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的智慧
3811600000008

第8章 求才篇(2)

夏桀不知怎么听说了汤在商国勤政爱民,和睦邦交,准备进攻夏国的事,于是夏桀就设计把汤骗到了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州,又称钧台)。商国的右相伊尹设法营救汤,送去了很多珍宝及十名美女给夏桀。夏桀见了美女和珠宝,原先的怒气早到了九霄云外,以为商国还是臣服于自己的,就把商汤放回来了。

商汤死里逃生,更增加了对夏桀的仇恨。他在夏国被囚禁了一个时期,对夏王朝的腐败情形更加了解。回国后,他不仅更坚定了诛灭夏桀,拯救人民的决心,并且更加努力地加快了伐夏的准备工作。

商汤回到商国,派人去劝说那些受夏朝控制的小国归顺商国,反叛夏朝,又消灭了那些一意孤行跟随夏朝的小国;同时,商汤在国内对百姓更加爱护,加强商国对国民的凝聚力,以便在攻打夏桀时得到国人的支持,听从他的号令。

商汤做好准备工作后,就成立了讨伐夏国的联军,出兵进攻夏国。临行前,商汤全身披挂,在几个武士护卫下,登上高台大声说道:“诸位将帅、武士们,我并不愿意兴兵打仗,实在是因为夏桀罪恶累累,是上天命令我们去消灭他。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听天命,而放纵了夏桀。现在,就连夏国的臣民也对夏桀恨之入骨,他的命令已不被夏人听从。所以我必须去讨伐他,拯救苦难中的夏民。你们要同心协力,听我的话,完成上天交给我的使命,我将重重赏赐你们。你们要相信,我是不会食言的。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命令,不努力作战,我就要重重惩罚你们。”

商汤讲完,就率领讨夏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国进军了。夏桀听说商汤出兵来攻打自己,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几道防线来保卫都城。只见商军兵强马壮,军威赫赫,而夏国的军队久不上战场,平日又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军纪涣散,无心作战,所以两军刚一相遇,夏军的防线就被突破。夏国的军队不堪一击,四散溃逃。夏桀看到大势已去,便灰溜溜地带着几个护从,逃出战场,向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逃窜,商汤带领部队紧追不舍,终于在南巢将这个作恶多端的暴君俘获。商汤本想杀死夏桀,以平民愤;但转念一想,自己一向以宽厚仁慈着称,要是杀了桀,民众会对他有别的看法,况且对现在已成了阶下囚的夏桀杀也无益,留着又何妨?于是,商汤就把夏桀囚禁在南巢,自己班师凯旋回毫城了。

随着商汤的建立,夏朝也就彻底灭亡了。计算起来夏王朝自夏禹建国,传了十六个国王,延续了四百多年,到夏桀这一代,就灭亡了。那个亡国之君夏桀,被软禁在南巢,郁郁寡欢,过了几年,也就死去了。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即距今三千七百多年以前,商汤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

关于伊尹的故事还有另一个说法。商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有一个得力助手,就是把他从钧台营救回来的右相伊尹。伊尹名挚,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给商汤的时候,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了商汤家里。

伊尹刚到商汤家里,商汤并没有发现伊尹是个人才,只是让他在厨房里干活。怀才不遇的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便想了一个办法。伊尹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艺,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没滋没味的,好让商汤生气而找他。有一天,商汤果然被那没滋没味还炒煳了的菜激出火来,叫来伊尹,要他说明白。伊尹就利用这个机会,用炒菜打比方,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火候也掌握得合适,菜才能好吃又有味。治理国家也和做菜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这一番以菜喻事,果然触动了商汤的心事。商汤发现自己厨房里居然有这样的人才,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伊尹为报达商汤的知遇之恩,帮助商汤筹划进攻夏朝的大计,还在危急的时刻营救商汤脱离了夏桀的囚禁。使商汤得以完成灭夏朝、建商朝的功业。

商朝建立初期,各种典章制度,也是伊尹帮助商汤制订的。制度规定官吏一定要勤勤恳恳地工作,要忠于王室,不怀二心,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责罚;又制定了十多条法规,人们犯了罪会受到惩处,甚至于罚作奴隶。因此,商朝初期的官吏都不敢胡作非为,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的也挺繁荣。商汤死后,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也受到过伊尹的辅佐,帮助他们兴利除弊,管理好国家。据古书上记载,有太甲在伊尹的督促下改过自新的事情。

商汤建立了商朝,在位三十年就死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长子太丁应继位国君,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所以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做主,由太甲继承了王位。太甲是太丁的儿子,商汤的孙子。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爱所欲爱。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被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了。他肆意妄为,不听伊尹的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他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汤王留下的清纪。他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偃师)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他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决不会做的。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战国初期,魏国是强盛的国家。这同开国之君魏文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特点是礼贤下士,识人善任,器重品行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广泛网罗人才,虚心听从他们的意见,善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位叫段干木的人,德才俱佳,声望很高。他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愿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和他见面,向他讨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日,他坐着车到段干木家亲自去拜访。段干木听见文侯车马响动,连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碰了软钉子,只好怏怏而回;以后接连几次去拜访,段干木就不肯相见。可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尊敬,每次当车路过他家门口,就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前边的栏杆,延颈仰望,以示敬意。车夫问:“您瞧什么哪?”魏文侯回答:“我看段干木先生在家没有。”车夫气呼呼地说:“段干木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来访他,他都不露面,还理他做什么!”魏文侯摆了摆手说:“段干木先生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不趋炎附势,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这种人,我怎么可以不尊敬呢?”魏文侯干脆不摆国君的排场,不坐马车,不带仪仗,徒步来到段干木家里,这回总算见了面。魏文侯谦虚恭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为他的诚意所感动,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当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干。魏文侯便拜他为老师,经常来拜望他,听取他对国家重大问题的意见。很快这件事传开了,人们全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敬重人才。于是一些博学多才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便先后来投奔魏文侯。魏国当时人才济济,大家为文侯谋划国事,治理国家。

