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八年(1538),张文奎晋升湖广省按察司佥事。十九年(1539),皇帝南巡兴都,他负责陆上道路和水上航道的修整疏通以及行宫接待事宜,准备工作十分周到,皇帝表彰他的功绩,赐予衣服俩件,白金三铤。这一年,章圣皇太后归葬显陵,张文奎护送灵车棺木,从刘家隔到石城驿,一路平安,祭奠也遵合礼仪,沿途献奠的官员往来如梭,但秩序丼然,并无百姓干扰,皇帝听说后,又赏给他衣服一身,白金两铤。这年冬天,张文奎受到皇帝封赏,官阶晋封为正五品的奉政大夫,夫人也晋封为五品诰命宜人。
庚子,晋江西按察司副使,职清军伍兼理驿传。公按籍稽勾,酌宜裁省,口备,其发指挥罗、蒋之奸,息妖人易盛之乱,尤为显绩。
庚子:嘉靖十九年(IMO)纪年干支。
这段记述了张文奎江西按察司任内事。
嘉靖十九年(1540),张文奎晋升江西按察司副使为正四品官,负责监督军队,监管驿路传递。他严格审查,酌情裁减冗员,弹劾查办了罗、蒋二位指挥使,平息了白莲教徒易盛的动乱,功绩显得尤为突出。
壬寅,晋四川布政使司参政,奉敕督理粮储。癸卯,又覆视事州县库役之供应,罢西路夫役之输银催科,抚字寓仁于政,民爰畏焉。
壬寅:嘉靖二十一年(1542)纪年干支。
癸卯:嘉靖二十二年(1543)纪年干支。
这段记述了张文奎任四川布政使参政任内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张文奎晋升从三品的四川布政使参政,奉命监督管理粮草储备。第二年(1543)又兼理视察各州县的役夫负担,免除了四川西部百姓运输粮草的劳役,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受到了百姓的敬畏爱戴。
甲辰,晋江西按察司按察使。江西为南方大省,宿号难理。先政在民,民见公至,欣迎栽道。公持宪不阿,真肃有道,宪度改观。是岁春受诰命,公进阶中宪大夫,妻封太宜人。
甲辰:嘉靖二十三年(1544)纪年干支。
中宪大夫:明代官员官阶称号,正四品。
这一节记述张文奎二返江西任按察使任内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张文奎晋升为江西按察使,官居三品。江西是南方大省,一向以难以治理着称。张文奎曾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此任按察副使,颇有政声。百姓听说他复来江西任职,欣喜欢迎之声载道。这年春天,他进阶四品中宪大夫的官阶,妻子也被封为太宜人。
乙已,公晋本省右布政使。未几复晋山西左布政使。公历宦跃久,廉洁逾历,唯携二僮侍行,奉金以储库,大革加耗裁损。公履口遍,晋省以宁然。不通请遏,不事奉迎,久居不迁。丁末,以内艰西归,居忧读礼,天衍孝恩。戌申秋,上以催督无负,赐白金一铤,敕大理寺评事。何迁赍至本家,至明年冬卒。卒之先数日,梦乘白马而归,又梦雪中挽绋,觉语其子曰:“日且大雪,吾其死。夫已而果雪,沐浴正冠。奄然逝矣。
乙巳:嘉靖二十四年(1545)纪年干支。
丁未:嘉靖二十六年(1547)纪年干支。
大理寺评事:明制大理寺为最高司法机构,类若今最高法院,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评事为其属官。
内艰:母亲去世。
本省:陕西。
戊申:嘉靖二十七年(1548)纪年干支。
绋:牵引灵柩的大绳。
以上记叙张文奎逝世前后之事。
嘉靖二十四年(1545),张文奎晋升陕西省右布政使,不久,又升任山西左布政使。他在官场经历很久,逾加廉洁节俭,只带了俩个童子随行。在任期间,大力整顿库银管理,革除虚冒耗损,私饱中囊的弊政,且身体力行,山西政务肃然,社会安宁。但他不谙请客送礼,不事逢迎应酬,为官场所不容,久居低位不得升迁。嘉靖二十六年,(1547)其母去世,他请假回乡居忧,读《礼记》尽孝道。皇帝催促赴任,又赐予白金一铤,任命为大理寺评事,无奈赏赐敕命到家,未及赴任,第二年冬天便去世。去世前几天,他梦见骑白马归来,又梦见在雪中挽牵灵柩的大绳,感觉自己将不久人世,对儿子说:“明天有雪,我死期到了。”果然,第二天天降大雪,他沐浴正冠,穿戴整齐,安然去世。
