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五)
39373400000002

第2章 奥斯特洛夫斯基

前苏联革命作家

(1904年—1936年)

小传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他出身贫寒,只念过三年小学,随即便当小工、烧锅炉……丰富的生活经历,加上他十分爱读书,终于成为优秀的作家。

191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前苏联共产党。

参加过国内战争,当过兵,后来担任共青团领导。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靠顽强不屈的斗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才得以完成的。

1934年,他又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些作品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教他们如何走向生活,走向斗争。

代表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篇小说)

《暴风雨所诞生的》(长篇小说)

童年

center在阅读中寻求精神寄托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罗夫诺州奥斯特洛日县的一个工人家庭里,父亲是个酿酒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做帮佣,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也都在外面做工。

奥斯特洛夫斯基没念过几年书,从小在家帮助做些家务,再就是到外面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后来他们搬家到内地一个小镇,奥斯特洛夫斯基就到那里的一个小车站食堂里当杂工,不久,又换到一家工厂锅炉房当火夫,还当过电气匠的助手。

繁重的体力劳动经常折磨得他筋疲力尽,还经常被人打骂,因此,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就饱受人间之苦,并养成了倔强的反抗性格。

他是个富有正义感、追求上进的小伙子。艰苦的生活没有多大乐趣,他便从阅读小说中寻求快乐和精神寄托。普希金、果戈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国古典作家的小说、诗歌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特别是为争取自由的意大利斗士牛虻,以及罗马奴隶起义的领导人斯巴达克思等英雄,最受他的爱戴和钦佩。

这些爱好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思想性格、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创作准备

center革命熔炉里接受血与火的考验

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奥斯特洛夫斯基看到了穷人的希望,他积极热情地参与进去,搜集、传递情报,张贴传单,为地下组织搞各种必需的物资,如药品、衣物等。

1919年,乌克兰解放,他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组织,他成了当地最早的五个共青团员之一。

同年8月,他参加了红军,跟随布琼尼骑兵部队与白匪作战,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成为英勇无畏的侦察兵。

在攻打利沃夫的激战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头部、腹部多处受伤,打进头部的子弹还伤及右眼,身负重伤的他,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不得不从部队退出来,转到地方工作。

1921年,他受组织委派,到基辅一家铁路工厂当工人,并担任团支部书记。这年秋天,他参加了一场抢修铁路的工作,他不顾自己的伤病,报名参加突击队,战斗在最艰苦的第一线。由于劳动条件太差,他患上了风湿症,并染上了伤寒。他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受到人民的赞扬。

1923年,他被任命为共青团区委书记、地委书记,入了党。这时,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到1926年,由于脊椎和关节硬化,他瘫痪在床。

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之下,他首先想到的还是今后怎样继续为党、为人民工作,他说:“我的基本斗争工具,就是工作。”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与疾病进行抗争

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停地思索自己该怎么办。对一个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来说,要他放弃工作,那是不可想像的。他想到自己肢体残废了,但还有大脑,用大脑为斗争作一份贡献,这不是很好吗?想到这里,他决定写一部书,把自己经历过的斗争生活记录下来,以此教育比自己更年轻的人。

但是写书既需要有生活,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写作技巧。如何去获得这些东西呢?他想到了学习。他参加函授大学的广播课程,每天看书,做作业,尽管病痛折磨着他,但他全然不顾。他的身体愈来愈糟,更得抓紧时间,否则把所剩不多的时间浪费了,就太可惜了。他“发狂”地阅读,一天十几二十个小时地读,用了很短的时间,涉猎了大量国内外名著,使自己的文化素养迅速得到提高。

在此基础上,他尝试写一本关于骑兵部队战士英勇事迹的中篇小说,可惜的是这部手稿在寄给战友看的过程中丢失了,多少心血被白白浪费了,他心疼得要命。但是对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愈是困难,愈要向前,他决定一切从头开始,重新构思一部新的大型作品,作品要能反映第一代苏维埃人是如何生活和斗争的。

但这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右眼炎症严重发作,并使另一只眼睛受到感染,视力几乎完全丧失。这对要以写作为斗争武器的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怎么办?撤退吗?那不就等于死亡吗?不!眼睛不能看东西了,还有手嘛,他可以凭借手的触摸,来辨别物体、文字。他制作了一块特殊的木板,上面有一个个空格,用手摸着把字写在里面,但即使这样,他还是常常把几个字写重在一个格里而变得模糊不清。他妻子回忆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经常把嘴唇咬破,铅笔折断,但始终没有停下手里的笔。

