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民俗博物馆建筑,是按照清代传统民居形式,复原新建的一组四合院式建筑。院内既有陕北常见的窑洞,也有关中农村的瓦房,体现了关中与陕北交结地带的民居特色。房屋外部装饰的民俗吉祥图案,釆用了民间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技艺,精雕细刻,尽量复原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借以保存民间工匠的传统技艺。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气宇轩昂,成为一组大型展品,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二、民俗文物收集。这是民俗博物馆陈列的物质基础。从1987年以来,我们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了民俗文物征集收藏工作。1987年,曾召集各乡镇文化站专干,举办了民俗文物普查征集培训班,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民俗事象的调查和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由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那些我们认为很有价值的民俗文物,常常被人们当作废物扔掉、毁掉,往往迟去一步,便悔之莫及。征集的难度,不亚于挖掘历史文物。我们搞民俗文物征集,常常挨家挨户,翻箱倒柜,往往被人认作收破烂的,买古董的。经过几年努力,新征集入馆各类民俗文物1000余件,基本满足了陈列展出的需要。
三、民俗研究。民俗研究也是民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和陈列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抓紧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对民俗事象的调查和民俗资料的研究。几年来,形成了数万字的民俗调查报告,发表了《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洛川民俗博物馆构想》、《陕北婚俗探源溯义》、《洛川年俗》等研究文章,还多次参加全国性民俗学学术研讨会。洛川民俗博物馆陈列大纲,曾邀请民俗学专家研究论证,先后五易其稿。开馆以来,各界各层次观众,一致反映洛川民俗博物馆的陈列雅俗共赏,文化品味较高,有一定的研究深度。
民俗博物馆的陈列问题
民俗博物馆,是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城乡民众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实物资料和文物资料,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民俗博物馆的陈列,通过对民俗实物资料的展出及民俗事象的模拟复原,展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状况和民众的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今天的经济、文化、政治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根据民俗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及其自身特点,陈列中有必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民俗在纵向传承中有宏观上的稳定性和同一性;在横向传播中,又形成地域性和变异性。民俗陈列要略同详异,突出地方特色。
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民俗在世代相传的纵向传承中,儒家文化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比如各地汉族的婚俗、丧俗、诞生礼等人生仪礼,基本上都脱胎于《周礼》,因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况。但是,民俗在横向传播中,由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政治以至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民俗变异,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即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些不同,正是民俗研究和民俗陈列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因而在陈列中,对那些各地都普遍存在、大同小异的东西应当简略地表现,或者一笔带过;而对那些当地特有的,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则应该浓墨重抹,着力表现。
以洛川为中心的延安南部地区,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戎狄。历史上,曾经有20多个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错居杂处,是民族融合的漩涡地带。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顽强地表现并相互影响,因而这里的民俗承《周南》《豳风》之化,存戎狄原始遗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同时,这里又处于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结地带,两地民俗兼收并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洛川民俗博物馆的陈列,突出了当地民俗的这两个特征。在经济民俗厅,表现了农牧业结合的经济特点,又稽古勾陈,考证介绍了些以少数民族姓氏命名的村落。婚俗厅,突出介绍了奠雁礼”拜桌上方不是各地普遍采用的双喜字,而是一幅双雁组成的图案。洛川一带婚礼中,至今仍流行这种“拜雁”习俗。这是《周礼》中以雁为婚礼吉祥物的遗风,足见这里的民俗的古老纯朴。