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杜文秀向云贵总督贺长龄上诉,长龄未能秉公办理。杜文秀与丁灿庭、白廷杨、刘义、沐文科北上京城叩阍,要求严惩永昌屠回案的凶犯,为死者昭雪。二十七年七月,道光帝命陕西巡抚林则徐为云贵总督“赴滇审办”。林则徐以“只问良萎,不分回汉”相标榜,实为永昌官绅所左右,认为滇西回民“良善少而顽梗多”,判回民四百九十一名,冤杀各县回族士绅七十六人。马元:《林则徐与“白绫血书”》,《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更以“安抚”为名,将保山孑遗“回民二百余户分起押送前往”瘴毒之地潞江西岸的官乃山居住。《林则徐叙文集》,第1171页。杜文秀于二十七年九月被刑部押解回滇,他看到永昌惨案如此了结,从此不再对清廷抱有幻想,遂暗中结盟,建立了“忠义堂”、“永胜堂”,联络各地义士,宣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消息,最终被迫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
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杜文秀在蒙化率众起义,九月十六日夺取大理城。九月二十五日,杜文秀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杜文秀高举反清革命旗帜,大理政权提出了“连回汉为一体,坚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的宗旨。奉行民族平等政策,规定各族之间“均宜一视同仁,不准互相凌虐。违者,不拘官兵,从重治罪。”《管理军政条例》转引自白寿彝《回民起义》(上海书店,2000年)。这一政策对于当时“民族仇杀”事件层出不穷的云南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大理政权在用人方面,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则,大量吸收非回人才参加到各级军政机构,德才出众者还委以重任。如大司寇李芳园是汉族,大司衡姚得胜是白族,大司藩李正学是彝族。大理政权关注民生,发展生产,兴利除弊,轻赋薄敛。大理政权制定的《管理军政条例》规定:“攻破城池,三日内招抚流离,不准奸淫抢掳,焚烧民房,亦不准擅自杀人,借故复仇。”“文武官员,无论镇守地方,或攻开地方……倘有以官压市,轻价估卖,使百姓含冤不服……一经察觉,不论大小官员,拟斩。”并严禁士兵“无故下乡,滋扰良民”、“纵放牲畜,践踏田禾。”规定“每年征粮一次,其余大小苛敛一律豁免。”《管理军政条例》转引自白寿彝《回民起义》(上海书店,2000年)。并发放耕牛、种子,招民垦荒,兴修水利,扩大农田。这些政策的执行,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深得民心。
1867年,杜文秀调大军20万,东征昆明。1868年2月间,昆明已处于西、南、北三面包围之中。这时大理政权发展到顶峰,共占有全滇53座城池。可惜这时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失败,清廷能够抽调优势兵力来对付大理政权。直到1869年,昆明仍未攻下。1870年,各路清军发动猛攻,义军失利,20万大军大部分阵亡。
此后,由法国洋枪洋炮武装的清军迅速向大理政权发动全面进攻。1872年11月,清军兵临大理城下,这时义军主要将领彪旗大将军杨荣叛变。清军用开花洋炮四面环攻,并挖地道穿城下点燃火药攻之。杜文秀冒死指挥作战,义军退守帅府和几座清真寺内,誓死抵抗。二十六日,为保全百姓性命,杜文秀服毒(民间传说服孔雀胆)后赴清营。大理城破后杨荣等已降的大理政权高级军政人员尽被杀,十一日,大理城内外回民被驱赶至洛阳村,以大军围困,屠杀持续三天两夜,男女老少无幸免者,鲜血染红洱水。
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也得到了我党的充分肯定。李维汉(罗迈)早在延安时期就指出“运动的领导者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白彦虎、杜文秀等,他们是百折不回的英雄。”李维汉:《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7月接见海固起义的指挥员马思义时也说“你们回族人民在中国历次革命运动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十年纪事:1937—1947年毛泽东在延安》(1947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八、革命先驱马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但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明文规定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此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北京等地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这场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也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其中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
马骏(1895—1928年),又名天安,字遹泉,号淮台,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第一批入党的回族党员。
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门爆发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学生运动。天津的青年学生即刻响应,15所中等以上的学校联合起来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马骏当选为联合会的领导人,与周恩来等一起立即组织发动了天津学界的罢课示威活动。6月9日,马骏领导天津学生联合会举行了公民大会,以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马骏致开幕词,并组织天津商界罢市。6月底,马骏被天津各界联合会推选为总代表,同郭隆真、刘清扬等10多名代表赴京,联合北京学生30余人到新华门向北洋军阀政府请愿,迫使北洋政府未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示威斗争取得了胜利。
1919年8月,济南镇守使马良杀害了山东爱国回教救国会领导人马云亭等3人,北洋政府不仅不予惩治,反而拘捕了声援“济南惨案”的山东代表。8月23日天津学联为声援“济南”惨案,派郭隆真、刘清扬等10人为代表,联合北京代表15人,于清晨齐聚总统府前请愿被捕。天津学联召开紧急会议,派出第二批请愿团,马骏被推为京津代表总指挥,率领天津、北京、济南、烟台等地请愿代表5000多人抵达总统府门口,在天安门前宣传、讲演爱国思想,与军警对峙达3天3夜。29日,马骏被捕关押。入狱前他讲,“吾人死为国死,死为争国不亡而死,死后惟愿全国父老以及后之来者,万不可把国忘了”。《天津联合学报·马俊口中的马骏》,1919年9月1日。马骏被捕的消息传出后,京、津、鲁等地各界联合会纷纷向北洋政府致电抗议,在全国声援下马骏最终获释。因他英勇指挥天安门示威游行的斗争,获“马天安”的美誉。
1919年9月16日,马骏和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20名青年举行会议,成立了我国早期的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该团体“要求教育改革”、“实行文化运动”,并出版了《觉悟》杂志。觉悟社成立不久,马骏赴上海参与发起组织全国各界联合会。之后,马骏被推为总指挥领导了着名的“反帝大游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外国租界区游行,通过这一次的游行示威,显示了全国各界团结力量的壮大。
1920年1月,在组织反帝斗争的活动中,马骏与周恩来等先后被捕。经过全国人民和青年学生的斗争,马骏、周恩来等于7月17日被释放出狱。这一年,马骏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马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返乡创建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宁安支部。
1923年2月马骏创办《哈尔滨晨光报》,利用报刊宣讲救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同年夏季,在家乡宁安组织了“宁安回民崇俭会”,倡导破旧立新,废除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在回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马骏被推为吉林“沪案后援会”会长,组织万人参加示威游行,包围了日本领事馆,声讨英、日帝国主义野蛮罪行。张作霖非常恐慌,他电示吉林省长公署,要杀害马骏等领导人。敌人到马骏家没找到马骏,便将他的父亲马喜贵老人残忍杀害。在此形势下,党决定调离马骏,派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骏怀着杀亲之痛来到中山大学,被选为中山大学公社(学生团体)的领导,负责党务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屠杀和逮捕共产党人。4月,中共北方党组织领导人李大钊惨遭杀害,北京市委遭到破坏。危难之际,马骏奉调回国,就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很快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北京地下党组织。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张作霖以“声明脱离共产党”为条件,许以马骏教育部次长官职,他宁愿赴死不为所动,遂惨遭杀害,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