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36458800000010

第10章 编辑文化学与编辑出版(3)

责任编辑的原创性,就是要靠创新主体之一责任编辑来承担和实施。即靠责任编辑的学识素养、信息源、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还有把握出版潮流的能力等来实施其原创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要靠选题创新取胜。即责任编辑要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运用创造性思维,从构建大文化背景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选题,要体现选题的新颖和独到,要体现选题的先锋意识和个性特色,使选题真正有原创性可言。二是必须对选题和书稿的原创性价值做出准确的鉴别和判断。这种宏观上的原创性价值判断,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调动责任编辑自身多元文化的能力、知识和经验,准确地鉴别书稿是否原创,原创的程度多大。越是知识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颇具真知灼见者自当为原创成果。人类历史上的优秀科学和文化成果无不是如此。三是编辑自身的原创意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编辑的原创意识是很淡薄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编辑缺乏原创意识或原创水平低下,书刊的质量就无从谈起,文化的积淀和传播就很遥远。因此,必须加强编辑从业的原创性意识。如果从编辑的角度打一个比方,把“原创”二字的内涵分成两块,如果“原”属作者范畴的话,“创”就属编辑的范畴了。“原”是“创”的条件,“创”是“原”的深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必须以有无原创性为衡量的价值尺度。

原创性或者说创新意识,对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十分重要。在进入新世纪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果责任编辑还四平八稳,或不求进取,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不能顺应和迎合这种时代要求,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提升、创造和提供创新的文化,不能为文化的积累与传播添砖加瓦,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或创新将无从谈起。

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

20世纪的近百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为历史记录、文化载体的出版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百年的出版史,尤其是世纪末中国的出版现状,人们在庆幸和快慰的同时,也深感出版业走向新世纪、走向世界需要进一步做出努力和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外国出版集团介入中国市场,已经预示着新世纪出版业之竞争。可见,21世纪对出版业的要求,是要在世界出版文化这个宏观视野空间全方位审视的。

一、原创性与世纪末的回顾

在20世纪即将结束、新世纪曙光初照的时候,我们的出版物出现了回眸世纪的怀旧主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作为一种出版现象,免不了“跟风”之嫌。之所以出现这种出版现象,有三个层面的含意。

首先,世纪末的怀旧主题,是一种原创性的社会认可。整个20世纪的经历,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100年的历史折射,不但冲击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历史文化,而且异域文化进入中国。在世纪结束之际,回顾近百年的历史,应该说是一种激励。对后人来讲,既明白了历史是如何演变和延伸的,也领悟到了百年光阴里的奋斗和得失,将历史与未来衔接起来,会清醒理智,会变得聪明。从人们的理性讲,一方面满怀憧憬地展望新的世纪;另一方面又频频回首,对这个血雨腥风、沧海桑日的世纪难以释怀,不忍遽别。因此,便有了以“老”字命名的回眸百年中国历程的图书源源问世。如辽宁画报社的《老漫画》,江苏美术出版社的《老城市》,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老新闻》,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老照片新观察》与《老肖像新打量》,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的《老情书》,中华书局的《文化古城旧事》,安徽文艺出版社的《老南京写照》,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知青老照片》等。江西教育出版社还特别推出了一套“旧踪丛书”:《报馆旧踪》《书局旧踪》《大学旧踪》《留学旧踪》《文坛旧踪》等。这些都反映了一种世纪之交的文化情结和近代情结。以“老”命名的图书,最早大约源于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这套迄今已出10辑的《老照片》,照片与文字并举,再现了一个世纪的历史,迎合了广大读者“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怀旧亦感到美好沉重”的心理。从出版社的角度讲,山东画报社的这种策划思路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一种原创性出版。

其次,从出版的角度看,这种以“老”为题的各类丛书,又是一种“跟风现象”。如果说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在怀旧主题图书出版方面开原创性风气之先,得到了社会的认同;那么,随后仍以“老”为名继续推出系列丛书者,虽然同样再现了老的、旧的事和物,对怀旧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免有“跟风赶潮”之嫌了。从出版选题看,这种“跟风现象”实质上对出版社是一种潜在的制约,它影响和制约了更新的策划思路,影响了原创性更强的中文出版走向世界。

第三,从深层看,这是一种迷惘的末世心态。出版上的“追风赶潮”,表面上看是一种世纪回眸之际挥之不去的近代情结,符合读者心理,实质上,90年代末期社会文化心理中,普遍存在着对变异、发展的急切渴望,人们惟“新”是趋。如果多家出版社将运作的砝码都倾斜在回眸世纪的主题上,就是一种空虚无着的表现。应该将世纪末的整体思路与走向21世纪的中文出版趋势衔接起来。

二、原创性与21世纪出版

什么是原创性?对于出版者来说,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人类进步、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知识作历史性的出版记录;二是将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被凝固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现象通过出版的专业方式,进行必不可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再创造。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原创性的有无与强弱,是衡量其学术水平与整个文化建设得失的尺度和坐标;对于出版者来说,原创性的有无与强弱,同样也是衡量出版物优劣的尺度和坐标。

三、原创性:文化积累的渊薮

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是经历了历史筛选、各类文化的碰撞过滤之后才得以流传后世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典籍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那些没有生命力或者生命力短暂的作品随着历史的延伸都已付诸东流。古代历史文化典籍如此,近现代的也是,当代更是。出版的书籍越多周转的频率越快,昙花一现者如同夜空的流星而过。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撰着者和出版者的原创性没有到位所致。所以,原创性是出版的生命力所在,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积累的角度看,原创性都是整个中华文化积累的渊薮。21世纪的出版业更要珍视这一历史性的经验。

