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女,1945年生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理事。迄今着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500万字。作品有英、法、阿拉伯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的中文繁体字版。霍达作品沉雄深厚、凝练典雅,兼备阳刚阴柔之美,独具亦史亦文之风,具有不让须眉的气概。
霍达是一位多方位高产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影视剧、报告文学和小说三个领域。霍达尤其擅长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出版有《霍达电影剧本选》。她的报告文学直面社会现实,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如《万家忧乐》《国荡》《小巷匹夫》等。在小说创作中,作品有《穆斯林的葬礼》《红尘》《补天裂》等,而其中尤以涉及北京回族生活侧面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最为着名。该书在描述了一个回族家庭两代人的悲剧性爱情的同时,也展现了旧北京回族生活的某些画面。小说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思想相融合,通过对民族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及其人的灵魂和命运的描写,来折射社会历史、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而且创造了重印十版、发行上百万册的畅销奇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四、开拓创新的沙叶新
沙叶新,生于1939年,江苏南京人,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65年发表独幕喜剧《一分钱》,公演后颇获好评。1978年发表剧本《好好学习》《森林中的怪物》《约会》,后者获上海优秀剧作奖。1979年发表剧本《兔兄弟》,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三等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1980年发表《陈毅市长》,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评奖首奖、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82年发表剧本《以误传误》,获上海优秀作品奖。小说《似曾相识车归来》获《青年一代》好稿奖。
1984年,沙叶新的剧本创作进入又一个黄金期。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宋庆龄》,获《十月》文学奖。同年,电影剧本《陈毅与刺客》获第三届全国电视剧金鹰奖。1986年发表《寻找男子汉》,获第三届上海戏剧节创作演出奖。1987年创作的话剧《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发表于《十月》杂志1988年第2期,同年4月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该剧获加拿大“1988年舞台奇迹与里程碑”称号。其剧作《假如我是真的》《大幕已经拉开》《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及小说《无标题对话》等,曾引起强烈反响。这些作品被译为英、日等国文字。
(第四节)回族武术
中华武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回族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健身,逐渐养成习武传统,因而武术在回族中久盛不衰。回族武术继承了中华武术的优秀传统,又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拳术、器械、对练等方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武术流派,并以昆仑山为标志,称为“昆仑派”,与“少林”、“武当”、“峨嵋”并称中华武术四大流派。
一、独特的回族拳械套路
(一)弹腿、查拳和“回教三绝”
弹腿,系以腿法、腿技、腿功为突出特点的回族武术门派。以腿足迅疾,弹如弹丸而得名。“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伊斯兰教)”,确是武林公认的传统说法。尤其沧州回族所练弹腿,一出式即为“汤瓶式”,首先亮出民族标志。查拳,亦称回回拳。查拳发力爆脆,节奏明快,奔放饱满,动静有变,劲力通达。其拳、械、练三种套路多达70余种。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编:《沧州武术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旧时武林中将汤瓶七式拳与回回十八肘、心意六合拳并称为“回教三绝”,也称“回教三宝”,都属于独有的回族拳种。
汤瓶七式拳又叫汤瓶气功,源于穆斯林礼拜前用汤瓶净身的活动。据说由明末清初河南周口回民杨明公所创。清初,宁夏回回汤瓶气功大师穆其太曾与少林高手比武,以其精湛的气功使之折服。经过数代传人的努力,汤瓶气功成为既有功法,又有理论,且更能实践的唯一属于中国穆斯林的气功,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色彩。另有汤瓶七式拳(又称汤瓶拳或七式拳)也为回族独创,被称为“伊斯兰教神圣的保家拳”。汤瓶拳有歌诀曰:“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合手杀下千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可见其技击性是很强的。
回回十八肘是回族人民中最着名的短打招法。回回十八肘要求“先练肘,后练手”,认为肘硬而尖,稳而疾,短而险,攻击力强,攻守兼备、变化莫测,尤其在贴身近战中更显威力无穷。所以拳谱有云,“肘打四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挡”,“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等说法。回回十八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开式有依玛尼式,还有汤瓶式、阿密乃式等。这种拳术明末开始流行,代代相传,只在部分信仰虔诚、品德高尚的阿訇与满拉中密传。清代以来的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居奎等。回回十八肘对肘法的研究和总结体现了回族人民在武术方面的创造才能。
