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讲座.Ⅱ,来自哈佛的智慧
37440500000025

第25章 尽力做好即可,不追求尽善尽美(1)

哈佛大学将“真理”作为其不泯的信条,一代代的哈佛人都将这信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其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维护着哈佛的声誉,创造着哈佛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当然,哈佛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学校教学;更表现在它引导鼓励学生为了理想,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一、尽力做好即可,不追求尽善尽美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惧怕失败是我们社会的一种强大恐惧心理,从孩童时期别人就向你灌输这种恐惧感,而这种恐惧往往将终生陪伴着你。

你或许会惊奇地得知,世界上并不存在失败。所谓失败,只不过是别人对你应该如何做某件事的看法。所以,一旦你相信没有必要事事都按别人的意图去做,你也就不会失败了。

然而,有时你根据自己的标准也未能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不要将这件事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在某一具体事情中的失败并不等于你作为一个人都失败了,你只不过是在某一具体时刻中未能成功地进行某一具体尝试而已。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四个字,你成千上万次地听到并使用的这4个字——“尽力做好”!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么事,尽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骑骑自行车郊游,或到公园去随便散散步,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在你生活中,为什么不能仅仅去做一些事情,而并不“尽力做好”呢?“尽力做好”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的活动。

哈佛大学毕业的柯维致力于成功学的研究,他曾接待过一位18岁的高中生,名叫声安。她满脑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做作业,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简直就是一架储存书本知识的计算机。可是,卢安非常羞于和男孩子接触,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男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她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别人谈及她性格的这一方面,她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成功的学生,并因此而忽略了全面发展,在询诊中,柯维问她,在她生活中什么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识,还是你的感觉?”——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她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她却缺乏内心的安宁,而且实际上非常不幸福。在询诊之后,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她用学习课程的顽强精神来学习新的思维方法。一年之后,卢安的妈妈打电话给柯维,说她女儿在大学一年级英语考试中有生以来头一次得了个3分,她非常担心。柯维告诉她,这是件大好事,正说明她女儿在其他方面开始有所用心,说明她在全面发展;当妈妈的应该带她到饭馆里好好庆贺一番。

温斯敦·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

柯维指出: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订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但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惟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我们的信念。”把失败当作“时来运转”的契机。

二、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掉跟头

如果有人经历的失败足以葬送一个人为之奋斗的事业的话,那么,塞奥·捷曼正是战胜了这种失败的人,他的事迹被哈佛课堂上奉为经典案例。

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授权他扭转同百事可乐竞争引起销售下跌的不利局面。捷曼的策略是改变可口可乐的配方,以“新可乐”商标面市,并对此大肆宣传。然而,却没能保住旧可乐的市场。他的错误,从某种程度上讲要归咎于他的自负。

“新可乐”是自美国闻名的Edsel汽车市场失利以来损失最严重的新产品。仅79天,旧配方的可口可乐又回到了超级市场的货架上。一年后,受挫的捷曼离开了可口可乐公司。

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中伤、蒙耻、破灭感,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坏。仅7年后,捷曼又杀回可口可乐公司。

捷曼正是一位有勇气面对解雇、降职以及某种程度的失效,最后又能东山再起的人。沃尔特·迪斯尼在工作初期曾被解雇过。无论是迪斯尼还是亨利·福特,在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前,都曾经经历了濒临破产的困境。

当今的商界变幻莫测,偶尔的失利难以避免,我们必须有勇气应付面临的一切。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考科教授说:“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会在讨论一个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时,有人会说:‘这个人32岁时就遭受过极大的失败。’其他人会说:‘是的,这不是个好兆头。’但是今天,同一组董事会却会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

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经常冒着失败的危险,他喜欢雇用犯过错误的人。他说:“失败表明他们肯冒险。人们对待错误的方式是他们应变的指示器。”

马丁·塞尔格曼这位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30家工业企业的雇员进行调查、研究。他说:“那些能从失利中扳回优势的人是乐观主义者,他们确信‘我的问题是暂时的。’而那些悲观主义者,他们把失败看成是永恒的,往往不能卷土重来。”