公性沉毅而仁慈,遇事不退,待物不刻,故论者谓其有仁者之勇。然志存经济,用不钧枢,谈治道者惜之。晚年好神仙修炼,自谓有得,恒以仙官自况。公退燕居,凝神内照,泊如也。往岁予卧病,公自蜀中寄致黄庭一帙,副以玉书,云:吾诵此经大有神验。子能持诵万遍,诸病可蠲,因致长生之道。予信而惑之,谓公能是道也,而竞至此,其故何耶!然乘马雨雪之祥,自刻及融之日,殆亦有所得。
燕居:象燕子一样居巢中。寓指张文奎静心隐居修炼。
黄庭:道教经典《黄庭经》。
经济:经世济民,指张文奎的政治报负。
以上是志文撰写者对张文奎一生的评价与感慨。
张文奎的性情沉稳坚毅而仁慈宽厚,遇事不退缩,待人接物不尖刻,人们评价他有仁者之勇。但是,他虽然有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但不去巴结上司,却没有得到重用,让人们谈到治国用人之道时都感到惋惜。他晚年隐退,甘自淡泊,喜好神仙修炼之道,自谓有得,常以仙官自慰。过去,予(我,撰文者)有病卧床,张公于四川任所寄来《黄庭经》一卷,并附赠玉书,说:诵念此经卷有很大的神奇应验。你能持诵一万遍,可治诸病,我半信半疑,说张公能得此道,而如今他竞无疾而终是什么缘故呢?然而,他有乘马雨雪的祥瑞之兆,且与天地融为一体,也算有所得了。
园(原)配王氏,耆老景女,累封宜人。子即尧封,县学生员,娶李氏。女二,李彤、王士俊其婿,俱生员。尧封女二。铭曰:壮志用世,不徇乎人。老期度世,不淆采真。白马翰如,雨雪可来者,际独契者神。蒲掷之山,灵踪着闻。至人不死,光耀斯存。琅琅黄庭,玄幸玉文。呜呼!归来白雪。
以上,为张文奎家人后裔概况及铭文。
张文奎的原配夫人王氏,是本县耆老王景之女,累封五品诰命宜人。儿子即为尧封,是县学秀才,娶妻李氏;有两个女儿,李彤、王士俊分别为其女婿,也都是秀才。尧封有两个女儿。
张文奎墓志以洋洋1600余言,详细介绍了张文奎的生平事迹,也透露出明朝嘉靖年间一些真实的社会状况,如贬居四川的高官横行不法以及对张文奎诬陷中伤却升迁高位;张文奎刚直不阿却屡遭贬官或久居不迁;山西屯田官员的违规占田;湖广易盛的白莲教起义;皇帝出巡及其母丧葬的铺排;嘉靖之朝,皇帝喜好黄白炼丹之术,四十余年不上朝理事。上行下效,官员中也有象张文奎这样的喜好神仙之道者,等等。张文奎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勤政爱民,执法严明,在明后期腐败的官场中,是位难得的循吏,惜《明史》无传,地方志中也鲜有记载或语焉不详。这方墓志不但可补史志之缺漏,也为我们研究延安地方历史提供了详实科学的新鲜资料。
洛川县寺家河唐代佛教密宗石窟
寺家河佛教密宗造像石窟,位于洛川县槐柏乡寺家河村东约300米处的北山之麓,依山而凿,石窟门向南,距洛川县城约20公里。
石窟进深3·2米,宽3·3米,高2·2米,平面呈马蹄形。据造像风格判断,寺家河石窟开凿建造于盛唐,有晚唐开成元年(836年)五月的题记。宋、元以迄清康熙年间,屡有修葺。目前为洛川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内的正面和左右两侧作佛坛坛基,坛基壁上雕刻着唐、宋时期的礼佛图佛龛5处,以及唐代,宋代、元代和清代题记5处,这些礼佛图和题记我们将分别予以记述。
坛基上雕刻佛像、菩萨、罗汉、阿难、迦叶像共15尊,兹分别介绍如下:
