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37440000000032

第32章 “隐”服帝王(5)

运用寓言进谏,取材要和所话之事性质类似,而且构思要巧,寓意要深,让对方一听就明白你所隐含着的用意。

就事论理,语言的开导奇效

能够根据事实讲道理,用语言开导劝说的对象,使对方明白你的意途,这样的智言,往往会产生奇效。

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具有非凡的口才。有一天,鲁哀公请他入宫,他满以为是商讨国家大事,不敢怠慢,赶忙去见鲁哀公。不料鲁哀公却对他说:“宫内一座西向的房子,正当阳晒,想移动一下,改作东向。但是有人说,东向移房不吉祥,我想问问你,是不是这样?”

孔子见鲁哀公把个人享受看得比国事还重,十分不满,于是婉言说道:“我听说,天下不吉祥者为:贪图安逸或损人利己,于自身不吉祥;虐待老人或娇纵小孩,于家庭不吉祥;长辈不教育晚辈,晚辈不尊重长辈,于风气不吉祥;贤才退隐,宵小专权,于天下不吉祥。但这似乎并不包括东向移房这件区区小事呀?”

鲁哀公一听,知道孔子话中之意。惭愧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子的此番进谏,使用的是具有深谋远虑,旁敲侧击的智言,于兼和中娓娓道来,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法力,使对方入耳、入心、入行,收到奇效。同时,柔言开导,就事论理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左传》载:齐国人杀死了他们国君,鲁襄公听到消息,操起戈说:“哪有臣子胆收杀自己君王的呢?”师惧说:“齐国国君治国无能。担任国君无才无德,放纵自己一人的私欲,来戕害万人的天性,不是应该立为君王的人;他自身的死亡,是自己造成的。现在君王您,不爱惜上万人的性命,却只伤悼一个人的死亡,是多么错误啊!齐国的臣子已经不守臣道,那齐君也不值得惋惜。”鲁襄公缄默不语。

晋文公出奔流亡时,头须是替他看守库藏的人,没有跟从他流亡。晋文公回到故国后,头须来请求面见。文公藉口正在洗头拒绝接见。头须对通报的仆人说:“一个人洗头发必须低着头,一低头心就要倒过来了,心倒过来内心的想法就会反常,所以我得不到文公的接见。跟从出亡的人是给主公牵马服役,留在国内的人是给主公守卫家园,为什么一定要认为留在国中的人就是有罪的呢?身为一国之君却念念不忘对一个普通人的小怨,那么惧怕降罪的人就太多了。”仆人将这些话告诉文公,文公立即召见了头须。

就事论理,只就某件事情本来谈论它的是非得失,阐明事理。正如俗话所说:“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就事说理,细意推求,纵是铁石心肠的君王也会迷途知返。

《新唐书·狄仁杰传》说到这样一件事:

武则天要造一座大佛像,估计耗费银两达数百万,朝廷不能满足这笔支出,便再一次布告天下僧人每日捐一钱进行资助。狄仁杰规劝武后道:“筑台不会使用鬼神,一定要使用人力,财物不会从天界降下,全部要从民间搜刮而来。不损害百姓利益,僧人们难道还会有别的方法生钱吗?现在边境未宁,应该放宽徭役,裁减不紧急的用钱项目,可以命令天下僧人一心行善来接济穷人。否则耽误农时,才是放弃根本。再说,没有朝廷出钱,道理上也说不过去。要是朝廷开支,耗尽民力,一旦一方有难,又用什么来援救呢?”武则天听了这番话,便放弃了建造大佛像的打算。

荀子有句名言:“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其意是,说话一定要符合道理,做事要符合要求。

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由于军费开支繁多,便只好以官爵来赏功。每逢将领统兵出征时,都要向朝廷领上一些空白的“委任状,”以便根据需要随时填发。有时部队打散后,要把士兵招集拢来,也不得不用升官晋爵来刺激引诱散兵。由于滥封官爵,军队中原有的官职系统被打乱,上下级不得不根据实际职权大小来互相统属。官爵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也日益降低,一份任命大将军的委任状,只能换一顿酒吃。

某次,唐肃宗对李泌说:“郭子仪、李光弼现在已是宰相,位极人臣,将来如果他们收复长安、洛阳东西两京,平定内乱,我已没有再高的官职来奖赏他们了,这可怎么办?”李泌乘机向肃宗进言指出滥封官爵赏功的危害,他说:“古代都以才授官,以爵位赏功,只是近来才多以官赏功。以官赏功有两大害处:一是因受赏者缺乏担任这一官职的才能而造成政务荒废;二是因功多官高,造成权势过重,尾大不掉。这样一来,以功臣居大官者,大都乘有权有势时多捞油水,无所不为。早先,国家如果以爵位来奖赏安禄山的军功,他最多也只不过拥有方圆百里的一块收租封地。从子孙出发,他也要设法保住它,不会造反了。所以陛下在叛乱平定后,应以爵位赏功臣,这是有利国家万世的大计。”肃宗颇以为然。

唐朝末年,李德裕担任浙西观察使职务,穆宗下诏要求上供盘绦、缭绫千匹。李德裕上奏皇帝说:“缭绫、盘绦这些丝织品花纹鲜艳秀丽,只有陛下的乘舆上可作装饰用,现在要求供千匹之多不知何用?”于是皇帝又下优待诏书停止索求。