复原洞房和家庭生活场景时,设置了羊毛毡、火炕、板架柱儿、窗花等当地特有的生活习俗,突出了地方特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要主题集中,重点突出,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民俗展览所反映的,往往是琐碎的、人们司空见惯的事象,尽管选材时,已着意选择了那些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但表现时如果平分秋色,或平铺直叙,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洛川民俗博物馆的陈列结构,首先确定了突出家族习俗这个主题。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又是社会习俗的发源地或传承单位,以一个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习俗作主线,把琐碎纷繁的民俗活动串起来,不但使整个展览主题集中,而且能以小见大,反映该地区民俗的概貌。所以,在展览最显着的位置三孔窑洞中,安排了家庭庆典,曰常生活,家族祭礼等重场戏,并釆用各种陈列手段,竭力渲染突出主题。其次,在陈列内容的安排上,也注重场场有重点。经济民俗中的村落模型,节俗厅的元宵灯会,婚俗厅的喜堂、洞房,家庆厅的寿堂,家祭厅的祠堂等复原陈列,都是各个单元中的重场戏,其他内容则简化处理。三是环环紧扣,高潮迭起。陈列先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习俗开始。它的内容虽然平淡枯燥,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生活的基本面貌。接着是与农事活动密切相连的节日习俗,展览的气氛开始热烈起来。紧接着是人生第一大事婚姻礼俗,陈列气氛进一步喜庆热烈。家族习俗是陈列中的重场戏,处于展览中间位置,显示了一股严肃庄重的气氛,随即,喧闹热烈的娱乐游艺和皮影演出,再次把展览气氛推向高潮,观众的兴致和情趣也达到高潮。
(三)以俗见物,以物证俗,动静结合,趣味盎然。
世界各国的户外博物馆,往往釆取静态展览和实际生活融为一体的突破性展示方式,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投入展览,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洛川民俗博物馆的陈列,也努力借鉴户外博物馆的这些作法。织布机可供观众操作,亲自体验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情趣。民间工艺品作坊,制作销售民俗物品和现场表演,观众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院内组织秧歌、蹩鼓等民间舞蹈演出;皮影厅里为观众演出皮影戏。还提供传统婚礼、寿礼服务,供应民俗物品等。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补充静态展览的不足,提高观众兴趣,增强陈列展览的效果。
(四)民俗博物馆陈列的立足点,是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联接过去,造福未来。
以洛川为中心的延安南部地区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反映民众重礼好义、淳厚勤劳、尊老爱幼、清洁爱美等优良传统,又有重土安乡、因循守旧、愚眛迷信等陈规陋习。“工则拙于制造,无他奇技异能;商则小本营生,不出远方贸易;贵儒农,毁工商,重男轻女……兹处竞争时代,急宜改良”(民国《洛川县志-风俗》)。这或许也是内陆地区农业社会民众普遍的心理素质!基于以上认识,洛川民俗博物馆的陈列,主要介绍了有利于社会进步,历史发展、民族团结的国风、民风、族风、家风,揭示批判陈规陋习,教育观众辨良识莠,自觉继承民俗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摒弃恶风陋习。
着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说:“放弃传统即无历史,放弃开放即无现代。
这里联接过去,这里通向未来。
创建名星民俗博物馆的思考
机遇与挑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观光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骤然兴起一股民俗热。这股热潮分为两个浪头朝前涌动。一个浪头是以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的收藏、研究与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为目的的各类民俗(民族)类博物馆和民族村寨露天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呈现出方兴末艾之势。据估计,全国的民俗(民族)博物馆不下百余所。另一个浪头是以迎合旅游事业发展或其它商业活动需要,而新建的各类民俗旅游景观,竞相效尤,逐渐升温。继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建成开放并取得成功以来,全国各地建成的与未建成的,或正在酝酿筹建的这类仿民俗旅游景观,其数量和影响,与民俗(民族)类博物馆可能相差无几。
单就陕西的情况而言,继洛川民俗馆首先建成开放以后,西安小雁塔民俗博物馆与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也在积极筹建,即将建成开放。宝鸡市在原民间美术陈列的基础上建宝鸡民俗馆。安康、渭南、汉中早有这方面的动议,但一直处在酝酿之中。这些博物馆学意义上的民俗馆,一般都隶属于文博系统。
另外,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或其它方面的需要,也步深圳民俗村的后尘,跃跃欲试。据笔者所知,陕北绥德县正在设计筹建占地近百亩的塞北民俗村。宜川县计划在着名的壶口瀑布附近重建民俗一条街,复原明清古渡的历史风貌。黄陵县酝酿在黄帝陵附近新建一个民俗村。关中乾陵山脚下,有个南韩商人买了一片旧窑洞院落,约70余亩,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容洞民俗文化村。
