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练好口才
38006600000016

第16章 这样批评最恰当(3)

某公司的一个情报科长,因为提供错误的市场信息而导致企业领导决策失误,造成了企业的重大损失。对于这样严重的错误,总经理完全可以将情报科长撤职。但这位总经理并没有急于作出处理,他考虑了两点因素:第一,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更适合的人选来代替这个部门经理的职务,一旦将他撤职将会影响工作。第二,这位情报科长可能是“好马失蹄”,由于一时大意而出现判断错误。如果贸然将他撤了,那么他就会毁掉一员大将,一个人才。于是,总经理把这个情报科长找来,告诉他自己即将要对这个错误事件作出一定的处理,但没有明确地告诉他具体如何处理。

事情就这样拖下来了。在这段时间里,犯了错的情报科长为挽回错误,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企业的决策多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作出了贡献,他用事实证明上次的失误是意外,他做这项工作是称职的。

对此,总经理十分满意。于是,总经理再次将他叫去,对他说,这一段时间他的表现非常好,公司本来准备给他嘉奖,但是由于上次的失误还没有进行处理,所以,公司决定既不嘉奖,也不处分,既不升也不降,将功抵过,功过抵消。

任何具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犯错误,何况你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他改进工作,而不是贬损他的人格。被批评者认识到你完全是为他好,且顾全他的面子,必会对你心存感激,你说的话,他也能听得进去了。就如总经理采用这种处理方法令该情报科长以及其他下属心服口服,不但没有影响工作,还取得了很好的批评效果。

作为领导,千万不要急于追究部下的责任,你需要的是用冷静的态度稳稳地掌握主动权。什么时候处理最合适,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最妥当,都是你应考虑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部下的心,使其成为你的忠实拥护者。对于下属的一些过失,管理者最好采取单独面谈的方式,只要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没有必要当着其他人的面要他作公开检讨,而只要在你的办公室里,面对面地同他单独谈,就足以使他反省了。

激后扬先,亦苦亦甜

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听批评的话语。但是,一些高明的说话者却能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把批评的话语不露痕迹地说出口,使接受者在心悦诚服的同时,能立即改正自己的不足。那么,这些口才高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答案很简单,即把批评的话语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并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空前的强盛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李世民以其睿智,向文武官员诚求批评,创立了君臣一体,下情上达,政通人和的清明政风。

总体来讲,李世民是唐代比较开明的君主,他能够励精图治,善用人才,广开言路,最终使得唐朝国富民强。

帝王是人,自然有喜有怒。但是人无完人,他也有听不进别人意见的时候。

就有这么一天,李世民早朝完后回到家中,满脸怒气,狠狠地说:“有机会非杀掉这个乡下佬不可!”

长孙皇后听后顿生疑虑,连忙问他要杀掉谁,李世民说:“魏征,他常常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批评我,使得我下不了台!”

长孙皇后听到李世民的解释以后非常高兴,赶忙穿上参加大典的时候才穿的衣服,站在屋子中央,向皇上道喜。李世民见状,十分惊讶,于是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我听人说,君主英明,臣就正直。现在魏征如此正直,正是说明陛下英明啊!我岂敢不祝贺!”长孙皇后微笑着回答。

李世民听后恍然大悟,转怒为喜。

在这则故事中,长孙皇后巧妙地运用了“激后扬先”的批评技巧。聪明的长孙皇后知道,如果直劝,正在气头上的李世民不仅不会听劝,相反还很有可能会被激怒。因此,长孙皇后运用夸张的手法,顺着李世民的心理,用大礼祝贺他的形式引起李世民的疑惑和求解的好奇心,为自己进行说理赢得了机会。接着长孙皇后运用赞颂的语言,指出“君主英名,臣就正直”的常规道理,然后运用反推的方法,通过魏征敢于直面纳谏,得出“臣正直,陛下必然英名”的结论,从而使得李世民不得不接受这一结论,并且在接受的同时反思自己,豁然开朗。长孙皇后自有她的高明之处,她运用赞颂、推理、夸张、双关的手法,使得李世民头脑清醒下来,消除了杀掉魏征的念头。唐朝之所以有这样的盛世,离不开李世民有这样明理聪慧的贤内助。

对于处于狂热或者震怒之中,而一时意气用事犯了错误的人,要想帮助其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不妨学一学长孙皇后的技巧。

首先,运用夸张作为一服降温消气的清醒剂,给头脑发热的人降降温。因为,比较反常的夸张行为往往容易引起当事人的疑问、好奇心和反省,从而迫使当事者由狂热转入冷静思考。如果批评者再趁着这个时机进行巧妙的引证、巧妙的推理和说服,就会产生预期的效果。

某企业有位电器产品推销员,有一天这位推销员来到一家新近发展的客户厂家,准备向他们再推销一批他们公司的产品。不料,他一进门就受到这家企业总工程师的严厉责备:“我正想找你退货呢,你们公司的产品都是这么劣质的吗?”推销员心里十分诧异,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表现出来他的迷惑,仍然毕恭毕敬地问道:“为什么呢,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总工程师先生?”

