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和中国人
36495600000018

第18章 明清,1368-1911年

14世纪的上半叶,见证了蒙古影响和势力的缓慢衰弱,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出生卑微的人的诞生,他命中要把中国的历史带向另一个方向。17岁的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和长兄,这是一个灾荒之年,他们死于食物匮乏。他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稻草掩埋他们。他走投无路,只好选择出家为僧,成为一名沙弥。但和其它那些沙弥一样,他也一道被解散,因为寺主甚至无法提供他们需要的饮食。之后他四处云游,最终加入了一支叛乱武装,领袖是他自己的某个舅舅。他快速地窜升至最高军事指挥官后,逐渐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到了1368年,成为数省统治者的朱元璋宣布自己是大明王朝第一代皇帝,年号是洪武,定都在南京。他除了军事天才,在管理自己的帝国上,也显示了同样不寻常的才赋,此外,朱元璋还是文学和教育的保护者。他组织了现在形式的科举考试(不过目前这种考试形式正在转型),恢复了唐代就使用的中国本土服饰(迄今在戏剧舞台上还能看到这种服饰),出版了严厉的刑典,还制作了田产簿作为制定税收的根据。他还把币值固定在合适的基础上,政府的纸币和铜钱同时流通,宦官被禁止担任官职,佛教和道教同时成为国家宗教。

这位真正伟大的君主死于1398年,帝位由他的孙子继承。虽然这个男孩聪明而且能写作漂亮的诗歌,但是他的内向天性是让故去皇帝烦恼的源泉之一。这位新皇帝的第一个法令是解除他的叔叔们占据的重要职位。但其中一位叔叔却不能够忍受这条法令,之前他就凭自身的才能引人注目,于是他立刻放弃了对新皇帝的效忠。随后的战争中胜利女神始终垂青他,最终他的军队凯旋进入首都南京。接着发生一段让枯燥的中国史增色的有趣插曲,这段插曲不时引来人们非同寻常的兴趣。失败了的年轻皇帝不清楚军队进入他的宫廷后会发生什么,他消失了,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虽然在随后的年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宣称自己是年轻皇帝的人,他们恢复皇位的行动也获得过许多人的支持。据猜测皇帝易容成一名僧侣,逃到遥远的云南省,而他的僧衣传说是他的祖父秘密留给他脱困的。近40年的云游后,据说他去了北京,在皇宫隐居直到死亡。一个宦官从他左脚的痣上辨识出他的身份来,但是宦官不敢揭穿他。

取得胜利的叔叔在1403年登上了皇位,他的年号就是著名的“永乐”。他很快证明自己的统治能力就像自己的军事能力一样好。他从人口繁多的省份引进移民充实那些因为战争而抛荒的地区。北京城被重建,在1421年政府的办公地点转移到那里,从那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他制定了一本新的刑典,采取各种针对鞑靼人的军事远征,太监们接受他的使命前往爪哇、苏门答腊、暹罗,甚至达到了斯里兰卡和红海。对中国编年史的总体准确性怀疑不断的日子已经过去:最近在斯里兰卡的发现(1911年)大概能至少消除掉对这一点的怀疑。在加勒(Galle)出土了一块石板,有阿拉伯文、中文、泰米尔文的三种铭刻。阿拉伯文离解读还很遥远,但中文部分足够证明石板在1409年竖立,以纪念宦官郑和的访问,他在这条路线上经历了来回多次航行。1411年这位宦官又受派出使日本,在那里他逃过了一次致命的危机。

皇帝是文学的热情保护者,成功地组织了世界未曾有过的巨大文学总集的编纂。他雇用了大量的学者,编纂一本能把所有存在过的作品全部纳入的百科全书。共分四部,四部其一是儒学经典,其二是历史,其三是哲学,其四是繁杂的文集,包括了天文学、地理学、宇宙起源论、医学、占卜、佛学、道学、手艺和艺术。完成后的作品由一个小规模的学术小组——总共超过200人——花费了5年的时间,审核了至少22,877卷,编写了附加的60卷目录。全书装成11,000册(中式书装),平均厚半寸、长一尺八寸。如果所有这些书一本本平放,这一列书会堆得比圣保罗教堂还要高。每一卷大约有20页,整部作品总共917,480页,366,000,000字。鉴于中国文学语言更高的致密性,100个汉字大约相当于130个英语词,即使称为“知识之河”的大英百科全书,在这中国无可匹敌的庞然大物相形之下也成了“涓涓细流”。

永乐大典没有被印刷过,即使是中国皇帝,这位骨子里文学的热情爱好者,当要把这样一套巨著付印成铅字前时也退缩了——成本太巨大了。然而它还是拥有几个复本,某个时期同时有三个版本存在。其中两部随着1644年明王朝的覆灭在南京毁灭。第三部在1900年的联军北京包围战中被损毁了大部分。只有零星的卷册被保存下来,成为这项伟大成就面貌的丰富证明。