以上情况表明:一方面,随着民俗科学的日益普及,应用民俗空前走红,民俗(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欣逢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另一方面,民俗(民族)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又面临新的挑战。
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建民俗旅游景观鱼龙混杂,令人喜忧参半。其中深圳民俗村、云南民族村等成功的景点,影响很大,效益可观。从深圳、昆明回来的各界人士,许多人都去过这两个地方,谈论这两个地方,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民俗旅游景观打着民俗的旗号,却不按民俗科学办事。象前面提到的乾陵山下南韩人办的那个民俗村。本来,那一大片窑洞院落可以改造为一个不错的窑洞文化村。但他是搞熊胆开发的,买这片地原本为建立他的养熊场,但又怕收回投资周期太长,便灵机一动,想借乾陵旅游的光,扯起民俗村的旗号,先赚钱养活他的养熊场。这个老板曾聘笔者担任顾问,去了一看,先是在旱塬村落要搞一个人工瀑布,名曰壶口景观,又在村口搞一片半坡人原始村落。村中最显眼的地方,建一个养熊场,目的是向游客作熊胆药品广告,简直和水池中仅养几只鳖,却大量生产中华鳖精的骗局几乎同出一辙。放着那一大片窑洞不去好好利用,却打了两条近百米的窑洞,搞什么微缩民俗景观。真是五花八门,不伦不类。这些民俗旅游景观,不管成功的也好,胡闹的也好,但他们都同民俗(民族)博物馆甚至其他博物馆争夺观众的现实却不容忽视,二是我们一些民俗(民族)博物馆,尽管有漂亮的馆舍,大量的民俗文物藏品和民俗资料,但陈列方式和经营管理技巧死板,门庭冷落,惨淡经营,经费短促,度日艰难。我们的民俗(民族)博物馆事业,面临严重的挑战。
取长和补短
民俗(民族)博物馆如何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认为,应该积极借鉴国外户外博物馆和国内民俗旅游景观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努力增强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所谓户外博物馆,又称露天博物馆、民俗村、民族村等,是博物馆建设的一种形式,也是世界各地在保存传统民众生活方面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以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形态为展示对象,并将展示物直接搁置于自然之中,妥善利用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观,在环境的精心配置之外,尤其注重地方色彩与民族特性的保存。它们所展出的,不是死板的画面与物品,而是生趣盎然的民房、村落、街坊,以及有真人参与的活生生的民众生活与生产方式,有的还欢迎观众直接参加活动的行列。
从瑞典的斯堪森户外博物馆肇始,国外户外博物馆建设,普遍采用把各地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民众实际生活状况的建筑物迁建集中起来的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科学性。那些按原样迁建的建筑物和生产、生活用品,都是真实的原物,甚至有的都标有原主人的姓名、地点、年代。罗马尼亚乡村博物馆1936年创建时,在搬迁建筑物的同时,连同居住的主人以及他们喂养的牲畜一齐被迁移过来。这些仅是国外露天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出中严格按照科学办事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的民俗(民族)博物馆,特别是那些民俗旅游景观,在建设和陈列展览时,也抱着如此严谨科学态度,就不会出现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事了。
所谓知识性,就是要求民俗(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出,要有选择地、生动活泼地为观众奉献民俗学民族学方面的知识和各地各民族不同风貌的生产生活情景,使观众获得新鲜健康的知识。只要去过深圳民俗村和云南民族村的人,回来后都会向亲朋绘声地叙说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尽管许多事像是我们民俗民族工作者十分熟悉的,但对他们来说,却是闻所未闻,大长见识。这说明深圳民俗村和云南民族村的展览是成功的,经验是可资借鉴学习的。
国外露天博物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注重趣味性、知识性的成功经验,更值得我们予以充分注意。他们大都采取把静态展览和实际生活融于一体的突破性的展示方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称它为“迷你博物馆”,往往不惮千里,迢迢而来。如斯堪森户外博物馆,不但搜集有古老的市镇房屋、农舍、教堂、钟楼等各种建筑,并在观众参与下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另外,还配置制陶、面包、铁器、印刷等商铺作坊等,别有一番情趣。乌克兰民间建筑生活风俗博物馆,不但有科学迁建的建筑物,还有农耕、纺织、手工、交易等场地,以及活生生的各种社会交往与娱乐活动。人们看到那些实物,以及由那些实物与活动着的人所组成的活生生的景象,也就看到了乌克兰农村的生活风俗。观众似乎不是在参观博物馆,而是真正来到乌克兰农村,身临其境地体验这里的生活。再如深圳民俗村,在经营管理上,釆取展演结合,尤其注重娱乐性、参与性,观众络绎不绝,效益可观。它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游田另外,从世界博物馆发展的动向来看,陈列展览有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的趋势,欢迎观众直接参与,触摸体验。这些信息与作法,实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
总之,我们的民俗民族博物馆,应当是封闭型与开放型的有机结合体。一方面,我们应当发挥自己藏品丰富、科研力量雄厚的强项优势,努力办好既有科学性又有知识性的陈列展览。另一方面,要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千方百计开辟一些开放性的、生动活泼的演示活动,尽量为观众增加参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