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某市工人新村旁边的一间旧屋突然失火,火势猛烈。消防队赶到后,立即投入抢救。大火很快被扑灭了,但房屋的主人李师傅却已被烧死在里面。
李师傅是电机厂的老工人,50多岁,身子硬朗,失火后,完全有可能从屋内奔出,为何会被烧死?市公安局的侦查员带着年轻的法医小郭赶往现场,检验发现,死者口鼻中无烟灰,颈脖上有被卡勒的痕迹。很明显,李师傅是被人卡死后才被焚烧的,凶手是个狡猾的罪犯。由于左邻右舍协助救火,现场已被严重破坏,没有提取到任何有价值的痕迹和物证。
据周围的群众反映,这个月李师傅定期定额有奖储蓄中了头奖,得了500元奖金,他曾乐呵呵地对别人说,今天上午他要去银行领奖金。侦察员初步断定,罪犯是为了得到这500元奖金才作案的。
第二天,群众扭送了一个扒手来到城区派出所,从他的身上搜出一个塑料钱包,内有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正好500元。经李师傅的邻居辨认,这个塑料钱包是李师傅的。但扒手一口咬定,钱包是他在公共汽车上扒窃来的,被窃者是个留长发的青年,不是50多岁的老头。城区派出所把扒手押送到市公安局,经过多方查证,这个扒手的确不是杀人犯。
同天下午,侦察员查到三个可疑的对象。让扒手暗中辨认,扒手当即指出其中那个蓄长发的青年即是公共汽车上的被窃者。于是,公安人员就传讯了这个青年。
青年名叫诸向洋,电机厂的学徒工,也是被害者李师傅刚收不久的徒弟,住在李师傅左边工人新村一楼。
“我们抓到了一个扒手,他曾在公共汽车上扒窃了500元钱。这钱是你的吧?现在你可以领回去。”公安人员平静地说。
“不,不,这钱不是我的,我,一个学徒工,每月工资只20多元,哪来那么多钱?”诸向洋矢口否认。
沉默了一会儿,诸向洋站了起来,说:“就这么点事吗?我要走了。”
“慢!”公安人员口气严厉起来,“我问你,昨天中午,你在什么地方?”
“昨天中午?”诸向洋仰起头想了一想,说:“哦,对了,昨天是厂休,我一早就去新畈水库钓鱼了。”
“谁能证明?”
“谁证明?……昨天我是一个人去钓鱼的。哦,对了,昨天我钓到两条4斤多重的大鲤鱼,我家吃不了,送了一条给隔壁的张大妈,不信可以去问问张大妈。”
“好,你可以走了。”
诸向洋走后,侦察员马上来到张大妈家调查,张大妈说:“哎呀,昨天黄昏,小诸是送了我一条大鲤鱼,看,鱼还养在水缸里哪。”
“他说是钓来的吗?”侦察员问道。
“他说是钓来的。”张大妈说,“小诸喜欢钓鱼,节假日常去钓,不过以前都只能钓到小鲫鱼,不想这次竟钓到那么大的鲤鱼。”
侦察员在鲤鱼身上揭了两片鱼鳞,告别了张大妈,回到了公安局。他让法医小郭检验一下,这鲤鱼到底是不是新畈水库钓上来的。
小郭接受了任务。他把两片鱼鳞小心地夹进笔记本里,带回检验室,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只见鳞片上清晰地显现着两个环纹。小郭当年在大学法律系求学时就知道,鱼的鳞片上面出现一个环纹,就是一龄鱼;现在这条鲤鱼的鳞片上有两个环纹,说明是条二龄鱼。
新畈水库是去年新建的,一蓄水就投放鱼苗,到现在,那些鱼苗正成长为二龄鱼,从鱼鳞来判断,这条鱼是从新畈水库来的。看来诸向洋并没有说假话。侦察员茫然了。
检验报告送到了公安局长面前,公安局长看后,摇摇头说:“不对!张大妈不是说,那条鲤鱼有4斤多重吗?我从小生长在水乡,对养鱼并不陌生,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放养两年不到的鱼苗能长成4斤多重的大鱼!”
