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青少年成长必读:探索史前的奥秘
38173400000019

第19章 其他古生物篇(6)

晚上9点,我们到达了位于一条小河岸边的野外营地。由于野外工作时间在旱季,阿法盆地缺水,这条小河成为整个野外工作期间营地生活和工作用水的唯一来源。有时候,因为频繁的冲刷,水岸边往往容易发现化石,像1984年,理查德?利基与米芙?利基夫妇就在非洲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西岸发现了著名的“图尔卡纳男孩”(TurkanaBoy),,那是一具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其生存时间大约在160万年前。

“图尔卡纳男孩”属匠人(Homoergaster),他们身材高大,虽然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但身材比例大体相当,已经有了接近现代人的比较完美的直立行走方式,但是可能还未拥有语言。而且匠人和亚洲的直立人(Homoerectus)非常相似,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同一种类,匠人就是在非洲的直立人。非洲的匠人和欧亚大陆的直立人出现的时间相差不多,这说明从匠人或直立人诞生开始就走出了非洲,这是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利基幸运所谓的“利基幸运”是古人类学界不灭的传说。早在1959年,路易斯?利基与玛丽?利基夫妇在********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鲍氏傍人(Paraathropusboisei)。傍人的体重可能和南猿相当,而臼齿较大,更适合吃粗糙的植物性食物。从傍人的手臂结构来看,傍人可能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其化石发现地也常伴随有工具。傍人是人类进化上的一个盲支,在大约100万年前灭绝而没有留下后代。此次发现让古人类学研究的注意力从亚洲转向非洲,此后在非洲不断有重要发现,确定了非洲作为人类摇篮的地位。继承了父母亲运气的理查德?利基与米芙?利基夫妇发现了著名的“图尔卡纳男孩”。而且与利基家族合作的学者大都运气不错。逐梦--战斗在阿法盆地与大多数化石产区一样,阿法盆地开阔而荒芜,偶有起伏的小山丘和沟壑,树木非常稀少。每年雨季之后,经过雨水的冲刷,时常会有一些动物和人类化石暴露。我们一般都是首先通过发现地表裸露出来的化石,再经过局部发掘来采集化石。由于这里地域辽阔,加上人力和财力的限制,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大部分化石都是通过这种地表采集的方式获得的。

项目组多年在非洲的野外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野外工作规范,仅采集化石就需根据地点情况分为重点采集和百分之百全面采集,而我们多数情况下采取百分之百全面采集方式。这种方法要求采集在地表发现的所有化石,即便是-个小的化石碎片也不放过。

“如果发现人类化石,你们要立即用随车携带的筛网、铁锨等工具对化石附近的土进行过筛,挑选任何可能遗漏的化石。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干起来吧!”领队怀特教授说。野外作业的时间非常宝贵,怀特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我们带到采集地点。我与队友开始手持工具和小黄旗在规定的区域内开始了紧张细致的化石采集。过了一会儿,整个工作区域内插满了小黄旗,远看上去像一群大小孩在玩有点像扫雷的游戏。原来,化石采集规范规定,遇到可能属于人类的化石或较为完整的动物化石必须立即插上小黄旗,等待怀特来鉴定并做进一步的现场处理。

7月骄阳似火,酷热无比。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紧张的野外工作,毒辣辣的太阳给初来乍到的我来了个下马威。万里无云,空中没有丝毫遮拦,阳光直接烤在皮肤上,防晒霜根本不是阳光的对手,曝晒在太阳底下的皮肤马上就泛起了红色。现在的“惨状”与始祖地猿首次发现的场景非常类似……那是1992年12月17日,同样在这布满石块的荒芜岩地上,日本东京大学的古人类学家诹访元走在酷烈的阳光下,仔细地观察四周,寻找化石。突然,乱石丛中一缕微弱的光芒吸引了他:这是一颗半截露在地面上的牙齿。诹访元仔细一看,啊!这肯定属于一种原始人类,并且是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之一!因为当天上午他们已经在这附近发现了一些非常古老的动物化石。

