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最优秀
4036700000012

第12章 把“美”传达给孩子

概述:拥有美感的人对于自然、社会、自己和他人都会有一种积极的认知,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进行很好的美感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视对于美的教育,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们不妨进行借鉴和创新,然后再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上。

第一节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生活的周围、大自然、艺术作品中都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发现这些“美”,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继而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美的事物能让孩子的情感愉悦,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美的事物能让孩子的大脑受到良性刺激,引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激发创造性。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作为父母,有必要从小培养孩子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美感的培养毫不神秘,父母可以从大的环境、小的细节多方面向孩子渗透美的概念,让孩子因为懂得美而拥有更加美丽的生活,这就是最简单的美感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意对美的教育,且讲究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那些流传至今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不但可以培养的孩子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人,也必定会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对周围的一切人事物都会有一种高尚的情感。

要让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家长就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身边的美的事物,比如路边的小树,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花,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以及偶尔遇见的一些善举,这些都是包含着美感的东西。另外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学会体察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如果父母没有引导,孩子根本认识不到它的意义。所以,父母要用自己的语言和神态,向孩子传达对美好事物的爱。在父母的渲染下,孩子也会对它产生好感。在表述自己的欣赏感受时,要尽量说得具体明白。比如周末带孩子去郊外游玩,面对美丽的自然风景,如果大人只是说“好美呀,太美了”,那给孩子的印象就非常笼统,孩子并不知道美在哪里。不妨试着向孩子描述具体的事物,比如告诉孩子,瞧,柳树的姿态多么美丽啊,常常的枝条,软软的,就像在跳舞。河里的水可真清啊等等。在大人的指引下,孩子便会顺着父母的话进行观察、感受。孩子体察美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增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然而,孩子和成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是大不一样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很多问题上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家长认为“不美”的东西,孩子可能觉得美。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更不能扼杀孩子发现美的兴趣,要充分尊重孩子对美的发现。比如,孩子看到一只毛毛虫,可能会兴奋地叫喊:“妈妈,快来看这只毛毛虫,多漂亮。”然而,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毛毛虫不但不漂亮还很吓人。但这时,一定不要拿自己的评判标准去否定孩子的发现,要鼓励他继续表达,比如问问孩子:“你为什么觉得毛毛虫漂亮呢?”也许孩子会给你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呢。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现美、欣赏美的兴趣会被更大地激发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让孩子接触美的环境和事物。如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听美妙的音乐,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等美好行为。另外,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展览活动,参加有特色的音乐会等,既可以系统接受美的熏陶,又可以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习更多的处事原则,启发他们对事物现象美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美的认识。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对美好的事物产生认同感,也会将蕴藏于不同事物之间的美感相互联系,而形成系统的审美观念,感知美的能力自然也会不断提高。

当孩子渐渐长大后,他可能会受到周围人或者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审美观,这时候,我们要及时地发现蒙在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并且及时地将孩子的眼睛擦拭明亮,让孩子洞视美的心灵和眼睛永远清澈明亮。

相信,带着一颗美好的心,对孩子进行认真的指点,那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定是美的,他也将收获一个永远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作为家长的您,相信也会获益匪浅,重新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第二节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于美感的培养很有帮助,很多家长也都会让孩子去学习,但是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孩子美感的提高。其实,每个孩子在最初的时候都会对某个艺术形式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会发生转移,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比如很小的时候几乎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绘画,对色彩和符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过段时间,他们或许又对音乐和舞蹈热衷起来,似乎也很有乐感。很多大人都觉得,孩子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所以并没有对他们的爱好给予多少关注。

实际上,在孩子的世界里,美术和音乐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几乎天生就具备用这些表达自己内心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所以,家长完全不必为孩子兴趣的转移而觉得孩子专注力差,或者看到他学不好就认为他的行为没有意义。

美术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很直接的方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喜欢过绘画。孩子在绘画中不仅可以使艺术潜力得到开发,更能发展健康的个性。人类具有运用符号表达认识和情绪、情感的自我倾向,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面对孩子的“涂鸦之作”,家长千万不要皱眉头。我们要要求自己尊重孩子的原始创作,并用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美术能力。

还可以让孩子描述他所描绘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孩子关于“美”的理解将在描述中得到加强,你或许也会被孩子的天真、纯洁所感动。

