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788年—1824年)
小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有“诗国中的拿破仑”之称。
他的性格和他的创作有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充满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著名的捣毁机器的“路德运动”中,他坚定地站在路德分子一边。
他是欧洲反对“神圣同盟”的思想领袖,1823年投身到希腊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
在文艺创作中,他通过各种奇妙的艺术形象,传达出“自己高傲心灵的叹息”,他笔下的具有英勇不屈性格的“拜伦式英雄”的形象,曾轰动了整个欧洲文坛。
1824年4月,因行军过度劳累,病逝于希腊。
代表作品
《唐璜》(诗体小说)
《普罗米修斯》(叙事诗)
《路德派之歌》(政治抒情诗)
《青铜时代》(讽刺诗)
《闲散的时光》(抒情诗集)
童年
center天生跛脚带来的压力
拜伦家族原是很富有的,但到了后来渐渐衰落下来。到拜伦出生时,家中已经一贫如洗了。他父亲曾是个英武的军人,但性格粗暴,喜欢喝酒,赌博、嫖娼样样都沾,终于使家庭彻底崩溃。他在拜伦三岁时自杀身亡。
拜伦的母亲是个比较正统的人,她喜欢读书,注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她勇敢而正直,但同样性格比较暴躁,感情冲动,这些对拜伦思想性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拜伦天生是个跛脚,这给他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蹦跳,而他却不能。一次,有个孩子学着他一瘸一拐地走路,他气坏了,抡起拳头就打了别人——他不允许别人伤害他的自尊心。
拜伦四岁时开始读书。母亲给他请了两名家庭教师,一名是历史学方面的老师,他给拜伦讲述了罗马史,拜伦把其中有些战役的故事读了十几遍,对其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复杂关系十分谙熟。他的另一名家庭教师是个精神抑郁的青年。他教拜伦学习拉丁文和宗教,这使得拜伦本来就有的忧郁情绪更加深重。一次,他俩散步时,他问老师:“老人死和孩子死是否一样?”老师感到很吃惊,发现这孩子在忧郁方面竟和自己如此相似。
拜伦八岁的时候,患上了猩红热,母亲带他到农庄去休养,拜伦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忘记了一切不幸和痛苦,整日沉浸在湖光山色之中。
拜伦是个性格很倔强的人。他母亲听信了一个庸医的谗言,用一个木制的器具来矫正拜伦的跛脚,其痛苦难以言喻,甚至还要忍受庸医的捉弄。但拜伦说:“任何痛苦我都可以忍受,只要它对我的脚起作用!”这时他母亲又因日子过得不顺心,脾气变得愈加不好,常常殴打他。拜伦内心虽然十分痛苦,但他默默地忍受了,他只能从表姐那里寻求温暖。
表姐对他很好,两颗纯真的童心的结合,使得拜伦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他提起了笔,倾诉他一腔真挚而纯洁的感情:“表姐,天上最美最美的彩虹,世上最好最好的人……”
创作准备
center为自由而做出的努力
拜伦在哈罗中学毕业后,1805年进入剑桥大学,1809年毕业。
跻身在贵族社会中,拜伦感到陌生和孤独,他觉得周围的人都是一些偶然的同伴,他们每个人“都注定有爵位、勋章、官职和奖赏”。
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就已经显露出困倦、失望和孤独的调子。这时,拜伦与英国官方社会的矛盾愈来愈尖锐,他在《但愿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诗中,喊出:“命运之神啊!拿回你的良田华屋和永世炫耀的头衔吧!生活在这班奴才中间——这哪是我的心愿,和他们握手言欢——我又羞又惭!”
在《纽芬兰犬的墓铭》中,拜伦有力地表达出对官方的蔑视,以致遭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攻击,说他蔑视的是整个人类。实际上,拜伦矛头所指完全是贵族社会和他们的恶习。对此,俄国伟大的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指出:“他(指拜伦)热爱人类,他蔑视和痛恨那些使他感到孤独和压迫的人。”
1809年,拜伦开始了他在地中海为期两年的旅行,此前他曾写道,他希望“离开这个该诅咒的国家”。
他在里斯本短暂停留后,横过西班牙到达南部靠直布罗陀的海港——加第斯。西班牙当时正和拿破仑军队进行着浴血奋战,这使拜伦感到欣慰。
此后,拜伦又到过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阿尔巴尼亚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里的自然风光,严峻而又单纯的习俗,人民高尚而英勇的精神,促使他写出了第一批铿锵有力的九行诗(指每节分九行排列的诗)。
回到祖国以后,正是路德分子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的时期,拜伦亲自访问了起义的地区,在贵族院发表演说时,他说他到过很多地方,从来也没见过像这里这样贫困的。他说,贫困已使“捣毁机器者”们陷入绝望的境地,国会当前所应做的不是拟定血腥的法律,而是寻求解决改善人民生活的办法。
但是拜伦的努力在当时并没有多少支持者,这更加使他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种感情,在他的《异教徒》、《海盗》、《莱拉》等诗中都有所反映。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在情景交融的创作之中自由放歌
拜伦的第一次出游,创作了他的成名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它以旅游线路为经线,以各地不同时期历史事件为纬线,构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叙事诗。
