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两国都是周朝初期分封的千乘大国,互为邻国,原本世代友好,但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鲁国逐渐衰弱,齐国逐渐强盛;两国的关系,也变得时好时坏,时而结盟,时而发生战争。
公元前634年夏天,齐孝公率战车二百乘,士卒万余人,向齐鲁边境逼近,准备攻打鲁国。
鲁僖公得到齐军要来攻打的消息,不敢派兵迎战,只能派大夫展喜带着酒肉粮帛去慰劳齐军,名为劳军,实际上是叫展喜说服齐孝公退兵。展喜感到很为难,就去请教其兄展禽。展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柳下惠,他头脑敏锐、富有谋略,而且善于辞令。他向弟弟面授机宜:“齐孝公之所以要伐鲁国,目的在于效仿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不仅依靠武力征服,更重要的是他一向标榜‘尊王’,即以尊重周王室为号召。所以,你如果以周朝先王之命去说服齐孝公,定能成功。”
展喜接受其兄的指教,驱车赶往边境。当他赶到边境时,恰好齐军也正簇拥着齐孝公到达。趁着齐军尚未进入鲁境,展喜迅速出境迎上前去。他向齐孝公施礼后,先命随从把犒劳齐军的物品奉上,然后对齐孝公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在百忙中屈尊驾临我国,特地派我前来犒赏您的随行人员。”
齐孝公问道:“你们鲁国人是不是害怕了?”展喜回答道:“那些没有见识的人的确是害怕了,但是有识之士则不怕。”
齐孝公冷哼一声:“不怕?鲁国赤地千里,田里连根青草也没有,老百姓家无隔夜之粮,你们凭什么不怕?”展喜把两手一拱,恭敬从容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朝先王的命令。”
齐孝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展喜继续说道:“从前,周公和姜太公协助武王灭商,后来又共同辅佐成王,功勋卓著。太公被封为齐侯,周公的长子被封为鲁侯。成王慰劳他们,特赐齐鲁两国结盟。盟约中写道:‘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至今还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听到这里,齐孝公脸上多了一点尴尬的神情。展喜两手又拱了一下表示敬重齐桓公:“后来,齐桓公与诸侯结盟,帮助他们解决彼此的分歧,消除他们之间的裂痕,从而将他们从战争的灾难中拯救出来。齐桓公这样做,表明他正在履行由太公开始,辅佐周王室的固有职责。”
听着听着,齐孝公脸上的肌肉不知不觉已全部放松下来。
“到您,”展喜又拱了一次手,这次是表示向齐孝公致敬,“即位之后,诸侯都满怀希望地说:‘他一定能继承桓公的业绩,和各国亲睦相处。’我们鲁国人也认为用不着紧张地召集军队来防守东面的边境了。”
展喜悄悄觑了齐孝公一眼,只见他脸上浮现一丝笑意。于是,继续说道:“对于您这次驾临,我们并不认为您是要来攻打我国,大家都说:难道他即位刚刚9年,就会抛弃周朝先王的遗命?就会废弃齐侯固有的职责?如果这样,怎么对得起齐国先君太公和桓公呢?我国的有识之士正是依仗这一点而不感到害怕。”
这时,齐孝公笑容中似乎有些难为情,他沉默了片刻,然后高兴地向展喜说道:“大夫言之有理。”接着,他吩咐左右收下展喜带来的犒劳物品,命令齐军离开齐鲁边境,回师齐国都城临淄。
展喜所说的话,处处在宣扬历代君王的团结互助和对先君的忠诚,句句包含了对齐孝公继往开来,不会背弃先君之命的信赖与愿望。这种不畏强暴、渴求和平团结的凛然正气和世代相承的传统心理,不得不使齐孝公忽然预感到对背弃先君之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一种恐惧;再加上展喜运用了以柔克刚的语言艺术,使他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只好哑然而退了。
使用旁敲侧击的说服策略,能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的论点,对于那些态度强硬的说服对象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的说服方法。
循循善诱,引君入瓮
在现在的许多广告中,你会发现,广告商总是精心设计一些“诱饵”,让消费者自己走进其中。例如:很多美容院往往打出了免费美容的招牌,让很多女士跃跃欲试,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传单上的免费是有限度的,你只有做够了一定金额的主体美容之后,才能送你一个免费的附加服务,像皮肤测试、修眉等。
还有的大商场进行“打折活动”,即一次性购物满1000元,就送500元的优惠券。这样,表面上来看是在打五折。但是,由于返的是购物券,因此顾客还必须在本商场消费才能享受这个优惠,事实上,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其实,说服同这种商业促销一样,你也可以施展一定的“诱惑”让对方自己“上钩”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一天,一位漂亮的女士在马路上走。突然她发现后面有一个陌生人在其后紧追不舍,她不知该怎么办,就这样又走了一段路,她回过头来对那个人说:“你为什么老跟着我?”