有些家长在看到孩子画的画儿时,会毫不犹豫地说:“画的什么啊,乱七八糟。”也许他们不清楚,就这一句话,可能使孩子的原始创作力受到深深的挫伤。孩子表达自己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无情的打击,美感教育也将无法进行。

孩子在绘画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原始创作,如果孩子将来一直对绘画感兴趣,那这种原始创作,就会使孩子具有非凡的创造与想象的空间,使孩子的作品具有个人创造的独特风格。所以对于孩子的作品,我们更多地要加以鼓励和赞扬,并要求孩子和我们分享他们画中的世界。即使以后他不会从事绘画行业,在肯定原始创造能力的同时,孩子再现美的动力也会被加强,他也会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美感体验。

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孩子获得美术经验的积累。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实际生活体验始终是孩子作画的第一位,只有当孩子的美术欣赏与他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他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只有当孩子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他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美术必须融入孩子的生活情境,成为孩子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第三节在音乐中感知“美”

你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将他的生活体验,将现实中美好的场景作为美术的素材,使现实生活与艺术紧紧地融为一体,让孩子笔触表达各种生活体验,使孩子懂得生活即欣赏,懂得欣赏即获得了艺术。

音乐是另一种可以培养美感的形式,它同样是一种抒发情感和释放情感的方式。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都是有节奏的。鸟鸣声、雨滴声、海浪声都具有一定的美感。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音乐”了。家长们都不会忘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听到欢快的节奏就会跟着扭动小身体,这就是孩子天生具备的音乐能力。

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对我们当父母的发出了信号: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美的机会。

我们拥有悠久的音乐历史,音乐对于人的教化作用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就连孔子都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传说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以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要知道孔子是很爱吃肉的。

另一个传说是说战国时期,有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好几天都没有吃一点东西,于是只好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以卖唱来乞讨食物。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走到她待过的地方,还似乎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这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出处。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音乐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但让人产生美感,更能使人的心灵变得美好,音乐启蒙教育在孩子的童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于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却并不是上兴趣班那么简单的事。

年轻的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教孩子听大自然里的声音,让孩子学会听鸟叫、蛙鸣、雨水的滴答、汽车的鸣笛等,引导孩子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听听”的游戏,例如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经常让孩子闭上眼睛,问他听见了什么声音,反复在生活中、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训练孩子的听觉,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使孩子从小听觉灵敏。

当孩子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我们就应该进一步要求孩子记住这些声音,并学会辨别各种声音,这样孩子对各种声响会更加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有目的地去听。例如:让孩子辨别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听到家人的脚步声,就请孩子猜猜是谁回家了?假如您对孩子在听声音和记声音方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一定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辨别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

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也是音乐启蒙的重要内容,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音乐的节奏感,但是通过有意的训练孩子会对节奏更加敏感。我们不妨就从拍手开始,和孩子玩玩拍手的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孩子们更希望通过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很多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还会自己编歌儿唱。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挑选一些适合的歌曲,让孩子学唱。如果是自己教孩子唱歌,一定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练、多唱,在唱中进一步巩固孩子的视听、节奏感和音乐记忆力。

在听音乐的时候,要引导孩子进行一些肢体动作,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孩子天生喜欢随着歌曲音乐做动作,我们大人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夸奖,让孩子尽情地表现自己,抒发内心的情感。

音乐会使儿童的思维、观察、记忆、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音乐能使孩子性格开朗、情感丰富、热爱生活、富于幻想、意识超前,这是音乐的审美教育意义。

我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保留下来的古典音乐节奏流畅、韵律优美,许多名曲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包含着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是组成国学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的时候,要尽量将古典乐器和曲子的知识介绍给孩子,增加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

培养孩子音乐细胞的方法很多,家长们可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制定一套最适合您孩子的训练方法,相信当您的孩子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时,就等于孩子得到了您给他(她)留下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让他(她)享用一生、快乐一生。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第四节心灵美更加重要

除了发现、感知、表达周围美的事物以外,美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灵美,以达到内外兼美的目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更加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一点甚至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儒家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美与善的关系的论述。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审美欣赏案例。古代的“三”一般是指多个的意思,所以孔子因为听到美妙的音乐,而可能很长时间“不知肉味”,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那么“韶乐”究竟好在何处呢?孔子评价说:“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不仅符合音乐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它是尽善又尽美的音乐典范。孔子曾评论另一种音乐——“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武乐”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由此说来,“尽善尽美”就是要求美与善高度融合统一的审美原则,也是儒家经典中最突出的审美标准。