“我们的老法医出差,说是今天回来的,是不是等他回来再请他检验一下?”侦察员问。
“我也这样考虑。”公安局长说,“你同小郭去老法医家看看他回来没有。”
晚上,老法医刚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来,听说又有案子要检验,就顾不上休息,马上来到了公安局。
老法医听完侦察员对案子的介绍,又看了看小郭曾经检验过的鱼鳞,然后问是怎么检查的?
小郭一一回答了。老法医说:“这种检查可能不准,不易看清年轮,当然从鱼鳞上的环纹判断鱼龄,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不绝对,还得检验一下鱼的鳍条,两者互相对照,会更加正确。鳍条取来没有?”
“没有,我马上去取。”小郭说着,立即转身要走。
“等等!”老法医叫住了他,“要取胸鳍第一根鳍条。”
“知道了!”
鳍条取来后,老法医用细锯从基部锯下约2毫米的一段,放在砂轮上带水碾磨成02毫米左右的横断面薄片,擦净后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只见一圈一圈地有四个同心圆环纹。
“这是四龄鱼,不是二龄鱼!”老法医说,口气十分肯定。
“这肯定是自由市场上买的,不是新畈水库钓的。”侦察员说。
公安局于是连夜提审了诸向洋。
“你说,昨天中午你到底在哪里?”侦察员严厉地问。
“我不是早就告诉你们了吗?昨天中午我在钓鱼,我还把钓到的鲤鱼送了一条给张大妈……”
“正是那条鱼证明你昨天没有去新畈水库钓鱼!”
“什么?这怎么可能……”
“这完全可能!”老法医接口说,“你大概没有学过生物学,要听听吗?”
等老法医说完检验经过,诸向洋的额头已挂满了汗珠。
“还有人证明,昨天下午一时左右,你正在一路公共汽车上!”侦察员补充说。
“啊!”诸向洋一下子瘫倒了。
在科学面前,罪犯无法再诡辩,只得交待了作案经过:
“……最近我缺钱用,昨天上午,我们厂休息。我在门口碰到李师傅,见他满脸堆笑,便问他什么事使他这么高兴。他告诉我,他的有奖储蓄中了头奖。我心里一动,心想,何不向他借点钱?于是,等他从银行领了奖金回来,我就到了他家,向他借钱。他不肯,说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最近要结婚了,这笔钱正好派用场。我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一定要借,李师傅以为我要打他,就喊起来,我怕被人听见,忙卡住他的喉咙,不想手势重了,李师傅一下子就不动了。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拿了他的钱包,点着了他家房子……混乱中,我逃离现场,挤上公共汽车,准备把钱转移到我的女朋友家里去,谁知在车上钱被扒了。我怕引起别人的怀疑,特地到自由市场上买了一条大鲤鱼,送给张大妈,诓她说是从新畈水库钓来的,想利用她,证明我昨天整天不在家。谁知……唉!”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管罪犯如何狡猾,都逃脱不了应得的惩罚!”侦察员说,“押下去!”
