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想法决定活法
36666100000012

第12章 重家行善的想法让你幸福温暖

如果你想幸福,就不要忙于事业而忽略了家庭感情。只有家庭幸福,努力事业才有乐趣,否则赢了财富,丢了幸福,只剩繁忙的人生太苦。如果你想感受温暖,那就不妨多行些力所能及的善事,非是求福报而是求心安,看着需要帮助的人得偿所愿,你会感觉快乐。重视家庭,你会收获幸福。乐于行善,你会收获温暖。

家庭和事业一个都不能少

事业,是人们的人生支柱,是人类的主战场。家庭是人类的大后方、避风港。家庭和事业两者相辅相成,好比人体的左右膀,失去哪一个,都不是健全的人生。

家庭和事业的结合,会带来甜蜜的生活。男女双方通过尊重和理解,在爱情的推动下,找到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就找到了和谐美满的人生。爱的力量驱使人们不断向着已经选择的方向前进。

一切产生于爱的事业都是美好的,而与事业紧密相连的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有多少科学家夫妻、艺术家夫妻、修道士夫妻,他们既是生活的伴侣,又是事业的知音。在他们中间,思想的沟通代替了一切。

小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恋爱之后,于一年前结了婚。丈夫为人善良,懂得温存,帮她料理家务,对她也很好。

然而婚后,丈夫的美好品性渐渐地变得庸俗琐碎,蒙上了另一种色彩:温存变成萎靡,善良变成冷漠。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也失去了一切爱好,工作为了挣钱,家庭是安乐窝,家庭以外发生的什么事他都无动于衷。

别人常问她:“你还要怎样,有了称心如意的丈夫,又会料理家务,可你……”可她要的是丰富多彩的、光彩四溢的精神生活。她渴望他俩都有更崇高的志向,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不满足于富裕的生活。后来,她丈夫甚至连书都不看了……不用说,这对夫妻终因失去了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事业而分手了。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至真至爱的东西,是作家、艺术家获取灵感的主要来源。单凭爱情不能发明火箭,不能使卫星上天。离开了事业,我们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心思谈情说爱。没有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再甜蜜的爱情也会夭折。一味地儿女情长,风花雪月,只是腐蚀人们意志的自我陶醉。

1979年,英国大选爆出冷门,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妇女登上了首相宝座。她就是保守党的女党魁玛格丽特·撒切尔。撒切尔夫人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维护英国利益的强硬路线,被人们称为“铁娘子”。

这位国际政治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一位称职的女首相,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在家庭舞台上也是一位女性很浓的妻子和母亲。

撒切尔夫人从成家到担任首相,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责任。她曾坦率地对前来采访的一家杂志的记者说,家庭生活对她来说绝对地重要:“家庭生活是否幸福,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血浓于水,家里的人总比外人亲。这需要互相体贴。”有一次她出席一个重要会议,会后她看了一下手表对旁边的人说:“我还来得及赶到街口的食品店去给丹尼斯买点熏肉。”这时她的手下人都深感惊异,有人就建议她派一秘书去办理一下就行了,她却笑笑回答:“不,只有我知道他喜欢哪种肉。”

她的工作极度紧张、疲劳,其劳累程度足以使一般意志坚强、身强力壮的男人败下阵来。她几乎每周都要工作7天,而且经常每天工作19个小时左右,但就是再忙碌,她也坚持操持家务,通常在凌晨一点半后才能入睡。

在各种场合,人们总可以看到撒切尔夫人戴的是一串珍珠项链和一副镶有五光十色的宝石手镯。有的爱挑剔的批评家对女首相的这种打扮提出了尖锐的指责:“看上去总有一种上流社会的势利派头。”但撒切尔夫却全然不顾,因为项链和手镯是她丈夫丹尼斯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她的丈夫丹尼斯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实业家,他对自己的妻子同样有着真挚的爱。“妇唱夫随”,丹尼斯还经常陪同撒切尔夫人到各个选区去参加各种活动,帮助妻子赢得更多的选票。

撒切尔夫人是举世瞩目的政治家,在家庭事业两个舞台上扮演了成功的角色。“用你额上的汗水换来你口中的面包”,为了事业,为了家庭,撒切尔夫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同样,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缺乏撒切尔夫妇类型的夫妇,他们在事业、家庭两个舞台上同样扮演了成功的角色。