正面坛基为三佛二弟子,三佛面相丰腴,大耳垂肩,胸半袒,颈部有蚕节纹,背郭均有火焰纹背光。身着通肩式大衣,内着僧祗支,腰部有裙结,姿态各异,分别跏趺坐或抚膝坐在八棱或圆形的须弥座上。这三尊佛正中为药师,其头发整齐地向上拢起,束高发髻。右臂弯曲前伸,五指并拢,手掌心向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痛苦。左手捧药钵,结跏趺坐在圆形仰覆莲花瓣须弥座上。药师佛造像0·7米,须弥座高0·5米。右手五指和右臂巳残缺。在药师佛坛基壁上阴刻有:“沙门信登礼佛图”题记。
右侧佛:头部面目方正丰满,束高螺髻,两臂下垂,双手掌心朝下平放在膝盖上,跣足踩着圆形仰莲瓣座,作善跏跌坐状,倚坐于方形佛坛上,火焰纹状背光风化严重,漫漶不清。该佛造像高1·25米。此佛左臂旁有几尊小化生佛,风化严重。
左侧佛:面部方正丰腴,束整齐如花的高发鬃,右臂弯曲,五指并拢,手掌掌心向前,施无畏印。左臂下垂,手掌向下,平放在左腿上,结跏趺坐在八棱层台形须弥座上,身躯后有火焰纹背光。该造像发髻和左肩部风化残损,须弥坐高0·45米,造像高0·7米。
阿难造像:在三佛之左侧,身着右祍长袍,内着紧袖衣,圆头方脸,头微歪,神态闲逸。头背部有两道圆圈纹背光,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座上,可惜其面部和胸部以下风化严重。
迦叶造像:在三尊佛像之右侧,身着右衽长袍,长袍下摆如风卷状,衣褶局部由于风化已残,但仍给人以随风飘动之感。迦叶的头部后面有两道圆形背光,其左臂着紧袖衣,右臂上有披帛带。迦叶造像体形峻瘦,满面皱纹,面部虽略有笑意,但仍然显现着饱受风霜的苦行僧形象。迦叶两臂平交于胸前,站在圆形仰莲瓣座上,鼻部巳残。造像高1·3米。
石窟左右两侧坛基上雕刻的八大菩萨像,均跣足站于圆形仰莲瓣台座上,每尊菩萨各高1·34米。靠近石窟洞口处,两侧各站一位罗汉造像,均高1·37米。八位菩萨均为花蔓冠束发,宝缯垂披于肩。颈部饰蚕节纹,臂佩腕钏,体着僧衣或长裤,裙带结于腰腹,佩环珠状项饰和精致的宝珠璎珞,直垂至膝盖之下,代替了帔帛。这八位菩萨造像,面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俊美婀娜。每位菩萨手持不同法物,或作不同手势,姿态各异,表情各具特点。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左侧坛基上的四菩萨和一罗汉:
左一菩萨:头戴花蔓冠,花蓃冠上有一化生佛,头部有火焰纹背光,鼻子和下巴稍残。袒右肩,内着僧祗支,璎珞项饰从胸部垂下接近足部,然后上卷搭于宝珠璎珞之上,璎珞和项饰上缀有宝相花。右臂下垂,手提净瓶,右臂上举至肩,手执柳枝。上躯微扭,重心落于一足,体态轻盈潇洒,曲线富有韵致。该造像通身有彩绘痕迹,跣足站在圆形仰瓣台座上。这尊菩萨造像应为三十三观音之一的“杨枝观音”菩萨,又称“杨柳观音”菩萨。
左二菩萨:头带花蔓冠,头部有火焰纹背光,宝缯垂披肩,袒右胸,赤双臂,双臂戴钏,帛带掖于衣衽处,着长裤,腰系帛带。右手已残,右臂曲举至肩,左臂下垂,手握空心拳。身戴宝珠璎珞,通体绘彩,左腿微曲,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
右三菩萨:头带花蔓冠,头部有火焰纹背光,宝缯垂肩,通体绘彩,胸部微袒,臂半裸,两臂弯曲于胸部,双手作勾状交叉,目光上视,身披宝珠璎珞,帔帛带自肩下垂至地,腰系帛带。鼻部已残,跣足站在圆仰莲台座上,坛基臂上阴刻有“同州白水县人王”题记。
左四菩萨:头带花蔓冠,花冠正中有一宝瓶,宝缯垂肩,头部有火焰纹背光,背光顶风化已残。袒右胸,右臂有钏,弯曲至胸前,右手斜持一枝莲苞,莲苞的枝干已残。左臂下垂,手指握帛带。菩萨身躯微弯,腰系帛带,跌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通身彩绘。该菩萨的足下坛基上,雕刻有两方小龛。其中一小龛为竖长方形,内刻两人,一人跪地,一腿半跪,似在礼佛;身后站一侍童,双手捧物至胸前。这两个人的头部已残损。另一个竟为长方形,内刻六人,其中三个大人和一小孩跪在台上,台下两人,一人跪拜,一人在后作拉状。这亦是一幅礼佛的景象。在小龛的左侧,阴刻“开成元年五月一”题记。