这位皇帝是虔诚的佛教徒,佛教的僧侣被提升到极高的位置,对于宫廷可以施加重大影响。在灾荒的年份人们抱怨北京城舒适地居住着数万名僧侣,而几个省的百姓还不得不啃食树皮和草根。

明朝的瓷器全世界知名,16世纪早期由于宫廷的大力赞助,出现了瓷器艺术的勃发期,这是件我们必须要讲述的事情。绘画艺术的道路也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明代有无数的画家,据说有名字记载的就有1200多人,其中一些画家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16世纪末期葡萄牙出现在中国的版图内,他们定居在澳门,从此澳门的所有权问题就变成了中国和葡萄牙关系中的骨鲠。澳门是一个让人欣悦的地方,气候十分宜人,离广州也不远,葡萄牙名诗人卡蒙斯卡蒙斯(英语世界称为Camoens)(1524-1580年),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译者一段时间还在澳门居住过。离澳门不远坐落着一座山川岛,圣方济各·沙勿略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cis of Xavier)(1506-1552年),耶稣会创始人之一,首先将天主教传到马六甲和日本。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译者在此逝世。他是近代第一位前往中国的罗马天主教传教士,但是他的足迹从来没有踏上中国大陆。尽管他实际被埋葬在果阿,但当地的地图还记载着岛上“圣穴”的存在。远到13世纪的时候北京就有位罗马天主教主教,由此看来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历史源远流长。

公元1583年,利玛窦——前往中国最负盛名的传教士,出现在了广州。1610年,他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在北京立足,得到了皇帝热情的支持。1610年,他在北京逝世。他除了改革历法、教授科学和地理知识,还猛烈地抨击佛教,同时明智地回避对儒教的批评。他第一个意识到犹太人在中国的存在,1163年犹太人就在中国建立了定居点。从他的著作开始,真正中国文明的概念开始盛行,流传到西方。波顿罗伯特·波顿(Robert Burton)(1577-1640年),英国学者,著有《忧郁解剖学》。——译者在他的《忧郁解剖学》(1651年)讲道:“利玛窦和耶稣会以及其它人向我们讲述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见不到一个乞丐或者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它繁荣而昌盛。”

公元1625年有一个重大发现,中国中部出土了一个巨大石碑,铭刻着较长的中文和较短的叙利亚文。铭文的保存状态良好,证明此碑是公元781年聂斯脱利派传教士竖立,它对中国基督教的对象和范围做了总结。这个石碑的真实性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伏尔泰、勒南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1823-1892年),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译者以及其它声名较小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虔诚的伪作,但现在对此碑的真实性已经确定无疑。此碑的意义重大,最近有把它运到美国的企图。马可波罗提及过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但在13世纪该派完全消失,在中国文献上没有留下任何它曾经繁荣的踪迹。

明朝最后的皇帝用心良苦,但是依旧屈服于环境的压力。宦官和高额税负带来了历代屡见不鲜的恶果——叛乱。叛军的领袖是杰出的指挥官,连续不断的胜利让他获得了皇帝的称号。首都的一切陷入了混乱,国库空虚,卫戍部队人数有限,无法保卫全城,大臣只是焦急地考虑如何保全自己的财产。公元1644年4月4日,北京陷落。在陷落的前夜,拒绝逃跑的皇帝,杀死了年长的公主,命令皇后自杀,而让他的三个儿子逃走。黄昏时召集群臣的铃声响起,但没有人赶来。皇帝陛下于是走上了宫廷后苑的煤山,在他皇袍的衣襟上写下了绝笔辞:“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引自《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庄烈帝二》。——译者他上吊自缢,忠诚的随从宦官也上吊自缢。他和皇后的遗体被叛乱者恭敬地埋葬。

于是明朝带着辉煌的过去终结了,但是叛军的首领也没有得到天意的垂青。满族人把他赶出了北京,最终他在遥远的省份被当地民团杀害。

帝国的新征服者是个少数族群,但同时也有相对快捷和便利的组织优势。他们的军队完成了对中国军事占领的任务,虽然起初的必要性现在已经消失,但迄今它们仍是统治体制的一部分。鞑靼军队驻扎在人口的重要据点,由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统领,他们的责任是与民政的最高当局合作,同时还有监视和制衡他们的义务。这些鞑靼卫戍部队至今仍占据着同样的职务。第一批旗营的后代,除了来自北京的偶尔补充,和中国的当地人口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但除了很少的例外,两个民族从不通婚。这些旗人,是根据他们所隶属的军队八旗区分,他们的面相方而且厚,和汉族人更加尖利和狡黠的外貌对比鲜明。他们说着北京的方言,现在是称为“官话”的官方语言,就像明代的南京话在帝国存在的时候是全国的官方语言。

