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他人使其相信并产生行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掌握说服他人的语言艺术,也就成为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拿破仑说:“胜利的曙光时刻招引着你,只要你愿意开始准备,而培养说服力也不例外。”
单刀直入,直指软肋
如果你的说服对象是有理性、经验丰富的人,那么你可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怀柔手段加以说服;倘若对方不通情理、不可理喻,那么怀柔手段就不一定能奏效了,大可直接提出最终条件,攻击对方的弱点,希望对方能改变立场。例如对方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时,就不必再和他继续磨下去,可直接告诉他,你的权限只能让步到此,要是对方仍不满意,这件事也只好到此为止,如果对方真想成交,就不会要求你再作任何退让。
假如对方施展拖延战术,则不妨告诉他,只有现在作成决定才能算数,否则你无法给他任何保证,不论这种论调是虚张声势或真有其事,至少可让对方知道你有坚定的立场,而且这种“铁定最后一天”式的最后通牒,常能迫使对手不得不采取行动,接受你的威胁。反过来说,如果握有商品的是对方,你也不能直接说出你心目中的价格,必须先以低价起头,再稍稍提高些说:“好吧,让我们彼此各让一步!”这种以不购买为威胁的方式,往往也很具神效。
至于低姿势和高姿态,何者较优,要视问题与对象而定,只要怀柔时不致卑屈,威胁时不留余怨,则会各具神妙;如有必要,还可融合二者,软硬兼施。比如交涉之初,先由一人扮演黑脸,采取强硬立场,作狮子大开口的要求,最后再由一位很少开口的好好先生,充当白脸,缓和剑拔弩张的紧张场面,提出和前者相比之下,算是合理的条件,使人以为,事情如果不这样是会更糟糕的,所以虽只削减一点,但对方已很满意于自己的成就,因而交涉也能顺利完成。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顽强坚守,同时派人去向魏国和楚国求救。
赵国相国平原君估计魏国有信陵君这位知情达理的好友在,自然能劝说魏安僖王发兵来救。但楚国前几年刚败给秦国,连首都也被白起攻陷过,楚王畏秦如虎,恐怕不会轻易答应出兵救赵。于是,平原君决定要亲自前去楚国交涉。他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全才的人去,打算先好言相劝,如不成功就用武力逼迫楚王出兵。
平原君从3000个门客中挑选了19人,那最后一人再也找不出来。正在平原君着急之时,忽然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自告奋勇愿意同平原君一同去楚国。因为平原君急于用人,所以就同意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毛遂自荐”。
平原君带领20个门客来到楚国,楚考烈王在朝堂上接见他们,并商讨合纵抗秦之事。果然楚考烈王害怕秦国,任凭平原君磨破嘴皮,也不肯出兵。两人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毫无结果。毛遂等得不耐烦了,他按着宝剑,大步闯入堂上,扯开嗓门喝道:“合纵不合纵,只要一句话就行了,干吗要从早罗唆到中午!”考烈王见“不速之客”闯进来,生气地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我的门客。”考烈王冲着毛遂骂道:“滚出去,我正与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你上来干什么!”毛遂双目圆睁,手按腰间宝剑,向前靠近八步,说:“大王,你敢斥骂我,不外是仗着楚国的军队,现在我与你相距不到十步远,楚国的军队救不了你。大王你的性命,就看我是否出剑了。当着我的主君的面,你就这样怒骂我,不是太失礼了吗?”考烈王见毛遂杀气腾腾,不禁害怕起来,换了副笑脸,说:“先生有什么话要说?”毛遂停了停,说:“我听说商朝的汤王,起初只有70里的地盘,后来打下了江山。周文王原来也只有百里土地,后来一统天下。他们靠的不是兵多地广,而是能根据形势发展实力。楚国土地有5000里,精兵上百万,按说更有条件称霸。但现实情况怎么样呢?白起那小子不过是个酒囊饭袋,但他率领几万军队与楚国交战,头一战就占领了你的都城,逼得你迁都到这陈州;第二战掘了楚国先王的陵墓;第三战就把你祖先的宗庙烧光,连你九泉之下的祖先都遭到侮辱。这百年难忘的仇恨,连赵国都为你感到害羞,难道大王你还不觉得耻辱吗?今天平原君来与你商讨合纵抗秦的事,正是要为楚国报仇,哪里只是为了赵国呢!”