左五,罗汉像:螺旋状高发鬃斜置于额顶,头部有火焰纹背光,穿圆领对襟长袍,胸部衣纹呈“U”形,双手作莲花合掌印。嘴角微翘,面带笑容。通身彩绘,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位于石窟门口处。罗汉造像除十个手指稍残外,其它部位保存比较完整。
右侧坛基亦为四菩萨与一罗汉造像。
右一菩萨:头带花蔓冠,花冠正中有一站立化生佛。头部有火焰纹背光,宝缯披肩,袒胸露腹;帔帛斜披,下着长裤。左臂弯曲,手持莲苞,其枝干巳残,右臂下垂,手拿云朵如意。头微侧,目光斜视,腰系帛带,身戴宝珠璎珞,通身彩绘。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双脚风化严重。该菩萨脚下坛基壁上,雕刻一长方形小龛,龛内刻有两个礼佛的信徒,头部和脚腿部风化严重。
右二菩萨:头戴花蔓冠,头部有火焰纹背光,宝缯垂肩,身着贴体衬衣,双臂戴钏,帛带自肩部垂地,身披宝珠璎珞。左臂弯曲于胸前,手拿宝幢;右臂下垂,手握帛带。右腿微曲,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该菩萨坛基右下侧壁上刻有小方龛一个,内刻一个跪拜礼佛的信徒。
右三菩萨:头载花蔓冠,头部有火焰纹背光,宝缯垂肩,胸腹袒露,身披宝珠璎珞,帛中自肩垂地,腰系圆形带,两头下垂挂在宝珠璎珞上。左臂弯曲上举,手已断缺。右臂下垂,手提小罐。右脚面和脚趾已风化,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通身彩绘。坛基壁上刻有一小方龛,龛内刻一礼佛信徒。右臂后的石壁上,自背光至手部,阴刻有:“康熙十八年重修佛像,会长陈振先,画匠姬号”题记。
右四菩萨:高发髫,头戴花蔓冠,宝缯垂肩,火焰纹背光巳风化不清。颈部饰有蔓云状项圈,袒石胸,身披宝珠璎珞至双膝下,帛巾自双肩垂至地面,腰系帛带,着长裤。左臂弯曲上举,手托一钵,右臂从胸前穿过,右手护在钵沿上,钵内所盛之物高高凸起,菩萨曲腰前倾,右腿微曲,通体彩绘,姿态优美。右脚面巳风化,跣足站在仰莲瓣台座上。坛基的壁上阴刻有“崇宁五年九月十二日,仙宫寺道真礼佛图”题记。在题记的左侧,刻有礼佛图小龛一个,龛呈长方形,龛内右侧两位女子,一个手持熏炉,跪在壶门平榻上;一位女子双手合十,身穿束腰长裙,结跏趺坐在壶门平榻上。这位女子,大概就是仙宫寺道真僧尼的形象吧?榻旁站着两位女侍,一梳圆形高鬃;另一梳“双丫髫”,均为双手持披肩,束腰长裙,陪同着“道真”礼佛。可惜道真与持熏炉的女子面部被砸毁。
右五为罗汉造像:螺旋发髫右旋直立于头顶,火焰纹背光风化严重。身着右衽僧衣,紧袖,半穿长袍,双手交叉放在丹田处,神态安逸,鼻子下部巳残。跣足站在圆形仰莲瓣台座上,通身彩绘。罗汉的坛基壁上,刻着一幅线刻故事画,图中一位站着的女子,身着长裙;头发作“小盘髫”发式,双手各持着一个带柄的圆鼓形器物,似敲击之状。女子的前方,刻一方桌,桌上放着一件梅瓶状和一碗状器物。
在方桌上方,刻有一竖形长框,内刻“此是贺三娘”五个字。这幅线刻图反映了贺三娘礼佛时的情景。从这幅礼佛图中的女主人所穿衣服形式,梳的头发发式、桌上放的器物形状,我们判断应是北宋时期所刻。
石窟门口的右侧石壁上,还分别竖刻着“至元二十一年六月”、
“至正九年十一月”和一草书“佛”
字题记。
寺家河石窟造像体态丰满,神情生动、逼真,衣褶纹饰简洁,造型比例比较准确,线条流畅。特别是八尊·寺家河石窟罗汉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