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知识,需要学习。但是,船载超重舟易沉,心理负重压垮人。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是社会上一直在讲的问题,但是,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就是减不下来。我们再次向家长大声呼吁,请给孩子们减减压吧!
我们的孩子,有点累
有一位父亲从挪威的奥斯陆市回国探亲,一次和朋友聊天,聊来聊去,聊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这位父亲介绍了挪威幼儿园的情况:
幼儿园每天早晨7时30分开门,下午5时才关门,恰好与上班族的上下班时间错开,刚开始这位父亲觉得挺好,可没几天,他就发现了问题。
一天,从幼儿园接回女儿,父亲问她:“今天在幼儿园,老师都教了些什么呀?”“嗯……”女儿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奶声奶气地说,“玩秋千,认识了好多小朋友,有黄头发的,也有黑头发的……”听了女儿的话,父亲气坏了:每个月交钱到幼儿园,难道只是让女儿去玩秋千?
晚上,他把这个想法对他的挪威邻居说了。
邻居感到十分惊讶:“那家幼儿园是个美丽的地方呀,孩子可以在那里爬树、爬山、在草地上打滚……我儿子至今仍对那里念念不忘。”
邻居又说了些什么,他根本听不进去,他决定亲自到幼儿园去看看,如果真像邻居所说的那样,只是让孩子疯玩,他就不打算再让女儿在那里上学了。
幼儿园的情形和邻居所说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幼儿园老师详细地向他讲解了不教孩子文化知识的原因:孩子们表面上看来,只是单纯地在玩,事实上却并不完全如此。幼儿园会按孩子大小分成两个部。每个部都会配备一名熟悉儿童心理、专门学习过儿童教育的幼儿教师,每个教师配备两名助手。开始玩耍前,老师会把孩子集巾起来,告诉他们,今天要做什么事情,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才去玩。
“孩子在玩中学到了各方面的知识。”老师对他说,“他们亲近了阳光和自然,明门丫与伙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在这游戏中,我们也会教一些文化知识和文明礼貌行为方式,只是,我们不会刻意地去和他们讲……”
听着听着,这位父亲的脸红了……
转过头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不禁觉得我们的孩子3岁,已会背二十几首唐诗,能从1完整地数到100.还在学画画和武术,真的替他们感到有点累……
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叙述:
我家Andv和所有学龄孩子一样,目前正值期末复习考试阶段,这次是全区统考,难免又是一场校与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
Andv所在的小学应该算是屈指可数的好学校,要保持这个“好”,老师们背负了不少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就转嫁到孩子身上。保守一点地估计,平常孩子每天都有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家庭作业,更不用说期末复习阶段了。这个时候,先结束课程的技能科的课时必被挪用,就连体育课也时常被占,下午第三节下课也不能准时放学,不到万家灯火我见不到孩子的身影。我每天下班都到孩子学校附近等他一起回家,因为孩子没回家我心里总不踏实,等他,也为了防止孩子放学后和同学闲逛。常常是我在车内睡了一觉,才看到孩子背着大书包走出校门,孩子会说“妈,老师又留全班同学讲评作业和背诵了。”因为我的“尽职”,我的电话也成了其他家长寻找孩子的查寻电话,作为家长,我们又心疼又无奈:谁都不容易啊!
有一天,Andv说:“我不想当中国人了!”我听了心里一惊:“又说什么浑话!”“我是说我不想当中国的学生了。当外国的小学生多好,他们都能在玩中快乐学习,而我们总要做那么多作业,没时间玩了。”孩子见我面露愠色,补充解释道。
我一时无语,因为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措辞来向孩子解释这种教育现状才合适,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我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无奈!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不是光打雷不下雨,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当前这种教育的失败。说实话,因为Andy目前还不够大,否则我真想把他送出去读书,只要他能快乐学习、将来学有所用。
Andv是个快乐的孩子,学习成绩虽不出类拔萃但也在中上水平,考得如何对他来说无所谓,这一点让我和他爸比较放心。他在老师眼里是个聪明而又具有探究精神的好学生,课上能积极与老师互动,喜欢无拘束地快乐学习。我也觉得小学无需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会孩子好的学习方法。健康和快乐对于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今后对社会有什么用呢?
