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工作过程中都掌握并使用着相当数量的资源,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其实就是一种浪费企业资源的行径。低碳并不仅仅是节省一张纸、一度电,还要提高自己所掌握和所使用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从而实现低碳发展。每一名有责任感的员工,都会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小心地使用设备和服务设施,高效率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从而实现低碳发展。
避免走弯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一次做对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是一种在工作中实践低碳的捷径。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要想赢得企业的持续长久的发展,我们必须敢于向浪费发起彻底的挑战。
现在又许多公司使用相当于营业额的20%、30%甚至更高的费用,用在测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修、售后保证以及其他有关产品质量的相关的成本上面。生产出来一见劣质产品意味着企业将要付出几倍于产品生产成本的代价,如果能够“一次做对”,那么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从而避免更大的浪费,这其实是一种低碳工作方式。
有很多人是“盲做”、“蛮做”,虽然也在工作,却是在进行负效劳动。他们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他们虽然努力,却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
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其实就是一种浪费。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第一次不能把事情做对浪费了企业太多的资源。一位著名企业家说过:“给企业造成严重浪费的行为,就是员工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企业中每一名员工的目标都应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一位师傅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对身边的小徒弟说:“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但师傅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着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想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件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师傅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对的,故事中如果徒弟第一次就把拿什么样的工具以及在什么地方都问清楚,那他也就不需要再浪费第二次的时间和精力了。
有位广告部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够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广告公司打错了一个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后来因为偶然的因素使他发现了这个错误,他不得不耽误其他的工作时间并靠加班来弥补。同时,还让上司和其他部门的同事陪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幸好错误发现得及时,否则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不仅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上司和同事带来工作上的不便。而在弥补损失的过程中又会浪费多少资源?所以,只要在工作完成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对,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客户要求,从而形成了缺陷,而缺陷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其实,那些浪费在补救措施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可以避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低碳生活的真谛,那就是要求每一名员工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名优秀员工必须做到的,同时也是工作中最有效、最直接的低碳方式。因此,每一名员工都应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办事准则。
计划让工作加速,头绪清楚才能避免浪费
凡事都会有计划,有了计划再行动,成功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如果盲目行动,没有计划,则是失败的开始。无论是谁都应认真地做好计划,如果对工作完全没有计划,工作起来就会完全没有头绪,从而引起对时间、对资源的浪费。
优秀的员工善于规划自己的工作计划,他们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且拟定优先顺序和一个详细计划。可能有人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要那么多计划有何用?有些时候我们当然无法百分百地按照计划进行自己的工作,但是,有了计划,就会为你提供做事架构的优先顺序,让你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做的事,从而避免浪费。
许多人工作起来如无头苍蝇,目标不明干劲大,不管方向地到处乱闯。明确的工作计划是干好事、干成事的前提,就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制定工作计划、树立目标方向绝对重要。善于计划的人,他们善于开列清单,不断地研究这些清单,不断地为工作做计划,然后照计划行动,工作开展起来将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设定工作计划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人们经常会犯一些基本的错误,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客观情况、不容易执行落实,因此计划容易变成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如:在做计划时,人们需要设定目标。如:“从明天起,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但是,这样的目标往往不能实现。而如果按照SMART法则来设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我们介绍一下SMART法则,SMART由五个英文字母构成。
S—Specific:目标要具体。“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学习更多管理知识”更具体一些,但是还是不够具体。“学习更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又更具体了一些,但是还不够具体。怎样才具体,要加上第二点:M。
M—Measurable:目标要可衡量。而要可衡量,往往需要有数字,把目标定量化。“读三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著作”就更具体了,因为它有数字,可衡量。
A—Actionable:目标要化为行动。“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不是行动,“读三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著作”是行动。但是,实际上“读”还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行动。怎样才算读?读了10页算不算读?匆匆翻了一遍算不算读?所以,还可以继续细,化为更具体、更可衡量的行动,“读三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著作,并就收获和体会写出三篇读书笔记”。