千岁兰
千岁兰,难道真的有那么长寿的植物?它是不是真的能活一千年?也许你很想知道答案吧,那么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有关千岁兰的故事。
在非洲,有一片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叫纳米布大沙漠。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深处,有一种植物生存在这片干涸的沙漠中,它以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和自然界进行着抗争,给这茫茫沙漠增添了不少绿色的生机。是什么植物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它就是千岁兰。
千岁兰是一种奇异的植物。它大部分埋藏在沙土里面,露出地面的只是圆圆的像木头一样的盘子。在盘子的边缘长着两条长长的厚厚的带状叶子,足有两米长。这两片叶子是千岁兰刚刚发芽时就长出来的,长到两米多长以后它就再也不长了,伴随着千岁兰的一生,因此人们还将千岁兰称为千岁叶。在自然界里,千岁兰可是最长寿的植物了,它能活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呢。
那么千岁兰是靠什么本领在沙漠里生存的呢?原来啊,千岁兰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特殊本领。一般植物都是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生产养分的,而千岁兰却能在夜晚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吸收二氧化碳,合成养分。在白天,它叶面上的气孔是关闭着的,这就大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量,也就不会被沙漠里强烈的太阳光晒死了。正因为千岁兰有这个特殊本领,才使它能在沙漠里生存下来,为人类战胜沙漠、开发干旱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岁兰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一生只能在一个地方固定不动地生活,如果有人试图移栽它,它就会死去。
在非洲土着居民中还流传着千岁兰挽救过一个部落的故事呢。
公元前1世纪,在非洲大陆上有两个古老的部落在为土地战斗。他们一个叫邦都部落,一个叫迈戈部落。
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以后,邦都部落损失惨重,有近一半人在战斗中牺牲了,他们被迫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土地,去遥远的地方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乐土。
一千多人的庞大队伍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在刚刚走进纳米布大沙漠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沙漠的可怕呢?
白天是炽热的太阳,饥渴难耐,所带的饮水一天比一天少,在部落首领的严格控制下,才没有把仅剩的一点儿水喝掉;夜晚是可怕的寒冷和怒吼的狂风,他们只有许多人挤在一起才能御寒。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过去了,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忍受不了酷暑和饥渴,相继倒了下去。
水已经剩得不多了,每人每天只能喝两口水,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他们一个个疲惫不堪。
已经是第十天了,一千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六百多人。人们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如果再有两三天找不到水源,整个部落就将消失在纳米布大沙漠了。
就在第十一天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千岁兰,发现了他们的救命草。在一片广袤的的沙漠中,生长着数不清的长着带状叶子的植物。他们终于见到了绿色,他们欣喜若狂。
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感谢上天的恩赐,然后他们就开始动手采集这种植物,摘下叶子,挖出多汁的根。疲惫的人们终于有了食物、有了水的滋润,虽然它的味道不是很好,但在饥渴难忍的人看来,那根里挤出的汁液分明就是上天赐予的美酒。
经过休整,带足了那种植物的根,他们又上路了。
又经过三天的跋涉,他们终于走出了纳米布大沙漠。
他们定居在一处水草繁茂的地方,邦都部落又开始繁荣起来了。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一种生长着带状叶子的沙漠植物救了他们。他们把发现这种植物的那一天定为部落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祭拜上天,祭拜那种植物。他们把那种植物叫作“天草”。
走出沙漠的第十个年头,全体部落一致决定,要去将“天草”请回部落繁殖。
十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走进了纳米布大沙漠,来到了当年发现“天草”的地方。
他们将“天草”带回了部落,整个部落欢欣鼓舞,载歌载舞,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天草”。
他们将“天草”栽了下去,浇水、施肥,希望它们能长得繁茂。
但“天草”并没有成活。他们的努力失败了。
从此以后,邦都部落把“天草”当成他们的神物,每年的那一天都要祭拜一番。
千岁兰挽救了邦都部落,也给茫茫的纳米布大沙漠带来了生机,同时,它也给人类战胜沙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耐干旱植物已经成为人类改造沙漠的绿色武器。
“牛角”与幻觉
16世纪的时候,一个名叫萨古那的西班牙传教士,来到了墨西哥南部山区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萨古那与当地人交了朋友,他们已不再把他当外人看待。可是,村子西头有一间神秘的茅屋,当地人说什么也不让萨古那接近。
一天晚上,萨古那发现,邻居们都不知到哪儿去聚会了。他悄悄地来到那间神秘的茅屋前。
屋子里传出一阵阵鼾声,萨古那把门推开了:满屋子都是昏睡的村民。看来,这儿刚举行过祭祀仪式。茅屋中央的供桌上,还有几只淡紫色、牛角状的东西,可能是村民们吃剩的食物吧。他取过一只,咬了一口,只觉得又苦又涩,便把它放下了。
萨克那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些奇怪的幻影:青铜色的火鸡、各种妖魔鬼怪……当晚传教士把自己的奇遇记在日记本上,还记下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村民们会昏睡过去?那紫色的“牛角”是什么?为什么吃了以后会产生幻觉?
