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全集
38680600000010

第10章 巧借他人力量好办事

多结交有助于你上进的朋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确,在社会上行走,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绝对不可能成大事。虽然朋友多并不一定能成大事,但朋友多却是成大事的条件之一。所以,在社会上行走,你要尽可能多交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如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朋友的一言一行会影响一个人的习性和品好。交了爱吹牛、穷聊的朋友,便难免陪着他云天雾地、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话匣子”;交了爱玩爱闹、不学无术的朋友,少不了一起去游游逛逛,久而久之,自己也可能成为不求上进的“浪荡鬼”;交上了学友,谈的是学习、学问,交流的是知识见闻,久而久之,自己则可能潜移默化地好学不倦,追求真知,这样从中得益就不可估量了。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这一生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以及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国汉代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天文学家张衡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有一批好友关系极大。张衡在青年时代便与马融、窦章、王符、崔瑗成了知己朋友,他们都是当时极有才华的青年,尤其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法。在与崔瑗的交往中,他们经常一起研究问题,交流心得,崔瑗对张衡启发、帮助很大。张衡后来在天文学、物理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与学友崔瑗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当闲官,无权不管事,非常消极。他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他的诗友刘禹锡,诗中充满了消极情绪。刘禹锡看到后,立即作了一首诗回赠白居易,在诗中不断鼓励白居易。刘禹锡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白居易影响非常大。刘禹锡去世的时候,白居易写诗缅怀刘禹锡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可见白居易对他是十分钦佩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朋友之间有不同的层次,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可这一切衡量的标准也只能由每个人来定,只有自己才知道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事实上,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应该说大部分是从周围的环境中学来的,而你的处世之道也有很多是从你的同事和上司那里学来的。因此,多和一些成功人士接触和交往,可以从他们那里学来很多的东西。卓越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见识、品行和能力都比一般人要高,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身上确实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素质。

小王和小刘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而且去了同一家公司面试。先去的是小王,面试后,他愤愤不平地说:“真是太不像话了,那个小老板只给我开1 500块钱的工资,而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一份薪水为每月2 000元的工作,感觉很不错。”

后来去的是小刘,尽管工资只有1 500块,并且他还有很多其他的就业机会,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份工作,他说:“任何一个人都想多挣一些钱,这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那个经理能力很强,我觉得跟着他干,一定能学到很多的东西,即使工资很低也是值得的,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后来的结果证明,小刘的决定是没有错的。小王的年薪只能拿到3万块,就算他再拼命工作,也只能赚到4万块;而小刘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拿到7万块年薪,还有红利和股份呢!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拥有和优秀的人接触的机会,但是因为你的不在意而错过了。那些优秀的朋友可以将你生命的潜能激发出来,使你变得更加强大。

结交朋友是有利于事业的长期发展和取得成功的方法之一。但是交朋友要宜精不宜多,要用心去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工作上和生活上的朋友,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工作上要鼎力相助,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建立某种利益关系。一些生活上的朋友要多加联系,因为这些朋友都是有着共同的经历,经过时间考验的知心朋友,要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加深和维护感情。

当然,你所交的也有可能是坏朋友,但如果因为怕交到坏朋友而不交朋友,那么会连交到好朋友的机会都失去了。而这种过度防卫的心理,也会使你原有的朋友离你而去,到最后可能变成一个朋友都没有!

所以,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有选择,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尊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质低劣的人,则常常被人所鄙视,几乎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实际上,每个人交朋友都是有选择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事实上,朋友大概可以分三类。一类是工作上的朋友,是因为业务的合作而建立的朋友,如同事和客户。另外一种是生活中的朋友,比如说以前在学校时的同学和生活中认识的朋友。第三类就是一般性的点头之交。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有个度,如果不加选择,什么样的人都结交,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真正的朋友。

俗话说:“玻璃与金子相会,便有宝石的光辉;愚人与善人接近,也同样会变得聪明。”我们广交上进的朋友,把许多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我们自身的发展一定更快,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抓住关键的人的手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遇”。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在于缺少一个赏识自己的人。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有时候未免有些孤单。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的筹码。所以要为自己找到一个靠山,并依仗其优势,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相信一定会如鱼得水的。

