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甲明,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为校级精品课。1999年以来博士生学习该深程的论文有近1/3公开发表。所培养的博士生获得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有的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已成为学术骨干。
现任职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深教学副主任、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久学合常务理事、中国辨证唯物主久研究合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存2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主编、合著《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求证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手论》等。
随着对科学发展现的学习和贯彻的深入,本文就力图对哲学层面的科学发展观与实践理性合理化问题进行探讨。
甲:有的同志从人的实践活动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现的提出,是从实践哲学高度建构了一个富有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的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它使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实践理性合理化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应该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呢?
乙:应该说,认为科学发展观使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实践理性合理化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看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但为了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需要先开明日关于实践理性问题。
甲:确实,我对实践理性概念都感到陌生,你就先从实践理性问题分析起吧?
乙: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通过对理性自身能力的批判性考察,第一次将人类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自然概念的领域和自由概念的领域.凭借自然概念来立法的是理论的,它遵循因果律;凭借自由概念来立法的是实践的,它遵循自由律。正是根据“纯粹理性”的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和应用领域,康德把人类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是理性的理论运用,实践理性是理性的实践运用;而无论理论理性还是实践理性都是同一个“纯粹理性”所表现的两种不同的先验形式。黑格尔同意康镕把人类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也认为这是人的两种理性能力。他认为,认识过程本身“分裂成理性冲力的两种运动”;一种是“认知真理的冲力,亦即认识括动本身”理念的理论活动”;一种是“实现善的冲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410一411页)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人的认识过程分裂为理论理性的建构和实践理性的建构;人的认识结果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即真的概念,它接受已经给予的外在世界的规定以充实自己;实践理性即善的理念,它通过扬弃现存外在世界的规定以实现自己。可见,黑格尔的实践理性所要达到的善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内在的东西,而是只有通过扬弃外在世界的规定才能实现的意志,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当然,黑格尔的所谓实践只是绝对精神逻辑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从而把绝对精神作为理沦理性峭实践理性、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因而这种统一归根到底只能是精神的自我统一。
马克思肯定德国古典哲学家把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但也深刻批判了他们对理性和实践的先验唯心解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不是康德所厘定的道德,也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逻辑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而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理性不过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征。人类关于认识世界的理性,就是理论理性;人类关于改造世界的理性,就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之所以优于理论理性,关键就在于实践理性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在于把理论理性包含于自身之中并作为自已实现的前提,在理论理性所提供的外部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状况、内部结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等)的基础上,去解决外部世界“应怎么样”的问题。
甲:你通过对西方近代哲学中理性发展历史的简明分析,使我明白了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实践理性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我还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提出了实践理性合理化的问题?
乙:要理解为什么提出实践理性合理化的问题,需要先理解为什么提出实践合理性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实践无疑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但从每个具体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说,对其合理性及其合理性的程度,却还需要作具体分析。因为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不仅受主体和客体条件的制约,受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手段、工具和方法等的制约,还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制约,更要被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能不能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决定。
这样,由于制约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条件的复杂性,使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也呈现出复杂的状况,使许多具体实践活动的结果不仅具有正面效应,同时还具有负面效应,即不仅有合主体性效应,同时还造成某些反主体性效应。但不论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出现哪种情况,都与导引实践活动的实践理性有关。正如马克思所形象生动揭示的,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憋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类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绎蜡建筑坤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种在入的实践活动一开始就已客观地存在着的实践结果.就是由实践理性建构的。因此对一个具体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追问,必然导致对该具体实践的实践理性是否合理的迫问。
甲:通过你的分析,我理解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始终都要面对着一个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而实城合理性的关键是实践理性合理化。但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才突出提出实践合理性和实践理性合理化的问题呢?
乙: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可以使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践合理性和实践理件合理化的问题。纵观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是伴随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张杨和主体力量的术断强大而凸显出来的。
在早期人类和古代人类,总的看来人的主体力员还不强,在人与自然、实践与自然的关系上总体上表现为对自然的依赖、顺从和顺应的改造。这时,实践合理性和实践理性合理化问题只能处在萌芽状态。在近代人类,随着近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理性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从自然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由对自然的依赖到强调人的独立性,由敬畏自然到祟尚人自身的力量,由顺从自然到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征服和统治。人们陶醉下对大自然的胜利,实践合理性和实践理性合理化问题被遮蔽了。在现代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和资本对自然界的违背自然本性的大规模掠夺和征服,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破坏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自然界对人类的全球性报复已经开始。二是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失衡与人和人关系的紧张和失衡越来越严重的相制约着。三是实践与自然、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已经成为一体的系统;这个一体的系统的和谐统一成了人类安身立命之本;而如何保证这个一体系统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如何实现文践的合理性和实践理件的合理化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
甲:你是说,反省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实践和实践理性,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性的课题,而中国提出科学发展现,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之一也是在这个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的。
乙:对。国际上对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实践和实践理性的反省,比较集中在对发展实践的反省上(当然这种反省是逐步走向自觉的),而对发展实践的反省又集中体现在发展理论的演变上。而发展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关于发展实践的实践理性。
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当代发展理论孕育形成的早期阶段。这阶段所形成的发展理论,还谈不亡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模式和资本发展实践的自觉反省,而更多地对其认同和理论化,并作为普遍适用的药方推销给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理论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真正表现为对西方发达同家工业文明模式和资本发展实践的自觉反省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病”的批判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强调发展不仅应是整体的、综合的,而且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多层面的综合发展。它既追求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追求人际问的平等发展,发展目标应是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现注重人的价值,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引入价值参照系,是对的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模式和资本发展实践所造成的社会关系物化和人的异化批判性反省的结果。关于可持续发展现,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的全面平等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几大系统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末世界发展理论的重大成果,它所构建的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实践理性标志着人类关于发展实践的实践理性的重大变革。
甲:既然我们中国提出科学发展现、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是在这个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的,或者说是以人类总体发展为背景来解决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分析一下科学发展观所构建的实践理论与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所内合的实践理性的联系?