爱,永远是人类吟唱不绝的情歌。假如有一千对痴情的少男少女,便会有一千个缠绵委婉的动人故事。

爱情是甘露还是苦酒,全在于各人的不同理解。有人说,只要爱心留存,便可永结同心,有爱便拥有一切。其实不然,男女结合,仅有爱还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共同的理想,相通的志趣和彼此的维系。

爱与事业本是一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有爱情,没有事业的人生是庸庸无为的人生;只有事业没有爱情的人生,则是令人遗憾的人生。朋友们,为了你的爱情甜蜜,为了你的家庭幸福,请你在执著追求事业的过程中,用心培育爱的花蕾,垒筑爱的小巢吧!

金钱永远代替不了亲情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他发现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什么问题?”父亲回答。

“爸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就告诉你,我一小时赚10块美金。”

“喔!”小孩低着头这样回答。小孩接着说:“爸,可以借我5块美金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或东西的话,马上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儿小孩子的游戏!”

听了父亲的话,小孩安静地回自己房间并关上门。这位父亲坐下来还对小孩的问题生气,他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敢只为了钱而问这种问题?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他应该用那5块美金买小孩真正想要的,孩子并不常常要钱用。

父亲走到小孩的房间并打开门。

“你睡了吗孩子?”他问道。

“爸爸,还没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着。

“我想过了,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着,“我将今天的闷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块美金。”小孩笑着坐直了起来,“爸,谢谢你。”小孩叫着。

接着小孩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这父亲看到小孩已经有钱了又向他要钱,忍不住又要发脾气。这小孩慢慢地算着钱,接着看着他的爸爸。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需要更多?”父亲生气地问孩子。

“因为我以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

“爸爸,我现在有10块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不要以为能给亲人更多的钱就给了他一切,真正的情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论你怎样的忙,切莫忘记给家庭生活留出时间。

把痛苦关在门外

在某栋楼的一个楼层电梯口,电梯门开的时候,你会赫然看见一家门上挂了块木牌,上头写着两行字:“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

长久凝视,细细玩味,你不禁对这家主人萌生无限感佩。短短的两句话,蕴含的却是深奥的家庭哲理。

进屋后,果见男女主人一团和气,两个孩子大方有礼,一种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着整个屋内。自然问及那方木牌,女主人笑着望向男主人:“你说?”

男主人则温柔地瞅着女主人:“还是你说,这是你的创意。”

女主人甜蜜地笑道:“应该说是我们共同的理念才对。”经过一番推让,女主人轻缓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大学问,一开始只是提醒我自己,身为女主人,有责任把这个家经营得更好……而真正的起因,是有一回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疲惫、灰暗的脸,一双紧拧的眉毛,下垂的嘴角,烦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想,当孩子、丈夫面对这样一张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原先认定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是不是隐藏了另一种我不了解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竟是我!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为自己的疏忽而后悔,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方木牌钉在门上,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而是一家人……”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享受自己生活的空间,是一个亲情与爱的空间,每个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或一句话、一个表情都直接影响家庭每个成员的心情。如果把家比作是一个存储器,你把欢乐“存”进去,拥有的就是快乐,你如若把烦恼“存”进去,拥有的也就只有烦恼。不要把工作中的压力和在外面的烦恼带回家,让家中只有快乐。

家庭与事业同飞

很多人固执地认为家庭和事业往往不能同时很好地结合,其实不然,没有和谐的家庭后盾,事业也很容易分崩离析,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犹太人在这方面就非常值得学习。他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极为注重家庭生活,他们把家庭的地位看得很高。他们认为没有家庭,取得再大的成功,也是毫无意义的。

一天,有个人这样问拉比(犹太教社团中受过正规宗教教育、熟习《圣经》和口传律法而担任犹太教会众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的人):“尊敬的拉比,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么请你告诉我。如果天上乐园里的亚当彻夜不归,当他第二天早上回来时,夏娃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夏娃会算一算亚当的肋骨。”

得到的答案为什么是这个呢。这源于《圣经》里的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一个男人名叫亚当,但是亚当一个人觉得很孤单。于是他请求上帝再给他找个伙伴。上帝于是让亚当沉睡,并取走他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因此,女人就成为男人的骨中骨、肉中肉。因此,上帝要男人离开父母,和妻子合二为一,结合为一体。在恋爱中,男人追求女人,就是因为男人一心想取回属于自己的那根肋骨,而女人也渴望回到她所诞生的地方去。这两种神奇的力量互相吸引,便有了男女的互相结合。

