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的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在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后代人留下一个可以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的抉择,既是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要求。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确立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人类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成员有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及政治方面的22位代表,其中14人来自发展中国家。联合国要求该组织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变革日程”。1987年,该委员会把经过长达4年研究并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则感到在国家之间的生态学方面的相互依赖的情景,生态与经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报告力图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主题上:目前的发展趋势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人贫困化,同时又使环境恶化。报告提出,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在这个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
在全球环境恶化、经济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下属机构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有人称这次会议是世界环境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会议上,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同。会议提出了“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要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主张,并为此确立了指导原则和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宣言》将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宣言》提出了对环境与发展进行综合决策、实现可持续的21条基本原则。这次大会是全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
“可持续发展”同其他构想相比,具有更确切的内涵和更完整的结构。这一思想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号召人们在生产增长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它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调整与变革要按照可持续性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这几乎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了世界各国对可持续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难以持续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务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N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的优劣。
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发展。认为停止发展是消极的,没有出路的,它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贫困,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要使环境与资源长期保持稳定,使经济发展具备可持续性,只有把环境与发展结合起来。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多方面的基本原则,这里主要谈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第一,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全体成员在利用有限资源方面和享受物质消费品方面应当享有公平性。因此,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实质是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的时空公平。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应得到满足。一国的经济发展不应损害他国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特别是贫困国家的发展。如何使发展中国家迅速实现经济增长,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已是当务之急。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与需求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
关于资源在代内公平配置问题,它又包括各个国家之间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公平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公平性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国家之间的公平。对于国家之间的公平问题,历来存在诸多争论。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全球的不到30%,但却消耗了超过70%以上的地球资源。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态资本存量。事实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自然资源的短缺;而自然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却有形无形地被发达国家转移耗用,如石油、天然气。其结果是穷国越来越丧失经济发展的基础,越来越难以跳出“贫困一环境恶化”的陷阱,经济很难走持续发展之路。
而发达国家则认为,无论是从世界总体上,还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生态资本存量的维持和强化对实现代内公平目标是有利的。换句话说,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利于某一特定时期一个国家内部或国家之间、社会劣势集团公平目标的实现。而穷国或不发达国家直接消耗和浪费自然资源。这种理论似乎符合逻辑,其实毫无道理。最根本的是,这种理论只看到了发展中国家对生态资本的高度依赖性,似乎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实质上就生态资本总量而言,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要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公平,必须进行“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南北合作”的依据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事情,发达国家也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大量资源,其中相当部分是掠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从而严重破坏了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达国家理所当然要为此负出代价和补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援助。“南南合作”则主要是使发展中国家携起手来,一起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全球问题,这是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国家之间的公平尽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等方面因素,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很艰巨,但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够明确提出这一思想,本身就使人类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方面是一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公平。要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地区之间的公平具体是指国家内部地区之间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配置要公正。国家在某一阶段可以在某一方面,对某些地区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但是不能以牺牲国家经济的宏观平衡和政治社会的不稳定性为代价。
在环境保护方面,地区之间的公平还有一层极为重要的含义,本质上,大多数环境资源都具有“地区性”,也就是说,各地区之间的环境质量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水资源和空气。同时,环境问题还有“流动性”,如酸雨,一个地区破坏了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其他地区可能不得不分担。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只有政府站在国家宏观角度进行调节,才可能有效。
第三方面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公平,任何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地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不同利益集团对自然环境和环境质量的需求和态度,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一个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另一利益集团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代价。换句话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需求消费的机会和权益应该平等。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拓宽了公平性的含义。过去我们所指的公平,一般是指同代人之间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这就是非减性的生态资本存量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静态的资源配置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资源配置从动态角度给以延伸,从而使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内涵拓宽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两个层面,实现人类在分配资源和占用财富上的时空公平的有机统一。因此,资源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分配和合理配置,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