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最优秀
4036700000011

第11章  呵护孩子的情感世界

概述: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其心理才是健康的,才不会被种种情绪问题困扰,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进行情感表达,将孩子的心理“垃圾”及时清除。

第一节情感的表达需要培养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智商,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智商高了,长大后成功的机会也就多了。因此,他们总是乐此不彼地想方设法去开发孩子的智商。如今孩子的智商普遍有所提高,竟比20世纪前半个世纪高出20个百分点。然而,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今天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有许多都不如上一代。诚然,智商高对以后的成功会有利,但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决定着我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自古以来情感教育就是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的国学是人性之学,是最讲究情感逻辑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从表达情感开始。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下一些孩子在相互交往中常常缺乏情感表达的能力,因而语言显得苍白无“情”。究其原因,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日里,我们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多穿一点衣服!”“赶紧吃饭!吃饱了吗?”“抓紧时间做作业!”“考试成绩如何?”“快去睡觉……”当然,这些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可这些关心全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情感交流的大门就会关闭,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则越来越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灵因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而日渐空虚,不仅因此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且缺乏基本的情感表达能力,以至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情感。

说到表达情感,我们中国人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管是自己喜爱的还是憎恶的,都不善表达。我们常常看到外国人把“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令我感到厌烦”等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也常看到他们用微笑、拥抱……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很少看到中国人这样,即便是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羞于表达。一个拥抱、一个吻或者仅仅一句话,就能让父母感知到我们对他们的敬爱之情,可为什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我们大多数的子女却说不出做不到呢?在我们的内心里不爱自己的父母吗?不是的,我们只是不善表达,这跟我们所接受的情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到正确的情感教育,知道怎么样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知道喜欢就要大胆地说出来,那么,也就不会“爱在心口却难开”了。因此,从你我开始,从现在开始,就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让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都特别喜欢向自己父母学习,如果你能在孩子的面前时常用语言或动作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比如“妈妈喜欢你”、“妈妈爱看你穿这件衣服”、“爸爸喜欢蓝天”或者经常给孩子微笑、拥抱等,那么慢慢的,孩子也就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了。喜欢了,为什么不表达出来呢?表达出来,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感悟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那天,女儿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对我说:“妈妈,我喜欢小李老师。”因为幼儿园里有两个年纪相差不大的李老师,所以孩子们就叫个子高的为大李老师,个子小的为小李老师。我对女儿说:“那你告诉小李老师了吗?”女儿摇了摇头。我向她说道:“你是真心的喜欢小李老师,那你就应该告诉老师,让她知道你对她的感情。以后喜欢谁,感谢谁,也都要及时说出来,好吗?”女儿高兴地说:“知道了,妈妈。”后来,小李老师对我说,女儿告诉她女儿很喜欢她,她听后很高兴,她本来以为孩子还小不知道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她还说,看来是她错了。

的确,人的情感的形成及其表达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并且幼儿期是情感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因此,对孩子的启蒙,首先就要从情感的启蒙开始;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责任。

第二节你为什么不能给我一个回应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希望被重视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情感或在情感上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及时地回应孩子的情感,体现你对他的足够重视,这样做不仅能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使感情更加丰富。如果你对孩子的情感表达置之不理,甚至报以否定的态度,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因此受挫而不再愿意向你表达自己的情感。慢慢的就会使孩子和你之间产生隔阂,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使孩子不愿再与他人沟通交流,而成为一个自闭症患者。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情感表达,及时地给予孩子相应的回应。

首先,再忙也要回应孩子的情感。有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应该回应孩子的情感,可是一旦自己忙起来,就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要提醒父母的是,不管你有多忙,也要对孩子的情感回应一下。因为孩子还不明白你的事情要远远比他的情感需求重要的多,孩子只会在意他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置之不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一位朋友说,她女儿的感情非常细腻,很敏感,当女儿兴致勃勃地向她讲什么事情时,只要她偶尔没有任何表情的回应,女儿就会显得非常沮丧,认为她没有认真听,于是停下来要求她认真地听自己讲。

可见,在孩子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时,他的心理是感受是敏锐的,会有一种受打击的挫败感,这种打击很有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即便我们无法放下手中正在忙碌的工作,也要用语言回应一下孩子,让孩子感到我们是重视他的。