R—Realistic:目标要现实。如果你从来没有读过任何一本管理著作,或者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上面的目标对你不现实。如果你是个刚接触管理知识的基层管理人员,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先读三篇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
T—Time-limited:目标要有时间限制。多长时间内读完三本书?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可以是三个月,可以是六个月。因此,加上时间限制后,这个目标最后可能变成:“在未来三个月内,读三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著作(每月一本),并就收获和体会写出三篇读书笔记(每月一篇)”。
通过“SMART法则”为自己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一旦树立了科学目标,行动就有了明确的倾向,从而会避免工作中的各种浪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划的价值也在以十倍速、百倍速地增长。所以,每个员工都应学会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真正做到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的效益。
提升工作责任心,杜绝工作中可能的浪费
在企业中,每一名员工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杜绝工作中的一切失误。只有这样,企业的资源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才会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企业是由无数名员工组成的大家庭,如果其中某一名员工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那么教训可能是非常惨重的。
责任心的缺失,有时候造成的损失并不一定非常巨大,更多时候它带来的是隐性的浪费,表面上很难看出它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然而日积月累,往往就注定了企业的命运。
所以,每一名员工在工作中都应该认真负责,杜绝工作中的一切失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达到高层次的“低碳”。
刘涛虽然已经在企业工作了好几年,可是,从事销售行业对于刘涛来说还是第一次。几天前,刘涛刚刚从技术部调到销售部,对这里的一切程序都还不太熟悉,但他还是对未来满怀信心。
刘涛所在的是一家服装公司,在他调来不久后,底下的一个生产车间就出了大问题。有一批男装针织外衣因为没做好缩水测试,出现了成衣制成品普遍缩小的情况,无法发货。制成品一旦作废,这可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公司急忙召集相关人员连夜讨论处理办法。
在讨论会上,众人七嘴八舌,纷纷出主意,可是全都是以次充好或者干脆当做次品卖掉的馊主意,没有一个让老板合意的。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刘涛站了起来,他主张把所有缩水成衣重新加工,根据实际尺寸制成相对比例的童衣,这样既可以减少厂里的经济损失,也可以避免损坏厂里的名誉。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认同。
不久,童衣完成了,但是刘涛检查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并不合格,还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于是他不顾及其他人的反对,坚决要求返工,并为此得罪了一些人。
在老板的支持下,刘涛的返工要求得到了顺利执行,制成后的童衣也迅速找到了销售商,并且销量出奇的好。在这次歪打正着之后,厂里又建起了童衣制作车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刘涛也因为这次的出色表现得到老板的嘉奖,并在一年之后,荣升部门销售主管。
如果每一名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像刘涛那样尽职尽责,杜绝工作中的一切失误,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会被消费者接受,不仅能给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让企业避免了损失与浪费。当然,这样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都会被老板委以重任。
社会在发展,个人的职责范围也会跟着扩大,所以不要总以“不关我的事”为由来推卸责任。要知道,抱着“不关我的事”这种想法的员工永远不会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只会给公司带来时间、金钱等资源的浪费。每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才能杜绝工作中可能的各种浪费。
无锡三棉喷气织机车间工人技师同时也是保全保养组组长的****荣,他多年来潜心国产喷气织机的革新和进口织机国产化改造,以令人叹服的技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在同行中具有影响力的维修“全才”。
有一次,比利时毕加诺喷气织机的液晶显示屏坏了,如按惯例送修,仅换主板就要3万多元。****荣与同事们接过任务,历经20多次试验,干了几个通宵终于摸清了显示屏的“经脉”和“脾性”,不到千元就解决了问题,仅此一项,他们就为企业每年节省支出60多万元。到后来,****荣对进口机器的熟稔程度已不亚于外方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排除甚至还超过了国外同行。
从最初一名普通的有梭织布机的揩车工到喷气织机维修保养的行家里手,****荣付出了很多。相较于同龄人,他成长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定而执著。在****荣的影响和带动下,保全保养组以不怕苦、不畏难、不崇洋的精神,对引进的洋织机进行“换心脏、整四肢、添钙质”般的改造,有效地解决了洋设备使用中的漏油、松布、机件易损等难题,保证了织机的高效运作,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效益。
作为一名优秀员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每一名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为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多的利润,为“低碳”企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没有哪个老板不欣赏负责的员工,因为任何一个老板都知道,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使企业避免浪费,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提升工作责任心,其实就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上。如果你是一名货运管理员,也许就可以在发货清单上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错误;如果你是一个过磅员,也许就可以质疑并纠正磅秤的刻度错误;如果你是一名邮差,也许你会按照包裹上不准确的地址找到准确的收件人。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就等于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非常忙碌,总结人们的生存状态,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忙!然而,在这忙碌的背后,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忙碌,是已经学会应对与取舍,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了更多的工作;另一种忙碌,是处于一种无效率的忙乱状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工作上,不仅意味着浪费时间资源,同时也意味着浪费各种能源。