《塔木德》上教导人们说:“像爱护你自己一样爱你的妻子,好好保护她,不要让她哭泣,因为神将一滴一滴地计算着她的眼泪。”因此,犹太男人们很少施行家庭暴力,离婚率和家庭不幸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的民族。

犹太人对婚姻关系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幸福的婚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每个犹太小孩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训练,因为这是他一生幸福中关键的因素。

“如果你的妻子矮小,你要俯首聆听她的话。”如果一个男人像爱自己那样爱妻子,比赞美自己更多地赞美妻子,引导儿女走正当的路,在他们长大后安排他们结婚,那么这个男人的“帐篷充满安宁。”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时时注意不要冤枉妻子,因为她爱哭,她容易受伤害;一个人必须留心他对妻子的敬意,因为上帝降福给家庭全都为了她。

从前,有个人的妻子有一只手畸形,但是直到她去世时他才发现。拉比说:“这个女人多么谦卑啊,她丈夫竟然从来没有发现她的残疾。”拉比希亚对他说:“她把手藏起来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男人多么谦卑啊,因为他从来没有检查过妻子的肢体。”

犹太人认为,好唠叨的女人犹如雨天里不停落下的水珠一样,没完没了。没有什么比坏妻子更糟糕了,只有邪恶才能制服她。

在犹太人看来,男人的成功都是伟大的妻子给的,因此他们在生活中特别地尊重自己的妻子,把妻子看做是自己成功的源泉。

正因为如此,犹太人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融洽,整个家庭显得十分的和睦。犹太教规定了夫妻、父子之间的责任,使得大家彼此关心,家庭成员的责任感也很强。《塔木德》又说:“神没有用男人的头造女人,因为女人是不可以支配男人的,同时,神也没有用男人的脚来造女人,这是因为不可以让女人成为男人的奴隶的缘故。惟独用男人的肋骨来造女人,就是希望女人经常能在男人的心中。”这使犹太人家庭的质量很高。我们所说的家庭质量很高,不光是指犹太家庭比较富有,更主要的是指犹太人的家庭幸福,充满了祥和的气氛。所以,犹太人经常会满意于自己的家庭。

正是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所以犹太人才会一心扑在事业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他们为了这个温馨的家庭,为了爱自己、关心自己的妻子而努力地工作,拼命地工作。正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真正的幸福是有个幸福的家庭,所以犹太人总是生气勃勃的,就算工作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他们也能一笑置之。

乐于做善事也是一种生意经

假如有一天钱赚得够多了,你就会感觉到钱并非很重要。这句话显得很有哲理,一般人是无法体会到的。但如果我们了解有钱人的生存背景以及文化渊源,我们就会有所理解。事实上,有钱人是最懂得赚钱的,同时,又是最懂得花钱的,在他们看来,金钱的用处各种各样,这其中也包括慈善用途,因此,他们在想做什么好事时,可以说做就做。

辩证地看,有钱人如此乐于做善事,事实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地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会赢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思柴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赚钱的路子从中得到扩宽。

他们明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就好像鱼与水的关系。有的人经商办企业,只顾自己赚钱,挥霍享受。这种人往往由于胸怀欠宽,到头来不见得能把企业做大。而一些大企业家在事业取得一定成功之后,总忘不了回馈社会,积极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责任。

有钱人的这种以善为本的情怀是许多优秀的商人所固有的。例如,中国台湾富翁王永庆在这方面也总是不遗余力,堪称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赖以取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素质和基本功夫。

1984年,王永庆和弟弟王永合捐了1亿元给社会福利事业,创下私人捐款的最高纪录。

1986年,王永庆70岁时,做了几件有益于社会的大事。

当年,中国台湾地区很多患者需要捐赠器官以挽救生命,可是台湾人传统有全尸的观念,不肯把器官舍弃,一定要带着完整的身体入土。他知道了后,公开宣布,在5年内,所有在死亡后捐出器官遗爱人间的人,他将赠给10万元作为丧葬补助费,钱虽然不多,但是对提倡捐赠器官的风气却有正面的作用。