那人说:“小姐,你太迷人了,我真心爱你,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这位女士嫣然一笑,说:“谢谢你的夸奖,在我后面走的姑娘是我同伴,她比我更美。”“真的吗?”那人非常高兴,马上回过头去,但却不见姑娘身影。
他知道上当了,又去追赶那位漂亮姑娘,质问她为什么骗人。
女士说:“不,是你骗了我,如果你真心爱我,那么为什么去看另一个女人,经不起考验,还想跟我交朋友,请你走开!”
陌生人被说得面红耳赤,讪讪地溜走了。
这位女士之所以能制服陌生人,就是顺着对方贪图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设计诱之。对方不知是计,却去追美的姑娘,这就使其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女青年顺势反击,让对方自暴其丑,无地自容,达到了目的。
从这个实例可见,说服中的投其所好术,实际也是一种“诱敌”战术,抓住对方的需求和动机,设下圈套,诱敌深入,对方进入伏击圈后,你就可猛烈出击,战胜对方。
在某些情况下,劝导说服不如诱导说服,我们有时虽然是在求人帮忙,但完全可以做得不露声色,浑然无迹。有人把这种说服技巧称为“隐身战法”。
美国《纽约时报》的总编辑雷特就是用这种方法求得一位贤才鼎力相助的。当时,雷特是格里莱办的《纽约论坛报》的总编辑,身边正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的目光瞄准了那位年轻的约翰·海,他需要约翰·海的帮助。但是当时约翰·海刚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一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业。雷特看准了约翰·海是把好手,可是他怎样才能使这位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抛弃自己的计划,而在他的报社里就职呢?雷特于是便先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去吃饭。饭后,他提议约翰·海到报社里去玩玩。于是他利用机会让约翰·海帮他为一段重要的国际新闻写社论。约翰·海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做。社论写得很精彩,格里莱看后也倍加赞赏。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了这个职务。约翰·海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雷特凭着这一条策略,猎获了他物色好的人选。而约翰·海在试一试、帮朋友的动机下,毫无压力地、兴致很高地扭转了他人生航船的方向。事前,雷特一点也没有泄露出他的意思,他只是劝诱约翰·海帮他赶写一篇小社论,事情于是很圆满地实现了。
有一位房屋营销员正在推销甲乙两座房子,他想卖出甲房子,因此他在和顾客交谈时说:“您看这两座房子怎么样?现在甲房子已经在前两天被人看中了,要我替他留着,因此您还是看看乙房子,其实它也不错。”
顾客当然两座房子都要看,而营销员的话语也在顾客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一种“甲房子被人看中,肯定比乙房子好”的遗憾。到这里,营销员已经很圆满地设下一个圈套,也可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整个营销工作的一半了,就等顾客来钻这个圈套。
过了几天,营销员兴高采烈地找到顾客,说:“您现在可以买甲房子,您真是幸运,以前订甲房子的顾客由于钱紧,只好先不买房子,于是我就把这所房子留给了您。”
听到这,顾客当然很高兴自己能有机会买到甲房子,现在自己想要的东西送上门了,眼下不买,更待何时,因此,买卖甲房子的交易很快达成了。
在这个例子中,营销员稳稳地掌握住顾客的心理,通过设圈套把顾客的注意力吸引到甲房子上,又给他一个遗憾,甲房子已被订购,刺激起了他对甲房子更强的占有欲,最后很轻松地就让顾客高高兴兴地买下了甲房子,真是令人叹服!
兵法三十六计中,有一计称为“诱敌深入”。既然是“诱”,就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就像钓鱼离不开诱饵一样,要引起对方对你的计划的热心参与,可以先诱导他们先尝试一下,可能的话,不妨使他们先从做一点容易的事入手。这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往往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真正成功,他参与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就是你掌握主动的时候了。
随风转舵,见机行事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性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与人交涉时,切记要见机行事,针对不同特点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
苏洵在《谏论》里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胆量中等,一个胆小。将这三个人带到深沟边,对他们说:“跳过去便称得上勇敢,否则就是胆小鬼。”那个勇敢的必定毫不犹豫地一跃而过,另外两个则否。如果你对他们说,过去就奖给两千两黄金,这时那个胆量中等的他就敢跳了,而那个胆小的人却仍然不能跳。突然来了一头猛虎,咆哮着猛扑过来,这时不待你给他们任何许诺,他们三个都会先你一步腾身而起,就像跨过平地一样。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求人做同一件事情——跳过深渊,用了三种不同的条件去激励他们,才能成功。这就证明了,对于不同心理特征的人,要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刺激他,才能使之心动。既然人们的性格迥异,语言的针对性就要加强,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