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年鉴(2014)
38432200000015

第15章 中卫综览(5)

【体育卫生】 实施2013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宽口井生态移民村和南河子公园投资100万元建成2个灯光篮球场。投资近20万元,在富康广场、南河子公园、东华村、毛营村等公共场所建成5条全民健身路径。投资近500万元新建鸣沙中学、大战场中学、大战场完小、渠口九年制小学部标准化塑胶运动场。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门诊费用包干,年内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564万元;全面完成鸣沙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完成了8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农村就地基础医疗全覆盖。全县128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县医疗机构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覆盖率为100%。在县级医院实施“一站式”救助服务,并扩大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实施覆盖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2013年,县中医院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县医院120急救中心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卫生系统获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38项。上表彰奖励38项。

(朱宁霞)

【科技文化】 2013年,共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3个,自治区级项目47个,获批国家级科技项目2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强度阳极保护环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枸杞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获批资金67万元;获自治区级科技项目17项367.4万元。天元锰业“宁夏电解金属锰工程技术中心”、宏岩矿业“宁夏特种铸件材料(中宁)技术创新中心”、锦宁铝镁“宁夏铝镁新材料(中宁)技术创新中心”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组织广场文艺、文化进乡村演出336场,争取区文化厅配发价值200万元设备器材,完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活动阵地;扶持建立村级文化室3个,优秀农村文艺表演团队6个,发展农民文化示范户4个,建成乡村文化广场30个、农家书屋126个。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地面数字信号全覆盖,共建立数字农家书屋126家,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70746套,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126个;倾力打造红枸杞文化品牌,摄制了中宁枸杞宣传片《守望五千年的魂》,配套出版了8卷系列丛书;组织书画作品参加全国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有5件作品分别获奖。方言小品《管路》首次入围第十六届群星奖戏剧类复赛。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荣获“中国枸杞文化之乡”称号。“中国枸杞文化之乡”称号。

(朱宁霞)

【中阿博览会中国枸杞论坛暨中宁枸杞文化节】 9月16日,2013中阿博览会中国枸杞论坛暨中宁枸杞文化节在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隆重开幕。农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保成,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王儒贵、自治区副主席屈冬玉、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安纯人、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鹿大汉,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主任、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华荣及市县领导马宇桢、于霆,陈建华、黄石明、赵建新、马学成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首先启动了“强农兴邦中国梦·品牌农业中国行———走进中宁活动”。随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为中宁县“中国枸杞文化之乡”进行授牌;锦麟公益基金会为中宁县“锦麟乡村图书馆”授牌并捐赠图书。9月18日,2013中阿博览会中国枸杞论坛暨中宁枸杞文化节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此次集中签约项目共涉及化工冶金、环保产业、商贸流通、枸杞种植及精深加工5大类19个,协议总投资172.65亿元。(朱宁霞)

海 原 县

【概况】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中卫市管辖,位于东经105毅09忆耀106毅10忆,北纬36毅06忆耀37毅04忆之间,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会宁县,北濒中卫沙坡头区、同心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总面积6463平方公里。辖5镇、12乡、3个管委会、160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3.97亿元,增长9.8%;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6亿元,增长4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亿元,增长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1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4838元,增长14.5%。

(李瑞东)

【人口发展变化】 2013年末,海原县总人口为46.3万人,其中回族32.46万人,占总人口的70.1%;汉族13.73万人,占总人口的29.7%;农业人口40.27万人,占总人口的87%;非农人口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3%。当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29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11译。然增长率控制在12.11译。

(李瑞东)

【农业与农村经济】 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18.8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67亿公斤。建成3.1万亩马铃薯种薯高垄管灌基地、1.5万亩小茴香标准化种植基地、6000亩优质紫花苜蓿基地、35万亩覆膜保墒基地、高崖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改造提升“五大示范基地”;健全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推广体系,繁育原种2000万粒,建设原种基地4000亩、一级种薯10万亩,推广青薯168等7个新品种65万亩,马铃薯总面积达101.5万亩,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2.8%;更新复种紫花苜蓿10万亩,退牧还草补播改良20万亩,种植禾草40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场13个、养殖示范村20个、专业合作社65家、养殖大户60户,新建舍饲棚圈2100座。全县牛、羊、鸡、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6.7万头、129万只、132.5万只、13.8万头。肉类总产量27741吨,禽蛋产量4680吨,牛奶产量480吨。实现农牧业总产值31.8亿元,其中种植业18.2亿元,畜牧业13.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农牧业纯收入达到3179元。3179元。

(李瑞东)

【工业经济】 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亨源粮油加工、亨通肉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华创风机制造、国华农机制造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华电风力发电、振原光伏发电等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青海伊佳民族文化产业园、岳氏民族服装服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轻纺业,以北京岳氏聚渊生物医药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五大产业”。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规模以下企业139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9亿元,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同比增长26.9%。

(李瑞东)

【第三产业】 培育交通运输、汽车维修、清真餐饮等服务业;打造宁夏交通运输第一县;改造完成李俊、树台等乡镇农贸市场和县城西门屠宰场;新建、改造农家店73家。全县商贸流通经营户4635家,从业人员1.2万人;货运汽车达1.2万辆,从事货运物流和信息服务人员达3万人。实现三产增加值15.9亿元,增长6.8%。长6.8%。

(李瑞东)

【城乡建设】 扎实推进大县城建设,在县城和海兴开发区,新改建道路21.6公里,打通断头路9条,敷设给排水管网94公里、供热管网18公里,建成换热站15座、公厕38座、中水厂1座,安装路灯2455盏,开发建设商住用房30万平方米。出台奖补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利用社会资金2亿元,新建改造沿街营业房12万平方米,完善道路、路灯、环卫等设施,七营小集镇初具规模,西安小集镇框架基本拉开。围绕绿化、硬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了高崖三分湾、三河红城、李旺红圈、七营高崖4个幸福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卫生保洁、绿化、亮化、供水、供热保障力度,城市管理有所加强。加快人饮工程建设,完成高崖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处,新建水窖510眼、集雨场3万平方米,解决了农村1.4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金佛沟等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郑旗等5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投资31亿元黑城至海原S305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开工建设了潘西二级、盘甘三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在宁南山区率先开展了行政村之间连接通道建设,硬化道路33条251公里。整治道路安全隐患及农村水毁道路818处。开通公交线路13条,新投入公交车29辆,方便群众出行。

(李瑞东)

【生态建设】 编制完成了《海原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3耀2020年)》。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发证面积217万亩。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工作通过国家林业局、环保部评审。以“五山三区”为重点开展春秋季植树造林,建设苗圃2000亩,完成营造林12万亩、退耕补植补造13万亩,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征用道路两侧绿化用地2264亩,平整绿化带7163亩,补植树木13.8万株。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封则封”的原则,恢复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7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1%提高到了9.38%。

(李瑞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