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九年(1016),知秦州曹玮改任秦州都部署,朝廷需派人知秦州,当时王旦推荐了李及。有人说李及没有治理边疆的才干,王旦认为李及厚重,能谨守曹玮制定的规章,不致破坏曹玮已建立起来的安定和谐的局面。诚如其然,李及治理边境业绩斐然,声誉达于京师。人们这才佩服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能知人之贤,亦能察人之奸,在相位,以进贤退不肖为己任。真宗欲以王钦若为相,王旦声称“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虽称立贤无方,然须贤士乃可”,真宗遂止。旦死后,王钦若被用为宰相,然其奸邪害政立现。王钦若对人说:“为王公迟我十年做宰相。”
王旦曾与杨亿品评人物,杨亿问丁谓以后会怎样。王旦说:“才则才矣,语道则末。他日在相位,使有德者助之,庶得终吉,若独当权,必为身累尔。”后丁谓为相,贬斥忠臣,而终因过被黜。
其实古来圣贤的理论看似错综复杂,但在很多地方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学说的宗旨是殊途同归。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们常把知人与自知放在一起,以此来说明做一个明白人的难度。像王旦这样能知人的宰相必定也是一个能自知的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知人也就是自知,自知才能知人。
爱正义胜于爱权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当遇到仁义的地方,你们应该站在仁义的那一方,如果我错了,你们也不用因为我是老师而违背了道义。南老认为这就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高明之处,他不搞个人崇拜,也不搞专制,就像哈佛大学的校训一样:“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当我们的意见与老师、上级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权威的地位而是仁义的力量,要让自己的心永远站在仁义的那一边。孔子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与“当仁不让于师”遥相呼应。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这个“不谅”不是不原谅,是说一个君子,要真正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违反正义。因为“真理”而冒犯了老师不是对老师的不尊敬,而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信仰的坚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高深,可就是稀松平常的话才显得坚持的不容易。比如,你是某个人的下级,明明知道领导交给你的任务是错的,那么你是拒绝他呢还是毫不反抗?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样的话。
这一点孔子的一个弟子就真正做到了。宓子贱是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还是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没有粮食,自然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子贱不愧是孔子的弟子,他把老师平时教育的做人做官的原则实践得很好,爱正义胜过爱权威,爱真理胜过爱老师,这一点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下属
子曰:事君,敬其食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
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做了别人下级的,或者将来想谋个一官半职的,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道理,关于怎么样才算一个称职的下属。服侍一个国君(领导),首先要对他负责,要懂得为他分忧,而不是先想到自己的衣食问题。”
孔子的这一段话和曾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的一次演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肯尼迪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不要问美国给了你们什么,要问你们为美国做了什么!”就是他的这一句话激起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潮,每个人都在想积极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
如今,很多领导抱怨下级只会唯命是从,不敢提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议,这就没有尽到一个合格下属的义务,也就是没有做到孔子口中的“敬”,不能为领导分忧。一个有责任感的下属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就做得很好。南老在这里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赵普推荐某人做官,宋太祖不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推荐这个人,宋太祖还是不答应。第三天赵普又上奏推荐,宋太祖这一下可忍不住了,气得大发雷霆,把奏折撕碎了扔到地上。赵普面不改色地跪着,把这些碎片拾起来,带回去。过些天,他把这撕碎了的奏章补贴好,又带上朝去推荐。宋太祖这一次总算醒悟了,终于任用了这个人。又有一次,有个大臣应该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厌那个人,根本就不打算用他。赵普极力奏请太祖批准,宋太祖又被赵普惹火了,气呼呼地说:“我是皇帝,这天下的人才我爱用谁就用谁。我不想提拔他,你能奈我何?”赵普说:“刑赏,有天下刑赏的准则,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喜怒来左右刑赏?”太祖气得离座而起,回到内宫。赵普就跟着站在宫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宋太祖后来也就答应了。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赵普能帮太祖打天下又能帮太宗治天下了,尤其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更是让后人称道,也让当时的同僚们称奇。换个角度来看,《论语》确有其独特的历史功用与人文价值,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贡献。从这一点上来讲,孔子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当之无愧。
“犯上”的关键是把握火候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子游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他文学很好。这里他在教导我们怎样和上级以及朋友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可是与他们友好相处却不是一件好办的事。子游说:“你的上级如果犯了错误,你应该提醒他。可是不能过分,劝诫还要讲究方法。对朋友也如此,如果你整天对朋友数落他的错误,那么距离你们的疏远已经不远了。”这个建议很有实际意义,结合我们的人生经验就能看出它的深刻性来。有的人很够朋友,很正直,对上司的毛病也直言不讳。可是日子久了,他发现:为什么上司不欣赏我呢?怎么连我的兄弟也远离我呢?难道是我做错了吗?