那天,除了诹访元最早发现的这颗臼齿外,考察队还发现了一些下颌骨、头盖骨碎片、臂骨和其他牙齿等化石。这批化石距今440万年,这使得它们成为当时最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1994年,诹访元和怀特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并正式将它命名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ramidus)。在阿法地区的土语中,ardi意为“地面”,ramid为“根”,因此这个学名的意思就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始祖猿”,人类祖先从树上生活转向地面生活的最早代表。

不过,此时非彼时,虽然如此紧张的化石采集工作~直持续到午后1点,却收获甚微。此时我们被蒸得汗水流尽,疲惫不堪,不过我坚信,奇迹总是出现在你快放弃的时候,尤其是在古生物学上。所以我要好好接着干,只是现在首先要解决午饭问题。午饭一般都在树阴下进行,但在很多时候,工作区域附近根本没有一棵树,今天就是如此,这时我们只能把两辆越野汽车并排停在一起,用随车携带的一块大帆布和支撑杆自制一个凉棚,大家就在凉棚下休息、吃午饭。午饭很简单,有面包、果酱和自制的糖水。

午饭后,我们前往此地以北80千米处一个新的化石点--大名鼎鼎的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露西”的发现地。下午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晚7点,我们依然是所获了了。之后,队员们收拾物品,包装已发现的化石,迎着晚霞返回营地。

回到营地一般都在晚8点以后。营地后勤人员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归来,厨房给我们准备了热茶和爆米花。大家围坐在大餐桌旁小憩。晚饭一般在晚9点开始,这里没有蔬菜和水果,实际上,整个埃塞俄比亚蔬菜和水果出产都不多。副食品供应要靠每隔一周左右去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购买,也只有土豆、洋葱和圆白菜。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厨房仍尽最大努力为大家准备了包括汤、蔬菜、主食和甜点或用罐头制作的水果沙拉等几道晚餐食品。

晚饭后,大家还要围坐在大餐桌和标本工作台旁工作,整理标本和野外记录。当太阳能发电机提供的照明能源即将耗尽时,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帐篷休息,准备迎接明天的工作……阿法南猿的明星--露西阿法南猿的生存时间主要为350万~300万年前,是所有南猿中名气最大的一种,在始祖地猿发现之前,阿法南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而且阿法南猿有比较完整的化石,人们能够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露西”是阿法南猿中最著名的化石,它是1974年由约翰逊等人组成的考察队发现的。根据骨骼的形态分析,化石的主人是一个年仅20岁的女性。而为了庆祝发现,考察队当晚热播甲壳虫乐队的“天上带着宝石的露西”。狂欢之后,这具化石因此被取名为“露西”。“露西”的完整性达到40%,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中还从来没发现过如此完整的。圆梦--我们的友情带来了好运非洲的古人类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大规模的国际合作,每一个项目都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组成。我们中阿瓦什项目组的成员来自14个国家,参加当年野外工作的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美国、法国、土耳其和中国等6个国家的10余名学者。

为了提高发现化石的概率,项目组还专门聘请了跟随两代利基家族50余年的基穆来协助工作。或许是带上了点“利基幸运”,基穆绝对是位数一数二的化石猎人,此次考察,他一人就发现了若干件人类牙齿化石。我常调侃基穆,叫他分一些“利基幸运”给我。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营地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传统的圣诞节,非洲国家也与西方国家一样过这个节日,所以这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节日。我们这天提前些收工回营,大家围坐在大餐桌旁,品尝着厨房烤制的蛋糕,欣赏营地后勤人员精心制作的圣诞树,欢度节日,期盼着新的一年的到来。项目组里不少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此过圣诞,像领队的怀特教授已经在此工作了30多年,有20多个圣诞节是在野外营地度过的。