当捷曼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后,他有14个月没与公司的任何人交谈过。他回忆:“这些日子是孤寂的。”但是他并没有关闭任何门路。他和一个合伙人共同开创了一家咨询公司。在亚特兰大的地下室里,靠着一台计算机、一部电话和一台传真机,他的公司运作起来。逐渐地,他的咨询客户发展到像微软公司及米勒酿造集团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他的倩条是:不落俗套,敢于冒险。

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甚至也来寻求他的建议。捷曼说:“我做梦也没想到,公司会请我回去。”管理部门需要他协助整顿。“我们因为不能容忍失败而丧失了竞争力,”可口可乐公司的总经理罗伯特·格兹塔承认,“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摔跟头。”

三、笑傲挫折,永不放弃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去尝试,后果将会怎样?”这种想法本身是与成功作对的一个敌人。

成功的敌人总是让我们去想:“如果我失败了,那怎么办?我去试过了,但没能成功会怎样?”它会使你放弃努力。

有一位战胜了这个对手的人,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哈佛的学子,也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那是在1832年,当时他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

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

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要是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放弃努力?他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他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

然而,他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这个人尝试了无数次可只成功了2次。要是你处在他这种境地,你会不会早就放弃了呢?

这个在9次失败的基础上赢得二次成功的人便是阿伯拉罕·林肯,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过的敌人你我都曾遇到。他面对困难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放弃努力,他不愿放弃,所以他成功了。

四、做出积极的反应,把逆境转化成祝福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指出: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而是我们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所做出的反应伤害了我们。当然,某些事情可以在肉体上和经济上伤害我们并会引起哀伤。但我们的品性,我们的基本本体根本不必受到伤害。事实上,我们最困难的经历已成为锻炼我们品格并培养我们的内在力量以便在将来可以自由应付困难环境并激励他人也这么做的熔炉。

我们都遇到过在极为困难的处境中保持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的个人,他们或患了绝症或有严重的身体残疾。他们的正直激励着我们!给他人印象最大和最持久的东西莫过于意识到某人超越了痛苦,超越了环境,他所体现和阐述的价值激励、美化和鼓舞了生活。

并不是每一种不幸都是灾难,逆境常常是一种祝福。周围的困难不但会教导,而且会振作我们去迎接未来的斗争。基里奥虽然是希腊的一个奴隶,但很有艺术天才。当他正从事一组雕塑的创作时,希腊颁布了一条法律:奴隶搞艺术创作要判死刑。

怎么办?基里奥把他的整个身心、灵魂和生命都投进到这雕塑上了。

基里奥拉——基里奥的姐姐,和他的弟弟一样,感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鼓励弟弟说:“到我们房子下面的地窖去,我给你点灯,给你粮食,继续工作吧,上帝会保佑我们的。”

在地窖里,基里奥在姐姐的保护和参与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他那光荣而危险的工作。

不久,在希腊的雅典举行了一个艺术展览会,由政府显要兼艺术家波力克主持,希腊当时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其他有名的大人物都参加了。大师们的作品都在那儿,但是,有一组雕塑,比其余所有的作品都漂亮得多,它好像是阿波罗什自己的作品。这组大理石雕塑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艺术家们同声赞叹,心服口服,没有一点妒意。

“这雕塑是谁的作品?”没有人说话。传令官又重复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人回答。“怪了,难道这是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在一阵剧烈的骚动中,一个衣发散乱了的美丽少女被拖了出来,她紧闭着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神情。官员们喊着:“这姑娘知道这组雕塑,我们肯定这一点,但是她不肯说出雕塑者的名字。”

人们问基里奥拉,但是她不说话。人们告诉她,她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惩处的。但是她还是不说话。“那么,”波力克说,“法律是强制的,我是执法大臣,把她关进地牢去!”

这时,一个留着长发、面容憔悴,然而眼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年轻人冲到了波力克面前:“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那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个奴隶双手的劳动。”

人们鼓噪起来,他们呼喊着:“下地牢!下地牢!该死的奴隶!”但是,波力克站了起来:“不!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保护那组雕塑!是阿波罗神用这组雕塑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一条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东西。法律最崇高的目标就是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闻名世界,那就是因为她对不朽艺术的贡献。这位年轻人不应该让他下地牢,而应该站在我的身边!”

终于,在人们的面前,波力克的助手阿士巴莎把手里标志胜利的橄榄冠戴到了基里奥头上,而且,在许多人的拍手赞同声中,阿士巴莎亲吻了基里奥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