1931年10月,在历经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磨难以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一部手稿终于诞生了。小说首先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连载,编辑部还邀请作者继续写第二部,同时,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接受他为会员。

1935年6月,小说第一、二部合订成单行本出版,立即被抢购一空,而且很快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巅峰之作

center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短暂的一生,主要作品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两部长篇小说,特别是他的成名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公认为是他一生的“巅峰之作”。

从主题方面看,它有三个突出方面:

一是壮阔的时代画卷。作品描写了从十月革命到经济建设时期、前苏联最初年代里的各种激烈矛盾和残酷斗争:红军刚刚在当地建立政权不久,德军便来了;德国人走了,白匪彼得留拉盘踞在那里,政权频繁更替。

随后,红军展开了与白匪的奋战,取得胜利后,又迎来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的斗争:破坏与反破坏、走私与反走私、党内官僚主义与机会主义兴风作浪,更有与大自然的搏斗等等。

二是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中心人物保尔身上。战场上他英勇杀敌,建设开始后,他又是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特别是他身残后,与疾病斗争,顽强工作,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

三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保尔为革命出生入死,身残后仍不忘奉献。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着鲜明的典型性,有着相当的自传性。保尔的生平经历,大体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经历相一致:如童年做工,参加革命后的成长过程,身残后坚持写作等等。正因为这样,人物形象特别真实生动,正如鲁迅说的:只有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保尔形象的成功塑造,正好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没有真实感情,无论作者如何发挥想像,其结果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当然,这样说,不等于保尔的形象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原型的翻版。他在《我的创作经过》一文中这样说:“在刊物上常有文章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种自传性的文章,即是说,它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这当然是不完全正确的,我的小说,首先便是艺术作品,其中我利用了假想的权利。”这就说明,保尔的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塑造出来的,它比本人要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化。

下面就简述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靠母亲帮人做工挣钱养活大。

12岁时,为了挣钱糊口,他到一个车站食堂去做杂役,在那里,他受尽老板、堂倌和吃客们的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结识了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他的启发教育下,保尔开始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一天,朱赫来被白匪抓住,保尔勇敢地救了朱赫来,但由于贵族子弟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关进了监狱。

一个偶然的机会,保尔被错放了出来。他不敢回家,躲进了当地林务官家的花园。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是一个热情而活泼的女孩,保尔以前曾帮过她,所以她对保尔颇有好感。保尔被捕后,她一直很想他,现在突然相逢,冬妮亚惊喜万分,并向保尔吐露了爱情。她还找到保尔的哥哥阿尔青,阿尔青把保尔送到外地,参加了红军。

保尔不仅转战疆场,浴血杀敌,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和政治宣传员。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在与死亡的搏斗中,他那惊人的毅力,深深地为医务工作者所感动。伤好后,他被留下来参加修复铁路的劳动。在这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在保尔迅速成长的同时,他的女友冬妮亚在思想上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后来,他们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保尔得了伤寒,健康状况更加不好,先是肢体瘫痪,接着双目失明,无法工作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他,他曾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生的勇气战胜了死亡,他开始用笔为武器,重新参加斗争。

趣闻轶事

center买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念过三年书,为了养活自己,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童工。他酷爱读书,无论劳动多么繁重,也离不开书本。

一次,他在上工时路过书摊,看到一本描写意大利反抗奥地利侵略时的英雄加里波第的传记小说。他只翻了几页,就被加里波第的英雄事迹吸引住了,很想买下来。他摸了摸口袋,仅仅剩下午餐费。买了书,中午就得饿肚子;不买,又实在放不下。他在书摊边站了半天,最后毅然掏出钱买了下来。

他怀里揣着书到车站食堂洗碗碟。干完活,就拿出书读起来。“小家伙,你又在偷懒!”老板娘发现了,一下子扑过来,拧住他的耳朵大叫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才如梦方醒,忙把书塞进怀里,跑进去干活。

午餐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喝了碗水,就迫不及待地躲到街上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看那本传记。

加里波第占据了他的脑海,他没空去想肚子还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