小张大学毕业之后,好不容易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但是由于效益不好,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快小张丢掉了工作。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原来学工科的他毅然自学起管理专业,并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MBA。但考试的结果让他心灰意冷,接下来他并没有放弃,但是连考两年都失败了。这个时候,他所报考专业的老师被小张这种坚持不懈的韧劲所感动,随即寄了几本参考书给小张,鼓励他好好读一下这些书,或许会有所突破。在随后的考试中,小张果然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

为自己找到一棵“乘凉的树”,这样可以让你避免走很多弯路。当然如果你本身天资过人,又勤奋有加,那么你可以说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这当然是最好的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本领不强,同时也想减少挫折,你不妨找一棵可以“依靠的树”,帮助你成功。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后辈,储备接棒人才。

不过,要找到一棵可以“乘凉的树”,并不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你看上某一位可能是你的靠山,但是对方不一定愿意提拔和照顾你,你必须和他交往,让他了解你的能力和上进心,人格、家世和忠诚度,也就是说让他更加信任你,这就需要一个过程。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非常贫穷。但是他志向远大,而且勤奋好学,博经通史。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像刘勰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尽管才高八斗,但是依然默默无闻,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他呕心沥血著成的《文心雕龙》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人问津。但是刘勰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所在,不甘心自己的书稿就这么被埋没,所以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当时的文坛领袖是沈约,有很高的威望,刘勰想让沈约评定自己写成的《文心雕龙》,以此来提高声誉。但是沈约是社会名流,怎么可能接见他呢!于是刘勰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事先打听好最近几天沈约有事情要外出,于是刘勰装上自己的书稿,装扮成卖书的,早早就等在沈府周围,当沈约乘坐着马车出来的时候,刘勰趁机向他兜售自己的书稿。沈约非常喜欢读书,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打开随便翻了翻,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本带回了家中。在以后上流社会的聚会当中,沈约不断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很快,刘勰就声名大噪。

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的确对事业有帮助。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人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的人遇到过贵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全部都曾被人提拔过。

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你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能耐。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职位,保证后面有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贵人的识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一般而言,别人赏识你、帮助你,多少都带有一些私心,目的在于培养班底,巩固势力。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双方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而是强调双方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靠山分开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和他保持联络,如果他一时境遇不佳,你也要及时地关心和帮助他,否则你和他的关系就会中断。如果你漠不关心,那么他一定会感慨当时看错了你。当他复出的时候,就算是有好的机会也不一定想到你,不过你在选靠山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的靠山,那么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你要考虑的:

首先,要看家世和背景。有家世背景的人中平时就有很多人愿意帮助别人。你的表现也许他未必能看得上,除非你在某些方面让他非常喜欢。不过家世背景也不可能保证他一辈子风光,如果对方品行不正,能力不行,那么,跟这种人相处也不会长久。

其次,要考虑功成名就之人。这种人和第一种人一样,除非你有过人的表现,或者你的某些方面正好被人家看中,否则你再怎么跟,人家还是看不见你的。

第三,要考虑有能力、有潜力的人。这种人可能是最好跟随的人。他们是一种潜力股,一时看不见什么效益,但是如果长期做下去的话,必定会有很大的收益。但是,有能力、有潜力的人也不一定飞黄腾达。人的机遇是很难说的,所以你要作好心理准备无怨无悔地跟下去。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当你找到自己的依靠之后,你也不能完全依仗他人来生活,只是借用一下他人给你提供的条件罢了,你还要更加努力。

不要把自己当做全能的人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每个人都有自己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做并不代表别人也做不了。同样,没有一个人什么都懂,你不懂的东西,总有人会懂。善于借别人的能力、别人的智慧来做事情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要想做出一番大事业,仅凭自己的智慧是不够的。

有的人工作非常繁忙,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整天忙得四脚朝天,恨不得将自己分成几块,这种以力气解决问题的思路实在是太落后了。出路在于智慧,采取应变分身术,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情,把自己不该管的事情放下。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极力辅佐刘备恢复汉室天下,刘备死后,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蜀国政权不至于顷刻间土崩瓦解,诸葛亮可谓操碎了心。可惜的是,诸葛亮就算本事再大,也终究没有力挽狂澜,最后病死在五丈原。与其说诸葛亮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

诸葛亮聪明了一世,也糊涂了一世。他的聪明我们早已经耳熟能详。而他的糊涂就在于事必躬亲,太相信自己,没有将别人也能做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诸葛亮本事再大,也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

