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第一个月的婴儿,其突触数量已增长了20倍,即1000多兆。但这些突触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这就有赖于生活经验,即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接收的所有信号。经验似乎是通过强化突触产生作用的。正如我们长时间没有接触某些事物,对该事物的记忆就会淡忘。不经常使用的突触会在一种称为“剪枝”的过程中退化。
美国学者托马斯·布莱克斯利认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已经在思维方式上经历过两次重大的革命:第一次是在原始石器时代的“左脑革命”,即以语言文字的逻辑化思维充实直接的自然的直觉式的形象思维。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这只是扩展了人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左脑革命”的进一步延伸。
现在,正面临着第三次革命,即吸收前两次革命的成果,形成“人-机之间实现新型的协同关系”,要使计算机与人的左脑和右脑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三向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右脑具有填补空白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可接近右脑的逻辑语言,计算机则以完备的准确性和比人脑快过上百万倍的速度,而使左脑的能力得到延长”。
教育如果能使人在左脑的抽象思维和右脑的形象思维平衡协调发展的话,教育改革从本质上就会向前跨跃一大步,就会真正造就新的聪明的一代。
如果说人是一部机器,智力就是它的一个部件,所谓智力高低就是看这个部件运转是否良好。那么如何看待人的智力呢?从整体上看,一个人的智力伴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接近其亲生父母的智力水平。但是如果分析不同能力的发展,每个人的智力都会集中于他感兴趣或专注的领域。
这说明,我们应该关注一个人学校教育的成绩和智商测试的分数,但决不能将这些作为判断其价值和潜力的惟一依据。关于一个人的智力,最终还是必须以其学习或工作及生活中的成就为判断的根据。
所有少年天才的成功根源在于他们个人的天赋,同时也离不开大量的外部支持。通过研究这些成就非凡的孩子,我们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得到父母、其他家庭成员、老师及其他人的支持。任何人,不论他的天分有多高,都不可能独自修成正果。
正如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乙竹岩造博土说:“人的脑力,是与遗传、环境、教育三大因素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