在很多方面征服者鞑靼人反而被他们统治的人民征服。他们吸收了中国的语言,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他们同样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和过去王朝的辉煌传统而感到自豪,他们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最纯正的血脉,也是中国王统的继承者。征服者的语言满语依旧在北京活生生地使用。一部小说就用这种宗主者的语言写作。皇帝从他们年幼时就开始学习满语,官府的翻译者以及其它负责把所有文献从汉语翻译成满语供皇帝御览的人也使用满语。在同样的想法下,即使在最近的年代,每个旗人都被要求掌握箭术。无疑这种曾经致命有效的武器落到湮没无闻的地位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虽然现在的旗人不再能射箭,他们继续从政府基金中每月领取津贴,作为征服后获得的一种继承权力。

满族皇帝或者说大清朝的9个皇帝,他们占据了龙椅,被称为天的儿子。其中有两位尤其值得介绍,他们在世界最贤明和杰出的统治者之列。康熙皇帝在1662年开始了他的统治,然后持续统治了61年,这是划时代的统治。他对耶稣会的神父友善和尊敬,从他们的科学知识中获得教益。他是文学异常慷慨和成功的保护人,他的名字和汉语标准字典不可分割,这本字典在他的密切监督下完成的。康熙字典收纳了超过4万个汉字,虽然不能和包括无数科学名词的欧洲语言词典相比,尽管如此,这本字典范围已经远远超过日常生活和文学目的的需求。这些汉字每条都配有从各个时代和文体中精心选择的例句,按照编年体排列,在某种程度上和詹姆士·莫里詹姆士·莫里(James Murray)(1837-1915年),苏格兰词典编纂家,《牛津英语词典》的主要编者。——译者和其它人即将出版的更加丰富的英语词典有着相同的“历史原则”。但是这位皇帝最大的文学成就是他对百科全书的编纂,虽然不能和上述明代的那部庞大著作的规模相比,它的容量依旧让人侧目,即使一个较小的版本也需要1628个八开本,平均每本200页。百科全书的概念不能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去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不是把一些活着权威的话列在给定的主题后,而是按照编年排列历代作者作品的摘要,这样有疑问的主题就可以被讨论到。题目的范围,上述也未必能全部概括——比如说,传记的卷宗,基本仅仅由各种史料收集的精英分子的生活决定。这样的百科全书,除了大量人类的生活,包括了3000年,同时也有24位杰出女性,和我们的《英国人名词典》《英国人名词典》,1885年发行,一本记录不列颠历史名人的参考性词典。——译者上的人物相仿。这部杰出的著作,配有全面的插图,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20年前发布了一个便于实际用途和携带的更小版本。

我们略过他们中间的一位皇帝,他以强烈迫害罗马天主教徒开始他的统治,来转到上述第二位伟大的君主,他漫长而仁慈的统治是现在这个朝代的真正荣耀。

乾隆皇帝在1735年登上皇帝之位,时年27岁。虽然离现在还不到200年,但关于他的传说已经不少了。根据一些当地人的传说,他的手垂过自己的膝盖,他的耳朵触到他的肩膀。他的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脑后。这些性质的材料,显然不是从可靠的权威那里得来的。官方的历史不可能有这样的记载,因为王朝直到终结,其官方历史才可能出版。确实存在对每个皇帝行为的忠实记载,善行和恶行都一律纪录,没有修饰过的褒贬,因为没有皇帝被允许阅览那些后代将赖此评价他的文件。乾隆对这些评价并不气恼,无论何种纪录曝光,他都能毫无愧疚。他是一个对知识的追求永远没有餍足的有能力统治者,也是一个不知道疲倦的行政者,他在文学保护人和宗主的声名可以比肩他的祖父。他唯一可爱的弱点就是对诗歌的热爱。不幸的是,他只喜爱自己的诗歌。他的作品数量巨大,它们大多很短,相对而言琐碎。他最好地诠释了中国谚语:“我热爱自己的作品胜过其它人的妻子”。他讨厌传教士,禁止基督教的传播。

经过10年的内部重整,他的统治变成了一系列战争,所有战争都有了胜利的结局。他的将军率领大军进入尼泊尔,占领了廓尔喀,离大英帝国的国境只有60英里的距离。缅甸被迫纳贡,中国的霸权在西藏确立。伊宁和喀什葛尔进入中国的版图。在台湾和其它地区的叛乱被镇压。在50年内人口数量翻了两倍,中国总体上享受着和平和繁荣。1750年,葡萄牙使团到达了北京,马嘎尔尼爵士的著名使团和荷兰使团在1793年尾随而至。两年后受人尊敬的皇帝完成了60年的统治,中国一个甲子的循环。他退位给自己的儿子,1799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