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从清初开始一直在河南回族穆斯林群众中密传,近代以来才传至安徽、湖北、北京、上海等地。所谓心意六合拳,是以“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之意命名的。心意六合拳在河南的开山祖师为洛阳回族人马学礼,他艺成后曾赴少林寺试功,打出少林山门,威名大振,人称“神拳”,从此在河南立起心意拳门户。心意拳动作简单,快速灵活,在健身和技击方面都有很高价值。
另外,穆斯林拳、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白猿拳、通背等一大批拳种或为回族所创,或回族为其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二)代表性的回族武术器械
六合枪,在回族中流传甚广。它是我国明代以来枪法的正脉,着名的沙家枪、马家枪均属六合枪体系。马家枪据传是南京回族马家所创,代表人物为明代南直隶彭城卫指挥马仲良(1373—1437年)是马依泽的十八世孙,善枪法,与回族沙家枪齐名,人称沙家竿子马家枪。据《手臂录》记载,“若沙家竿子,马家六合,进退奇伏,跳荡盘旋,亦有能事”;“古诀云,乃中平枪法,作二十四势之元,为六合之主。六合乃马家枪名,足知十十四势,马家枪法也”吴殳:《手臂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甘肃河州(今临夏)地区流传的棍法种类很多,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天启棍。天启棍最初由清嘉庆、道光年间在世的回族武术家常燕山传授,号称陇右“四大名棍”之首。后来天启棍形成回汉两个传系,演练风格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尊重。
此外,回族习练的杆子鞭、哨子棍、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等,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0.75公斤。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穆斯林民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演化而成。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民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
二、武林高手,代不乏人
清中叶以来,回族穆斯林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与欺凌,他们意识到,要保卫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抗暴御侮的本领。于是,回族穆斯林尚武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回族武术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武术大师。
丁发祥(1615—1694年),字瑞羽,清沧州孟村人。丁发祥功力超群,德高望重。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在北京击败了两名设擂称霸的俄罗斯大力士。康熙皇帝亲自召见,称其为“铁壮士”,并赐御书匾额一幅曰“笑龙匾”,“龙旗”六面,特命在其家乡丁庄子修建一座清真寺。[民国]《沧县志》,1933年铅印本。
李凤岗,人称“双刀李凤岗”,河北沧州人,清道光、咸丰年间着名的武术家。他在天津主持镖局时,以其高超的武艺,严正的为人走南闯北,与人交手无数次,从未失镖。李凤岗自幼随叔父李冠铭学习六合拳及各种兵器,尤擅双刀。李冠铭亦是一代名师,他独创成兴镖局,曾以“手攀坊梁,以股夹马起,马跳嘶而不能少动”之绝技,艺压狂妄镖客,从此各路镖师“镖不喊沧州”,久沿成例。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编:《沧州武术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买壮图(1821-1905),心意拳回回派第五代传人之一,是精练简化心意拳的杰出代表之一,人称“心意大侠”。他不仅能正手擒雀,而且有沾蝶之功。他用手近按一只蝴蝶,让蝶任意飞翔,自己随蝶飞奔五里许,其蝶仍在掌中。买壮图曾作一首发人深省的心意拳六合歌诀:“练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人好似弓断弦。”早在河南流传的是马三元式教门四把捶,其招数多达28式。买壮图将其精简为4个拳式,把重复的动作全部删掉,充分发挥心意拳在技击中以短见长、以少胜多的道理。形成时隔140多年,从来没有人能随意变动、增加或减少拳式。买壮图对心意拳的贡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陈金展:《买壮图轶闻》,《鲁山文史资料》第9辑。
王正谊,字子斌,清末享誉北方的武侠。河北沧州人,师从李凤岗,因刀术绝技,又因兄弟排行第五,人称“大刀王五”。他为人慷慨仗义,在华北各地侠士中被奉为楷模。王正谊关心时局,常常以其武功主持公道,对清廷的腐败卖国极为痛恨。他支持维新变法运动,是谭嗣同的武术老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城时,王五率手下镖客、弟子数十人加入抵抗侵略的队伍,终被侵略者杀害。《庚子诗鉴》曰:“二哀诗里枪忠良,劲草能标十步芳,绝胜未留文字祸,都人休说大刀王。”陈睦编:《庚子诗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大刀王五的怀念之情。
张英振(1896—1977年),山东冠县人。先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一等教授、黄埔军校国术教官,兼任军需署、财政部、警官高等学校等国术教官和中央军校教授,历时30余年,弟子近千人。晚年,他致力于查拳及保健养生的研究,撰写了《查拳歌、谱、诗、论》《五路查拳》《八路查拳》《五和拳》,与弟子彭清贤合着《查拳概况》,对回族查拳的起源、传播、现状以及它的种类、套路、特点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阐述和研究。张英振是当代对查拳理论贡献最大的回族武术家。张大为:《查拳名师张英振》,《中国民族》1991年第8期。
吕瑞芳(1908—1998年),河南舞阳县北舞渡人。吕瑞芳自幼酷爱武术,除继承家学外,又得到丁兆祥的刻意栽培,遂成了汇通马式(马三元一脉)、买式(张志诚一脉)两支派练法之嫡系传人,较全面地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内涵。吕瑞芳从未进过学堂,其文化修养得益于跟随舅父丁兆祥背诵《古兰经》及《拳经》。丁兆祥称赞他:“能把经论置拳中,是为拳。”1959年,他代表青海省武术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与儿子、女儿同场献技,轰动赛场,《人民日报》刊文誉为“吕氏三杰”。1985年,他的武术资料曾在京展出,被国家体委列入中华武术文库,并被国家武术院收藏。吕瑞芳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教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武术爱好者也慕名前来求学,可谓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