在工作中,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所能掌控的时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一般而言,一个“低碳型”员工会懂得如何在工作中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效率、作出业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成果来。关于这一点,管理大师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有另外一种理解:“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接下来要“成事”,就是“方法”的问题了。
正如世界上出现锁以后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钥匙一样,问题与方法也是共存的。而如何找到最合适、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员工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好的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我们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这样不仅为我们节省了时间,更使我们在与别人的竞争中占尽先机,处于领先地位。
“低碳型”员工不仅能正确地做事,更懂得做正确的事。他们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张弛有度。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向,善于安排时间、控制节奏,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从而达到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是把“正确的问题”做到正确的一些快速高效的工作方法:
1.改进原来不合理的工作方式
原有的工作方法未必就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对原有的方法加以认真分析,找出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使之与实现目标要求相适应。也可在明确的目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目的的各种设想,从中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2.统筹安排
能力再强的人,如果没有工作顺序,就开始埋头于工作之中,势必会把工作弄得一团糟,连原有的能力也无从发挥。这样,就更谈不上高效能地工作了。
木工师傅的箱子里,各种工具排列有序,不同长度的钉子分别放好,使用起来随手可得。每次收工时把工具放回固定的位置同把工具胡乱丢进箱子里所费时间相差无几,而效果却大不一样。
3.合并处理,分类解决
如果有两项或几项工作,它们既互不相同,又有类似之处,互有联系,实质上又是服务于同一目的的,就可以把这两项或几项工作结合为一,利用其相同或相关的特点,一起研究解决。这样自然就能够省去重复劳动的时间。
4.适当给予休息
尽可能把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互相穿插,避免打疲劳战,如写报告需要几个小时,中间可以找人谈谈别的事情,让大脑休息一下;又如上午在办公室开会,下午到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
5.经常性问题,统一处理
即用相同的方法来安排那些必须时常进行的工作。例如,记录时使用通用的记号,这样一来就简单了。对于经常性的询问,事先可准备好标准答复。
对工作精益求精,让工作零缺陷
对于员工来说,零缺陷就是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99+1=0,即99个产品零件,99道工序,99项服务,99项工作都是优良,仅仅有一项没有做好,那就等于白做。作为一名优秀员工应该让自己的工作“零缺陷”,这样才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利润。
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容忍工作中的任何缺陷,那么企业的资源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也就有了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所以说,在工作中追求“零缺陷”,就是员工对工作高度认真的表现,对企业来说,是对低碳的另一种表达。
张瑞敏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确立质量方面的一种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而零缺陷的产品是最经济的产品,也是实现企业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我国企业中,海尔的“零缺陷”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1985年,海尔的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近期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觉得问题很严重,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有76台。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手段”处理给经常来厂检查工作的工商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的人,拉近他们与海尔的关系。但是张瑞敏却做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决定: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召开全厂各部门人员参加的现场会,确认了每台冰箱的生产人员后,提出一把重磅大锤,由事故责任人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大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掉。嘭嘭的锤声,砸跑了当时全厂员工3个月的工资。亲眼目睹砸冰箱的场景,全厂员工不禁潸然泪下。那时海尔还在负债,当时冰箱也很贵,并且这些冰箱也没有多少毛病,有的冰箱只是在外观上有一道划痕。张瑞敏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令很多人难以理解。但是,正是这一锤砸碎了过去的陈旧意识,让全厂员工明白了:没有严格的立厂之道,就没有海尔的前途。在海尔,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
“零缺陷”很快成了海尔全体员工的信念。员工们一改往日马马虎虎、将就凑合的态度,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生产细节都精心操作。正是因为秉持着让工作“零缺陷”的理念,海尔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
从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户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任何一家想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司都必须设法先使每个员工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2010年3月1日,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在北京举行记者会,他就丰田汽车大规模召回事件进行了说明,并就丰田车质量问题而带给中国消费者不安的事实表示道歉。丰田油门踏板事件涉及中国的市场主要是丰田RAV4车大约75000辆。
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1月21日,丰田汽车美国公司宣布召回230万辆汽车,一周之后,丰田宣布继续追加召回110万辆汽车。召回原因是这些汽车的油门踏板因设计问题在踩下去之后可能无法恢复到正常位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召回的车辆包括RAV4、Matrix、 Avalon等8款车型。
