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青少年成长必读:探索史前的奥秘
38173400000010

第10章 千奇百怪的古生物恐龙篇(1)

奇台巨龙秀——探秘亚洲第一龙

从奇台县城出发,沿228省道一路北行,车轮碾轧在褐色砾石覆盖着的将军戈壁上。戈壁滩比想象的更辽阔、更苍茫,视野在这里可以任其驰骋,却看不到一棵树木、一只飞鸟,满目的沙石和点缀其间的一簇簇灰绿色的骆驼刺,稀松低矮,使戈壁滩越发显得荒凉和沧桑。很快,我将看到一个墓地--恐龙的墓地,不过它有一个悦耳的名字,类似于葡萄沟,这里因屡次发现恐龙化石而被命名为恐龙沟。

远远望去,红色的恐龙沟如同一条匍匐在大漠瀚海上的火龙,在热气升腾中,不断张牙舞爪。恐龙沟不大,却沟壑交错,漫步在沟中,恐龙化石碎片俯首可拾。我们的野外挖掘就在这条长约10千米、宽200~2000米不等的山沟中展开。在这片侏罗纪赭红色沉积岩中,本次挖掘的重点在一号坑,这是恐龙沟中最大的-个采坑,坑深约有10米,长宽各10余米。距离一号坑点100多米的小山包上,曾经是“原亚洲第一龙”中加马门溪龙的发现地,它是中国一加拿大恐龙考察队1987年夏季开始,耗时3年,用打眼放炮的土办法“炸”出来的。相隔19年,相距百米,科学就是这般传承。

迄今为止,最大恐龙的桂冠落在了阿根廷龙身上。阿根廷龙身长约40必,体重约70吨,和马门溪龙一样属于蜥脚类。而古生物学家曾在北美洲发现过另一种蜥脚类恐龙的化石,其中包括一块高24米的脊椎骨,大约有一扇门那么大!这是到现在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脊椎骨。你可能会想,这些脊椎骨的主人才是最大的恐龙吧,可惜的是,它的化石数量实在太少了,我们无法拼凑出整个恐龙的样子。

1987年发现的中加马门溪龙并不完整,但仅颈椎就长达1.6米,颈肋长4.1米,所以推测身长约26~30米。本次挖掘的地点恰好就在距离中加马门溪龙化石点100多米的小山包上,新的马门溪龙化石更加庞大,从已发现的化石推断,它的脖子长达15米,总长至少有35米!比首次发现的中加马门溪龙还长5米,刷新了亚洲最长恐龙的纪录,当之无隗成为“亚洲第一龙”。

它到底有多大呢?标准篮球场的长度是28米,中加马门溪龙就达到了35米,实在是难以想象。而它的吨位至少达到30吨。打个比方,25岁的男子标准体重是63千克,成年非洲象的标准体重约6吨,那么需要476个人或者5头非洲象才抵得上一只中加马门溪龙。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此地的中加马门溪龙究竟有什么神奇……会移动的吊矫35米,30Ⅱ屯。

马门溪龙身体的构造是如何承载:和移动如此巨大的体积与重量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占生物学家把马门溪龙身体的这种构造称为吊桥,因为长长的脖子与尾巴再加上像柱子似的4条腿,马门溪龙确实酷似一座吊桥。而且,马门溪龙脊椎骨上的神经棘呈U字形的沟,这可以更好地附着肌肉的肌腱,从而大大增加了背部的力量,这就像是吊桥的缆索。

仔细剖析“桥头”,马门溪龙的头骨很小很轻,而坚硬的脖子加上这个小巧高效的脑袋,就能像钢耙一般席卷蕨类丛,得到大量的食物。而在“桥身”,它有巨大的肩带和腰带,这样可以把前后肢与躯干有力地连接起来。它的胸椎与背椎共有十六七块脊椎骨,这增加了活动脖子与尾巴的基础,能支撑来自颈部、腹部、尾部的巨大重量,好比汽车有了一个良好的底盘。作为“桥尾”的尾巴则是由40块以上尾椎组成,这是用来平衡脖子的最佳构造。