现代社会的生产不同于过去作坊式生产,它是以流水线的生产为基本模式。集体的力量越来越重要,甚至任何一个产品,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生产的。

理查德原来是一个帮助客运公司送货的小商人。后来,他积累了一点儿资金,开起了一家小公司,专门做邮购业务。由于资金太少,做了整整5年,并没有多大的成绩,理查德觉得必须与别人合作,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扩大经营规模。

一个偶然的机会,理查德碰上了保罗,二人相见恨晚,随即便商量合伙做生意的事情。理查德有丰富的经商经验,而保罗有雄厚的资金。合作的第一年,公司的营业额比理查德单干的时候增加了10倍。

但是,他们都对管理不精通,做点儿小生意还可以,但是生意做大了,就有点儿招架不住。两人都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于是他们决定寻找一个总经理,来代替他们管理公司。后来,他们找到了陆华德。

陆华德任命之后,严厉控制了进货的质量,决不让劣质产品混进公司的仓库,以保证卖给顾客的每一件商品都是货真价实的。很快,陆华德追求质量的经营策略,使公司的声誉有了很大提高。10年之后,他们的营业额增加了600多倍,高达数亿美元。

在一家小公司,靠一个人的出色表现,就可以将这个小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如果要将这个小公司做大做强,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你必须要重视并利用下属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的潜力,这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保证。

不忌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为之所用,能够诱导别人为自己做事情,与合作的人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础。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自己某一种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找具备这种才能的人,请他参与相关的团队。三国中蜀国的皇帝刘备,没有诸葛亮有才华和智谋,武功跟关羽、张飞和赵云没法比,但是他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有很强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多一样才华,就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你的伙伴,甚至会成为你的朋友,能够聚集众人才智的事业,才能茁壮成长。

人们都知道授权的重要性,但是有的管理者能授好,有的管理者却授不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比较正确的做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看员工的长处,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领导能发现员工的长处,那么就对员工放心大胆地任用。如果老是看员工的短处,那么就有可能由于担心这名员工的工作而对其加倍的操心。

第二,不仅要交给工作,而且要授权力。领导者将本部门的工作目标确定以后,需要交给员工去执行。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将相应的权力同时授予员工。

第三,不要交待琐碎的事情,只要把工作的目标讲明白就可以。不然的话,人的自主性不容易发挥出来,责任感也会随之减弱。

不要忽视亲人的力量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家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当我们遭遇坎坷时,他们为我们祈祷;当我们收获成功时,他们为我们呐喊喝彩;当我们彷徨不知所措时,他们帮助我们作出决策;当我们遭遇失败时,他们给予我们鼓励,让我们变得坚强。千万不要忘记了,亲人给予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东汉时候,一位河南贤惠女子,人们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乐羊子决定外出去求学,在去拜师的途中,乐羊子捡到了一块非常大的金子,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里,把这个喜事告诉了妻子。妻子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听说有抱负、有品性的人不会去喝盗泉流出来的水,因为它的名字让人感觉时时不安。我宁愿挨饿而死,也不会去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更不可能去使用别人丢弃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这样会玷污我高贵的品德。”听了妻子的话,乐羊子感觉异常惭愧,他把捡到的金子扔到了荒野里,继续踏上了求学之路。

过了一年,乐羊子回到了家里,他妻子问他为什么回家来,乐羊子说:“也没有什么,就是想家了,想回来看看。”他妻子听了,拿起了一把菜刀走到织布机面前,把织了很长时间的布一刀割断了,说:“这些布是我整整忙碌了几个月,日夜辛苦的劳动成果,它现在之所以是一匹布,是经过了点滴积累才成的,我把一根一根的线织成一寸一寸的布,然后再从一寸一寸的布织成一匹布,今天我割断了布,以前的努力也就算是白费了。我就是想要让你明白,没有坚持,没有积累是永远成不了大事的。事实上,读书也是一样的,只要坚持下去,每天获得新的知识,时间久了,就能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善。学识、智慧在于积少成多,你这样半途而废,跟我割断织线有什么两样呢?”

