠”意指天道的公平。有些谚语甚至太过诙谐,巴黎有段时间就曾流行过这种“过头”的诙谐。他们用“掉进大海还要抓些泡沫”来形容我们所说的“雁过拔毛”的吝啬鬼,这难道不是一种“过头”?但是我并不打算为我的同胞争取优先发明权,只是想表明:太阳底下是没有新东西的。

谁能相信,中国也有对婆婆毫不留情的挖苦,因为全天下都一样。我们不无刻薄地说:“婆婆的脸,五月的天(说变就变)”,常常!用词多么冰冷,又多么活灵活现!

我们不妨再听听与家庭问题有关的更刺耳的谚语:“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一点没说错,如果婆婆们赏光读了我的书,想必露出满意笑容的会不在少数,她们会自言自语道:原来还有这样替人报仇雪恨的地方。

很抱歉,谚语只能就此打住。我能说出许多谚语来证明中国人的洞察人性,了悟人生。当然这不只是表现在谚语上。我们也有自己的“格言”,虽然世人没听说过我们的帕斯卡尔(Pascal)或拉罗什福科(Rochefoucauld)们——我绝对没有诋毁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的意思,中国人对那些能引发世人思的思想家向来都是十分崇敬。

我收集了一些格言,不是全部,若收全它们则能编成一部书。我只收集了流传在文人中比较脍炙人口的那一部分。

下面,我凭记忆按照次序把这些格言写出来,其中不乏精妙之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海宽也有船遇时。

发财容易守财难。

真金不怕火炼。

风烛残年。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事非经过不知难。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天不生无禄之人,地不生无根之草。

江南虽好是他乡。

勇者无惧。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之作马牛。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人去财空。

善欲人知非真善。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酒后吐真言。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好马配好鞍。

远亲不如近邻。

千金之躯,不坐危堂'。

求人不如求己。

口蜜腹剑。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自古雄才多磨难。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好马无需多打,明人不用多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酒不醉人人自醉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一失足成千古恨。

智者如水,上善若水。

这些格言都是佚名的,但被人们记住了,并用之于交谈和写作,这已变成人们的一种思维习惯。

另外还有一些写实主义的格言,由于担心不被那些趣味高雅、神经脆弱者所接受,我便偷偷将其删了。我的水平还不足以将其译成拉丁文,出于某种顾虑,我也不够有勇气把它们全录下来,只好挑出一些译为法文。或许有一天。在我研究拉伯雷后,会再谈谈这些谚语和格言。

教育

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描述中国文明的本来面目,分析它的特点,确定它的起源。但凡见过雕凿而成的同心象牙球的人,都会对它那精巧的制作工艺大加赞叹。这些象牙球真的是精湛的技艺与极大的耐心相结合的产物。工匠为制作它们,要将弯曲的钢具探入球体内部,用特殊的技法将那些小同心球分离开来,然后又在这些小球表面雕刻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和象牙一样坚硬的针雕,展现了我们中国人坚韧的民族性格。我们总是有条不紊,谨慎细致,想方设法,以极大的耐心去竭力完成每一件工作。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有重要影响,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我们的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在整个国家内普及教育的必要性。我国公元前的一部著作中,就曾提到过“古时的教育体制”。根据这一体制,每座城镇和乡村都得开办一所公共学校。

一般地来说,中国教育的精神,即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传播知识给大众,以求出现有真才实学的人,能为国效力。

我们决不隐藏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倾向性,因为我们只能理解那种具有实用性的,使全社会都能获益的教育。

因此,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巨大的差别。在西方,“名”比“实”更受重视。义务教育只是刻意地追求表面效果,我认为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体制。

人们想象通过实施一定程度的教育,使民众在有所事情上都得到帮助,但一种没有体系的教育只是形同虚设罢了。它就如一条浅浅的溪流,一流而过,既不能使人们养成成熟的判断力,也无法发展人的天性。

在中国,老师只负责传授教育的方法。除了这,国家不是很关心别的教育问题。

教出一个有知识的人不用很长时间,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在成为有知识的人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只是好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如何去学,做到真正会学。

我已经注意到,欧洲政府全心全意重视的只是制定教学计划罢了,而并非教学方法。我直言不讳地说,这样做逻辑上就存在毛病。很多时候教育只是照计划行事,没人关心其宗旨或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样的教育都只能收效甚微。

只有教育宗旨或指导思想在西方真正地受到重视,教育才有可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要求教师们不再从宗教伦理出发,而是从实证主义哲学指南中找寻例证,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体制方面,政府只是对涉及公众舆论的很多细节问题有所关心,若教育中采纳了一些高调的与时俱进的口号,那它就会被当作完美无缺的了。