在非赢利性事业方面,王永庆先后成立了明志工业、长庚纪念医院、生活素质研究中心等,都是以台塑模式来进行管理,因此成效卓著,成为同业中的佼佼者。

在回馈社会,兴办公益事业方面,长庚医院可谓是王永庆的一大手笔,深得台湾人民的赞赏。

长庚医院的设置,大大地提高了当时的医疗科技水平。

医院创院时向外招来寥寥几个医护人员参与开拓工作,其后每年接收实习医师,自行培养成住院医师,最后使其成为主治医师,至今其主治医师人数已达700多人,构成了非常坚强有力的阵容。后来院方评估嘉云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企业又有建厂计划,因而接受企业方面的请求,为了回报社会,王永庆决定前往设置医院,以满足当地的医疗服务需求。

王永庆谈到,依据经验,在贫瘠的麦寮地区要提高医疗水准,并兼顾各方面的条件,必须设立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医学中心,除了提供当地的医疗服务外,从彰化以南到台南以北,在此一地区内的医疗机构也可以和长庚纪念医院相互配合支援,协同提升整个地区的医疗水准,充分发挥正面效果。

王永庆竭尽心力回报社会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他的心目中,善举其实也是一种财富,只是这种财富是精神的财富,让人们的精神得到了一种快乐。同时,他的善举也带动了一大批事业有成的富商人士慷慨倾囊兴办公益事业。

与人分享幸福,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有一个字谜很有意思:“一人本姓王,怀里揣着两块糖。”谜底是“金”。是啊,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只要他怀里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与别人分享,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会获得人生的快乐和金子般的幸福。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与别人分享幸福,分享快乐,分享亲情,分享成功,分享信息,分享甘苦……就会在分享中获得人生的真谛。

《四十二章经》中说: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其实幸福是埋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感觉,只要你愿意去开启它,愿意相信自己,那幸福就会常在。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分享的幸福正在于,它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把自己的东西拿来与别人分享的那一刻,不但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更能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因为分享幸福,你会得到双倍甚至更多的幸福,所以我们也在享受幸福。让我们静静坐下来,让幸福在我们身上停留。

有一位叫智德的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三年后的秋天,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来禅院的信徒都不住地赞叹:“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向智德禅师要几枝种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了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根须送到别人家里。消息传开后,前来要花的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智德禅师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可是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的香味啊。”智德禅师微笑地说:“这样不正好吗?因为三年以后就会是满村菊香了啊!”弟子听师傅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菊花一样灿烂起来。智德禅师告诉弟子:“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啊。”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的人,心中的幸福感觉最多,因为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我们心中自然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幸福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无论年龄、性别、职位;幸福是心灵内在的感触;幸福的人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幸福是人文与物质的平衡;能与人分享幸福是双倍的幸福;幸福感不仅来自获得,更来自于给予;有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执著、勇敢、热忱、信念是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幸福来自于对愿景的追求。

“友善”就是财富之源

“机遇、财富,财富、机遇”,人们不停地呼喊、召唤,可它们往往又与那些呼喊者擦肩而过。或许你还有点不相信吧:热诚与友善就是一笔财富。

陈玉书在外打工的那段日子,异常郁闷,加之一周的劳累,更显得疲惫了。

一个周末,他来到维多利亚公园放松放松,见一个妇人推着一辆童车在公园荡秋千的地方停下。

孩子很想去荡秋千,于是这位母亲将童车上的孩子抱起来放在秋千的坐板上,去推秋千的摇绳,大概因体弱无力,妇人推了好几次,秋千都荡不起来。陈玉书忙帮妇人加力把孩子推了一把,顿时秋千大幅度地荡起来,孩子被荡得高高的,呵呵地笑个不停,这位母亲顿时满脸笑容。两人一面合力荡着孩子,一面闲聊。

闲聊中,陈玉书了解到这位太太是印尼华裔,其夫在印尼驻香港领事馆工作……

大概是与那位印尼华裔相遇的下一个周末,陈玉书又遇见了另一位印尼华侨。这位印尼华侨无意中向陈玉书吐露出他最近有一批准备运往印尼的货物,因领事馆的商业签证问题遇到麻烦,迟迟不能起运,时间一天天地耽误。

陈玉书看到这个人一副苦相,他内心里的“热诚”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又发挥威力了,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公园里认识的那位太太的丈夫不就在领事馆管这事吗?对,去找那位太太说说,看她的丈夫能否帮上忙?

