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羡慕我开 Q7,我眼红他假期多,他嫉妒你有漂亮的老婆 ……各种各样的比较就这样在我们周围滋生开来,在这种 “比较 ”的作用下, “不快乐 ”成了流行病,而 “郁闷 ”“不爽 ”已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人都会说如果我有一天遇到某个机会,做了某项工作可以怎么怎么样就好了,于是觉得自己是最可悲、最可怜的人。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让一位测试者挑拣重量介于 50~ 850克的黑色小盒子,并把整个过程录下来,然后请 12名志愿者看录像,同时也挑拣盒子。结果发现志愿者拿起的盒子,比录像中的测试者拿起的都要轻,并且平均都要轻 61克。原因在哪儿?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做了 “别人比自己轻松 ”的判断。
按说,当前社会财富总量已是大大增加了,但社会的快乐总量却没有同步增加。原因是不少人把和别人比较、成为人上之人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目标,当这种目标一时难以实现,失落感也就应运而生。要知道,只要是盲目攀比,一定带来痛苦,而且首先伤害自己。相反,对比是理性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穷人,也有许多值得快乐的地方,也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他可以像任何人一样快乐无忧。生活中许多东西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紧,我们最重要的快乐倒是公平的,是人人可以享有的,这不是什么阿 Q精神,这是一种智者的心态。
很多人都会羡慕自己认识的成功人士,觉得他可能和自己差不多年纪,但他在开奔驰,住别墅,而自己还在挤公车,租房住。而反过来想想,如果让你放弃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自己去创业,你现在能放下吗?让你拿出自己的积蓄去投资一个项目,你这会儿能付出吗?你真的比你的朋友工作时间要长吗?
古人云:适者有寿。这四个字实际上概括了生理的、心理的、心灵的、人际的各种关系的至高境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健康上的体现。人类远远没有做到,因为滚滚红尘,诱惑太多,欲望也太多,理性的力量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有空多到大自然中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感悟自然,经历了大自然的洗礼,心灵会变得纯净,生活会充满幸福。
和别人比较,比赢了固然有优越感,比输了也难免失落。从多数人的经验来看,失落会更长久地留存心中。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去比呢?
因此,不妨尝试一下,不去比较,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
每当比较的念头冒出来时,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停下来,和自己聊聊。比如,当羡慕别人的收入和风光时,问一下自己:如果可能,我愿意全部扮演对方的角色吗?承担他的一切,风光和失意,顺境和逆境,洒脱和焦虑,通宵达旦地加班,彻夜不眠地思考,马不停蹄地奔波 ……或许当面对其中的辛苦和焦灼,你对他的所有羡慕都变成了理解和怜惜。
那么,你可以接着再问自己:我该怎么对待自己,又该怎么看待别人呢?当你认识到对于别人的成就和美满,应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祝福,这世界上,多一分美好总是好的,无论属于自己还是别人;对待自己呢,顺其自然,不苛求,不勉强,凡事尽力,乐观接纳后果,不去为能力以外的事情责备自己。若如此,你是不是就会发现心境敞亮了,也更加轻松了呢?因此,向往的东西,就自己去争取。别人的好,也不羡慕。安下心埋头耕种,而不仅仅是抬头看天。
实际上,这种觉得 “别人的工作比自己轻松 ”的心态,其负面影响不止在于对当事人的心态上,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团队中。在一家企业里,如果因为沟通不畅而让这种心态泛滥,那就是个人之间、部门之间互不服气、互不买账,后果就严重了。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 “羡慕心理 ”能够适可而止,也并非坏事,这至少可以成为他的动力和方向,但首先得认识到:所谓成功与幸福,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体验的动力过程,只有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到那个时候,想必就不会盲目羡慕别人了。
心灵物语
社会应当追求人们快乐的最大化,真正的快乐与财富有一定的关联,但快乐主要还是来自心灵、精神层面的,诸如生活态度、观念意志、友情、家庭、人际关系等相关的因素。这正所谓 “物质永远不会人人平等,但生活快乐可以人人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