就事论理,关键在于善于疏导。话是开心斧。谏臣针对君王思想症结进行分析说理,排疑解惑。说者锦心绣口,微言大义;听者芒刺在背,心悦诚服。

北宋崇宁年间,使者手持皇帝的御旨来到成都,命令转运司准备戏龙图二千匹,绣旗五百面。转运副使何常上奏:“旗帜是军队和国家的必用之物,我不敢不奉诏。戏龙图只是供皇上做衣服用的,就是每天做衣用一匹,一年也不过三百多匹,现在却要数倍于此的戏龙图,这对国家对陛下对百姓都没有好处。”皇帝知道后专门下诏对其忠言进行褒扬。

苏辙在殿试考策时,答题引用了汉昭帝改变汉武帝治国策略之事,宋哲宗因此震怒,说:“怎能用汉武帝来比先帝?”苏辙下殿等待皇帝治罪。众大臣也不敢抬头看。此时,范纯仁面色从容地对哲宗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史书上没有贬词,苏辙用他来比先帝,不能说是诽谤。陛下登基不久,不该像呵叱奴仆那样对待贤才。”哲宗说:“人常说秦皇汉武,二人岂不是一路货色?”范纯仁说:“苏辙仅仅就事论事,不是说人。”宋哲宗听了他的话后,怒气渐消了一点。

身居高位的君王,常常被欲望、情感以及种种错综复杂的事件蒙蔽了双眼,以致不能明白一些最简单的道理。要想用言辞打动君王,就通常需要帮助对方拨开眼前的迷雾,拓宽狭隘的视野,这就不仅需要如簧之舌,还得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深邃目光。抓住问题的要害,条分缕析,一针见血,这样说出的话就能掷地有声,拨云退雾。

古谚道:“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勿强开其所闭。”其意说,善于启发人的思想的人,应在他所了解的地方入手,而后逐渐开导他,不应勉强他了解所不懂的东西。这也是运用就事论理进行说服的注意事项。

柔中寓刚谏君王

柔中带刚如同绵里藏针,在说服他人时也具有相当的隐含效果。

晋平公在亻虎祁宫的高台上置办酒宴,命郎中马章在台阶上铺设荆刺,派人召见瞎子乐人师旷。师旷穿着鞋子要上厅堂,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穿着鞋走上国君厅堂的呢?”师旷脱下鞋,荆棘扎了光脚,疼痛难忍,伏下身来,荆刺又扎了膝盖,他仰天叹息。晋平公窃笑,起身拉起他,说:“今天与老头子开个玩笑,老头子就这样忧虑吗?”师旷说:“忧虑,那肉上长出虫子,很快便吃掉自己;木头长出蠹虫,很快便朽蚀自己;人自已作怪,会很快害了自己。五鼎这样的祭器,不应当长出野菜;国君的朝堂,不应当长出蒺藜。”晋平公疚愧的无言以对。

“米珠薪桂”典故说到另一件委婉讽刺的事。苏秦到楚国,三天之后才得见于楚王。召见后,苏秦立即辞行到别国去。楚王挽留他说,我听先生一番话,如听古人教诲,你今日不远千里来见我,又不肯留在我这里,请说说你的想法,苏秦回答说,楚国的食品比宝石还贵;柴伙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见的传达官员像鬼一样难以看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以拜会,如今您让我在这里食王炊桂,依靠鬼来见天帝,怎么还会留下呢?

楚王顿时很羞愧,说:“请先生暂到宾馆安歇,我听命就是了。”

委婉讽刺,通常绵内藏针,柔中寓刚,在进谏中,这种方法一般不宜多用,因为它隐含一种讥讽的性质,不够友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但是,如果正面交锋不便,或不得要领时,用委婉讽刺这一机智而又灵巧的方法便容易达到目的。

礼理相济——晏子说服景公

在说服他人时,不但要有“理”,而且还要有“礼”。“理”“礼”相并,说服的力量是巨大的。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曾经赏赐遍及后宫,将色彩斑斓的锦秀覆盖到水阔凉亭上,豆子和粟米用来喂养池中的水鸟。

这一天,齐景公出宫看见路边躺着饿死的人,就问晏子这人为什么死的。晏子如实相告,景公长叹一声,说:“我没有恩德竟这样严重啊!”晏子说:“君王的恩德显著彰明,为什么说、没有恩德呢?”景公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晏子一下子打开话匣:君王的恩德遍及后宫亭台水榭;君王的玩物,披上彩绣;君王的水鸟,用豆粟喂养;君王修饰内廷自己享乐,还延及后宫众多的人;怎么能说君王没有恩德呢?但是我想向君王请求:请君王把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共同享乐,那怎么会有饿死的人呢?君王不推广这种恩德,却任意经营内廷喜好私有,使资财货物聚集偏多,粮食钱财在仓库中腐烂,恩惠不能普遍地施惠给百姓,公平的心意不能周遍所有的国家。这就是夏桀、商纣灭亡的原因。那士人百姓之所以会反叛,都是由于偏私造成的。君王如果能认真考虑我的话,推广君王的盛德,公平地分布天下,那么商汤、周武王的事业也能做到,何必只体恤一个饿死的人呢?

晏子谏景公一番话,宽猛相济,软硬兼施,恰似包裹橡皮的钢丝鞭,抽打之后,让人感觉疼痛,而表面却不留任何痕迹。正因为委婉讽刺具有外柔内刚,不露锋芒的特点,才给进谏增添了鲜明的辞彩与深长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