过去曾有古生物学家推测,马门溪龙生活在池塘与湖泊之中,靠水的浮力减轻重量。但是研究足迹的专家已经证明,马门溪龙等蜥脚类恐龙都长着宽而圆的脚掌,上面有短而粗的脚趾,有点类似于现代非洲象的脚趾垫,这样走路时既能减轻负荷,又不易摔倒。而且它的前后肢都有爪,能抓进松软的土地以防止渭倒。告别s状天鹅脖中加马门溪龙的脖子有15米长,是目前为止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长的动物。若中加马门溪龙站在地面上,它的头可以轻易伸进6楼的窗户内。那么这个长脖子是什么形态的呢?横的?竖的?斜的?s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恐龙学界就开始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马门溪龙等蜥脚类恐龙在现生动物中的最好类比对象是天鹅---长长的脖子可以S状扬起,伸向高处,去啮食高大松树的细枝嫩叶。这一观点看起来就很酷,马蝴复原图画师的欢心,"于是,这个观点通过各种复原图在大众中广为流传,不少博物馆也纷纷改装姿态,把蜥脚类恐龙的颈子竖了起来。你可以自己去求证这一点,比如去书店看看恐龙书籍,里面的蜥脚类恐龙基本都是这个姿势;或者看看恐龙博物馆,里面的不少蜥脚类恐龙标本在装架时,其脖子也被设计为天鹅的S状。

不过,这个观点目前已经受到了古生物学家越来越多的质疑。学者们在研究杨氏马门溪龙时发现,马门溪龙长长的颈肋(颈椎的一个构造)像石膏夹板一样将几节颈椎“捆”在了一起。一旦马门溪龙坚持要把长长脖子呈S状弯曲,那么在弯曲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尤其是在脖子的后部,尖锐的颈肋就会刺穿皮肤等软组织露出体外,对身体造成重度伤害。

所以,现在我们认为,马门溪龙的脖子不可能像天鹅那样s状弯曲。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举得很高呢?这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马门溪龙是以较低缓的约20度的角度斜伸出去,而且它的头在空中的适宜高度不会超过其肩高两米;也有人认为与马门溪龙关系密切的峨眉龙颈部往上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马门溪龙也有可能。挥动的流星锤说到恐龙中的流星锤,大家通常就会想到甲龙类,这些装甲恐龙舞动的流星锤,曾是肉食恐龙的心头大患。不过,现在我要告诉你,流星锤不仅仅是甲龙类的杀手锏,马门溪龙也极可能有此装备。马门溪龙的流星锤和流星一样炫酷,只是多了骨锤,这恰恰寓含着死亡,带着致命的一击。

在现已发现的马门溪龙标本中,尾巴中前部的尾椎均有连续、完整的化石,唯独末端尾椎却未有发现,所以我们对马门溪龙的末端尾椎的形态始终不能确定。

早在195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山鼻祖杨钟健院士在建立马门溪龙属时,由于化石材料保存较差,对后部尾椎的形态未予讨论。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坑的发掘中,人们惊奇地发现,蜀龙、峨眉龙的最末几节尾椎膨大并愈合在-起,呈纺锤状,因此将其称为尾锤。简单来说,就是在尾巴末端加上-个100磅的铁锤,威力肯定比《贼市猎人》中惠香追打寒羽良的铁锤大得多。

因为蜀龙、峨眉龙和马门溪龙的关系非常密切,亲缘关系较近,所以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马门溪龙也具有峨眉龙式的锤状尾。而前几年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似乎为此猜想带来一线光明。合川马门溪龙的化石保存了末端的尾椎,这些尾椎已经愈合在一起,并且变大,成为了一个“冠状”锤!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流星锤”挥动起来,那些肉食动物的腿骨、肋骨恐怕就要粉碎性骨折了。也许,同时代的肉食性恐龙--气龙、单脊龙,都曾经是马门溪龙的锤下之鬼。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在脑海中重建马门溪龙,然后回溯到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亲眼目睹这种令人震撼的生命。

晚侏罗世的准噶尔大地对我们来说,完完全全是-个陌生的世界。这里不是一个戈壁滩,而是密布着新月状的湖泊;这里没有今天常见的花花草草,而是长满苏铁、云杉、银杏等粗壮高大的裸子植物,地面则覆盖着低矮的蕨类;空气中传来的不是叽叽喳喳的鸟鸣,而是粗重沉厚的恐龙吼叫。

突然,大地发出震颤,中加马门溪龙庞大的龙群正在穿过丛林,步人平原,它们面前的植被纷纷被折断或挤到两边。同为植食恐龙的四川巨棘龙此时与龙群保持着友好的距离,它们敬畏这些庞然大物,一同行动也能为自己提供保障;而属于肉食恐龙的将军庙单脊龙则远远地跟随着,它的同类已经不止一次被那根高速挥动的流星锤击毙,所以它也不敢轻易造次……因为巨大,亚洲第一龙王者无敌,是时代的霸主。而它们的遗骸在人类手中,也将延续它们的辉煌.直到永远……