之所以会出现汽车召回事件,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和员工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没有追求“零缺陷”品质。对于企业来说,召回产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显而易见的。更严重的是,如果由于产品质量的缺陷造成消费者的伤亡事故,将会使企业的形象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如果在工作中每个人在每个环节都能追求“零缺陷”,那么就不会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只有追求“零缺陷”,才能使企业免于浪费,才能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工作中的“零缺陷”呢?对于员工而言,其关键就是要求员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著名的马尔斯糖果公司的员工就是靠着近乎完美的零缺陷品质,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糖果市场立于不败之地。马尔斯的员工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目标顶到100%,竭尽所能追求完美;否则就是在放纵自己,就是在浪费,到头来只会自食其果。”
企业的每一名员工,要想让自己实现质的飞跃,就要敢于用“零缺陷”来要求自己,引导自己向高难度的工作进发。这种“零缺陷”的思想能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完善专业技能,不断寻求最佳的利用资源的方法,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不仅会省钱,而且会花钱
有人认为省钱就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实际上省钱并不一定就代表低碳。比如说有些老人家守旧的生活方式,也许恰恰是高碳的生活方式,如烧煤、使用高龄的家电产品。省钱不是不花钱,不花钱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低碳”的要领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花。
低碳不仅仅在于省钱,每一名员工都应当明白,只有更好地为公司使用好每一分资金,才是低碳的最好表现形式。企业员工应当深入思考省钱与花钱的辩证关系,不仅为企业省钱,还应该更有效益的为企业花钱。英国航空公司的实践就深刻体现了“花钱即为省钱”的成本效益观念。
自1987年私有化以来,经过3年调研,英航近年陆续投入了6亿英镑,推出“21世纪航空旅行”的理念和最具革命性的产品——配有平躺式睡床的英航公务舱(世界上唯一在公务舱中推出平躺式睡床的国际航空公司),与超级经济舱一起(首次打破三级客舱的传统,为乘坐长途航班经济舱旅客独创的全新舱位,业界称其为“第四舱”),构成英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产品改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为空中旅行的舒适度和技术创新设定了新的起点,而且成为“9·11”事件之后,英航与其他航空公司竞争并重新赢回利润的独门利器。
在上海推行的英航机票电子化也是个典型的佐证。通过电子机票,英航从每张机票上可减少25英镑的成本,乘客可以自助办理登机手续、选择座位。“在家里电脑上网完成这些后,提上你的行李直接去机场就行了。不仅省了乘客的时间,也为我们省去人员开销。”
一边大手笔投入,一边开源节流,英航引以为傲的利润其实很好地诠释了最简单的道理:把钱用在刀刃上。节约并不是不花钱,关键是确定花在何处、如何花,如何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而带来更高的收益。
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
有很多企业视节约为首要原则,但一旦遇到经营困难,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企业还是会很快倒闭。这些企业失败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把资金用在应该用的地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换,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价值。
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某一项成本降低了,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得到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的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比如,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发生的检验费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有关的费用,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因此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质量,促进了产品竞争力,收入增加幅度大于成本的增加,则有利于利润的增加。
又如,为充分论证决策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既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再如,引进新设备增加了企业资本性支出与折旧费用,但由此可节省设备的维修费用,改善产品性能,最终可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说过:“要想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自上而下的确立其资金的使用方向。钱不是用来浪费的,而是用来花的,而花在什么地方能够确保其最有效的使用,则是每一名员工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名员工都需要有树立正确的低碳意识,明确一个理念:“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花。”
主动完成工作,拖延是一种资源浪费
有一位企业老总说:“现在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极低,这种隐形的浪费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原来只需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现在需要雇佣更多的人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因为工作的拖拉反复的拖延;应该正确完好的完成的工作出现诸多的瑕疵甚至错误,使得整个工作不得不返工。”
有些员工总是对以被动和拖延来应付工作,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也是实在的。对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最危险的恶习,它会浪费公司的时间,还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做事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遇事拖拉上,只是想草草的应付了事。
早在西班牙人探索新大陆的时候,拖延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题,在哥伦布所率领的团队中,水手们拖延成性。由于当时卫生条件不好,船上经常有很多蟑螂出没,所以每当水手们没能及时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给自己找到借口:
“我在抓蟑螂,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
一段时间以后,当再次听到这种借口的时候,哥伦布就会冲着他们大声喊道:你抓到蟑螂了吗?马上吞了它!就这样,这句口号逐渐开始在船上流行起来,“吞掉那只蟑螂!”每当船长发现某位水手没有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的时候,他就会质问原因,一旦发现这位水手所提供的理由并不能成立,他就会大声命令这位水手:
“我明白了,这是你的蟑螂,我命令你马上吞掉它!”