其次,不要漠视孩子的感受。也许有时候,在孩子看来事情已经足够他伤心了,可在爸爸妈妈看来却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能漠视孩子的感受,否则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毫不在乎自己的情感,就更谈不上与自己的情感表达相回应了。

琳琳的妈妈给琳琳买了一只小白兔,琳琳精心地照顾着它。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小白兔竟生病死去了。这时,琳琳很伤心,她地对妈妈说:“妈妈,小白兔死了。”妈妈说:“死了就死了,没关系,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只。”没想到琳琳却哭起来说:“我就是很喜欢这只小白兔。”妈妈着急了,说:“兔子都已经死了,再给你买一只还不行吗?你到底想怎么样?”

琳琳对妈妈说小白兔死了,其实就是表达她的伤心之情,如果妈妈能对琳琳说:“妈妈知道你很用心地照顾了小白兔,并且还和它成为了好朋友。可是小白兔却病死了,这让你很伤心,对不对?”琳琳的感情就得到了妈妈的响应,她就很有可能很快地从伤心中走出来。很多时候孩子的感受,是需要父母陪他一同体会的,父母千万不要漠视孩子的感受。

再次,要顺应孩子的意图来回应孩子。俗话说“人心难测”,这句话不适用于孩子身上,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只要自己的孩子一说话甚或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父母就明白孩子的想法了。此时,父母不妨顺应孩子的意图来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加以回应。比如,孩子不小心弄伤了自己的手指,他把受伤的手指举起来说对你说:“爸爸(妈妈),呜哇,好疼。”你知道他伤得并不重,如果伤得严重的话,他会很大声地哭起来,根本顾不上说这些话了。孩子之所以向你表达说好疼,是想以此来引起你的注意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此时你就应该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关心,询问他伤到哪里了,不仅给孩子的身体还要给孩子的精神上疗伤。没经验的父母往往会觉得这么做是小题大做,可是从孩子的眼光来看,即使是被针轻轻地刺了一下也代表着他受到了伤害,他需要父母的呵护,需要父母来疗伤。

最后,不要压制孩子情感的表达。有时候,孩子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父母们会本能地对孩子的情感表达进行压制。这样极易使孩子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埋藏在心里,于是,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大了。

及时地回应孩子的情感,是对孩子很好的情感教育,还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节给情感一个合理的出口

“现在的孩子脾气是越来越大了。”不少妈妈这样反映,说自己的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乱发脾气,大声哭闹。我们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只不过孩子的思想和个性还不成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因此才会时不时地会发脾气,这是常见的事情,情绪是孩子需求是否满足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映。如果你的孩子好发脾气,你不用过于忧愁,这是每位家长极有可能要面对的。你必须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让他给情感一个合理的出口。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会控制他的情绪和坏脾气,那么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就会伤害朋友,破坏感情,甚至更糟。

对于情感的控制,中国传统教育中也很重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就此作过精辟论断,他说:“君子制情,善于控制。小人纵情,忘乎所以。”意思是:品行好的人善于管束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卑鄙的人放任自己的情感,得利时便会忘乎所以。孔子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教育人要懂得控制自己情感。

说到“控制情感”,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成年人的话题,而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它其实已经成了一项重要内容。