伊龙竟是大素食主义者--似鸟龙类食性新研究

兽脚类是恐龙中的一大类,兽字当头,其中包括了暴龙、异特龙等大批凶残杀手,但兽脚类中也有一些种类是杂食,它们甚至吃浮游生物。似鸟龙类(omithomimosauria)是兽脚类恐龙中的一支,正如其名,似鸟龙类恐龙与大型鸟类,如鸵鸟、鹏鹕,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是它们还保留了长长的尾巴。它们的头部较小,眼眶大,有良好的视力,而其中多数种类上下颌无齿;它们的体形高大、轻巧苗条,双足行走,强有力的三趾脚使它们能高速奔跑,而细长、顶端有爪的前肢能够捕抓食物。

现在,问题就出在似鸟龙类的食物上。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似鸟龙类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I生,捕食昆虫和其他一些小动物,偶尔吃吃果子。但是这些推测都缺乏化石证据,仅仅是推测而已。

2001年,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的诺雷尔博士在两具来自蒙古戈壁、保存状况相当完好的气腔似鸡龙(Gallimimusbullatus)化石上面发现了其嘴喙的组织构造,嘴喙呈梳子状,说明该种恐龙可能是采用滤食的方式来进食,就像现生的鸭类一样。所以,诺雷尔认为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可能从溪流或池塘的浅水处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最近,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处的恐龙专家保罗?巴雷特博士经过长期的研究,综合解剖学、埋葬学与古生态学等资料,对似鸟龙类的食性提出了新的观点,其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从这类恐龙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分析,认为其浮游生物的食性以及肉食为主的杂食|生观点都站不住脚,而似鸟龙类的角质喙与胃石显示似鸟龙类应该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陛。

首先从似鸟龙类的体形推测,它们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不可能靠浮游生物来维持。巴雷特博士先以雀形目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鸟龙类:体重44()千克的似鸡龙(Gallimimus)每日至少要43_57兆焦耳(1兆焦耳=239千卡)的热量,这意味着似鸡龙需要进食干重3.34千克的食物;而体重160千克的似鸟龙(ornithomimus)每日至少要215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于重1.65千克的食物。若以冷血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鸡龙每日至少要1.46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7千克的食物;而似鸟龙每日至少要0.67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3千克的食物。现代的火烈鸟(Flamingo)l两足行走,颈和腿细长,具有滤食能力,其食性与诺雷尔博士推测的似鸡龙接近,体重只有2~4千克的火烈鸟若要维持活动能力,每日至少要滤400升的水,放大到似鸡龙与似鸟龙,它们所需过滤的水便难以估量了。

就算似鸟龙类是一台昼夜开机的过滤机,那么从古地理上看,似鸟龙类较为密集的加拿大阿尔伯脱省南部的德兰赫勒地区以及蒙古、中国内蒙古等地虽然在当时环境湿润的河川沼泽一带,也难寻含有如此大量浮游生物,即便有,浮游生物的数量也会因季节变化而多寡不定,基本上不可能全年保持足够的数量来满足似鸟龙类的食量需求。

诺雷尔博士认为,从骨骼结构上看,似鸟龙类滤食营生的主要证据来自气腔似鸡龙的梳状嘴喙构造与一些鸭类相似,如琵嘴鸭(ShovellerDuck),它吸人河水,过滤掉泥沙,浮游生物细小的个体则通过角质状组织过滤器进入肠胃。但此种构造并不止鸭类动物有,类似的构造在很多龟类、鸭嘴龙类动物上也有发现,如绿海龟(Greenturtle)、埃德蒙顿龙(Edmontosattrus)等,而这些都是植食l生动物,靠进食高纤维、低蛋白质的植物为生。

此外,似鸟龙类的头骨并没有用来滤食的适应性构造,这样的脑袋插进水里,后果恐怕不太乐观。再退一步讲,假如似鸟龙类真的以滤食为主要进食方式,那么其发达的前肢用处何在?如果似鸟龙类是植食性动物的话,前肢就可以用来辅助进食,抓取食物。

除了角质喙,巴雷特博士还找了一个证明这类恐龙植食的有力证据。2003年,中日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上白垩统地层中发现的至少14具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mimus)化石中都发现了胃石,这是似鸟龙类食性的直接证据,说明似鸟龙类与许多现生的鸟类一样,也靠胃石来消化食物。它们吞下石块存放在胃内,用来磨碎和碾压较硬的食物。

现生鸟类的胃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囊袋,在这里装满了吞下的粗粒沙子和小石块。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部肌肉的运动,使这些石块互相摩擦,把食物碾碎成黏稠的浆糊状,胃石成了对付粗糙食物最有效的工具。很多鸟脚龙类恐龙,如鸭嘴龙(Hadrosaurus)、禽龙(Iguanodon)等吞噬大量植物的恐龙,也是靠此来消化大量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