总工程师十分气愤地说:“你们的产品在工作的时候达不到标准,电机所散发的热量超过标准的热度。”

推销员反应十分迅速,立刻站到对方的立场上说:“那,这产品怎么能用下去呢?”他帮着总工程师愤愤不平起来。

总工程师见推销员也赞同自己,于是缓和了语气,但是仍然生气地说道:“所以,我们公司要求退货。”

推销员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顺着对方的思路,才能打消对方的怒气,只有等对方的情绪平静下来,才容易说服对方,反败为胜。于是他说道:“这是合理的要求。这批产品应该退掉,这是我们厂家的质量问题。我们应该负责。”

这时候,总工程师的怒气基本消散掉了。

推销员接着问道:“你们车间的温度大概是多少?”

“大约24℃。”总工程师回答。

“那么你摸电机的时候烫着没有?”推销员接着问道。

“没有。”

推销员便兴奋地拍着总工程师的肩膀说:“这就对啦!车间室温是24℃,再加上电机工作时允许达到22℃,那么就是说温度在46℃的范围内都是正常的。46℃的温度足以把手烫伤。但是实际上你在摸电机的时候,手没有烫伤,说明电机根本没有达到46℃呀!”

这一席话起到了点拨的作用,使得总工程师明白了问题所在。

在这件事情当中,推销员同样使用了顺着对方心理进行诱导的方法,运用事实和数据作为推理引证,对总工程师进行反批评,使得对方最终心服口服。最后反败为胜,不仅说服了总工程师,而且又获得了一批产品订单。

还有一个例子。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很多农民怀着对于沙皇的刻骨仇恨,要求坚决把沙皇住过的皇宫给烧掉。政府部门向农民做了很多的工作,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最后,列宁亲自出马,向农民进行解释和说服的工作。首先,列宁顺着农民的思路,向农民说道:“你们烧房子可以,但是在烧房子之前,让我讲几句话,可以不可以?”

农民一看列宁都答应他们可以烧房子了,于是回答列宁:“可以”。

“沙皇的宫殿是谁造的?”列宁向农民问道。

“房子是我们造的。”农民想了想说道。

列宁于是又问农民:“那你们还要不要烧掉自己盖的房子?”

农民理屈词穷,觉得列宁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说:“不烧了。”

列宁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同样运用了“顺”的诀窍,通过反问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批评教育。

由此看来,批评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方式,采用激后扬先的批评技巧,批评下属之前,不妨先赞美、表扬他几句,使对方的紧张情绪慢慢消除,而后再和颜悦色地说上几句批评的话,甜中带苦,使对方心悦诚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批评效果。

为对方搭个台阶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好“面子”,在批评别人时如果我们能给对方搭个台阶下,那么对方在感激的同时,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并改正错误。

有一位女顾客到某商场退换一件高级衬衫,她声明这件衣服买回家后没有动过,主要是她丈夫不喜欢。精明的营业员看到这件衬衫有污痕,知道这衣服是被穿过的,但顾客已声明“没动过”,于是营业员给她一个台阶让她体面地收回了她所说的话:

“你可能是没有动过,或许你不在家时,你家里哪个人动过它。你看这污迹是表明有人穿过的。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买回家好好的衣服,第二天就被我那丈夫搞脏了。”

毫无疑问,这位售货员就是一位说话高手,面对顾客的“死不认账”,他没有用严厉的语言去苛责,而是巧妙地暗示,把责任推到第三者身上,这样就给顾客留了面子,找了个台阶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自己做错了事,却没有勇气承认,因此在受到批评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为了让对方知错认错,在批评他时,可找一个合理的理由,给对方留下余地,从而好好地反省自己。

某工厂一位江姓工人私自把仓库里的钢筋拿了一根回家,安在窗户上。这事让厂领导知道了。领导抓住这一点,把江某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当然,江某也认识到自己的确错了,很诚恳地向厂领导认错。这件事本该到此为止,但厂领导并没有善罢甘休,非让江某写下书面保证并公开在厂中认错不可。书面保证可以写,但公开认错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这类事本来不光彩,如果让厂里同事都知道了,江某觉得很难堪,可是寻思来寻思去,仍找不到下台的办法,于是便离厂出走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批评者是不会受人欢迎的。事实上,任何一个谈话高手都知道,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一定的余地。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把对方批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把事情推到了反面。

事实上,很多批评都是善意的,是真诚地想帮助对方改正某些错误,但往往由于措辞不当,导致对方反感,根本无法实现批评教育人的目的。

因此说批评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轻重适当,否则就有悖于批评的“治病救人”目的了。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当我们面对着一个犯有某种过错的人时,能够做的补救措施之一,就是用语言向对方指点迷津,促其浪子回头、迷途知返。不过,批评犯有过错的人,与平常的说话是有较大差异的:过或不及,都难于取得令对方口服心服的效果。因此,批评或劝诫犯有过错的人,必须把握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言语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