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折腾,就无法发现人才,张权不仅自己折腾,还折腾自己的属下。在制冷财务部,张权要求财务人员每年换一次岗位,中层主管两年更换一次岗位。张权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岗位接受学习,突破自己的心智模式。在美的工作,就意味着要做好时时折腾的准备,也正是在不断的折腾中,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才得以诞生。
著名的信息通信企业华为公司也喜欢折腾员工,老总任正非特别爱折腾下属。作为IT企业,华为拥有很多新生代的年轻员工,他们缺少阅历,过惯了备受宠爱的日子。为了尽快让这群年轻人成熟,任正非几乎用尽了方法来折腾、磨砺他们。在华为,所有的高层领导者都不是直升上去的,而是从底层一步步走上去的。也许今天你是部门的总裁,明天可能就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有可能被调到海外市场。起起落落,人员的频繁调动在华为公司可谓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华为公司有一句至理名言,“烧不死的才是凤凰”,这也证明了只有经得起折腾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才。
折腾是检验一个人忠诚度的绝佳办法,可以这样说,折腾能使人尽快地进步。一个培养人才的好办法就是让员工在各个岗位上折腾,经常变换不同的职位,让员工学习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地发展。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只在一个部门工作,个人能力就无法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折腾能使大家保持充足的活力,折腾能让人变得坚强勇敢。
管理心理学启示
老板不能只给员工一条道路,不能让员工困守在一个岗位上,毕竟单一的岗位升职空间也很小,不利于全面的发挥个人才能。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可以让员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说,折腾是促使员工发展的手段,是留住人才的手段,毕竟人才都是喜欢被折腾的。
作为打工族,最怕的就是老板不折腾他。不折腾就意味着在老板眼里没有价值,也就表明未来没有出头之日。老板也要明白,想要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就要尽情地折腾他们,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009.不可苛求完美,识才须不拘一格
有位领导在公司门前摆放了十几盆青松,要自己的下属前来辨认,分辨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员工们看着这些青松,它们的形状、色泽一模一样,实在是真假难辨。但很快就有人分辨出了真假,老板很满意,问他是怎么分辨的,他说:“这其实很简单,大家只要看这些青松的枝叶,凡是有小虫眼的必定是真松。”
尽管真松枝叶上有虫眼,但瑕不掩瑜,辨物如此,识人更是如此。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时候,老板不必苛责下属十全十美,死死抓住一点小毛病不放。管理者在用人时应该注重大局,不要用完美的观点看人,而要以善意的心态了解他们的全部情况,综合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缺点,识才必须不拘一格。
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些员工议论自己的同事,“某某虽然有才,但为免太过嚣张,这样的人恐怕难成大事。”“某某太恃才傲物了,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身为领导,一定不能被这些闲言碎语所迷惑,可能有些人的确存在缺点,但和他们超人的才能相比,这点问题不值一提。
赵国有户人家中闹了鼠患,家中的老爷命人前去中山国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嘱咐道,这只猫虽然会抓老鼠,但也爱咬鸡。老爷听了这话,觉得不算什么大问题,只要能除鼠患,咬死几只鸡也行。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都被抓光了,绝了鼠患,但可惜的是,他家中的鸡也全被猫咬死了。
老爷的儿子非常生气,他对父亲说:“既然家中没了老鼠,为什么还留着这只猫,何不把它赶出去。”老爷回答他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患是有老鼠,而不是没了鸡。老鼠多了,就会咬坏我们的衣物,糟蹋我们的粮食,穿透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我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得挨饿受冻,除老鼠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大事。虽然这只猫咬死了鸡,我们最多也只是没了鸡肉吃,但赶走了猫,又闹了鼠患,我们不就得不偿失吗?”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抓住主要方面,同时兼顾次要方面。在用人识才时,更是如此。有些人身上虽然有很多小毛病,但无伤大雅,和他们的贡献和才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领导在用人时,如果只注重到他们的缺点和问题,那就无法去团结人才,也无法发挥人才的价值。
处理事情时,不能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要抓住重点,才能慧眼识人,不错过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该看重主流,抓住重点,不要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事而阻碍了全局的发展。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他的过失。将眼光放长远些,在识人用人上不拘一格,领导者才会大有作为。
古人常把不拘小节看作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常把胸怀宽广的人奉之为人中龙凤。办大事的人,从不在乎小问题,成就大事业的人更不会在乎琐事。领导要做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只有能容才、会用才的领导,才能振兴一个企业。“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弱则事业弱。”对于那些有瑕疵的下属,领导要敢于包容,容忍他们的缺点,甚至“偏袒”他们的过错。
管理心理学启示