萨古那带着这些疑问离开了人世间。后来,美国人约翰和沃森夫妇俩偶然发现了他遗留下来的日记。约翰是退休的银行职员,沃森是位小儿科医生,研究人种学和人类发展史是他俩的业余爱好。他们读完这本神秘的日记后,决定马上前往墨西哥的那个小山村。
在村庄里,他们经常义务为村民看病,还抢救了不少重病人,因而得到了村民的信任。
又一个祭神节来到了,约翰和沃森应邀来到村边的茅屋。他们看到屋角绑扎着牲畜,燃烧着篝火,屋里挤满了虔诚的村民,祭台上放着十字架和一大堆淡紫色的“牛角”。担任祭主的老妇人一口气吞下20个“牛角”,然后开始分发剩下的“牛角”。10多分钟后,吃完“牛角”的村民们又唱又跳,陷入一种疯狂状态。约翰夫妇也吃了几个“牛角”,不多时,他们也变得昏沉沉了。后来,约翰的眼前出现了火鸡、手持长矛的印第安武士的幻像,沃森也梦见了火鸡和别的动物。第二天一早,他们醒了过来,发现同屋的村民们还在酣睡,便取了几只“牛角”跑回住所。他们给美国生物学家海姆博士写了封信,并寄去了“牛角”。
海姆博士仔细鉴定了约翰寄来的“牛角”,断定这是一种会使人产生幻觉的真菌——麦角菌。埃及、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也有这种真菌。每年春夏之际,麦角菌会产生一种叫孢子的小细胞,这些孢子由风或昆虫传播到开花的黑麦和小麦上,萌发后形成很硬的东西,因为形状像牛角,所以叫麦角。中世纪的时候,许多农民得了昏睡病,就是由于吃了混有麦角菌的面粉。海姆博士吃了一小块麦角菌,20分钟后,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火鸡,他感到自己好像刚从远古时代回来那样,周围的东西既陌生又熟悉。这种幻觉一直持续了6个小时。
海姆把自己的发现和约翰夫妇的样品,寄给瑞士化学家戈夫曼,请他帮助分析其中有效物质的化学成分。戈夫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麦角菌中提取了麦角酸。他用实验证明,这种物质能使人产生幻觉,变得疯狂起来。“牛角”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树生汽油
汽车燃料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绿色植物也能产生燃料,你信不信?
非洲喀麦隆的立克利族,每年夏季都要举行通宵达旦的火把节,所用的火把就是天然的火把树。夜色降临以后,族人们便围聚在火把树下,选出一个小伙子爬上两丈多高的树顶,在上面挖一个小洞,然后插上一根藤蔓做成的火绳,点燃火绳后,洞里的树油便燃烧起来。火把树成为一支竖立在地面上的大火把。节日过后,人们将火熄灭,而火把树并未烧死,它还会不断分泌树油,待来年再供人们使用。后来,人们试着把这种火把树的树油灌进汽车油箱,居然能发动汽车。火把树十分稀有、珍贵,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仅有1000棵左右,大部分在西非的喀麦隆,少量在南美的智利。
澳大利亚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树,它生长在原始林区。在树上随便钻一个洞,就会流出清亮的类似汽油的液体。这种液体不需加工便可直接灌入汽车油箱里使用,一点不比汽油逊色。
当地人将这种树称为“燃油树”。一棵长成的燃油树,每年可出油2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