儒家思想中的美感教育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仪表美、举止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即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美”。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而单有外表修饰,缺乏内在道德的支撑就显得虚浮,只有“文质彬彬”,就是外部装饰与内在道德相得益彰,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之美,就是“文”与“质”相结合的美,也就是美与善相融合的君子形象。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知识学得怎么样,考试成绩怎么样,而对孩子的仪表是否得体,以及内心世界是否至真至善关注的似乎很少,这样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几乎忘记了基本的传统,在学校,穿奇装异服的孩子随处可见,衣衫不整者也并不新鲜。在行为举止上一点都不讲究,言语粗鲁、目无尊长、自私自利逐渐成了下一代的代名词,而且处处显得自私自利,丝毫不在乎什么“心灵美”。

那么,真的是我们的孩子有问题吗?还是我们本身的教育出了问题,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虽然很多家长很不认同,但我还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问题,而是社会环境和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义务,没有及时地用正确的观念武装他们的大脑。那么怎样才能教育出内外皆美的孩子呢?

在内外统一的美感教育上,周恩来就做得非常好。所有的人都知道,周恩来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一才子,其实用现在的说法他也是第一帅哥。周恩来特别注重仪表,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在衣镜前自信地整理自己的衣服及头发。他的头发永远都是整齐的,身上的衣服也是笔挺笔挺,什么时候看见他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精神振奋。而内心的美,周恩来更是身体力行。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性格,从不居功自夸,直到去世前从没有停止过工作。

诚然,孩子的行为,也是受环境的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更注重物质和金钱,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简简单单的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协作,多一些人类美好的东西,那么孩子也逐渐地会对于善恶美丑有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从小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衣服要勤换勤洗,以便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形象。其次要注意孩子的言语卫生,家长在平时不论是与成人交谈,还是和孩子们说话,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养成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要帮助孩子在社会中找到正确的角色定位,不要让孩子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重要,而要让他明白,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要学会帮助身边的人。

另外,还要多多留意孩子的交友范围,让孩子尽量远离那些行为不端的人,毕竟孩子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而且非常善于模仿,而家长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还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做一次心灵的净化。不止是孩子,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清洁我们的社会做出自己应该做到的一切!

第五节怡情山水是最好的美感教育

大自然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带孩子到大自然中,体验高山的俊美、大海的辽阔,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美感教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不仅会体会到什么是美,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还会对世界和生命形成最初的认识。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山川、平原、大海、河流、湖泽,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各地不同的风情民俗,都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受,乃至升华为一种辽阔的胸襟。所以,我们不妨带着孩子四处走走,让他们领略不同的风光,感受不同的美。

从古至今的众多文艺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山水,中国古典文化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甚至连书法中都蕴涵着山水的灵秀之气。诗人李白的山水诗最为称道,这与他多年的游历生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正是因为他整日怡情于名山大川之间,才有了文字间的豪迈和飘逸的气质。也就是说,是大自然,成就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人对于自然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无疑都会在脑海中形成关于美的认知。对于孩子来说,能够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美感教育也就基本达到了。

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在假期带孩子到祖国各地去游览,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很有趣的经历,对于家长来说,是不错的美感教育机会。面对美景,家长有必要引导一下孩子,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体会。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写生、写写游记,这些都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增强。在山水之间,孩子小小的心灵会变得逐渐宽广。他对生活将更加热爱,同时他的爱国情怀也会得到升华。等孩子长大了,这些经历都将会是他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吴昊的妈妈是个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一有闲暇,她就带着小吴昊到各地去游历。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他们的旅游地多选择一些以自然风光取胜的地方,不仅如此,她还很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在妈妈的影响下,小吴昊从小就对各种和自然有关的东西感兴趣,他喜欢研究动植物,喜欢各种地理书,还迷上了摄影。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小小年纪就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自如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显示出男子汉的勇敢和大度,这些都和他的旅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让孩子游名川大山,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条件,尽量创造孩子和自然接触的机会。比如多带孩子到公园,到郊区的小山上或者去小河边度过一个轻松的周末,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美丽。要让孩子学会进行细微的观察,比如周围都有哪些昆虫,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习性。植物是怎样随着四季的更替而生长枯萎的,候鸟什么时候来了,什么时候又走了。这些都会引起孩子对于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变化与和谐之美。

古时候,孔子带着三千弟子游学各地,今天就让我们也带着孩子,去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魅力”。