丹尼尔是我的一位美国友人的孩子,6岁时就上学了。上学没多久,妈妈就发现他好像长大了很多,明显的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了。一次,丹尼尔的爸爸因为某事在家发脾气了,丹尼尔从自己的小书包里掏出一张漫画拿给爸爸看,那张漫画的上方写着“保持镇静”几个大字,中间部位是一道公式:1+3+10=镇静。再下方就是一个大头娃娃在解释这道公式:“1”是告诉你自己,“要镇静,放松”;“3”指的是深呼吸三次;“10”的意思是让你“开始慢慢地从1数到10”。爸爸看到这张漫画后,止不住地笑了。丹尼尔一本正经地说:“保持镇静能使你采取负责人的行动。”丹尼尔的这一句话,让笑过后的爸爸很吃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原来,这张漫画是学校里老师讲“控制情绪”时发的,要孩子们在生气的时候按着这个公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句话,也是老师教给孩子们的。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情感形成的关键期,虽然孩子的情绪发展和先天的气质有关,但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更为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天生坏脾气”的想法,努力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给情感一个合理的出口。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他发脾气不见得是什么异常现象,也不需要特别地加以“控制”,大人采取视而不见的冷处理办法,孩子的脾气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吃饭的时候,朋友给女儿的碗里夹了一块儿肥肉,并对她说不能只吃瘦肉不吃肥肉,否则营养会失衡的。可孩子不喜欢吃肥肉,生气地撅起小嘴,把肥肉从碗里拣到桌子上,这时朋友看了一眼女儿,这一看不要紧,她女儿发起脾气来,把勺子向桌上一甩,转身离开了餐桌。我站起来想上前去劝说孩子,可朋友拉住我,让我坐下,并向我示意不要管孩子,还说一会儿孩子就没事了,如果有大人过去哄她,她就会没完没了。不出朋友所料,不一会儿,她女儿一声不响地又回到座位吃了起来。

当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发脾气时,只要他的脾气不是太过火,对别人不造成损害,可以随便由他,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好玩之处,慢慢的他的脾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小,最后也许就很少发脾气了。如果这时,家长强加“控制”反而不一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对长辈不礼貌,或者砸物品摔东西时,你就不应视而不见了,而是应该采取措施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的利益,或者损害物品。等孩子长大一些时,则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缘由,而不要动不动就乱闹、发脾气。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压力和怒气的办法,比如:到操场去踢球、和小动物玩,或者画一幅人生气时模样的画等,教给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控制情绪,会给孩子以后的事业和生活带来有利的影响。

第四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人生在世,快乐和痛苦都需要有人分享、分担。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自己面对的是痛苦还是快乐,其实都是一种惩罚。分享,能使快乐加倍,能使痛苦减半。只有懂得与他人分享情感的人生,才是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生。

《孟子》一书中,关于孟子与齐王对话有这样的记载,孟子问齐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又接着问道:“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回答说:“不若与众。”其实,这些话就是教导人们要懂得与他人分享情感,把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分享,你才能真正获得情感的体会。每个人都有和他人分享喜怒哀乐的需求,孩子不仅不能例外,而且孩子的这种需求更加强烈。因为孩子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他更需要有人来与他一同分享。无疑,爸爸妈妈就是孩子分享的最佳对象。

和孩子一同分享他的情感。当我们大人遇到开心的事时,希望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悦;遇到不开心的事时,想找个人倾诉。孩子也是一样,爸爸妈妈要学会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这样不仅会加深孩子对你的感情,获得孩子的信任,还会培养孩子健全的情感。因此,父母们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一个才一岁半的小女孩,她还不会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意愿。一次晚饭时,她从盘子里拿出一个馒头绕过爸爸妈妈,走到奶奶跟前,举着馒头给奶奶。当时,奶奶的手里还有半个馒头,就对这个小女孩说:“我不要,你放回去吧。”奶奶边说还边用手推孩子的胳膊,孩子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悦,但她刚才喜笑颜开的小脸上立刻出现了阴沉的表情。这时,小女孩的妈妈知道女儿肯定是为自己的好意奶奶不领情而难过,妈妈立刻对孩子说:“来,给妈妈。”小女孩听到妈妈这样说后,又高兴地走过来,把馒头递给了妈妈。妈妈又对女儿称赞道:“宝宝,真乖!能帮妈妈拿馒头了。谢谢宝宝。”小女孩高兴地拍着小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喝粥了。

瞧,才这么点儿的小孩,自己内心的喜悦或是伤心,都需要人来分享,就更不用说再稍大些的孩子了。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忽视或打击孩子的情感,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生活在快乐的家庭里。

别看孩子的思想和个性还不成熟,但孩子同大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我的一位同事,她每天傍晚到幼儿园接女儿回家,要路过一个街边公园。一旦女儿看到公园里有小朋友玩时,她就会要求去里面玩一会儿。每当这个时候,同事都会答应她,因为觉得女儿上了一天幼儿园,也该好好放松放松了。