听了妻子的话后,乐羊子非常感动,从那之后他七年没有回家,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大学士。

试想,要是乐羊子没有一个如此贤惠的妻子的话,他很有可能一生碌碌无为,也有可能辛苦一生却无所收获。他的妻子给予他的不仅是关怀和支持,更多的是希望和理想,并且还告诉他要想实现这些理想和抱负,就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亲人不仅是一种精神动力,也是良师和益友。所以在我们奋斗的历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亲人的力量,他们是我们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孟子小的时候,由于居住在墓园旁边,所以孟子经常看到别人家哭丧的情景,久而久之他便模仿,而且觉得非常像,孟母非常担心孟子将来会“不务正业”。为了让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孟母把家搬到了市郊,可是在那里整天吵吵闹闹的,孟子依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无奈之下,孟母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这样,孟子才安心地做起了学问,孟子经过不断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在孟子幼年的求学路上,母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孟母当年不搬家的话,很可能孟子就会沦为一个市井小民,与伟大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失之交臂,更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有一个女孩子,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到了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楚数学题,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讲台。母亲为她擦干了眼泪,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能够倒出来,有的人就是倒不出来,所以没有必要为这个伤心难过。”

之后,她又随从本村的年轻人一起出去打工挣钱。结果,很快她又被老板开除了,因为她裁剪衣服的时候,动作实在太慢了,而且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不过关。母亲又安慰她说:“干活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干了那么多年,可是你一直在念书,根本没有做过,你怎么能跟得上他们呢?”

之后,女儿干过会计,当过市场管理员,还做过纺织工人,但是,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可是每次当她沮丧着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埋怨过一句。

在女儿30岁的时候,她凭借着自己的一点儿语言天赋,做了一个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所残障学校,再到后来,她在很多大城市开了残障用品连锁店。现在女儿已经是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女儿凑到母亲的面前问,为什么在她接连不断的失败、前途渺茫的时候,母亲还对她一直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笑了笑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土豆,豆子也不好长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那么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总有一粒种子是适合它的,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后,女儿流下了眼泪,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的信念就是一粒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成长的奇迹。

所以,亲人是我们成长的守护神,是我们一生享用不完的人生财富。在我们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亲人,他们给予我们的是别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爱。

起用能力比你强的人

任何青年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倚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他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一开始,卡内基是一个对钢铁的经营和生产一窍不通的小工。他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他相信,只要把知识丰富的人招募到自己的麾下,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他就能成为钢铁王国的国王。正是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卡内基开始网罗人才。很快,他招募了50多名拔尖的人才,并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领导才能。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之下,无数的专家出谋划策,才解决了生产经营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团队凝聚的巨大力量,才产生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财团。

那些做大事的人,必须有很宽广的胸怀,愿意用那些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来为自己做事情。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能凝聚人才,聚集优秀的智慧,也才能让一个企业更加具有创造力,更加具有发展的潜力,因为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1860年,在总统大选刚刚结束的几个星期里,美国著名的银行家巴恩看到参议员蔡斯从林肯总统的办公室里走了出来,他叫住了蔡斯问道:“你在为总统做事吗?”

蔡斯说:“是啊,总统已经将我任命为财政部部长了。”

巴恩又说:“说实话,你的学识和能力比林肯强很多,你为什么要低三下四地为他卖命呢?”

蔡斯笑了笑说:“之所以我比他能干,只有在他的内阁中我才能显示出我的才华啊!”

过了几天,巴恩碰见了林肯,他对林肯说:“总统先生,你不要将蔡斯选进你的内阁里来。”

林肯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巴恩回答说:“因为他曾经亲口对我说过,他比你伟大得多。”

林肯反问道:“除了蔡斯以外,你还觉得谁比我伟大呢?”

巴恩疑惑地问:“不知道了,你为什么这么问呢?”

林肯说:“因为我要将他们全部吸收到我的内阁里来。”

事实证明,蔡斯确实是个大能人,他没有辜负林肯的期望。作为财政部部长,他总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美国经济处于危机的情况下,他也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渡过难关。而且,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减少和林肯的摩擦。虽然有时候他的建议很正确,但他也会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提出来,使总统很愉快地接受。

把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招入自己的麾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的事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很希望自己是团队中最有能力的人,但是领导者或许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在别的方面就不那么出色了。因此,上司和下属的密切配合,各取所长,是使一个团队良性运作的重要方式。

