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36460500000051

第51章 凭栏可穷千里目

——读李寅《清江凭眺图》

当我们展开这幅画的时候,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希望在如画江山中临风而立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为什么看古画时常常会这般流连,那分向往。画里水蒸山浮,如屏若障,峰峦奇峭,烟云明灭。画外盛世乱相,光影变幻,浮躁弥漫,人心不古。如此强的反差,由此常常会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云遮山腰迷蒙,江绕曲环如带。层叠竞秀,凭虚摩天。丛树森森,崖瀑垂悬,雾岚随聚随散,光影四时变化。流水小桥通向一方水榭山墅,隐显错落。不论人们来自何方,要是沿着那道窄窄的小桥前行,走过桥头几株郁郁生阴的槐树时最好稍微停一停。听一听树枝舞动的轻吟,清风沙沙的鸣唱,让深绿的树叶拂过自己的眼眉、肩头,拂过草堂门前的小道。这个时候,抬头看一看,就可以发现机灵勤快的小童已经打开了别墅之门。客人进去之后,沿着石板铺就的幽径,绕过自然而然、不言不语的山石之角,转个弯就到了江边的水榭。透过那一扇扇打开的窗户,就可以看到先生站在廊下曲栏边。清凉的江风吹动着先生宽松的素袍,送来他长吟的诗句:

石磴穿篱小径通,个中人如少陵翁。

定知诗思怀陶谢,独坐清江水榭中。

在“山水先生”眼里,纵览历史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不论他是矢志不移、求索不止的屈原,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是天地留正气、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的诗词歌赋、悲欢功绩都已经成为过去。又有多少当权者能留有历史的印迹,理解这些人的忧患意识以及拳拳苦心?不论国家兴衰存亡,荣辱得失,前代当权者还不都是一样地歌舞升平?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伤的都是黎民,苦的都是百姓。这样看来,政坛就是个大漩涡,投身进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像我现在这样,置身于幽静雅致的别墅里,像陶渊明和谢灵运先生那样,珍视自己的品格,探究天地玄理、隐逸高蹈之气,徜徉逍遥于山水间该有多么怡然自得!从此,无论是曲意求仕还是舍身全节,都不再与我有关……

在这幅画里,庄严伟岸的山势布局衬托了亲和出尘的画意。清初山水画家李寅,字白也,号东柯,江都(现江苏扬州)人。擅画江山、楼阁及花鸟,用笔工细,设色娟妍。他的花卉画与萧晨齐名,山水画中常现千丘万壑层出不穷,宏伟壮观。他多取宋人画法及构成样式,并且将山水与亭台楼阁有机结合而浑然一体。着意把以北宋李成、郭熙的鬼面皴、卷云皴,南宋李唐、马远的斧劈皴、刮铁皴皴法写出的群山,引人界画手法中并作为背景,令画面中山水虽只起到烘托的作用,但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坚实的岩石山脉和浩渺的江河湖泊托出仙境般的台阁,构筑出真实稳重的深度空间。另一方面,也让界画摆脱了早期写实与单调,从而使W面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宏大的气势。

虽然李寅生平无考,但是从这幅画和他其他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清代山水画的影响。比如清代的书画鉴藏家谢堃在他所着的《书画所见录》中这样评价李寅画:“巨制梁柱榱栋,老于木工者,较其间架,丝毫不爽”。而他自己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盘车图》中这样题写:

近之攻缋事者,无论优与劣,唯知由下而上视,故耸其上,注其下,是犹立丰垣之根,不复见外有天地也。虽为正格,亦作文者,只知顺序,末达逆取。天顺则了了,然一览可不再味。若逆取则势还关键含蓄,使伸缩不窘于无地,谓可以一视而巳耶?

从他的话语中,可以了解李寅应当是位蒙养深厚而富于独立个性的画家,是位学习领悟传统,又不全盘照搬古法,能够积极探索创新的实践者,对于传统绘画的构图法有自己一定独到的认识和看法。从《清江凭眺图》中也能看出他取“以上视下”鸟瞰式的视角作画,让臆想的远脉近山、人物楼阁随着清凉温润的江风,雄伟壮阔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自他之后,后人多师法他界画作品的风格,却再也没有能够超越他。这位连生卒也没有留下的人,却成为清代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使人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