如何把握与上级相处的分寸呢?换句话说就是你怎么做到既向你的上级提醒他的错误,又不被他恼火?“犯上”的关键是把握合适的火候,像做菜一样,“过火”了把菜烧焦了,火太小又犯生。
虽然行仁之道,义所当然,但是要讲究方法。譬如魏征和唐太宗之间的一段趣事。魏征的直谏与道德常常使太宗感到钦佩,但是就像是一个孩子总害怕遇到自己严厉的父亲一样,太宗对魏征是又敬又爱。敬佩他的人品与学识,害怕他总是不给自己面子,当面指出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太宗正在御花园玩鸟,魏征知道他把小鸟给藏在怀里面,所以他故意不走,非要拉住皇帝讲个不停。太宗拿魏征没有办法,找不到借口能支走魏征,只好一直隐忍不发。等到魏征终于走了,太宗赶快看一眼自己的小鸟,结果小鸟早已经气绝身亡!太宗一发火,回到长孙皇后那里就表示要治魏征的罪!长孙皇后也真是个好皇后,也是个好妻子,赶紧劝慰太宗这个使不得。她说:“魏征之所以敢这样也是因为遇到你这样的开明皇上啊。何况魏征是朝中忠臣、重臣,皇上你要是因为一只小鸟就把他给杀了,那么皇上的圣明还有人会相信吗?以后还有大臣敢给您提建议吗?”就此,太宗不再提杀死魏征的话。
南老进一步解释说当领导的确实要有过人的气度,同时身为下属的也确实要选一个好“老板”,魏征之所以能成为魏征,那也还要有唐太宗这样的好“老板”,这还不够,还要有长孙皇后这样的好“老板娘”,否则他早就一命呜呼了。当然作为一个下属,无论你的“老板”是否开明,在给他提建议的时候总要注意方法,方法不对可能小命不保,更不要说让他听得进去了。方法正确的话则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春秋时期,一位君主下令兴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群臣劝说都无济于事,君主干脆再下一道命令,敢劝阻建九层台者斩首。这样一来便没人说话了。
一位大臣前来求见,君主正要发作,大臣却抢先说他能把几个棋子摞起来,上面还能再摞九个鸡蛋。君主听了,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立即要大臣露一手让他开开眼界。大臣也不推辞,就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往棋子上摞。
放第一个,第二个……
大臣故意做出非常紧张、战战兢兢的样子,一旁的宫女、侍从大气也不敢出,君主也憋不住了,大叫:“危险!”大臣一听,便停下动作,从容不迫地说:“这算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哩!”君主疑惑地问:“什么事比这还危险?”
大臣便掂掂手中的鸡蛋,慢吞吞地说:“建九层台就比这危险百倍。三年难成,且三年中征用全国民工,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老百姓没有收成,国家也穷困了。国家穷困了,外国便会趁机打进来,大王您也就完了。您说这不是比棋子上摞鸡蛋更危险吗?”
君主怔了一怔,细一思索,确实很有道理。以前诸大臣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是这个意思,但一听见那些批评的言语,就只觉得心烦。现在有了这个生动的例子,大臣的意见也不难接受啊。
于是,君主下令停工。
也许生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人们最多的感慨是活着累,做人难,难做人。领导的有领导的难处,下属也有下属的难言之隐。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互相体谅,这样能避免许多不愉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