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话,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不过10万而已。”刘邦接着问:“那么你呢?”“我自然是多多益善。”刘邦不高兴地说:“那么你为什么为我所用呢?”韩信笑了笑说:“你不善于带兵,但是善于点将,你通过点将来带兵,天下还有谁能与你争锋呢?”韩信这番话说明了领导者需要的是管理的才能,而不是样样精通。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要惧怕别人会超过自己,而要敢于用比自己强的人,这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优秀的企业家应具备的品质和良知。如果一个公司遍地庸才,毫无疑问,很快将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从侧面也能反映出来,这里的领导者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觉得微软和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智囊的素质。他说:“微软公司的员工要比我优秀很多倍,如果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的话,那么微软很快就销声匿迹。因为年轻人更容易学习和提出新的点子。”

把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收到自己的麾下,除了强调领导者和下属、下属与下属之间的合作互动之外,还在于培养比自己强的人。事实上,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苏格拉底和孔子这样的圣人之所以有所成就,而别的人只能碌碌无为,其实就是培养上的差别。

让下属增强你的实力

在社会做过几年事之后,你很有可能当上了某一部门的主管,带领几个人做事。

要当好一名主管,学问说大不大,因为有人当得轻松愉快;说小也不小,因为也有人当得苦不堪言。而同样一个职位,不同的人来做,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带的是同一批人,同样是有人做得轻松,有人做得辛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一名主管要当得轻松愉快和权力的拥有、分配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权力,又可以分配权力,提携自己的部下,你的部下为了分享你的权力,就会听你的。这是很现实的人性,所以有些人就可以用丰沛的权力资源让部下为他卖命。

为了使部下与你更好地相处,并使自己在他们心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你一定不要吝于提携部下。而提携部下不但能让一个有才干的人好好发挥,更重要的是那些被你提携的人将成为支持你的力量!

前一种好处有为社会或团体荐举贤才的意义,至少也帮了一个人。而每一次的提携,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常来第二种好处,也就是,于情于理,被你提携的人都会因为感激而甘愿为你效犬马之劳,至少他也欠你一份情,而这一份情他迟早是要还的。

有一位政治人物就很会提携后辈,他待过很多单位,很多人因他升了官。后来他碰上政治争端,曾受过这位政治人物提携的人一致为他声援,展现出他庞大而惊人的人际关系力量!

当然,你不一定是政治人物,但在事业上你一定会有某种程度的成就(除非你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你也一定会有机会升迁,而这些人也必将成为支持你、帮助你的力量!

而你我于日常生活中,是否也用得到这种技巧呢?

有一阵子,住在纽约的简老太太发现她家草坪老是遭到邻居家孩子的践踏。任她怎么骂那些孩子,总是无法阻止。最后,她只好把那些孩子中带头的男孩儿找来,请他担任管理草坪的“纠察队长”,专门防范外人践踏破坏。结果这孩子真的是恪尽职守,再也不准任何人来践踏她家的草坪了。

而所谓的提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为他升官晋级。这是最明确,也最为人所认同的提携,但也要看他的才干才行,扶不起的阿斗反而会害了你自己,成为你的负担。

——调整他的职务。这不是一定要升官,但却可让他的才干得到发挥,而不致闷死。

——给他助力。例如让他放开手脚,让他可以独立自主地做些事情,以便磨练他的才干。

——替他解决困难。一文钱可以逼死英雄汉,如果某人真是英雄,那么就帮他解决困难吧!

——帮他脱离危险。在悬崖前拉他一把,明示他、点醒他或暗示他,让他免于毁灭或受伤。

——鼓励他。在他灰心的时候,遭到挫折的时候,被小人打击的时候,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励他,让他振作起来,这也是一种提携。

不过,提携后辈时,你也要有心理准备。

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看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有时也会把庸才看成将才,也会因个人的好恶而把恶狼当家狗,因此你提携了他之后,有时候会有被拖累和遭到背叛的危险。

承担流言的心理准备:提携的动作如过大过广,会被人认为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抵制,在大的团体(如政府单位和大企业)里这种情形尤其常见。

总之,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但提携后辈这件事对你个人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不能因为有弊就拒绝提携有才干的人。很多企业家、政治家一直有忠心耿耿的下属追随,都是因为他们乐于提携后辈,用情绑住了下属,既对下属有利,也对自己有利。所以,如果你有能力、有条件,那么就伸出你的有力的双手吧!