深爱着古人类学的怀特在圣诞宴上还不忘念叨着不久前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长者智人(Homosapiensidaltu)的文章,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大约在15万~8万年前,智人开始走出非洲而遍及世界各地,被称为“第二次走出非洲”,而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种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智人开始经中东地区走向欧亚大陆,继而到达澳大利亚。智人是澳大利亚首次出现的也是唯一的人类,现在已知最早的化石大约在6万年前。智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则要晚很多,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化石只有1万多年的历史。在冰期时海平面降低,因此白令海峡变成了白令陆桥,将东亚和北美连在了一起,智人因此从东亚经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持续两个月的野外工作按计划结束了,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化石,包括珍贵的人类化石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最后一天,大家从早上开始拆撤帐篷、整理包装化石及各种营地装备物品。最后一项例行工作是全体人员在整个营地范围内捡拾散落在地面上的垃圾,这种重视环境保护的做法使我感受深刻。

阿法盆地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生活地带,拥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遗迹。我期待着,能继续四肢着地在这里搜寻,或许能够发现更多关于直立行走的惊人事件,因为每-个古人类学家都梦想能发掘出人类远古祖先的一副完整的骨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参与写作

金刚,不可能的怪兽

unique!(独一无二的!)Thrilling!(激动人心的!)Starlling!(耸人听闻的!)KINGKONG!(金刚!)这些夸张的字眼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一张电影海报上:庞大的金刚手抓金发美女安,奔跑在纽约市中心……1933年,《金刚》在美国首映,金刚赢得了所有人的注目,它不仅成为美国怪兽文化的始祖之一,还被当作美国的国家文化财产永久保存起来。

然而,在苏门答腊附近的神秘小岛上,真的曾经存在过如此强悍的森林之王吗?电影的帷幕落下了,对金刚的疑问却还在脑中打转。还等什么呢?现在就随我们的探险小组-起去揭开金刚的神秘面纱吧!是巨无霸,还是小猩猩1933年,美国,野心勃勃的导演卡尔带着失业的女演员安、剧作家杰克和自己的摄制组,一行人踏上了去骷髅岛(一个靠近苏门答腊半岛的神秘小岛)的路。

意外加偶然,轮船在骷髅岛搁浅。那里是金刚的老巢,那里雾气弥漫,荒凉恐怖。莫测的骷髅岛时时提醒你:此地不可久留。随后岛上的梦魇逐一现身:凶残的土著、死沉的古城、巨大的暴龙、成群的巨大昆虫……《金刚》一片对金刚如此之大的解释仅仅是说巨型猩猩是在骷髅岛,在隔离状态下进化而成金刚,但更加深入的解释就没有了。

在进化论上看岛屿物种,达尔文考察加拉帕戈斯群岛时曾经指出,“这里是最神秘的实验室,大自然在这里进行她最深奥的实验。”当“贝格尔”号离开加拉帕戈斯群岛20多年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震惊了19世纪的人类社会。

那就让我们登岛吧,到这些大自然的实验室,去寻找身高近8米的金刚。但这基本上是徒劳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地球上,岛屿,即使是那些相对较大的岛屿,也不可能有大型动物生存。

以新西兰为例(这里的凯普蒂海岸等地就是骷髅岛场景的片场),新西兰是-个岛国,这个岛与大陆隔离了数千万年,但这里几乎没有土著陆生哺乳类,除了会飞的蝙蝠,这是从大陆迁移到岛上的。再看看美洲的岛屿古巴岛。这里的土著陆生哺乳类也平淡无奇,最夸张的动物就是身长可达到1.8米的古巴地鬣鳞蜥了,这算是体形较大的爬行类了。

所以,现代岛屿是没有什么大型动物的,即使有也不会像金刚这样“变异”得如此巨大。一般来说,大型的动物容易变小,小型的动物容易变大,前者是矮化趋势,后者是演化过度。矮化趋势的例子很多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在于海岛是一个孤立的环境,这个环境相对于大陆的环境,能够提供的食物有限。这就导致大型动物中的矮小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因为矮小就意味着能量消耗少,也就是说,食物需求量少,所以逐渐矮化。更新世晚期,在位于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克里特等岛屿上,出现了一种欧洲矮象(Elephasfalconeri),它们只有90厘米高,比一匹小马还小。这是因为矮象的祖先-一间冰期时代的一群森林象在更新世的地中海地区活动时来到了马耳他,当这些地区脱离大陆形成岛屿时,森林象便被分隔开,在新的环境下生活,逐渐形成矮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