消除孩子的恐学症
通常情况下,因为学校有许多玩耍的同伴,一个孩子会很乐意走进校园的,但是,现在流行起了一种“恐学症”,患者大多是一些6~10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视学校为战场,宁可一个人呆在家中,也不愿意到学校去,这可让许多家长伤透了脑筋。
有一位母亲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有一个儿子强强。是少先队大队长。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谁知好景不长,一切都消失得那么快。那是一个闷热的早晨,该是儿子起床上学的时间了,可是他却一反常态,仍蒙着头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对父母的关注无动于衷,只是说“别来烦我”。直到9点钟左右他才起床,还严肃地说:“不去读书了,一提到学校我就比死还难受。”后来,每当该去上学的时候,他总是紧张得面色发白,不是不断地跑厕所,就是呕吐或肚子痛去挂急诊。而每次检查结果都是正常,一到下午全部症状都自行消失。最后,心理医生给孩子诊断为“学校恐怖症”。
这下,这位母亲可急坏了,什么病症都听说过,还惟独没有听说过这种病。于是带着孩子去找心理医生,医生给出了如下解释:
一位优秀生,为什么会视学校如战场,感到如此紧张和恐惧呢?引起的原因主要是过于认真、胆小、敏感,加上父母、老师或者本人过高的期望值,使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某次学业失败,即成为导火线而出现学校恐怖症。强强长期以来一直稳坐全班第一名的宝座,学习上从未受过挫折。他的“学校恐怖症”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呢?原来本次期中考试,排在第二名的同学的成绩总分比儿子只少半分,为此他极度紧张,感到自己的第一名摇摇欲坠,从而显得心神不宁,无心听课、做作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觉的末日来临了,于是多次想自寻短见,但每次都因想到父母对他的期望而犹豫起来,最后干脆当逃兵,不肯去学校了。
由此可见,恐学症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为此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们正常融人到学习中,而不会产生类似的恐学症呢?心理学家给出了如下几种参考方法。
1.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诚恳沟通
发现孩子在学习巾遇到问题时,父母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交谈时,父母应该对孩子抱着真诚关心和宽容体谅的态度,表示理解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是难免的。同时,父母还可以谈自己过去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给孩子以必要的信心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1)孩子存学习上是否尽了全力?
f21孩子是否认为自己无法搞好学习?
(3)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吗?
(4)孩子上课是否用心?
(5)孩子平时喜欢与哪些人在一起玩?有没有受到什么消极影响?
f61孩子的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能否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让孩子恢复自信,培养其成功感?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关心他、支持他,鼓励他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同时,要鼓励孩子养成独立学习、不依赖他人的良好习惯,不要总是干预、指导、帮助。同时,要鼓励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一步步地争取,不要希望一步登天。
2.要有正确的奖惩标准
有的家长许诺孩子,如果考试得了多少分或得了第几名就给什么奖励,如果考不好就给什么惩罚。其实,这并不能促使孩子好好学习,因为而这强化的不是学习而是孩子只想得好分数的想法。这种激励方法,可能会使孩子过于追求表面的分数,采取投机取巧、作弊、欺骗等手段。
3.要方正确的分数观
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得了多少分,不管考试难度如何。其实,考试难度对分数影响很大,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看孩子的相对分数,就会引导孩子也不能正确而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相对分数,坐井观天,只看绝对分数或只看自己在班上的名次,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家长对考试分数的种种不合理态度,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要摆正考试分数的位子,考试分数固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表面的东西,它只是衡量学习成绩的标准之一而不是全部。要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作为孩子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孩子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发展孩子的全面素质摆在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位置上。
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在孩子掌握并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多加以表扬,不应该在孩子得好分数时过多地奖励表扬,而在孩子考的不好时又过分指责打击。
4.要有正确的成败观
要正确地对待孩子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孩子学习、考试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学习方法,给孩子以鼓励,帮助孩子尽快地摆脱低落的情绪,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如果孩子考试一直比较顺利,要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地给他制造一些困境,让他经历挫折和失败,并引导他培养应付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考试的失败,应该多给他鼓励,要帮助他修正学习目标,并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体验成功,体验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良好效果。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如今,“恐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家长与学校错误的分数观、成败观。所以,在面对孩子的一些学习问题时,应该学会给孩子创造一种更宽松的环境,让他自由发挥。在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转变自己,以及孩子各种错误的学习观念。
慎重地选择培训班
“这个学期,妈妈又给我报了英语、奥数、作文、书法4个培训班,周末两天休息时间被剥夺了大半,剩下半天,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太累人了,好想快点长大,不用再受妈妈的‘逼迫’,不用再参加补习班,不用再参加考试,不用再……”
这是一名五年级女生日记里的一段话。家长们惟恐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四处张罗着给孩子找辅导老师或参加各类培训班,令孩子无所适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无形中使学习变成一种负担,使读书成为一件“苦差”。