那天,同事的女儿又要求去公园玩会儿。可到了公园里,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那里玩,同事的女儿却不同往常地找了一个偏僻的位置,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同事让她过去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她也不去。这是怎么了?同事心想,女儿从来没有这样过。于是,同事弯下腰亲切地询问女儿原因。原来,今天在幼儿园里与她发生争执的小朋友也在那里玩。同事耐心地教导女儿,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在心里计较也不会有用,而且还会增加你的伤感。你与小朋友的争执就是发生在过去,你应该把它像翻书一样翻过去。同事的女儿认同地点了点头。这时,同事又问女儿:“你想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儿玩吗?”同事的女儿说想。同事便鼓励她去和小朋友一块儿玩,她高兴地向那边走去。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要主动地与孩子分享他的情感,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赶走不良情绪,健康快乐地成长。

和孩子一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孩子不仅有要别人分享他的情感的需求,也有分享别人的情感的需求。当你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时,也要告诉孩子,让孩子和你一同分享你的情感。不要认为孩子小,无法理解,就不和孩子交流,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游离于家庭之外,从而产生孤独感,也就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你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与他人分享情感了。

分享情感,能够降低嫉妒的产生。如果你常常和孩子一同分享情感,那么孩子在情感的分享中也会学到做人的豁达,会为他人的成功喝彩,同时也会激励他自己不断努力、进步,让别人也为他喝彩。

第五节有朋友的孩子更快乐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非常看重。不可否认,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智力与非独生子女的相比发展较好,然而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有着不合群、自私、娇气等表现,这些表现正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怎么才能避免孩子这些不良的表现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让孩子在与其他人的接触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情操。

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还小,没有必要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地交往范围就广了。虽然孩子长大后交往范围会广阔些,但是幼年形成的交往经验和习惯会对以后产生很深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有调查研究表明,从三四岁起,孩子人际交往的需要已非常强烈,同家人在一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在他们的内心里非常渴望与小伙伴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交往需求受到压抑,他们不仅会因此而感到孤独,而且还有可能形成怨恨、苦恼、焦虑等消极的情绪,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是家长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千万不可有等着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怎么样的想法,要知道家长的教育在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也已经注意到了“要注重交往的教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单从孔子的这一句名言,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很提倡结交朋友的。因为,交往不仅能促进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对我们个人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目前,有很多家长已经注意到了交往对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也常常把“应该让孩子多多与他人接触”这样类似的话挂在嘴边,可一到实际行动时他们就是另一种样子了:经常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老实,会吃亏,或者担心别人把孩子“带坏”而限制孩子与他人交往。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孩子只有与更多的人接触,才能使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这样对他们形成独立、开朗的性格大有好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交友还有利于学习他人之长,以弥补自身之不足。作为家长要教导孩子在交往中多观察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而对于别人的不足则要适当地提出来,并进行真诚的探讨。这样形成的友谊,必定会是长久不渝的。

家长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首先就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带孩子“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总是很宽阔,外面的世界也总是很精彩,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孩子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可以锻炼孩子与人交往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有一位朋友,每到周末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散心游玩,并且每次她都不会忘记约几个大朋友和小朋友。一次,我受邀和她一同外出游玩。她对我说,上个周末他们刚刚来过这个森林公园。我很诧异,上周刚刚来过,为什么今天又来这里呢?于是向她问道这个问题。她说:“地点是相同的,可人是不同的啊!”原来,她看重的不是景色和场所,而是与之接触的人。她说,前段时间她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一块儿出来。终于有一天,她忙完了带着孩子一块儿出来玩耍,她发现以前开朗的儿子像是变了个人,见人不愿主动打招呼,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时她才意识到带孩子多出来走走,让孩子与其他人多接触接触,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很有利。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活动里,有很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扩大孩子交往范围的机会。比如:在逢年过节走亲串友时,可以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多带孩子到游乐园或公园里,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中;带孩子多去公共场合,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带孩子去超市或商场时,鼓励孩子自己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鼓励孩子自己去交款等。

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带孩子“走出去”,还可以把他人邀请到家里来。当有人到家里时,要教导孩子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客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不仅发展了孩子口语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合作的意识,增加社会交往的经验。

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归要面向大千世界,要与他人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不但可以使孩子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因此,家长们千万不可一门心思地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孩子的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