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本书练好口才
38006600000017

第17章 这样解释易接受(1)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及时自我辩解,就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让对方知道你的立场和观点,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及至合作,从而达到化“敌”为友的目的,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得多。

亡羊补牢弥口误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同样,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人,都免不了随时可能发生言语失误。虽然个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技巧。

(1)及时改口。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订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划为其附属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道,他们惊问:“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再三提问,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楚其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们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可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②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辞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③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2)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师生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的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地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而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大家都看到了吧,×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句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反应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解释,善辩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3)借题发挥。

据说,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

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便免了杀身之祸。

其实,阮籍在失口之后,只是使用了一个比喻,就暗中更换了题旨,然后借题发挥一番,巧妙地平息了众怒。

恰到好处“和稀泥”

对于朋友之间无关紧要的小摩擦,作为在场的第三者,我们不妨采用“和稀泥”的方法来调解,这一方法也是口才高手们在公众场合经常使用的一招。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不宜“和稀泥”的,但对于无关原则、无关大是大非的小分歧和争吵,就不妨“和稀泥”。

“志刚,你就让一步嘛。小齐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为了一句无意的话,值得你动怒吗?咱们可是十来年的朋友呀!”小海说完,又转身对小齐说:“小齐,你就向志刚道个歉嘛,向老哥们道歉不是什么丢人的丑事,十来年的交情可比你的‘面子’重要啊!道歉后,你、志刚和我,咱们都还是铁哥们嘛。”

在小海的两边劝说下,志刚和小齐碰了一下杯,酒席上的气氛又热闹起来。小海两边劝和,尽量使气氛变得融洽,这就是“和稀泥”。

“和稀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以情制胜。当两人闹意见时,第三者可以拿双方过去的情分来打动他们,使他们主动“退却”。或者以自己与他们每个人之间的情谊作筹码,说:“你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你们闹僵了,让我也很难过,就看在我的面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说来,双方都会给第三者这个面子的,顺梯就下了。

第二,“欺骗蒙混”。太真了,反而误事,碰到这种情况,第三者就应随机应变,以假掩真,然后顺水推舟,变难堪的场合为活跃、融洽的场面。

第三,支离拆分。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这时,第三者即可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把其中一人调走支开,让他们脱离接触,等他们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不过,“和稀泥”要和得好,和得妙,否则,不但对方不领你的情,反而还会溅你“一身泥”,怪你“多管闲事”。如此,你岂不是得罪了朋友?

因此,“和稀泥”要谨慎,要恰到好处,才能皆大欢喜。

不过,在“和稀泥”之前,你得先掂掂自己的分量再说也不迟。假如你的年龄比别人轻,辈分比别人小,就不适宜出面和稀泥,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会尊重你的意见,更不会在怒火万丈时还去听一个无名小辈的话。如果是领导之间发生争论,你更不宜出面和稀泥,因为领导会认为你一个普通员工没有资格去调停他们之间的“战争”,再说,他们之间的争论有时还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而这些都是不能被普通员工知道的。你如果站出来去调停,就有泄密之嫌。恋人之间发生争吵,也不要贸然去劝说,除非是得到了一方的暗示或者是邀请,否则,就有可能越和越乱,越和越糟。

糊里糊涂说糊涂

假糊涂,是真聪明之大哲学。聪明的人说“糊涂”话是为了平息事端,减少麻烦,使彼此不再较真,使矛盾不再激化。如果事事都做到眼里揉不得沙子,那么,这“沙子”就可能会把事情搅得不好收场,或者使事情难以朝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善于把握说“糊涂”的技巧。

(1)以糊涂应变。

当某种局面难以左右时,可以糊涂地应付过去。这样既可以保全自己的面子,也可以使对方的言语或行为失去应有的效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获得独立。英国伙同法、意、俄等国,在洛桑与土耳其谈判,企图继续奴役土耳其,迫使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土耳其代表伊斯美外长提出本国条件时,一下子触怒了英国外相,他咆哮如雷,挥拳吼叫,恫吓加威胁,其他列强也助纣为虐。

伊斯美一声不吭,等英国外相喊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把身子移向英国代表十分温和地说:“阁下,您刚才说什么,我还没有听清楚呢!”如此装聋作哑,使对方的恫吓毫无价值。

(2)以糊涂获利。

装糊涂有时还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并从他们的兴趣中获得收益。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原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做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5美分硬币和一枚10美分硬币扔在威廉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美分的,而且傻笑着对行人说:“我喜欢要这个,这一个值钱!”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0美分比5美分值钱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那个10美分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3)以糊涂容人。

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不要太较真,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心胸狭隘。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宏大量,说些糊涂话有时就派上了用场。

一次,宋太宗在北碚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到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现,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