毛遂的话唤起了楚王对秦国的仇恨,他的每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扎在考烈王的心坎上。考烈王脸涨得通红,连声说:“是!是!”毛遂又紧紧追问道:“大王决定了吗?”考烈王说:“决定了。”毛遂当即叫人拿来鸡血、狗血、马血,他端起盛血的铜盘,跪着举到考烈王面前,说:“赵、楚两国正式订立合纵抗秦盟约,请大王先歃血。”考烈王与平原君当场歃血为盟。台下那19个门客,眼都看直了,楚王殿上的大臣也被毛遂这一系列举措惊呆了。事后平原君感慨万分,对人说:“我自以为知人善任,想不到却小看了毛先生。”自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的得力谋士,为赵国出了不少力。
毛遂正是用攻击楚考烈王的弱点的方法,说服楚王与赵国联合对付秦国。
已故的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有个习惯,那就是在与他人会谈之前都会收集对方所有的演说辞、发表过的一切谈话,甚至对方的餐饮习惯和喜爱的音乐,也在他希望了解的范围,目的是他要了解对方是如何思考和处理事情的,以便会谈时能够直攻要害、一举获胜。后来,事实证明,他这种掌握对方心理的策略是十分成功的。
当我们说服别人时,也应该留心对方的弱点,再针对要害作重点式的攻击,使对方无力招架。因此,了解对手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方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你就多奉承、褒奖他,使之飘飘然,再相机提出要求;如果对方是一个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人,可以低姿态,使他产生怜悯之心,对你的要求断然无法拒绝;如果他是个轻诺寡信之人,就得运用速战速决的战略,一旦谈妥,立即写成书面文件,双方签字,即使事后觉得不妥,也无法反悔;而如果对方是一个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就让他在无关紧要之处多尝一点甜头,而在重要的关头坚守原则,不作任何让步,并反过来占他一个大便宜……说服的手段是应该这样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
除了人性的弱点之外,其他的机会也是可以利用的。例如当买方得知卖方因投资过大,一时周转发生困难,急于将货物脱手以求现,这时在价格上,就可以谈出一个相当的折扣;另外,你也可以夸大对方商品本身的缺点,使卖主感到气馁,丧失原有的自信心,怀疑货品真的是瑕疵百出,只好以较低的金额成交。
总之,想完成说服目标,就绝不可能含糊其事。适者生存,唯有抢先一步采取行动,才有胜算可言。不过,说服者在态度上要婉转温和,不可盛气凌人,凡事给人留得余地,因为强弱势的跌涨并不是绝对的,就像人一样,弱者有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转变,表现出惊人的力量来,所谓“风水轮流转”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利用对方弱点来交涉,在技巧的运用上,要能不露痕迹,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日常的说服工作中,说服者应对有关情况作相应的了解,找到其易于攻击的弱点,将其说服。
占据优势,反客为主
在说服中,说服者一般居于客位,当说服对象不肯轻易顺从你的意见,甚至显示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时,说服者能用自己的道理,透辟、铿锵有力的谈话压制住对方,从而让对方屈从和改变主意的谈话方式,就是反客为主。历史上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与蜀联合抗曹的故事,就是反客为主说服的好例证。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至樊口,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以刘备单独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到江东做说客。他此行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孙权卷进这场战争。诸葛亮的这次游说便是采用“反客为主”的方法,摆出一副强硬的态度,硬是激发了孙权的自尊心。
当时,东吴孙权自恃拥有江东全土和10万精兵,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大有坐观江北各路诸侯恶斗的态势。他断定诸葛亮此来是做说客,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等待着诸葛亮的哀求。
不想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你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汉南,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几乎已经将天下大乱完全平定了,现在正进军荆州,名震天下,各路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而造成我主刘备今日之败退,将军你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势足以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与曹军断交才好。若是无法与曹军相抗,则应尽快解除武装,臣服于曹操才是上策。将军你的心里是否已定好方针,决定臣服于曹操?时间剩下不多,再不作决定就来不及了。”
诸葛亮此番话语,似乎是专门为东吴的利益指点迷津,却完全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孙权当年只有26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诸葛亮明知他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只是采用反客为主的策略,激发孙权的自尊心。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你知道田横的故事吗?他是位齐国的壮士,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他不屈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备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这一激,直激得孙权怒火中烧,他激动地说:“我拥有江东全土以及10万精兵,岂能受人支配,我已决定抗曹。”于是诸葛亮的游说首战告捷。
孙权虽然决定与刘备联手,但对曹操大军还是有一些惧怕。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
“的确,刘备是一败涂地,想要整军是较困难。但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军中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昼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决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刘备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现在全看你的决定了。”诸葛亮用分析的方法指出曹军的弱点,是要解除孙权的不安和担心。果然孙权在诸葛亮激起自尊后又听到他中肯的分析,心情大悦,增强了信心,遂同意了诸葛亮提出的吴、蜀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大战”。诸葛亮这次出使成功,与他正确运用“反客为主”的游说手法不无关系。
说服者在说服过程中,应争取把握主动权,占据有利的优势,这样做容易使说服对象在你的强大攻势下,屈从你的观点。你的说服就会成功。
旁敲侧击,由浅入深
旁敲侧击的说服方法,就是不直接交代说服的目的,而通过曲折含蓄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知道。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可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来作为说服的有效手段。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一天,另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幽默的语言既没有伤到对方的自尊心,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让对方自然信服。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监造云梯,准备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由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郢都见公输般,劝说他们不要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
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你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墨子下怀,他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但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却拼命地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自己已经很多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称之为‘仁义’。”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的错误。
在这里,墨子先借由请求公输般助他杀人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给墨子的“击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立即抓住契机,雄辩分析,向公输般连发责难,使公输般欲辩无词,除了认错,别无他路。
从旁边敲打,从侧面攻击,既要讲明道理,让对方深感震撼,又要为对手保住面子,避免直接的正面冲突,使对方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接受你的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