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文化概要
36459300000023

第23章 回族的饮食与服饰文化(2)

二是回族饮食生活中,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着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糖包、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等,甘肃、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分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脾,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四是回族人民非常重视学习吸收兄弟民族的烹调经验。几百年来,回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和谐相处,生息与共,引进了很多饮食品种,例如饺子、馒头、粽子、元宵、月饼等。回族在制作这些品种时,绝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创造性地加以改进,例如饺子,不仅仅是将汉族饺子改成清真饺子,而是在佐料、作法,甚至吃法上都进行变革,其中的酸汤饺子就是回族的一大发明。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白剑波编着的《清真饮食文化》)

2.回族的茶文化[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族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饮茶之风兴起于中国晋代,盛于唐以后,随之而出现了茶具,其中以包括茶托、茶碗、碗盖的“三坯胎”盖碗,美观实用。回族继承发展了这种茶文化,形成了以“三炮台”为茶具的“八宝盖碗茶”:在茶具中放入茶叶(茉莉花茶、陕青茶、红砖茶、窝窝茶、毛尖等)、糖(白糖、红糖、冰糖、梨膏糖等)及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或柿饼、山楂、姜片、果干)等配料,用开水冲制后饮用。茶叶及配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根据饮茶者的经济与身体状况及喜好有不同的搭配,如“红糖砖茶”、“冰糖陕青茶”、“三香茶”(茶叶、糖、桂圆)、“白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等具有生津解渴、开胃健脾的作用,放入不同的茶料,又具有不同的健身功能。宁夏的西海固山区,农村回族多喝“罐罐茶”,即用黑砂罐、瓷缸或白铁皮罐,放入砖茶或陕青茶,倒入凉水放在火上熬制,味略苦,有助消化,且能提神。

甘肃甘南、青海回族喜喝奶茶,这与他们跟蒙古族、藏族的密切交往有关。回族中还有一类称作“茶”的流食,由于回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习俗,出远门旅行或经商途中,就存在着饮食不便的问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明了可用开水冲食的“油面茶”和“油茶”。油茶与油面茶的区别是放入羊油或酥油炒肉末,与面混合成块,食用时用水熬制即可。油面茶是将面粉焙熟至发黄,另用清油加葱、姜、盐炒些牛羊肉末,凉后拌在一起,外出途中用开水冲制后即可食用。

如今,回族在吸收中国传统烹调文化精髓并加以创造性发展后在中国商业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获得了各民族的欢迎。一些老字号的清真饭庄焕发了青春,发展成为大饭店。清真大菜系已发展到将近300个品种。清真糕点也已成为人们节日、祝寿、庆贺、探亲访友的礼节性食品。另外,作为回族清真食品新种类的清真奶食品系列正在大规模地发展,成为回族饮食文化走向市场的又一精彩篇章。

(第二节)回族服饰文化

《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回族先民的形象和服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系银带,佩银刀……”[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宋]陈师道:《后山谈丛·萍洲可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中西亚一带来华的回族先民的服饰打扮是很有特色的。元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古波斯、中亚突厥各族、阿拉伯等民族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头巾和长袍、鞋等,逐步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

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这样,回族开始以汉族服饰为标准。此后,回族在衣饰上和汉族同步发展,但也保留了一些宗教和民族特点。

回族的服饰除了起保护身体和装饰的作用,还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须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这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

一、回族男子服饰

回族男子爱戴白色的无檐儿圆帽,称“号帽”、“巴巴帽”或“礼拜帽”等。礼拜时戴,平时也戴,以白布做成,这种风俗源于阿拉伯地区。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族,平时在家还爱戴白色无檐儿针织套花软圆帽,这种帽带有简单几何图案或缀有素色花边,轻盈、美观。“号帽”也有黑、棕、蓝等颜色,冬天尤受青睐。

回族白帽具有多重功能。一、回族白帽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地域性的日常服饰标志。二、在宗教活动比如礼拜、聚礼等场合必须头戴白帽或戴“戴斯塔尔”。三、回族在参加丧礼时,也是头戴白帽,以示庄重。

老人及宗教职业者特别是阿訇,礼拜时,除戴号帽外,还要缠“戴斯塔尔”。“戴斯塔尔”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戴斯塔尔”多用有色的布料或缎料、纱料制成,庄重大方。

