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讲座
37435200000020

第20章 文化(学术)类(2)

主持会议的杜维明教授,是我最早的启蒙导师之一,第一次赐教时我只有十八岁,但对我以后的人生有重大的影响.他现在是享誉世界的儒学大师,早年曾任教普林斯顿大学和伯克莱加大,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造诣极深,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百年来第一位系主任,并兼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他的“文化中国”论说,在学术界影响极大,近年来常常被有关国家邀请讲学,是哈佛大学地位崇高的教授。

我的讲题是<;网络文学的前景与问题>;,由于是最新的研究命题,吸引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兴趣,连著名文学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樊先生都饶有兴致,表示也要上网写小说。我带来的几十本新出版的书,被抢购一空。望着台下坐着的名家学者,不但有哈佛及耶鲁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研究生,还有专程从台湾赶来同堂演讲的名小说家朱天文,诗人陈克华等,心虚,但还是要讲下去……

网络开始于美国,在6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为了预防核灾难建立了互联网络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其中ARPA是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项目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缩写)。建立起来的这种互联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多路由选择连接,并没有中枢机构,也没有一个唯一的最高集中领导机构,而是由多个相互联结的网络中心组合而成的。70年代到80年代,互联网络得到扩展,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并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互联网络迅速向商业化、社会化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从事网络商贸活动已成为普遍潮流。商业既然产生,文化自然也已形成,网络文化在这种无中心随机连接的物理链路中出现了“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的人文要求是毫不出奇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运算使多媒体服务成为可能,多路由选择使无限连接扩展成为现实。诱人的网络环境,使文学的载体得到改革,可以在信息传达方面助内容一臂之力。

由于电脑网络系统最早是由美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发出来的,美国的大学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户。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批留学生赴美加学习,自然也就成为这种先进的传播手段的受惠者之一。一九九一年四月五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在思国怀乡深情中应运而生。每期周刊在星期五编定後,通过无所不达的网际网络INTERNET传送到全球各国数万订户,成为众多华裔家庭周末必读的“精神美餐”。从一九九一年第四期的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到后来连载十四期的《回国求职随笔》,都在留学生和华人社会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如果你问在美、加、澳、日留学的近二十万中国留学生,大概几乎没有人会说他没看过这份杂志。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一种中文媒体。从九三年起,由遍布世界各国各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文学杂志如潮水般涌现。美国的《新大陆》、《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和《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和《窗口》,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和《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等。

网络文学大概有三种内容:一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网络,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另外一种,只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放上网络而已,比如大量的小说收藏站点。最后一种,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这类东西最多,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几乎所有的文学爱好者的个人站点都有这一类的作品。没有地方发表,就放上网,既满足发表欲望,而且,当发现有人来看时,心理还会自我安慰地想:起码现在有人在看,或者这样比出一本被丢在书店角落里蒙满灰尘的书强。这种文学创作,其实也是一种所谓的“地下文学”,但是有着以往地下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好处,就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流传,只要你能做足够多的宣传。这体现了网络文学创作独特的价值观: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可以向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绪。网络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的虚拟世界,未可断言,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着进入网络,却是不争的事实。人群的网络聚集已经构成社会性活动,而网络一旦作为人类社会性的一种活动场所,就必不可少地相应产生了依附于网络之上的技术、艺术和哲学。技术构成了网络的运作,艺术反映了人类网络生活的精神层面,而哲学是网络存在意义形而上的表达。文学作为最平民化的艺术形式,是网络艺术活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

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但给那些以笔吃饭的传统作家们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冲击,同时也给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游戏规则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大陆作协一九九八年十月招开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中,当笔者将北美读者早已习惯的网络文学介绍给国内的作家时,他们听到后的第一个反映就是:稿费该怎样算?版权该如何保护?——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写作方法的问题,而是牵联着著如法律、责任以及观念等许许多多的问题。严格地说,它是涉及了本世纪末一个最大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网络文学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使其在不远的将来,将超越书本和报纸杂志的阅读和普及,它对社会的政治文经济和文化教育将显示出日益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

同台和我一起演讲的朱天文,出身于文学世家,说起她就令人想起其父朱西宁和其妹朱天心、朱天衣,在台湾早在七十年代她就名震文坛.她的《荒人手记》曾获第一届时报文学百万大奖。已出版几十部小说及电影剧本。但说起文学她依然热情不减当年,对世纪末的台湾文学,有一套她自己的见解。目前美国有几所大学包括哈佛大学都将她的小说列入课本。我们会上会下谈了许多,相约台北再见。

哈佛之行,不但使我见到了杜维明、马克任、郑愁予、******、李欧樊、张凤等先生旧识,也结识了许多新师益友,如诗人陈克华、孟浪、贝岭,作家刘安诺、龚则蕴、王正军、林眉、王申培等,及赵如兰、郑达等教授学者。会后,北美作协纽英伦分会宴请与会者,大家互致珍重,别情依依,大有相见恨晚,离别难舍之情。翻开《辞海》,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定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文学的社会意义毫无疑问也是网络文学的社会意义。探讨网络文学的起源、特点、问题和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证实在网络上,其文化交流过程形成的文学,已经隐然成为一种和书本文学相呼应的网络文学系统。哈佛大学虽然极重传统,但她也乐于接受新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一百多年来,她始终使自己立身于世界教育的顶峰中而不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吧。走过哈佛,我不由地想起了海峡两岸的北大台大,回头看看这些名校所走出来的人和所发生过的历史,不禁感叹大学对人一生所起到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回首问刚刚五岁的女儿,将来读书要学什么?哈佛!回答毫不犹豫,令人不无鼓舞。