让领导容忍下属的过错,并不是让领导纵容、忽视下属的过错,把握这种分寸很重要。在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过失,如果领导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获得无数的好处。这样的领导能收获下属的信任,进一步密切上下级的关系。能提高自己在下属中的声望,为自己塑造出一种宽容、豁达的领导者形象。
在权衡利弊时,领导者要本着“利”大于“弊”的原则,当护短的行为不超过自己的底线时,护短才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在自己的底线之内,领导可以允许下属犯一些过错,但要叮嘱他们及时改正。作为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要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灵活掌握护短的尺度,放手大胆地“偏袒”下属,为自己所用。
010.通过外貌表征瞬间识别人才
企业领导在招聘时,都是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的,招聘的过程涉及很多细节。为此,必须准确地掌握门道,才能找到需要的人才。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外貌便能泄露他们的才能,在招聘过程中,领导不妨仔细观察应聘者的外貌特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窥测他们的才干和品行。
观察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是识别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意场上,领导经常和各色人物打交道,面对许多陌生的面孔,很多领导依然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其中的秘诀不言而喻,面孔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更加清晰。脸就像是展示人物情感的显示器,将人的喜怒哀乐、欲望、目的全部表现出来。
清朝的曾国藩有着异乎寻常的识人之术,一天他回到府邸时,看见大厅前站着三个年轻人。曾国藩得知这是李鸿章引荐的人才,于是在不远处悄悄驻足观看,认真观察这三个人的外貌特征。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观察屋内摆设,若有所思。另外一个年轻人则小心谨慎,目光低垂,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中。第三个人相貌平平,却气宇轩昂,背着双手直视前方。曾国藩故意不前去理会他三人,过了许久,前面两个人已站立不安,嘴里颇有微词,只有这第三个人依然气定神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
曾国藩回到房中,召见了这三个年轻人。在交谈中,曾国藩惊讶地发现,那个一直打量庭院摆设的人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颇为相似,言谈甚欢。而其他两个人则口才平平,那位欣赏风景的年轻人更是口不择言,频频说出一些让自己无法回答的话。谈完话后,曾国藩让三人回去,待他们离开之后,曾国藩吩咐手下给三个人安排职位。令人惊讶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对和自己谈得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只是给了他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那个很少说话的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最令人不解的是,曾国藩却派那名冲撞自己的年轻人去军前效力,他还再三嘱咐下属,要多多培养照顾这个年轻人。
众人不解,曾国藩却道出了个中缘由:“第一个年轻人在等待时,一直打量大厅的摆设,在与我谈话时,很明显地感受到他并不是真的懂得我的兴趣爱好,只是投我所好罢了。此人表里不一,左顾右盼,属于奸诈狡猾之辈,不能重用。第二个年轻人态度温和,拘谨有余,是小心谨慎之人,适合做文书工作。最后一个年轻人气度不凡,甚至敢冲撞显贵,并能不卑不亢地说出心中所想,是少有的人才。”
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而第三个年轻人也不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征战中屡建奇功。通过大厅中三人的外貌和表现,曾国藩就辨识出了三人的性格特点,并据此用人,这是他几十年的阅历和经验所得。
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识人,这是一门大学问。常言道,表情是内心的写照,很多人的喜怒哀乐全都表现在脸上。通过对别人面部表情的观察,领导能够窥探对方的心思状况,把握他的情绪变化尺度,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此外,领导者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识人。喜欢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有创造才能,内心有优越感;喜欢穿朴素衣服的人,做事讲究,循规蹈矩;喜欢穿华丽衣着的人内心十分自信,有独立意识,能独当一面。
最后,领导者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谈来识人。生活中有很多嫉妒心重的人,他们经常对别人品头论足,看不惯他人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人心胸狭隘,人缘不好,不能重用,有些人处事圆滑,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利用他人,不肯让自己吃亏;有的人说话尖酸刻薄,自尊心强,经常抓住别人的毛病小题大做,他们有强烈的支配欲望。
管理心理学启示
公司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只要掌握了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作为老板,必须慧眼识人,只有全面掌握了解了他人,才能挑选出最满意的员工,进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人当前的言行外貌很大程度上会反映出未来的发展。有前因,必有后果,领导可以据此来识人用人。在生活中,老板常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能为你带来好运,有的人却会在背后捅你一刀,让你麻烦不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老板需通过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来识别对方。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根据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判断,长此以往,你一定能目光如炬,慧眼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