四、原创性:精品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精品与精品意识,是近年出版业内人士熟透的话题。在实行精品战略的过程中,一些出版社的确出了精品,一些出版社或已靠近精品世界,但这是万绿丛中的“红色”。如果站在世纪交替之际与世界接轨的峰巅上环视中国的出版业,距离还很大,原创性太差。就世纪末的图书市场看:一是图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大,句子越来越短。二是图书市场“垃圾”太多,没有原创性可言。读者抗拒“垃圾”图书,正是原创性太差的原因造成的。追求规模效应成为出版界的一种趋势,但规模必须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之上,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创性与图书质量可等量齐观。三是缺乏精品意识,有些方面的书出得太多太滥,尤其是重复出版。

注重原创性的出版,就是要追求图书的品位,塑造出版的品格,创造性地构建颇具特色的出版物。如云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曾分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远销海内外,且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等书的推出,都不是为赶时髦、追浪头,而是在挖掘地方潜力,突出地方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如果是商业“炒作”的着作人、“跟风”出版的出版社推出的作品,怎么能在书界造成影响,怎么能走向世界?因此,原创性意识是精品的前提和基础。通常意义上,品评精品图书的原则是:有优秀的思想内容、较高的学术水准、丰富的知识含量、突出的教育功能、高雅的艺术品位、精湛的编校质量和独树一帜的装帧设计。只有真正的精品,才能走向世界。

五、原创性:学术研究与书刊出版的生命

乍看起来,学术研究与书籍出版是两股道上的车,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创性很强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图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质量低下的滥竽充数之作,必须通过出版机构来规范,堵死其流向社会的渠道。事实上,商业操作已模糊了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原创性,深层意义上,必然影响图书走向世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原创性的有无或强弱,是衡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尺度,是学术着作的生命。从世纪末的出版现状看,必须纠正两方面的失误:一是坚决杜绝抄袭,这是学术研究领域绝对不能容忍的,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糟蹋。二是研究者、学者要作有新意的开拓性的课题研究,不要作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为出版社提供上乘精品。从出版社的角度讲,原创性亦是出版的生命。从世纪末的出版现状看,也必须走出两个误区:

一是在选题上没有宏观调控,出版社各自为政,急功近利,不顾学术研究现状而求全求大;丛书、文集、全集等大部头的着作频频推出,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几套丛书占领某块阵地,获得大奖,以此来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这种思路和操作方式必然带来负面效应,首先在稿源上就出了问题,一些意志薄弱的学者只能根据出版社的意图短时间内拼凑,学术的原创性从何而来?学术着作的原创性不足,或者原创性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应该说是出版社误导所致。

二是商业操作与运营。短时间内出书,一些出版社无力也顾不过来选题审稿,通常意义上的三审制形同虚设,低劣、重复,几乎没有什么原创性的书稿自然从编辑的眼皮底下走向了出版的通道。如何提高和出版原创性强的书刊?只有将着作的原创与出版的原创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学术研究与出版定位的问题。

六、原创性:21世纪出版的历史使命

中文出版走向世界,无论从与世界出版业的接轨,还是参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都是大趋势,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发展程度的加快,中文出版业与海外的接触也越多,总体趋势是: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想接近中国、走近中国,实质上已经走进来了。面对世纪之交如此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国出版业既要守住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图书消费市场,又要知彼知己,走向世界;既面临着严酷的挑战,也孕育着时代的机遇,诸如调整和重组出版集团、规模性经营、出版人才培养等积蓄优势的准备。但出版的原创性问题,却是这些看得见的硬件背后,使中文出版走向世界的一种潜在的动力,不得小视。

首先,以大量的华侨、华人为载体的海外中华文化的异域发展,需要中文出版走向世界。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人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以文化为纽带而形成的民族意识,关心祖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心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通过中文图书走向世界来了解、来增进和加强、来呵护。这种文化源的沟通,使远在海外的华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必然成为华人在各自所在国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原创性强的、有学术价值的、印装精美的图书。其次,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需要中文出版走向世界。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多中心或互相渗透互补、冲突融合。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否则,就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魅力,失去了这个民族存在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价值和意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中文出版业必须进入21世纪这个信息高度发展、文化冲突激烈的世界文化大潮中,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术研究者和出版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中国的实际,以开阔的胸怀,积极地有鉴别地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确立和显示自身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让中文出版在世界文化出版业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放射出世界性的光芒。

中文出版业进人世界行列,也是国际化的趋势,我们要有紧迫感。这种进入,不但要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要以“名牌”战略来介入竞争行列。竞争的动力和潜在的实力,除外围的条件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出版的原创性。加入WTO后的编辑角色与编辑出版加入WTO,对于中国的出版业来说,一方面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一方面也会对我国的出版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使中国的出版业市场出现商业性挤兑和竞争性的争夺的局面。因此,面对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后的全球竞争局势,出版行业传统的编辑角色与编辑出版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编辑角色转换

中国传统的出版业与计划经济的运作体制,形成和决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及其编辑角色的承传性。面对加入WTO之后的世界出版形势的要求,我们的编辑必须做出多方面的视野转换。首先,是全球意识。就期刊说,我国的期刊阵容大,内容丰富,但真正作为名刊走向国外且有一定影响的不多。今年国家实施的“中国期刊方阵建设”,就是为了加入世贸组织,创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从编辑的角度,就是要求刊物的编辑转换视野,要具有全球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加入世贸组织,把中国期刊成果推向世界。换一种说法,或者说是全球意识;即自觉地把自身发展与参与国际竞争联系起来。报载:世界传媒娱乐业巨头——美国维亚康母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默·雷石东北京之行,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还看中了我们的人才和资源;他表示不仅要把欧美的音乐带到中国来,还要把中国的音乐和中国的文化带到全世界。所以,中国文化产业要有全球意识;出版产业更是如此,编辑自然要有输出意识,全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