离开哈佛,一股新鲜的轻柔之风起于网络,不管人们是否有所察觉,它已经盘旋在我们的鬓发之际,翻飞于我们的衣裾之间,温柔却又坚定,凛冽却又清新。迎风,我已无言。

彩虹架到哈佛耶鲁彩虹架到哈佛耶鲁

——记俞敏洪校长在哈佛耶鲁

俞敏洪不仅是一个人,便是一尊神,他的经历和举动改变了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命运。他的“新东方”就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冉冉升起。

向中国留学生发表回国创业主题演讲

应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邀请,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于2000年5月21日及5月24日,分别在耶鲁和哈佛大学为中国留学生作了题为:“中国发展现状与留学生的历史机遇"的演讲。演讲在两所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新东方学校从1993年底成立以来,在国家改革开放、急需留学人才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每年培训人数成倍增长。1999年学生总数达到十万人次,2000年有望突破十五万,直逼二十万。新东方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出国英语考试及英语学习培训基地。在北美及世界各地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新东方的学员。在这样的背景下,俞敏洪校长的哈佛耶鲁之行,不仅有意义,而且简直是新东方的责任。此行的哈佛耶鲁演讲会,赴会者中,将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为赶来重温他们的老师俞敏洪的课堂风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归国创业和就业越来越成为海外学子们最关注的前途和人生方向,成为留学生中间越来越风行的首选目标。最近两年来突然出现的哈佛等名牌学校的MBA纷纷回国创办自己的高科技公司,带来了大量的风险资金和更为重要的管理经验,就是经济环球化及新经济条件下留学生回国追求人生梦想的一个最新现象。

中国急需高级人才、人才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东方校长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出现在哈佛耶鲁的讲台上,向求学海外的广大新东方学员、及全体中国留学生自信而豪迈地发出了"努力学习、及时回国、人生辉煌就在中国"这样的豪迈呼声。

众多名牌大学留学生云集哈佛耶鲁

俞校长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出席者中还有附近的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TuftsUniversity的中国留学生。哈佛大学学生会主席说,在他的记忆中,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这是出席人数最踊跃,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在耶鲁大学演讲时,闻讯赶来参加俞敏洪演讲会的学生,有来自纽约大学(NYU)、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达特茅思大学(Dartmouth)以及几位前来联络演讲事宜的哈佛学生。这些栖身于世界名校的留学生们听说昔日的老师来到自己身边,或只是为了面晤这为中国留学传奇人物,急切驱车几百英里赶来。在哈佛大学,还有好几位外国学生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

中国留学生回国发展意愿强烈

在两所学校的演讲结束后,俞校长及同行的徐小平副校长回答了两所大学中国学生的提问。留学生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新东方现状、国内经济发展势态以及回国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哈佛大学医学院一位博士生当即提出与新东方合作办学的设想;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一位公共管理硕士表示六月份即将回国希望新东方为他联系国内的发展机会;出席哈佛大学演讲会的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波士顿地区某著名大学教授的JAMESWANG先生,当即把自己构想已久的一套创业计划拿出来,请俞校长考虑协助与合作的问题。哈佛大学物理系一位美国硕士研究生,在演讲结束后,向徐小平副校长表示要来新东方教书,并留下了简历。(在本书截稿时,该学生已经飞赴新东方,开始了他在新东方的暑期英语教学交流工作)。

钱永强成长启示录

俞敏洪校长飞赴哈佛耶鲁大学演讲的起因,是去耶鲁大学参加耶鲁工商管理硕士、前新东方教师钱永强的毕业典礼。钱永强的人生轨迹,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留学生的发展模式:他在北方工业大学毕业后,为出国留学来新东方参加托福GRE考试,考试完毕暂时放弃了出国计划,就留在新东方执教长达五年。虽然没有出国,新东方的事业已经使他在事业与理想上获得了相当的成就感。在新东方的教学工作,使他积累了充分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资金。他感到继续前进需要进一步的深造,以不断迎接人生新的挑战。通过激烈的竞争,钱永强在大学毕业工作五年之后,钱永强于1997年夏天赴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攻读MBA。在耶鲁学习的最后一年,钱永强两次专程飞赴北京,与新东方学校商谈回学校工作、开创新东方新事业的大计。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不到一个星期,钱永强已经出现在新东方的办公室里,开始撰写他的人生和事业新的章节。留在美国的,是华尔街几个十几万美元的高薪工作,以及他的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的年轻妻子。

钱永强的成长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1.只要努力得当,当代中国青年,未必一定要通过出国之路,已经可以在国内寻求到充分的个人财富;

2.只要奋斗有方,当代中国青年,未必一定要经过国内的名牌学校,已经可以在国内获得傲人的个人成就;

3.只要耐得寂寞,当代中国青年,未必一定要马上出国深造,而在国内某个特定领域积累工作经验,对于留学方向以及留学之后的终身事业和成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4.只要雄心勃勃,当代中国青年,在达到一定的基本条件后,其实都可以向着世界名校冲刺,获得最一流的教育,交接最一流的人群,追求最一流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