通过对教育这类重要问题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差别悬殊。中国的教育制度被构建得牢固不破,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种制度本身反映出了在构建它们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智慧。通过对这些教育制度的研究,我们能看到别的教育制度存在什么缺陷。

可以把中国的教育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儿童的,另一类是面向成人的。

在雍正皇帝的被称为《圣谕广训》的十六篇圣旨中,其中一篇对儿童的教育原则作了规定,提出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向上,应该激励家长和教师们发挥引导作用等思想。

皇帝用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告诫家长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认真处事的习惯,向他们讲清楚原理和法则,并非琐碎地就事论事。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们专注的宝贵品质!在早教期间,要力求做到让孩子们能集中注意力,将不良学习习惯克服掉。皇帝在最后一篇里,还特意列出下面的例子对此加以说明,他说:“当心不在焉的时候。就得用嘴反复地念和读。”还警告说:不要让孩子容易得到满足、不求甚解,而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求知欲。

接下来,这位皇帝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给父母们,像怎样让孩子们听话,怎样巧妙地管理他们,一直到他们可以进行有目的正规学习的学龄为止。

首先应当向学生的头脑灌输“立志”的观念。可以肯定,人只要立下志愿,下定决心,就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我懂得,学业成功凭借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此外没有更为灵验的法则。这一法则不单指导行为,还涵养品格。

对于某些告诫,我们应该认真听从。就算是从学习本身来看,它们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将这些建议一一罗列出来,为所有渴望成功的学子们提供参考:

对每天学过的东西加以分析。

每隔十天或二十天,对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

早晨五点就要开始学习,而且是全力以赴,正如将军在指挥士兵作战那样。

不要找任何借口中断学习五天或六天。

不怕慢,就怕站。

最后,还得时刻提醒自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年光阴,转眼即逝。

我想我不会轻易改变对这种学习方法的认可,而且,我也相信让人们各自发挥其聪明才智去寻找自己的方法更为可取。毋庸置疑,一些才智过人者大概不需要别人的引导,但这样的天才到底是少数。因为普通人都需要引导,学习方法理所应当地应受到充分重视,为了这些人,我们应当循序渐进,耐心细致,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

我相信,所有的成功者都没有把他们的成就归功于其所受教育的宗旨或指导思想,而是归功于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的立法者宁可重视那些通向成功的教育训条。

中国家长们对孩子都认真负责,政府则根据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其予以奖罚,这类简单的事实说明,家长们不但施行了最好的教育法,还尽到了应尽的教育义务。这样的体制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不难领会的。

我们的语言中涉及教育之益的致理名言俯拾皆是,如“修树要趁早,育人要趁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用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声明和证实,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有数不清的臣民都可以看书写字,换句话说:每个中国公民都是受过教育的!

而且,他们和睦生活。这也是我们有权引以为荣的事情之一!正如我们没有使用火药去摧毁世界,我们也没有滥用印刷术使人们的思想变得腐化,刺激人们的不良欲望。中国人不会理解西方的教育。在中国,那些经典名著是必修的,通过对它们的研读,人们会拥有荣誉和财富,这些书中只讲道德修养以及每个人在各种情况下应尽的义务。一句话,教育指导我们首先得理智地生活,要走正道,记住我们自己的身份,成为自尊自爱的人等等。

为了全面阐述我的观点,我想说:假如欧洲的教育是在有责任心的父母指引下学习福音、各种圣书、历史、古典名著和诗集,那么,在基督教世界生活的同龄孩子们与中国孩子将没有什么不同。在教育上,每件事都需要依赖于范例,就像要想培养一个好的制图员,一切都必须要有样板一样。我们大家所拥有的众多共同的美好品质证明了在教育领域,范例就是样板,难道有样板不是一件好事吗?

在教育体制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种恒定不变、绝对的东西,不然它就会没有重心,你就要忙着去应付那些不稳定的偶然因素。人体本身是一个那么敏感的有机体,被中国人称为小宇宙,以致于你得在充分了解它之后,才找得到恰当的应对之法。当然,我认为即便保持人天生的粗俗与蒙昧,也比接受误导强上百万倍。

假如有人与我的观点不一,我会感到很遗憾。提到社会主权形式,既然一定得有某种形式的社会主权存在,我宁可它是国家主权社会。在这种制度下,一切都能在公众舆论的保护下得以有条不紊地被管理。我不愿选择那种异想天开,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正如我们的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宁为太平狗,不做乱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