几百年来,“吞掉那只蟑螂”已经成为拒绝拖延的代名词,对于个人来讲,它也带来了强大的激励,无数人从这句话当中汲取力量,鼓励自己克服拖拉的习惯,立即采取行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知道,效率就是生产力,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大的产出,意味着更高境界的低碳方式!
很多懒散的员工在开始某项工作的时候就拖拖拉拉,等最后的期限越来越紧的时候,就会糊弄完成工作。结果往往会因为某个环节的问题,所有的事情不得不重新开始,更为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引起重大企业生产事故。这样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小刘是北京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这家公司与美国的一家大型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小刘负责整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该项目将持续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美国公司也派出了专门的人员对该公司的设备、技术水平和工人素质进行了考察,并与小刘的项目组多次进行协商。
大概一年以后,按照约定应该签协议了。然而美方拒绝了协议的签订,而是与南京的一家企业签了协议。该公司询问其原因的时候,没想到得到了这样一份清单:在考察协商期间,一共举行了13次会议,中方准时到会只有一次,在开会期间共缺少了123份相关文件,498个相关的数据为会后发给美方的。
相比较而言,在考察南京公司的过程中,一共举行了25次会议,每次该企业都能准时到会,而且在会议期间相关文件、数据齐全,唯一一次缺少数据的情况,在会议结束之前该公司负责人将数据送到。
的确,如果站在美国公司的立场,那种办事拖拉的作风已经使得参与调查、谈判的员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果以后合作那么这种工作作风必然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既然有这样的评估,合作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了。
就某个团队而言,如果仅仅因为拖拉怠工,而使得整个项目都停下来那就相当于数倍的损失。这就是拖延工作产生的不良后果。拖延不仅仅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还浪费着企业的时间,并且也会因此使企业遭受损失。
坚决果断、立即行动是优秀员工一贯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我们应意识到被动和拖延是最大的浪费。这与低碳型工作方式是相违背的。要建设低碳企业,做一名“低碳型”员工,就必须要遏制被动和拖延的工作恶习。
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企业的目标所在。
对于员工来说,低碳并不仅仅是节省一张纸、一度电,还要提高自己所掌握和所使用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从而实现低碳。
很多人认为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必须引进更先进的机器设备、高质量的管理软件,单凭员工自己是无法办到的。事实上,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企业极大的浪费。每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掌握并使用着相当数量的资源,生产工人管理着机器、原材料,行政人员手中也握着多种办公资源。只要每一个员工都认真对待自己手中的资源,并能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就可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浙江正泰集团是一个生产低压电器的企业,员工在产品组装时,如果碰到一个零件稍微有一点变形,都会自觉地调整一下再把它安装上,从而极大地节约了资源。而在其他同行企业看不到这样的状况,在那些企业的流水线上,零件只要稍微变形,就算完全无碍也会被员工马上淘汰掉。这样一天下来,淘汰的零件就堆积如山了,而其中有很多零件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角度,就能安装上去,且不影响产品质量。但是在那些企业中,因为员工缺乏节俭意识,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利用那些“次品”。这无形中提高了废品率,同时材料消耗也随之大幅上升。
另外,正泰集团的员工们将原材料进行分级处理,充分利用人力和机器的不同特点实现原材料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碰上一些有附加要求的客户的特殊产品,正泰的员工会在生产线中间加工序。由于订单的多样性,如果使用固定的自动流水线生产将会耗费更多的资源,不经济。在正泰集团,全自动生产线只有12条,终端装配仍由员工手工完成。能用手做的,绝不用电力机械完成,正泰的员工们自觉地把资源——时间、原材料、电力、人力等的利用率提到最高。
正泰集团在2004年生产低压器所必需的矽钢片的价格涨了200%的情况下,没有提高售价,质量还没有缩水。这些都依赖于员工的节约资源的品质,这构成了正泰集团最大的竞争资本。
