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文化概要
364593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什么是文化

当今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两个字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文化人类学上讲,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就是英文中的“Culture”的含义,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体说来,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方式及其劳动成果。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学上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言文字、心理情感、思想意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家庭、氏族、胞族、部落、国家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一般来说,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由于环境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形态不同而千差万别。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很难给所谓的“文化”下一个清楚而完整的定义。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合着的《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列举了西方学术界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出现的各种“文化”的定义160多种,其中尚不包括中国、前苏联、东欧各国有关“文化”的种种定义。

在中国的汉语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组合。“文”字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人体上所做的文身,后来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进而引申为文章教化、礼乐制度等。“化”字出现较晚,有变异、生成诸义,指事物性质和形态的变化,也引申为教化、迁善的人文意义。后来两字合用,出现于《周易·贲卦·相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在这里“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至西汉刘向的《说苑》始将“文”“化”二字联成一词:“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里“文化”一词在汉语中的本意是指以文德教化天下,与“武治”相对。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的“文化”与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Culture”的词义明显不同。“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西方的文化人类学上的“Culture”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而引申到精神领域,它的本意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两个词汇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都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是人类自身,客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诸多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所谓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所谓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积淀在每一个民族中间比较稳定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如习俗、礼仪、宗教、艺术、思想、科学、制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载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铸造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本书所讲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不易确定。前述把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只是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和课题需要出发进行的分类。如《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年)也将“文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文化,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这种分类方法实际上就是对“文化”概念所作的典型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西方着名的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曾给文化先后下过两个定义,大同小异,在西方号称“经典”。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E.B.泰勒着,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实际上泰勒对文化的界定相当于“狭义文化”的定义。此外,文化研究者们还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文化的结构进一步作出不同的分类:例如,从时间角度上,可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上,可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社会功能上,可分为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等;从文化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本书主要从宏观角度上概论文化,所及内容基本上不出“狭义文化”的范围,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主要采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三层次说。

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包括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习俗、丧葬习俗等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制度等等。

三、回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沐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风雨,秉承“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理想与信念,团结进步、艰苦奋斗、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所谓回族文化,就是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而创造的一个文化体系。主要指回族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族意识、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形成较晚的民族。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两大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之河在东方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回族文化载负着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的优良传统,兼容并蓄、内涵丰富、和而不同、刚健自强,崇尚爱国爱教,富于创新活力。

四、回族文化的研究对象

回族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科学,就是研究回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等的传承现象,揭示其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规律及其本质和社会作用。

回族文化的研究对象范围很广,主要可以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回族文化的来源。具体研究回族的形成以及回族文化的渊源。二是回族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着重研究回族信仰坚定、爱国爱教、刚毅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文化心态。三是回族的伦理道德,着重研究回族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观念及其作用。四是回族的民俗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和演变情况。五是回族的生产、生活等,着重研究回族的社会生活以及不断发展进步的生产经营理念。六是回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主要贡献。回族人民虽经岁月冲蚀,饱经沧桑,但爱国爱教的精神长存,刚毅进取、奋发有为、与兄弟民族团结奋斗的风范永在。通过对上述回族文化的研究,从而进一步认识回族,认识回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五、回族文化的特点

从文化的内涵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把文化看做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写照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晶,因此,文化必然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人类的活动,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这又使文化具有种种不同的差异性。对回族文化的共性和各种差异性进行研究、概括,可以看到,回族文化具有如下五个显着特征:

(一)民族性

人类与动物的显着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社会性,因此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社会集团性质,以实现社会集团的利益为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当不同的社会集团分化、整合为民族的时候,反映这种以集团利益为活动方向的社会文化,便自然地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

回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为全民族所恪守的共同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这些要素,有的虽与伊斯兰教有一定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伊斯兰教教规,也有别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如回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习俗,内聚力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传统,回族善于经商的传统,都已成为回族的主要特点。回族的人生礼仪、饮食习俗、婚姻习俗、节日习俗等等,都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二)宗教性

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纽带作用。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价值观为统摄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复合性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精神。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回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如伊斯兰教规定的念、礼、斋、课、朝“五功”,始终成为回族宗教功修礼仪的核心。回族丧葬习俗至今仍按伊斯兰教规执行。如回族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薄葬。回族禁忌中的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禁饮酒等习俗,也源于伊斯兰教。回族人生礼仪中的道安问好(说色兰)、割礼习俗等等,都是伊斯兰文化在回族民俗中的具体表现。

(三)地域性

人类的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才能进行,因此,文化也就很自然地具有地域的特性。文化的地域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一般民族都是带有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区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回族发展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而在全国各地由于受一定地域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其文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方色彩。就回族饮食习俗来讲,形成了不同的风味名菜。如北京回族的涮羊肉,陕西回族的羊肉泡馍,兰州回族的牛肉拉面,宁夏回族的粉汤饺子,云南回族的清蒸沙锅鸡,河北、东北等地回族的羊肉小吃等等。在居住习俗、称谓习俗、服饰习俗等方面,同样具有地方性特征。特别是服饰习俗,东西部和南北方有明显的差异。如西北中年妇女一般戴青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而福建青年妇女戴白色盖头,老年妇女戴青色盖头。

(四)注重现实,追求“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