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南采风,好客的主人派专车把我们一行送到我仰慕已久的韶山,参观了******同志的故居和被称作“南方一个山洞”
而著名的滴水洞。朴实无华的建筑和陈设,吸引着来自海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尽管当时天气炎热,依然人潮如涌,特别是参观故居时,虽然个个挤得汗流浃背,但,人们还都认真地毫不马虎地听着导游详尽的讲解。我们一行也不例外,感受着人们对******同志敬仰之情。直到正中午,主人领我们来到韶山冲毛主席故居对门山坡上的真正“毛家饭店”就餐。如果不是昨晚电话预订,看来我们是很难品尝毛家饭店那纯正的湖南名菜佳肴。当然,这是笑谈。服务员送上的饭菜很普通,除了一碗红烧肉,其它即是辣椒炒空心菜等素食。毛家饭店主人给我们介绍说,这几样菜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生前最爱吃的菜。也不知怎么回事,平日素食的我,见到那碗红烧肉、红彤彤、香喷喷、油亮亮,馋得我连吃了三块,还觉得不过瘾似的。
说实话,我原本在认人认路方面属弱智,对某人必须见多次方能记住长相,何况我从没见过她。你说怪不怪,而这次来韶山,就在人来人往的人群中,我居然喊出她的名字,并说:“大姐,您好啊。”她诧意地问我:“你认识我?”我老实地告诉了她,她如今虽然年逾古稀,满头银丝,但脸庞没变,神情依旧,和******主席在一起合影时没多大变化。她听罢爽朗地笑着说,岁月不饶人,老哕。她得知我就是安徽来的客人,坦诚地说,如果不是昨晚省里来电话,我还冒(没)地方让你们吃饭咯。就是她,给我一个好印象,既坦诚而又热情,眉宇间流露出慈祥与善良。
的确,她这里的生意特红火,慕名来吃饭的人很多很多,几乎每桌正在吃饭的人身后都站着人在等着。为了不耽误他人吃饭,我们一行也就上桌不说话,埋头忙吃饭,前客让后客嘛。饭后,我即与她在她饭店旁,也是她开的专卖纪念品的小店里间聊起来。她告诉我,我原本是韶山球山村人,青少年时随母背井离乡,乞讨度日,后嫁到韶山冲,生活清贫。直到解放后日子才好起来。特别让她终身难忘的是1959年6月26日清晨,她正在塘边洗衣裳,遇上毛主席从父母坟地扫墓归来,她见后赶忙起身和毛主席握手问好,邀请毛主席到她家坐坐,主席应允了,走进堂屋,坐在长凳上休息,并同乡亲们聊天。她给主席泡好茶,就抱着孩子站在主席身边。随行的摄影师侯波大姐便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如今她把这张照片放得很大,挂在饭店内正墙上。
她还说:“我当年还向主席说,干好革命搞好生产,接待好来韶山的客人。这不,你是从安徽来的客人,不周之处请原凉。”当我问起毛家饭店起源,她笑着说,早年她看到来参观的人吃喝困难,即主动地每天烧一担水摆在路上免费供应参观的人。有人建议她收点费,她总觉得对不起毛主席,丢韶山冲人的脸。改革开放后,她怀着对毛主席朴素的感情步人市场,开始摆小摊,挣点辛苦钱,干了一段时间,才萌生在自家开个饭店,解决参观的人吃饭问题,逐渐才有了这座毛家饭店。她还觉悟地告诉我,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世时,我们韶山冲人谁也冒(没)沾光,而今老人家走了,韶山冲人个个都享他老人家的福呢。
临别,她和我在一起合影,还送我一张特殊的名片,上面印着那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下几行小字,即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我随即拿出一本在当地买的的纪念册,请她签名留念,她诚实地告诉我,她识字不多,于是握笔在扉页上写下了:韶山冲毛家饭店汤瑞仁。
她,就是这样一位勤劳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开了毛家饭店,而扬名海内外。可她挣的钱所做的事,更让我对她产生一种真挚的敬意。1995年,湖南省授于她“希望工程光彩基金捐款积极分子”。1996年9月,她慷慨捐资10万元,建立了“汤瑞仁教育基金会”。1999年,她又捐10余万元为韶山学校修了一条爱心路,等等。初步统计近十年来,她已捐资达100多万元。(原载2003年8月21日《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