于是,陈玉书从这个人手里接过文件,又让他去洗了照片,然后带上礼物,来到那位太太的家里。

这位太太见陈玉书上门求她帮忙,想起那天在公园荡秋千时那副热心助人的镜头,太太没有犹豫,便将陈玉书引见给她的丈夫。太太的丈夫见陈玉书是太太引见的人,便热情地接待了陈玉书,并向陈玉书了解了那个人不能办商业签证的原因,第二天帮其补办了一些手续,很快就把商业签证办妥了。

当陈玉书将办好签证的喜讯告诉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且情不自禁地问他:“我给你5万块钱谢礼,够不够?”陈玉书做梦也没有想到一次小小的帮忙,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回报,他激动地说道:“够了!够了!”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5万元的酬金,可抵得上陈玉书当时年薪的100倍。得到这笔重金,陈玉书人生的航向也改变了,他开始涉足商海,后来成为世界享有盛名的景泰蓝大王。

很多人都将他的成功归结为“友善”二字,他也说,友善,也是一种正确的观念,就是财富之源。

友善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质,它并不需要你刻意地去为之奋斗,只要在别人有困难时,如陈玉书那样推一把,并不是有什么所求与目的,是发自内心的友善。其实友善也是财富之源!

持续的奉献,永恒的快乐

有一种付出同时也是收获,有一种奉献充满了快乐。是的,我们如此欣慰地发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认同,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方式实践着奉献精神的时候,当作个奉献者成为一种文化与时尚的时候,生命也因此更加充满光彩,这个城市也正变得越发地可爱与温暖。

他是美国最富有的400人之一,却常常得不到快乐,他说:“一些人毕生都在追逐金钱,绝大多数时间却一无所获。另一些人挣的钱多得花不了,自己却活不过他们开的那些公司。这两种人都在朝着他们所认为的幸福不停地劳作。但是他们都错了。”

事情发生在1999年,肯尼斯·贝林乘坐私人飞机到了罗马尼亚。在当地一家医院里,71岁的贝林第一次把上了年纪的残疾人扶到了轮椅上。从那一瞬间起,两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贝林来非洲之前,圣徒慈爱协会专门找到他,希望他能够用私人飞机顺路带些捐赠物品到罗马尼亚,包括肉罐头和六把轮椅。坐上第一把轮椅的老人,他妻子过世了,他又中了风不能行走,如果没有轮椅他只能永远呆在屋子里。

“他老泪纵横,并且告诉我说:‘现在,我可以走出院子,和邻居们一起抽袋烟了。’我只不过把他扶上了轮椅,但就好像帮他恢复了生活的快乐。”77岁的贝林接受《英才》专访时说,“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快乐。为了保持那种感觉,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做任何事。”

罗马尼亚之行,点燃了贝林从事慈善事业的激情,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频频地光顾非洲的医院、东欧国家、阿富汗以及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家。2000年,贝林创立了轮椅基金会。根据其网站数据,到2005年5月,轮椅基金会向全球130多个国家,捐赠了超过37万台轮椅。

直到晚年,贝林才找到了自我实现的途径。在《为富之道》一书中,贝林讲述了他如何从大衰退时代的穷孩子,到成为美国最富有的400人之一,再到成为慈善家的经历。

1928年,贝林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农户家里,他祖父母是从普鲁士和瑞士移民到美国的。贝林的家境很贫困,他父亲一小时挣25美分,他母亲帮别人洗衣服、打扫卫生,两人用微薄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庭。贝林回忆说:“我在中学之所以热衷于橄榄球,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学校是第一个让我洗到热水澡的地方。”

“我是自己成长的。他们让我自行其是,让我自己做出重大决定,因为他们都在为谋生而奔命,几乎没有时间来管我。我变得有点不耐烦,我不喜欢做穷人,”贝林说,“但是这种经历,使我渴望走出去,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

在7岁那一年,贝林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卖报纸。每卖掉一份报纸,他就能挣1美分。此后,他又帮助别人装卸牛奶、修剪草坪,并在木场、乳酪厂和杂货店等地方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做一切可以挣到美元的工作”。高中毕业以后,他成为二手车销售员,最后成立了自己的汽车经销商公司。后来,他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搬到加利福尼亚。27岁那年,他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他拥有顶级豪宅,世界级经典汽车,私人飞机,在1988~1997年间他还拥有西雅图海鹰橄榄球队。应有尽有,贝林似乎什么都不缺了。但是,他又总觉得自己生命中缺少了某一样东西。直到他把别人扶上轮椅时,他才找到了这种东西。