长诗发表以后,有人不以为然,但大多数人还是赞不绝口的。“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名扬天下。”拜伦自豪地说。一时间,人们除了谈拜伦,就是谈诗中的哈罗尔德,拜伦就是哈罗尔德,哈罗尔德就是拜伦。
这部长诗的创作,是从1809年至1811年他在漫游地中海地区时开始写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而完成是在1812年返抵英国以后;第三章是1816年在瑞士写完的,从此以后,他也就与他的祖国永远诀别;第四章的写作,正值拜伦在意大利生活和创作的时期,1817年完成全诗,其间共经过8年的时间。
哈罗尔德的形象,使这首长诗的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游历生活,来描写大自然的风光,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对该时代的重要事件发表意见。
针对这位忧郁的贼臣逆子对待生活的消极和虚幻的态度,长诗中还出现了另一位对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抒情主人公,他是位感情炽烈、精力充沛的人,通过这个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思想和希望。
长诗的主题则分为:西班牙人民的斗争、希腊主题、阿尔巴尼亚、意大利等等。
这首长诗的情节只是外表上与主人公形象发生联系,实质上,情节的全部历程,都是为诗人的主观情绪所支配。
同样是主观主义,在反动的浪漫主义者身上,表现为荒谬的自我沉醉,脱离生活,拒绝参加斗争;而在《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深渊般的思想、感情和景象,是与诗人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紧密联系的,表现着巨大的社会思想意义。
在对自然界和生活风俗的描写上,达到了风景如画和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例如第三章42节中的阿尔巴尼亚风景,第三章62节对阿尔卑斯山脉的描写,第四章对意大利威尼斯的描写等等都是最好的例证,这些描写,都做到了情景交融。
巅峰之作
center欧洲人民命运的历史画卷——《唐璜》
《唐璜》是拜伦一生中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诗体小说,按照作者的构思,这部故事诗应该是叙述欧洲各国人民命运的巨大历史画卷,时间是18世纪,主人公应该参加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革命,但全书没有最后完成时作者便去世了。
唐璜是一个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邻居朱丽亚有染,不得不离开西班牙到意大利去。途中海船遇风暴,昏死后被少女海黛救助并产生爱情,但因海黛是海盗兰勃洛的女儿,兰勃洛知道后大怒,将海黛禁闭起来,又将唐璜装上一条海盗船,运到土耳其贩卖。
他被土耳其黑太监买下,送给后宫王妃古尔佩霞。正当古尔佩霞逼迫唐璜做爱时,苏丹驾到。唐璜又被人安置在妃子杜杜房里,古尔佩霞得知后大怒,命令将唐璜和杜杜一起处理。
这时,正值俄国与土耳其交战,唐璜趁机逃出,路上被哥萨克所俘。俄国将军苏沃洛夫把唐璜编入部队,攻打土耳其伊斯曼,唐璜英勇善战,成了英雄,被派往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处送捷报。女皇看上了唐璜,留在宫中,后来又作为俄国使臣被派往英国,并成为英国达官贵人家的座上客。
他结识了不少美貌的贵族夫人,其中一位金发美人很想和唐璜调情,但唐璜半推半就,真真假假。一天夜里万籁俱寂时,唐璜正想睡觉,忽然房门大开,一个穿黑色僧衣的幽灵出现在门口。唐璜先是恐惧,后转为愤怒,不顾一切地抓住那人,原来这不是幽灵,而是那个想和唐璜调情的金发美人……
长诗到这里便没有了下文。
作品较之拜伦早期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但故事中浪漫主义场面也不少见:船只覆没,茫茫大海上满载着因饥寒交迫而发疯的人们,海黛和被海浪冲到孤岛上的唐璜之间爱情的牧歌式的图画等等,但这已是现实主义诗人所写出来的浪漫主义了。
趣闻轶事
center拳击比赛
拜伦进了阿莫敦小学。学校里有个大块头的高年级孩子叫印司,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考试常得“大鸭蛋”却满不在乎,常以欺负小同学取乐。
一次,拜伦站在操场边看打球,印司走过来,拍拍拜伦的肩膀,命令道:“瘸子,上!”拜伦一再推辞,印司火了:“好小子,敬酒不吃吃罚酒,我要你好看!”他找来一只篮子,强行套在拜伦的一只脚上,推着拜伦绕场一圈。屈辱的泪水顺着他的面颊流下来,印司的同伙却跟在后面起哄。
“印司,总有一天我会让你趴在地上的!”拜伦愤怒地说。
印司哈哈大笑。拜伦天天练习打球、打拳,顽强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不久,拜伦正式向印司发出挑战,要与他进行拳击比赛。于是,在学校操场上,一场拳击比赛开始了。高大的印司看了一眼瘦小跛腿的拜伦,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围观的人都认为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比赛。
一开始,印司就有恃无恐地进攻,拜伦每次都灵巧地避开了,两人相持不下,形成僵局。同学们原先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情来观看的,这时不由得被这紧张的场面吸引住了,连印司的同伙也承认:“这瘸子还真行!”更多的同学为拜伦喊起“加油”。
印司仍是一拳一拳猛击,拜伦却像个影子似的围着印司飘来飘去。渐渐地,印司出拳的速度慢了,喘气粗了,汗水湿透了全身,而拜伦的步伐仍是那么灵巧。突然,拜伦瞅准一个空当,一个直拳直捣印司的面部。噗的一声,印司横躺在地上,好久也爬不起来。场上爆发出掌声和尖叫声。从此,印司再也不敢在学校横行霸道了。
列夫·托尔斯泰在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