这时,魏国已经确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但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这些东西严重妨碍了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变革,便拜李悝为相国,经常和他商讨国家大事。于是,李悝也积极地提出很多建议。

有一日,魏文侯请教李悝,如何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直说,反问道:“主公,您看以前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其中弊病甚多,需要改变。”李悝点着头说:“这个制度不变,就不可能吸引真正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国家便治理不好。”原来,依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优厚俸禄是代代相传的,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即便儿子没什么本领,对国家也没什么贡献,同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拥有贵族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只因为不是贵族子弟,便被这种制度卡住了,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李悝将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赞成他的看法,便问:“那么如何改变呢?”李悝早已胸有成竹,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一定要废除世卿世禄制。无论什么人,是平民还是贵族,哪个人有本事有功劳,便给谁官做,发谁俸禄;依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必定奖赏,有过错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干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果断措施,撤掉他们的俸禄,拿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便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一听,大加赞赏,便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便在全国执行了。这次改革,取消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给予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给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意见,进行了经济改革。李悝为文侯算了一笔细账:一户五口之家的农民,耕种一百亩地,每年收到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家的口粮之外,就多不出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成灾害,或者国家增加捐税数目,生活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则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土地大约有几百万亩,除去城、邑、山、河,可耕地还剩六百万亩。如果农民认真耕种,每亩地增产三斗粮食;相反,便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有增有减,全国便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因此,他提出实行“尽地力”的政策,便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良耕作方法,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设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成,市面上粮价低廉,为了不让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按平价买进;遇上荒年,市面上粮价涨高,国家照常按平价把粮食卖出。如此,无论年成好坏,粮价始终是平稳的,人民生活会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便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将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利。魏文侯很赞同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李悝的计策以后,魏国很快便富强起来了。

魏文侯见国家实力增强了,便要去攻打中山国(今河北定州一带)。翟璜推荐乐羊为大将,说他是文武全才,善于领兵,定能把中山打下来。可是有人不赞成,说:“乐羊的儿子乐舒现在在中山做大官,他能出力拼命地攻打中山吗?就怕他疼爱儿子,到时候不能尽全力。”翟璜说:“乐羊是一位忠心为国的人。乐舒曾经为中山国君聘请乐羊去做官,乐羊知道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不仅没去,还劝儿子辞官。可见他是很有主见的。”文侯将乐羊找来,对他说:“我想让你率兵去平定中山,您儿子在那里做官,您去不去?”乐羊说:“大丈夫当为国家建功立业,要是攻不下中山,情愿受处分!”魏文侯便派他为大将,率领兵马,去进攻中山。连打几仗下来,魏国大胜中山兵。魏国兵马长驱直入,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并且将都城包围起来。中山国国君十分惊恐,一边加紧城防,一边逼着乐舒劝说乐羊停止攻城。乐舒身不由己,只好登上城楼大叫,请父亲来见面。乐羊到来,不待乐舒开口,便把他大骂一通,命乐舒赶紧劝中山国君投降。乐舒请求,乐羊暂且不要攻城,待他同国君商议,乐羊同意给他们一个月的期限。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中山国又要求再缓期一个月。如此缓攻几次,乐羊没有攻城。原来他想到,中山城墙坚固,强攻伤亡太大,因此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来收买民心,等待时机再把都城攻下来。哪料魏国朝廷上一些嫉妒乐羊的人乘机到文侯跟前说起他的坏话来:“主公您看,乐羊开始进攻中山的时候,一路长驱直入。听儿子一番话,竟然三个月不作战。这不是徇私情是什么?要是不将乐羊召回来,只怕要前功尽弃了。”诽谤乐羊的话不时传进魏文侯耳朵里,魏文侯问翟璜有什么看法。翟璜说:“乐羊这个人很可信,主公不必怀疑。”于是文侯对各种诽谤乐羊的话一概不加理睬,照旧信任乐羊,并经常派人去前线慰劳,还预先在都城为乐羊盖了好房子,等他收兵回来住。乐羊心中非常感激,见中山国不投降,就率军队拼命攻城。中山国国君看到情势危急,便把乐舒绑了,高高地吊在城门楼顶的一根杆子上,想使这种办法迫使乐羊退兵。那日,乐舒在高杆上大喊:“父亲救我!国君说您若退兵就不杀我……”话没喊完,乐羊气得火冒三丈,拔出箭来就要向乐舒射去。中山国君一怒之下,果然杀了乐舒,并把他的头吊到杆子顶上,想要让乐羊因为悲痛,分散斗志。乐羊看到了儿子的头颅,指着骂道:“谁让你给无道昏君做事呐!真是罪有应得!他带领军队更加拼死攻城,终于把中山国打下来了。打败中山国以后,魏文侯便任命吴起为大将,率领军队去攻打秦国,连续占领五座城池。魏国便成了当时最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