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组被试者阅读附有作者照片的文章,文章中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另一组的人只看第一组看过的文章,但没有附作者的照片。看完后让两组的被试者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者对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分数要高于对不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但是第二组被试者则是根据文章的真实水平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西方学者的研究指出,法官在“执法如山”的法庭上给犯人判刑时,也难逃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有时判决的结果令人震惊不安:对于罪行相同的盗窃犯,外貌漂亮的平均被判刑2.8年,不漂亮的平均被判刑5.2年。不过,对于诈骗犯判刑的情况却不是如此。似乎法官们认为,越漂亮的诈骗犯越危险,越应该重判。
上面的例子都说明,外貌对于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给别人好感,能否吸引别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仪表,以增加人际吸引力。
不是冤家不聚头——重视你身边的“熟人”
经典案例
如果以你为圆心,以你与他人的亲疏为半径,可以画出大大小小的许多圆来。其中,路人在你的“关系网”中,恐怕是属于最外层的人物了吧?
有一天,一个未过门的女婿准备去拜见丈母娘。路过一家食品店,见一条长蛇般队伍延伸而出,原来是人们在排队购买脱销已久的火腿。他突然想起,“心上人”不是说她妈妈最喜欢用火腿煮汤喝吗?何不买一点送给她,去讨个欢心呢?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挤到了队伍的前列。一位大娘看不惯,批评了他几句。他恼羞成怒,脱口便骂,把那个大娘气得怏怏离去。他不以为然,心里想,反正茫茫人海,来去匆匆,今后谁还认得谁?
他如愿以偿地提着火腿,敲开了“心上人”的家门。谁知开门的正是那位大娘。“什么?你,你就是我女儿的男朋友?!”她目瞪,他口呆……
事后,他悔恨交加:“早知她是谁,我说什么也不会那样了。”他的父亲了解情况后,厉声呵斥道:“难道不是你未见面的丈母娘,你就可以那样无礼吗?!”
心理课堂
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不知耳闻目睹了多少。生活看来真有点偶然性,本来以为“陌路相逢”,自会“分道扬镳”,哪知“殊途同归”,被你侵犯的人偏偏是你已间接认识的人。让我们用心理学的眼光,去透视一下这种偶然的巧合中有什么必然的因素吧!
美国有人分析,如果随意挑出两个美国人来,例如:罗伯特和约翰,那么,他们相识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但是罗伯特认识某人,某人又认识另一个人,另一人又认识约翰,这种可能性却要多达一半以上。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熟人链效应”。这条“熟人链”无始无终,如同经纬线一样网罩着整个社会。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熟人链”上的一环。
在外出旅行的火车上,你闲得无聊,于是就跟对面的陌生人闲聊起来,闲聊几句后竟然发现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于是你不由感叹:“世界真小!”长时间以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通俗心理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通过五六站中间关系,就可以属于一个共同的熟人圈。你没想到你会成为布什·希拉里或爱斯基摩人的熟人吧?只要你愿意尝试,通过熟人的熟人的熟人介绍,最多不会超过五六站这样的熟人链,你就会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的熟人圈子里的一员。这一理论曾流行一时,据说是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的。
心理视点
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生活中、社会中,你不可避免地要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总之,扩展你的熟人链,会对你大有好处。
1974年,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尔通过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找到一份工作》,其中他采访了几百名技术工作者,记录了他们的就业经历,发现有5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他人介绍找到工作的,其他20%是通过自己申请求职找到工作的,约18.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猎头公司等渠道找到工作的。比如,新近失业的A在路上遇到了一年难得一见的熟人B,两人聊起最近的生活情况,A对B说自己正想找一个软件程序员的工作。B突然想起了大学同学C上周在一次聚会上提到他们公司正在招聘,于是将C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告诉了A。最后,A通过C应聘到了他们公司。
生活中,你千万别小看那些“半生不熟”的人,虽然你们一年难得见一两次,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或许他们会帮你走出困境。
交警扮的哥的意外收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经典案例
A市交通警察支队不久前搞过一次“交警扮的哥”活动,那一天,数十名交警穿上便装,“秘密行动”开起了出租车。一天中,他们受过乘客的气,也有的违了章,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的哥”们谋生的艰难与不易。另外,通过换位,他们也看到了自己执法过程中的确还存在许多问题。
再来看看另外一件事:在繁华的大街上,几名城管把一位瓜农的西瓜砸了个稀巴烂,卖瓜的女主人在大街上抱着烂瓜痛哭。这几个城管一定没种过瓜,如果他们也能像交警那样换一下位,如果他们能到田间地头感受、体会一下,想一想农民从育苗到瓜成熟这几个月中的艰辛,也许就不会再忍心这么做了,一定会对瓜农体贴许多。
心理课堂
换位办事、换位思考,就是我们所说的将心比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
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而对方也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交流、沟通。
在人际交往时,人们不仅习惯于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敌我冲突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色去思考一下,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位感受一番,那么,许多冲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换位思考的积极作用。
换位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心理视点
有时,我们以为别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们就该安慰他(她),这样会抚平别人的创伤,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那么简单。
小宁的老公突发心脏病去世,料理完丧事,她疲倦且悲伤地回到家后,就开始面对亲友日复一日的关心询问:“他是怎么死的?”“你怎么没有及时呼救?”“之前你们夫妻吵过架吗?”“天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些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对处于情绪低潮期的她,却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后来她看到有人来,就害怕起来。“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但却没有人给我。”她说。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只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体谅别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时我们太急着给人我们的观念、判断和看法,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我们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愈合。
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好奇心来探求他人的内心世界。
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只有真正地“移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被一块面包打动的德国兵——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别人互惠
经典案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德国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方面的特种兵,他们经常被派出去执行任务。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并导致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抓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心理课堂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要那个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在一瞬间打动了他。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原理”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心理视点
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它是各种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础。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他一次;如果一个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也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和他玩下去了。互惠原理是我们在与同事、朋友、恋人、夫妻等相处时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
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在别人心情好时找他帮忙
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