回族的服饰文化还鲜明地表现出地域的多样性特点来。如福建泉州一带回民爱在白色小圆帽或黑、绿、蓝等色六瓣尖顶帽中,用金黄色绣花线刺绣阿拉伯字经文“真主至大”;有的刺绣“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并在帽子周围,刺绣着美观的花纹。北京一带的回民,爱在白色的小圆帽顶上,用绿色绣线刺绣阿拉伯经文或清真言,缀以细细的曲线圈,淡雅、秀气,又很庄重。西藏拉萨的回族男子,多戴无檐儿的白帽或黑帽,也有人戴土耳其式的黑穗子红呢帽。回族中青年男子爱穿白色对襟褂子,外套黑色夹棉的对襟坎肩,所谓“白汗褡,青夹夹”,干净利落,便于劳动。老人及宗教职业者喜欢穿直领对襟大衣,或翻领对襟、直领斜襟大衣,礼拜时尤其如此,称作“准拜”,即礼拜服。

乃赛海袜,亦称乃赛袜子,是北方回族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乃赛海”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过去麦赛海袜子都是自己缝制,现在有些地方有专门加工乃赛袜子的工厂。

坎肩是回族男女都喜欢穿着的服饰,特别是回族男子在各种颜色的衬衫外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色坎肩,显得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花纹图案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很利索、干练的感觉。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有尚武习俗,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二、回族女子服饰

盖头是穆斯林妇女特有的普通穿戴,回族妇女也一样披戴盖头。盖头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质地以丝绸为主,上嵌有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盖头也有了一些样式、色彩上的变化,显得更加活泼和大方。

回族女子爱戴丝、绸或“乔其纱”细料制成的头巾,耳朵、头发、脖子都遮在里面,从头顶披至肩上。一般是未婚姑娘戴绿色头巾,象征着青春;中年或已婚年轻妇女披戴黑色头巾,象征纯洁、美丽;老年妇女为白色盖头或头巾,象征持重。如今许多妇女的盖头或头巾选用精美的料子做成,以有花纹的轻纱为美,昔日的宗教色彩已被装饰趣味所取代,尤其是年轻女子,戴着绿色的盖头或头巾,显得清俊、秀丽。

回族妇女的传统衣服一般都是以大襟旗袍为主(不同于内地汉族妇女的旗袍,有袖、开衩很低),装饰内容却很丰富。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等;有的还在衣服的前胸、前襟处绣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族女装都是右边扣纽子,纽子是自己用料子制作的。

传统回族女子喜欢在鞋头上绣花。袜子主要讲究遛跟和袜底,遛跟袜大都绣花,袜底多制成各种几何图案,也有绣花的。

回族妇女喜欢戴首饰。大部分回族女子从小就要扎耳朵眼儿,七八岁时戴耳环;同时,还喜欢戴戒指、手镯,有的还点额。回族称凤仙花为“海娜”,系凤仙花的阿拉伯语称呼,回族女性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已婚妇女还要经常开脸,显得清秀、干净。回族戴戒指的讲究与中国汉族的讲究基本相同:戴无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没有对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对象还未结婚。

回族妇女的服装讲求宽、松、大、肥,如素花襟旗袍等。新疆、甘肃一带的老年妇女要扎裤脚,北京、新疆的回民老太太还穿一种半大褂子,比上衣长,比旗袍短,长及膝盖,是从满族服装借鉴而来的。妇女的服装以素色、灰色、黑色等为准,以不露臂和腿为度。如今人们更爱穿五颜六色的服饰,追求新颖、别致,色彩多样,富有时代气息。姑娘到结婚时,更是披红着彩,热烈大方,洋溢着青春之美,分外动人。

由于回族散处全国,植根于不同地域、历史的沃土之中,又成长在汉族和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之内,所以不少地区回族妇女服饰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如福建泉州一带的回族妇女缀有不同的耳饰。西藏拉萨的回族妇女,与当地藏族妇女的服饰大致相同,不过朴素一些,不戴佛教色彩的装饰品。云南西双版纳的傣乡回族妇女,服饰完全与傣族相同。新疆伊宁一带的回族妇女,也与当地的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妇女一样。

随着社会发展,回族的服饰较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青年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传统的服饰文化既面临着如何很好地保存沿袭的问题,同时如何根据时代、面向未来进行开发和创新,也是回族服饰文化面临的一个时代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