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效能人士的7个心态
37987800000014

第14章 中庸心态——中和天地、中立人生(1)

中庸是一种做人哲学,更是一种成事的智慧。

中国有句俗话叫以和为贵,

中庸是成为强者的最佳通道

中庸之道不是不偏不倚,不是老好人,而是强中之强。

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孔子讨论什么是强的问题,子路说“你看强者弱者,什么是强者”,孔子回答说,南方之强还是北方之强,“抑而强与”?强有不一样,有南方之强,有北方之强,什么强呢?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南方人讲道理,不是以牙还牙,君子会选择南方之强。他说用宽柔来进行教育,不要随便实行报复,是以隐忍之力胜强,这是南方的强。北方的强是什么,“袵金革,死而不厌”,这是北方的强。南方的强是君子之强,你看我很软弱,但我很讲道理,我不报复,北方是凭武力,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

孔子说我们要做到什么样的强者才能是真正的强者呢?他讲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谁跟谁的意见都有不一致的时候,那我们就天天吵架吗?我们就不协调不合作了吗?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那个原则不对,虽然不能跟他一起做,但是该配合的时候还是要配合,这就叫“和而不流”。我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做没有原则的事情,但是我仍然要讲究团结和和谐,团结和和谐不是没有原则,是有原则的,是“不流”的,但又是“和”的,这个“和而不流”有的地方就叫做“和而不同”。它不仅能指导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导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我们可以友好和平相处,但是我们互不干涉内政,这样我们就能达到和谐。因为世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世界也应该是和谐的。所以说“君子和而不流”,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说“中立而不倚”,不要偏向某一方面,要偏向原则,中立是坚持原则上,是站在理上,站在道理上才叫“中立”。这跟我们现在说的中立不一样,这是站在原则上的,我们不要倒向任何一方,只坚持原则,这是真正的强者。

其实,真正的强者既不是南方之强,也不是北方之强,而是和而不流之强,而是“中立不倚”之强,而是任何时候都不改变原则的人,才是最强的强者。

孔子的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强者,应该要做到这几点:首先是和而不流,其次是坚守中正,第三是顺境时不忘志向,逆境时不改操守。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庸思想的实质,它绝不是提倡忍让、折中、调和,而是要坚守理想,一丝不苟,待人处事均以道义为原则,坚决摒弃个人好恶和一己私欲。

古往今来成就大业之人,无不是胸怀宽广、从善如流者。他们不但心中有大志,而且气平若缓流,能够礼贤下士,倾听逆耳忠言;相反,有一些同样有抱负的人,虽然在开始时顺风顺水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们却因此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渐渐也就众叛亲离,一路下坡,最终导致了失败。

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他们对待敌对意见的态度上。项羽不能忍受批评,白白失去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懂得忍下人之言,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今天我们把孔子思想的“中庸”二字做了全新的解释。所以说,中庸不是和事佬,不是和稀泥,中庸就是原则就是正确。掌握了中庸之道,就是掌握了正确的原则。掌握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也是最高的做人原则,也是治理国家处理事情的原则,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掌握中庸之道,做到强中之强,成为一个强者。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及时地建立一个“朋友档案”,即使再忙,也别忘了互相沟通感情,这样一旦有事,也就不愁找不到帮忙的人了。

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真正善于交人的人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树人缘,遇事方能左右逢源。但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情感的积累。情感投资,聚沙成塔,有了“铁”关系垫底,何愁求助无门?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发生了困难,你认为某人可以帮你解决,本想马上找他,但转念一想,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但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就去找他,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因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绝?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容易得人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人来说,一碗热面、一杯热茶,可能就会使他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重新树立进取的勇气和信心,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地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积德。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要跌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做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拿不出来。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人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到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同乡伸出了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东山再起。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在事业上发达了,依然不忘同乡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典范。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样的菩萨虽灵,也不会帮助你。因为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所以我们求神,自应在平时烧香。而平时烧香,也表明自己别无希求,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它,它念在平日你的烧香热忱,也不至于拒绝你。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拥有一个好人缘,便应洞察此中动机。

要在平时急他人之所急,助人渡过困境,留下人情,才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时多几支救援之手相帮。

耐住性子,以“屈”求“全”

以“屈”求“全”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动物界的刺猬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

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的状态中走过来的。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去伸,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条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夫妇曾被抓做人质,去给夫差当奴役,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啊。但勾践忍了,屈了。是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伺机复国报仇。

到吴国之后,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时,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也不还口,始终表现得很驯服。

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就顺口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请大王放心!”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是为了笼络大臣百姓,一是因为国力太弱,为养精蓄锐,报仇雪耻。他睡觉时连褥子都不铺,而铺的是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吴王夫差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心,勾践正好有时间恢复国力,厉兵秣马,终于可以一战了。两国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全输,勾践率军灭了吴国,活捉了夫差,两年后成为霸王,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所受之辱,所担之苦,可以说达到极点了。但他熬了过来,不仅报了仇,雪了耻,还成了当时的霸王。

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

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在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这就是屈的功能。从而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

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人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决战,而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

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很快被推翻。

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必须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理想,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被亲人误解,都应该在所不惜。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嬉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浅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

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可见,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

眼睛里要揉得进沙子

妥协不是退让,必要的妥协是灵活,是技巧,是一种艺术。认死理,宁折不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要分场合,要看事情,一味地坚持,就是一种顽固,迂腐,无法交流与沟通,那剩下的就只有孤家寡人和孤独。

在现代生活中,妥协已成为人们交往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上,买家与卖家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成立。

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