乙: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从理论渊源上看,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现,虽然没有直接从马克思思格斯那里“引经据典”,但它们的基本观点,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发展相统一的思想,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整体发展观和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观,与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内部协调发展的思想,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必然趋向的思想,是有内在的一致性的。这说明当代西方发展思想家,通过对近代以来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和资本发展实践的批判性反省,已经在一些层面上达到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的高度。而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样就从理论渊源上找到了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联系。其次,从当代世界发展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上看。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现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和资本发展实践批判性反省的产物,也是在应对和解决当代世界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我们国家的发展也不能不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当代世界发展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即当代人类发展问题,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所要面对的。当然,当代人类发展问题在我们国家都有其特殊的表现。所以,对当代人类发展问题,必须有中国式的回答,有中国式的解决。尽管如此,当代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现和司持续发展现为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问题所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关于发展的实践理性,已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公认和接受,我们国家所提出的科学发展现也吸收和借鉴了这些关于发展的实践理性。
甲:通过你一步一步地分析,我已经开始认同有的同志所提出的科学发展现是从实践哲学高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建构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井使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实践理性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观点。但我还是希望你更具体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乙:科学发展观所建构的科学的实践理性,借鉴了当代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借鉴了当代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具有时代价值的实践理性。但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是布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在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不断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应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甲:那科学发展现所构建的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内涵呢?
乙:实践理性是人关于改造世界的理性,即关于主体人如何改变外在客体使之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理性把握。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必须坚持合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可以说这是使实践理性合理化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科学发展观所建构的科学的合理的实践理性不仅坚持广这个一般原则,而且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从当前中国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出发,赋予了这一原则以具体的现实的富有中国持色的内涵。
第一,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统一。这样就使科学发展现不仅具有唯物史观基础,而且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实践理性合理化的根本保证。因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人是社会和历史运动规律的主体、社会和历史的一切部是人创造的,就是坚持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而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伪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为了人民的发展路线,依靠人民的发展路线,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因此,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和人发展的价值灯塔,是处理发展中各种矛盾和关系的指针,即对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矛盾和关系的处理最终都要统一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第二,对发展要坚持合客观规律性的原则,科学发展观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从当前中国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出发,作了具体的现实的深化理解和把握,坚持丁总体辩证的实践理性。当前中国发展面对着两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不和谐。这两个方面的不和谐,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就是作为主体的人没有把握住自然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各自的具体表现和作用方式,没有把握住这些规律之间在当代中国的自然、人、社会大系统中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特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理性,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把握住这些规律之间良性互动、平衡作用、和谐发展的总体辩证法,创造条件促进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全面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对于发展要坚持合目的性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和着眼以社会尺度统筹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社会尺度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尺度,它根源于各实践丰体及其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社会性,它体现着人们各种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所形成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反映着人们各种实践活动所服从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利益,它所规范的目标是使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益既能符合个体、群体及区域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又能符合社会主体乃至人类主体的需要和利益。那为什么需要社会尺度的这种规范呢,因为处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并不总是一致的,常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而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又必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使每一主体的实践理性历导引的实践都必然对其他利益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利害效应。为了保证各种利益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利益效应的和谐、平衡和良性发展,就需要以社会尺度对各利益主体的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协调和规范。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质上,就是从当代中自发展的宏观角度以社会尺度统筹协调入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宏观结构上以社会尺度反省和完善人们实践活动目的的合理性。当代中国在总体发展上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j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这些领域和方面在人们实践活动之间还存在着利益关系的不和谐、不平衡和非良性互动。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和方面的发展在利益关系广还需要进—步调整、在利益分配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合理化。而利益关系的合理化是实践目的合理化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协调的实践理性,正是以社会尺度调整利益关系,以社会尺度矫正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使利益关系合理化的科学指导。
第四,把立足合理形态需要作为实现合客观规律性与合理性统一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以广大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本。但由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生、演变和能否得到满足实现,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里就有一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怎样合理他的问题。而合理形态的需要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具有现实性的;对合理形态需要的把提,必然内涵着对合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把握。因为,合理形态的需要,从需要对象维度看就是指符合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从需要主体维度看就是指符合广大人民牛存和发展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需要及其走向。因此,从合理形态需要出发,才能建构合客观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统一的实践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