另外,主管也要学习会做人。所谓“会做人”是指会站在部下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考虑他们的感受,也要为他们争取利益,不但提携自己的部下,也要实际关心他们的生活。

有些主管在部下有婚丧喜庆时,如果不能争取到什么津贴,都会自己掏腰包表示一份心意。这种领导属于情义领导,有人很容易被这种主管感动而为之卖命。但有人则像木石,毫无感觉,反而还会因为无利可图而找主管的麻烦。

总之,要作好各种思想准备,提拔下属定是利大于弊。

王特先生是纽约一家著名印刷公司的老板。

有一次,他发现他手下的一名技师态度很恶劣,经常抱怨工作太辛苦,时间太长,人手太少。为了不引起对方反感,但又要纠正他这个毛病,沉思多日,王特先生终于想出了一套方法。

他并没减轻技师的工作,也没替他特聘助手,但最后却是弄得那位技师眉开眼笑,乐得不得了——他为这名技师设了一间私人办公室,而且还在办公室门上特地加上了耀眼的职称:修理部经理。

从此,那位技师再也不认为自己只是个修理机械的小工了,而是堂堂一个单位部门的经理,身份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干起事来,比从前也卖力多了!

你或许觉得这人幼稚可笑,但可别小看此事。当年拿破仑带兵作战,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他曾经颁过1 500个十字勋章给他手下的军官,赞誉手下18位将领为“法国军人之魂”,并称自己的部队是“不败之师”,所以他才能率军远征,势如破竹,不可一世。

有人曾批评拿破仑的作法是“用虚荣欺骗手下”。拿破仑却理直气壮地说:“支配人类的最大力量,除了虚荣,尚有何物?”

向行业领先者学习

按照菜谱介绍的方法炒菜,味道总比自己做得好吃;和一个减肥成功的人一起吃饭,他吃什么你吃什么,两个月减下去了2斤肥油,这种向成功者学习的方法,叫做模仿。

那些行业的领先者,历经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方法。所以,你大可不必从头做起,再经历那些挫折和失败,那样不但浪费时间,耗费精力和财物,而且还不一定能取得对方那样的成就。所以,完全可以在他们现行道路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他们现成的经验,很轻松地就可以取得不俗的成就。

最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是日本人。不论是在汽车行业,还是在计算机、半导体领域,他们都是经过大量的学习、模仿发展壮大的。事实上,在近20年的工业发展的历史上,很少有重大的新产品和尖端的科技是发源于日本的。日本人不断剽窃美国的商品和技术,再进行不断地模仿,保留精华,改进不足,结果制造出了比美国产品更好的、价格更加便宜的商品,而且,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有一个日本人为了偷学竞争对手的技术,只身来到了美国,他时常在这家企业周围转悠,寻找机会。一次,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开车外出的时候把这个年轻人的腿给撞断了。总经理非常内疚,想尽一切的办法来补偿。这个日本人说他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能到公司里做事,总经理连忙答应了下来。于是这个日本人成功地进入了这家企业,学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年后,这个日本人悄然消失了,很快,这家企业的技术在日本迅速出现了。

同样,当英国的纺织业垄断世界市场的时候,日本人想要学习英国的技术,但是却找不到缺口,英国的企业防范得非常严密。后来,几个日本人在一家大型的英国棉纺织企业的门前开了一家餐馆,以非常低廉的价钱亏本出售饭菜。英国企业的主管们常在这里吃饭,时间长了就混熟了。

过了不久,日本人假装自己的餐厅开不下去了,没有回家的路费,很自然,他们被介绍到了这家纺织厂去打工挣回家的路费。一年后,这些日本人回国了,想当然他们将技术也带回了日本。很快,英国垄断纺织业的局面被打破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靠模仿别人成功的人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一条普遍流行的成大事的路。如果你发现别人做出了令你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你虚心地学习,并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可以做出相同甚至更好的成绩来。如果你真想做大事,你只要虚心学习那些成功者的方法,便能如愿以偿了。

现代社会有个特性,在甲地流行什么,往往在乙地也能适用。所以,很多人就通过模仿来赚大钱。如果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蛋糕店,在上海同样也会开起来相同的店;如果有人在哈尔滨开了一家时尚奇特的服装店,那么很可能在大连也有相同的生意会出现。所以,很多人用照葫芦画瓢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但是,模仿绝对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要学别人的经验,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千万不能学“邯郸学步”里面的那个人,没有学会别人的东西,结果连自己的东西都丢了。