通过每一个员工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领域的努力,需要处处践行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从而为公司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不要以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是领导们的事,也不要以为只有一万元以上的资源才值得去提高其利用率。其实,每个员工,每天在做每一件事时,在举手之劳中就能提高很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一项来自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同等规模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日本企业的能耗是最低的,只有中国企业的1/5;德国企业的能源利用率排在第二位,只有中国企业的1/3;即使“大手大脚”的美国企业所使用的资源也比中国企业少了30%;中国企业排在最后,能源利用率很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调查者认为,员工的能源意识差异是导致最终结果迥然不同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企业的员工会自觉地开动脑筋,尽可能重复利用同一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中国企业的员工通常认为,一种资源用一次就无用了,结果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因此,让每一位员工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摆在管理者面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视节约为己任,为企业节约成本
无论企业是大是小,铺张浪费不仅意味着选择高碳方式,对企业的经营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员工的责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应视节约为己任。
每一名对企业有责任感的员工,都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会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小心地使用设备和服务设施,高效率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这样,不论是开动一台机器,还是进行一次车间服务,或者是在办公室打一封信件,他都会最大限度地节约每一分钱。
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节约意识,如果员工缺乏这种意识,那么整个企业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
数十年前,“三株口服液”是中国最有名的企业之一。三株在1993年创立时,注册资金30万元,到1994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了80亿元,净资产高达48个亿,且资产负债率为零。
1998年3月,一场人命官司将三株集团推上了被告席,而常德市中院的判决更让三株集团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三株口服液的销售一落千丈,两家工厂被迫停产,6000多名工人放了长假,库存积压达2400多万瓶。
三株这个企业巨人因为一场小小的官司而轰然倒地,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员工缺乏节约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三株公司的浪费问题十分严重,例如,有的子公司70%的广告费都被浪费掉了,有的子公司一年的电话费竟然达到39万元,招待费高达50万元。据三株公司有关部门统计,在1995年投入的3亿元广告费中,有1亿元被无端浪费掉了,但无人关心此事,自然更谈不上有人对此负责。
只有每一名员工都将节约根植于意识中,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领先于其他公司。只有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能主动地去节约,公司的每一分钱才不会白花,公司的每一分钱才不会浪费,成本才能降到最低,公司也才最具有竞争力。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数量庞大的支出都需要每一位员工在每一笔很小的支出进行节约,由此产生的效益就因其规模而显现出来。也许每一名员工节约的财物会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积累起来将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收益。
小马在一家规模不算大,被一些人称为“工作室”的小公司上班。算上老板,公司也就十多个人,可是公司里的员工都非常卖力。老板是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中年人,对待下属一直比较“人性化”,也就是说老板和每位员工都没有那种上、下级的关系,彼此之间显得没有什么拘束。
公司的员工很注重节约办公用品,就以易耗损品——笔的使用为例,公司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那种一次性的水笔,取而代之的是圆珠笔,都是那种可以换笔芯的。公司里如果谁的圆珠笔用完了,便可以到公共的“用品配给区”换笔芯。在小马的公司里,很难见到一只崭新的圆珠笔,通常情况下,上场“打仗”的都是那些“伤兵残将”。
在其余各个方面,员工都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用品,公司因此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老板在每次过节的时候,给大家分发一些福利,过年放假的时候,老板还会多开出一个月的工资,以此回报员工们的努力和节俭。
每一名员工做的这些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却会对一个企业的成败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每一名员工都能这里节省一点,那里节省一点,只要有可能就避免浪费,那么,日积月累,你就会对它们产生的巨大效果而感到惊讶。
每一名员工,都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提高成本意识。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要积极主动养成为公司节约每一分钱的习惯,不要浪费公司的每一分钱,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盈利,才能使自己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