当别人坐上轮椅并把便利和自由的意义告诉他时,贝林深受感动。“很多人都告诉我说,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想去死到想活着。”他说。

到发展中国家的旅行,“使我更加感激……自由并非天生而来,我们需要付出代价。我们需要不断地奉献并且不断努力,这么做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享受奉献所带来的快乐。”

“我为自己在找到目标以前虚度了那么多年的光阴而深深遗憾——并非因为我不渴望去寻觅,而是我起初以为钱挣得多就是目标。事实就是,我把梯子靠错了墙,爬到顶才发现错了。”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渺小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但只要对社会、对国家、对人们奉献的意识和行动,真心真意的付出,即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为最美丽的风景。而自己,也会在这奉献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博爱是情感的最高境界

情感的最高表现方式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则是“大爱无形”的博爱。博爱把人们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人们的共同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人们生存的真正使命。

其实,佛教所提出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不杀生”就是博爱。在佛的心中,从不会把除了人之外的自然万物排除在生命之外,认为它们可以任意践踏、宰割,慈悲并不仅仅是指对人的慈悲,爱惜生命也包括爱惜动物甚至植物的生命。

佛教特别强调众生万物的平等,主张爱护众生,尊重生命。这样的“利他主义”实在是有利于对大自然的保护、对动物的保护,实现生态平衡,进而实现对人们和世界的保护。

在东北的一个煤矿城市,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孩子王”,他是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开始了收养孤儿的人生之路。

那时,他的邻居不幸得重病去世了,家里的4个孩子无人照顾,于是他挺身而出,将4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后来,他又陆续从街上领回了更多的孤儿,都是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家人、无人依靠的可怜孩子。

本来贫寒的家里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嘴,他的经济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于是,他借钱买了一辆卡车,做起了卖煤的生意。刚刚赚到了一些钱,他就张罗着让孩子们上学,让孩子们能够正常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所有的学校都不愿意收下这些没有户口的孤儿,于是他又张罗着给孩子们请老师,但是他的那些钱显然还是太少了,没有老师肯到这个穷乡僻壤来教育一群日子过得朝不保夕的孤儿。

他没有气馁,而是将目光锁定了一位退休女教师,三番四次地上门去请,好话说了一箩筐,为了等女教师回家,还经常睡在她家的楼道里。这位教师最后终于被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跟他来到了那几间背靠大山的破房子里。

就这样,他收养孤儿的名声越来越大,还有不少孤儿自己找上门来,他都爽快地收下了。一次,他在半夜拉煤的途中碰到了两个劫道的年轻人,一番言语交锋之后,他得知这两个人是亲兄弟,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现在奶奶重病住院,他们实在凑不齐那么多住院费,又不能眼看着奶奶病死,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他马上提出可以帮他们垫付医药费,并邀请这兄弟俩到他那里帮工,最终成功地将两个年轻人从犯罪的道路上拉了回来。

但是,因为收养的孩子太多了,每天不仅要发愁煤的销路,还要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所以他上高中的女儿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说父亲不关心她,只关心那些孤儿。女儿由开始的撒娇哭闹发展到最后对他不理不睬,看到父亲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宠爱自己时,伤心的女孩竟然选择了服毒自杀来报复自己的父亲,死在了参加高考的路上。

他悲痛欲绝,他的妻子更是状似疯癫,所有的亲戚都指责他、数落他,甚至冲上来动手打他,但他忙完了女儿的丧事,依然强打起精神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那些孤儿。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敬重他,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一家大工厂的厂长在检验了他的煤确实达到了燃烧标准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作为工厂的惟一供煤商,各级政府机构在得知了他的善举后,也纷纷大开绿灯,优先帮助他解决了那些孤儿的入学问题。

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组建了实业公司,并将公司盈利的大部分拿出来建了一座孤儿院,不但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还设立了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考试、升学,许多生活在那里的孩子被他送进了高中乃至大学校园,孩子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爸爸”。

在我们的社会中,从来都不缺少这样有博爱之心的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只是凭着自己朴素的爱心,无愧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他们的博爱精神感动着所有人。

博爱是人们情感中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还是其他各色人种的外国人,都会对“博爱无国界”这句话深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