有个做药品生意的老总,产品刚刚投放到市场,还没有大规模的占有市场呢,看到别的厂家在请专家开座谈会、产品论证会,而且会议开过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往往会大量地增加。于是他也学别人投入了上百万元开专家座谈会和产品论证会,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可是产品的销量却上不去,老总焦急地请来了营销专家。营销专家问:“你所请的医生所在的医院药房里都有你的产品了吗?”老总回答说:“产品刚上市,大部分医院都还没有到货呢。”专家告诉老总:“同样是开会,人家是在产品到了医院之后才找相关医院的医生开会的,所以会议结束后,销售量会大增。你的产品刚刚上市,医院的药房还都没有货呢,会开得再好,有什么用呢?”

由此可见,模仿别人也要看自己的实际状况。东施之所以被别人笑话,是因为她没有考虑自己的特点。模仿别人应该在发挥自己的特性,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还要不拘一格,不断寻找更加灵活的方法。

最大化挖掘下属的潜力

大部分美国人都有一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

这是美国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任何人如果想成为一个企业的领袖,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事业的道路上利用到他们的这些优点。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而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任的职务对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需监督,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但是,鉴别人才的眼力并非人人都有。许多经营大事业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认识人才的眼力,他们常常把工作分派给不恰当的人去做。

他们本身尽管工作非常努力,但他们常常对能力平庸的人委以重任,却反而冷落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使他们埋没在角落里。

其实,他们一点儿都不明白,一个所谓的“天才”,并非能把每件事情干得很好。样样都精通的人在做某件具体的事情时并非特别优秀。而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不一定是样样都精通的人。

比如说,对于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他们便认为是一个“天才”,认为他管理起人也一定不差。但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他是否会写文章是毫无关系的。他必须在分配资源、制订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有专门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备的。

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安排工作的人会在管理上少出许多麻烦。他对于每个雇员的特长都了解得很清楚,也尽力做到把他们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但那些不善于管理的人竟然往往忽视这个重要的方面,而总是考虑管理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样的人当然要失败。

很多精明能干的总经理、大主管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常常在外旅行或出去打球。但对他们公司的营业却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公司的业务仍然像时钟的发条机制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省心呢?他们有什么管理秘诀呢?

没有别的秘诀,只有一条:他们善于把恰当的工作分配给最恰当的人。

如果你所挑选的人才与你的才能相当,那么你就好像用了两个人一样。如果你所挑选的人才,尽管职位在你之下,但才能却要超过你,那么你用人的水平真可算得上是高人一等。

现在生活中依然有许多这样的人,只要你学会用人,这样的人依然会为你效力。

如果一个人能被委派去做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同时又被上司信赖时,他往往容易在艰难环境的压迫和求胜心的激励下,立志要使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一定会将他所有的才识、能力施展出来,他会竭尽全力做到让上司满意。

反之,如果上司给他安排的工作与他本身的才能志趣不合,同时上司还时时无理地干涉他,不肯完全信任他,那么他对自己的工作一定很灰心,还会觉得在目前的职务上一定不能有大的发展。这样,他就只会每天听着上司的命令,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无法把自己的才能完全用到工作中去。他深知,自己虽然有成就大业的才干和力量,但因为上司的不信赖,根本就无法发挥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中的某旅长手下有三名性格各异的团长:一团长无论什么事情都爱亲自动手,而且总是干得很好;二团长对每项命令都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但缺乏主动性;而三团长对上边的指示喜欢顶牛,总是想要对着干。

有一天,这个旅要进攻一个防守严密的阵地。如何完成任务呢?这位旅长看准了他们每个人的性情。

他对一团长说:“我想我们该进攻了,你们团将挑起进攻的重担。二团作你们的左翼,三团作你们的右翼,12点开始进攻。”对爱顶牛的三团长,他的话就大不相同:“我们遇上了一群极其强大的敌人,凭我们现在的力量恐怕是无法发动进攻的。”

正如他所预料,三团长对他的话不以为然:“为什么不能把进攻时间给我们团?你会看到我们取得成功的。”

“那么去吧,你们试试看。”旅长不动声色地给了三团长正式的进攻命令——这其实是早已准备好的。至于对二团长,他就直截了当地向他发出了进攻命令,但其中充满了前两道命令所没有的细节。

由于旅长能够掌握用人的技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诱导,结果这三个团进攻得都很成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