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39645100000028

第28章 忘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

本章讲《庄子》寓言“女偶之道”

忘掉一切,得到一切。

女偊讲道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口:“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庄子·大宗师》)

庄子说:

南伯子葵问女偶:“你这么大年龄,面容却像孩童,是何缘故?”

女偊答道:“我得道了。”

子葵:“道可以学得到吗?”

女偊:“不可以,以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才容易领悟。我用三天忘了天下,再七天而忘了万物,再九天而无虑生死,心境才明彻,明彻才能感受‘道’,得道才能超越古今,而后才能无所谓生死。道之为物,无迎无送,无毁无成。”

子葵说:“那么你从哪儿得来的道?”

女偊说:“从文字那得到的,文字通过背诵得到,背诵通过解读得到,解读通过耳授得到。耳授通过实行得到,实行通过吟咏领会,吟咏通过静默得到,静默通过空虚悟出,空虚通过迷茫之始得到。”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个意思:

一是要“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缺一不可。

这听起来很神秘、很难,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难。

圣人之道到处都是,一切山山水水,一切花花草草,生者有生之道,死者有死之道,圣道即自然之道。

也可说自然无道,你看天看地,你本人就在其中。

你上不能升天,下不能人地,那你干吗?做人。做人什么意思?就是做出人样。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学道要注重文字。文字是用来抛弃的,抛弃之前你却要看懂。书是用来扔的,扔之前你要知道它的轻重。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此意。

道可证,不可传

本篇不但讲了“传道”的关键,而且讲了“得道”的奥秘所在。

先说传道——

庄子名言“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讲大家都是圣人,两相对应,自然就成了。这就是传道的关键。

与其说传道,不如说证道。

道可证,不可传。

不同人之间悟道有先后,证道却一。圣道不远人,圣才不远道,二者水乳交融。谁是圣才?人人都是圣才。何以见得?因为你心向善,爱美。

忘道是道

证道之后,并非得道,而是忘道。

忘掉一切,得到一。

忘掉一,得到一切。

女偶说他用三天忘了天下,七天忘了万物,九天忘了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得道有程序

忘道的同时,你就得道了。你如念念不忘,必会有失。

庄子借女偶之口,具体讲了得道的九个科学程序,即:

文字→背诵→解读→耳授→实行→吟咏→静默→空虚→迷茫之始

文字是大道之始。禅家一面说“不立文字”,一面又玩“文字禅”的游戏。据我看,文字还是要的。文字的意义有二:

一、它是人说的话。

二、它是最初的命名。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这个“名可名”就是指文字。

老子当初也不能道传天下,只得借《道德经》五千字。孔子就更有自知之明了,一面整理五经,一面作《春秋》,一面又对弟子传下诸多语录。老、孔二圣尚不能离文字,我们安敢“文外谈道?”

断不能离开《圣经》讲上帝,更不能妄立文字。

背诵是大道之入。文字有形,读之有声。有声则入耳,进而进入脑海深处。大脑如海绵,过滤各种声音。

圣音如乐,魔音如诉,取圣音。

柔音属雌,杂音属雄,取柔音。

柔而不和,还需再揉。柔而且和,就成了。

解读是大道之生。即证道。

耳授是大道之隐。总有些道理你需独享,我当私传。

实行是大道之出。有道而不行,等于无道。

吟咏是大道之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人吟咏得哲理,有人吟咏得诗意,当以诗意为上。何哉?哲理不过一悟。诗意却让人觉得美好。

静默是大道之酿。就像无声无息中美酒酿成,大道要久久酝酿,才得一醇。

空虚是大道之本。

迷茫是大道之始。

由空虚入迷茫,大道茫茫,我心也茫茫。以茫茫投茫茫,反得光亮。就像以黑珍珠投进黑夜,反得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