当前,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着极大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光彩照人,“光宗耀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家长的文化知识和各方面的兴趣特长还远远不能胜任使孩子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因此许多家长的目光就不约而同投向了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于是这类培训班也就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但是,孩子必须要上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吗?可以说,上培训班有一定的作用,但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承受能力,慎重地选择。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智商是有高低差异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是受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的限制的。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不懂得学习规律,一厢情愿地提高期望值,给孩子规定分数指标,一旦没有达到,便在责罚的同时,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
作为孩子,他们的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兴奋点也不可能与家长完全一样。孩子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孩子本身学习尚未搞好或勉强应付,最好不要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以免加重负担,使孩子身心疲惫,收效甚微,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除了上学校,还要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之间奔波,但效果却不十分明显。同时,过多地参加各种培训班,也减少了家长和子女问的交流机会。孩子上小学以后,和家长接触、亲近的机会大大减少。如果这些有限的时间还要被挤出来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问就会更少,在一定程度上也疏远了亲子关系,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使对孩子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削弱了。当然,在孩子学有余力、较有兴趣,又能合理安排好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的前提下,也可以选择一些培训班,但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持之以恒
既然经过了慎重考虑,孩子也很感兴趣,就应该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不达到一定程度绝不轻言放弃。家长应明确任何事情浅尝辄止是不能做好的,频繁地转班换班,埘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应防止这种现象,要积极鼓励,使之持之以恒,才是明智之举。
2.要引导孩子养成自己学习的好习惯
把参加学习班作为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自主地查阅课外资料,做好学习笔记,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在广泛的知识接触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要勉强地培养孩子的才艺兴趣
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去发展他们的才艺,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不能勉强他们去学习。
孩子天生有求知欲,那么父母又如何知道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才呢?这就要家长留心观察孩子对学校内的哪一科有特别的爱好,哪一科成绩特别优异。普遍来说,如果是具有才艺的孩子,入学以后,很自然就会流露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所表现。比如喜欢音乐的,他可能过耳不忘,听过一次,就可以把音调哼出来。家里有乐器的,他就会爱不释手,一有空就弹弹吹吹,试验用不同方法去奏出不同的声调。若是喜欢绘画的,一纸一笔在手就会画出不同的人物和花草,而且绘i画的笔法和颜色的配合很明显比同年龄的孩子突出。他们花在乐器或绘画上的时间往往相当长。而且他们的兴趣也能够维持一段较长的日子。做父母的观察到以上各种表现,就应该知道孩子可能有特别才艺或兴趣。家长不妨就尝试去给孩子加以教导,或聘请专业人才教授,有机会就带孩子去参观这方面的展览或表演,甚至鼓励他们参加演出或比赛,给他们观摩和临场感受积累经验的机会,让他们观察别人的技艺。比较自己的成绩。但最重要的还是做父母的对成败所采取的态度,如果父母对演出和比赛有正确的观念,不重视成败,只集中在汲取经验上,孩子成功时就不会目空一切,自视过高,失败了也不会气馁或就此放弃。
栽培孩子才艺的发展和追求虚荣心的差别,只是一线之别而已!举例来说,孩子参加舞蹈比赛,做父母的广购入场券遍赠亲友来捧场,这就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重的精神负担,觉得不能获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假若胜利了,一大群亲友的赞美。使孩子觉得飘飘然,自然就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假若不幸名落孙山,孩子就往往受不起这失望的打击,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觉得自己不如人,心里还会埋怨父母请这么大的一伙人来看自己受窘,增加自己失败的痛苦。孩子可能从此就失去比赛的勇气,甚至连学习的兴趣也冷下来,原有的比赛意义就被歪曲了,这点很值得做家长的留意。
很多孩子天资聪颖,而做父母的为了某种缘故特别期望孩子去学某一种才艺,于是就决定对孩子好好地栽培,这本是无可非议的。可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
吴莉4岁那年,妈妈就急不可待地为她安排学弹钢琴。起初的几个月,吴莉觉得新鲜、有趣,不必让父母督促也主动去练习,所以成绩进步很理想。但到了6岁那年,吴莉进入了一年级后,功课忙多了,而且有趣的电视节目也渐渐增加,邻居的孩子们也常常到家里来一起玩,无形中就使吴莉忙碌起来。而这时钢琴的课程已进展到更多乐理的学习和指法的训练,不像从前那样简单和容易了,一首歌非要重复温习很多次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是说昊莉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弹钢琴上。渐渐地吴莉觉得练琴是件苦闷的事,甚至是重担了,便开始疏于练习。妈妈看在眼里,知道孩子开始分心好玩,于是决定每天限定吴莉在某段时间内一定要练琴,自己坐在旁边做监督,孩子左顾右盼时就骂,音调不符、时间不准时就用戒尺打手指,往往弄得吴莉一面练琴一面流眼泪。但在母亲的威严下,吴莉还是痛苦地继续她的才艺训练。8岁那年,在一次儿童问答游戏里,主持人问吴莉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吴莉毫不犹豫地说,“最喜欢去干妈那里住。”主持人又问:“为什么?”她答说:“因为干妈家里没有钢琴。我就不用练钢琴了!”吴莉答得理直气壮,好像把这话说了就舒服得多了似的。做妈妈的听后愣住了,她既伤心又失望,早知如此,又何必花费了这么多金钱和时间去让吴莉学习钢琴呢!到头来,孩子原来是这么的痛苦!
幸好吴莉有勇气把肚里的话吐出,而她妈妈也醒悟得早,这一个不愉快的经历也就很快结束了,吴莉和妈妈都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