第六节诗词歌赋中蕴藏大美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时空,即使在今天,依然显得耀眼无比。可以说每一首诗词都包含着古人对于美的描述、美的感悟,以及美的理想,从一首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种美好而高尚的情感。

很多家长都知道古诗词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其实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古诗词,我们不仅能感知到辞藻本身的美,韵律的美,还能从中体会到所描绘的意境美,以及作者写作时的情感美。在学习了知识,提高了国学素养的同时也全方位地提升了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

喜欢古诗词的孩子言语一般不会鄙俗,因为诗词中有最美的语言。喜欢古诗词的孩子品德也不会差到哪里,因为在古诗词中包含着诸多的情、义。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家长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孩子的审美习惯,让孩子的心灵从古典的文学的沃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开出审美之花。

从幼儿时期就可以有选择性地教孩子读一些古诗词,《诗经》、《乐府》、《唐诗三百首》、《宋词》等书都可以拿来做参考。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简短、明快,朗朗上口的,如《悯农》、《鹅》以便于背诵。此时不要过多地解释某个字词的意思,只大概讲解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即可,这样孩子会通过诗词以及图画的内容进行无限的想象。

现在很多文学作品,对于语言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古典文学,有些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甚至是鄙俗不堪,更不要说追求意境美了。电视上的娱乐节目,很多大一点的孩子都喜欢看,然而只要注意一下有些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就会发现是多么得俗不可耐。在这样的环境下,古诗词所散发的美丽和它的审美价值就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如果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接触到古诗词,领悟到古诗词的美好,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对一些不好的东西产生重度的抵抗力,不用家长费劲地劝他别看那样的书,别看那样的节目,他自己会主动摒弃那些文化糟粕而选择真正具有美感的东西。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教孩子几首小诗,孩子学得也很好,但是等到孩子上了学,几乎没有人会让孩子专门花时间学习古诗词了,他们大多去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了。而小学的时候正是审美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地诵读古诗词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学习还可以提高孩子对于国学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

和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在浓浓的亲情中,孩子的情感会得到真正的释放。如果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也可以为他准备一些有声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不仅有图,还配有音乐,有的甚至用了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可以很好地加深孩子的印象。

古诗词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孩子能看到许多真、善、美的东西。在教孩子学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时候,恰恰也是为孩子擦亮了双眼,让他们去发现、去探寻、去创造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

第七节“强迫”培养不出美感

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形式虽然有利于孩子审美的培养,但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这些的目的却非常功利,就是为了让孩子多学几样本事,使孩子不落后于别人或者在升学的时候占优势。有些家长甚至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能不能学得来,就去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什么绘画班、舞蹈班、音乐班,几乎想让孩子通通学个遍。

我们知道,现在的课业普遍重,孩子上学已经非常辛苦了,还要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应对兴趣班的学习,整天搞得筋疲力尽,哪还会对这些本来可以培养“美感”的艺术形式有兴趣呢?恐怕只有惧怕和厌恶了。家长本想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结果是孩子一百个不愿意,家长一百个不满意。兴趣班没学好,学习成绩倒受了影响。

王心怡是个活泼开朗的7岁女孩,暑假期间,为了提高她的“综合素质”,父母为她报了12个兴趣班,花了近两万块钱。从放假第一天起,心怡就天天奔走于各个班之间,整个假期简直比上学还累。开学后,父母一点也没有放松,周末也给她安排了兴趣班。在这样的压力下,心怡终于承受不了了。她的行为变得很怪异,经常用手、头撞墙,手上还被撞出血,被吓坏了的家长赶紧带其到湖北省中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其做法实在是太欠妥了。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既没有学习那么多东西的能力,也不具备承受太大压力的心理素质,他们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他们很难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喜好的事情上,更别说不喜欢做的事情了。再说,在那么大的压力之下,也没办法产生真正的兴趣啊。

儒家教育讲究要尊重人的本性,而孩子的本性就是爱玩,家长如果完全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就是对孩子“本性”的侵略,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无形中充当了扼杀孩子童年快乐的刽子手。其结果必然导致孩子的抗拒、自己的失败。

那么,究竟怎样,孩子才能在兴趣班中学到东西,形成良好的审美,甚至保持持续的兴趣呢?也有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实现某一理想,而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也是很“不讲理”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但是兴趣会随着时间逐渐变淡,所以家长还要不断发掘新的兴趣点,使孩子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赵悦是个十几岁的山西男孩,虽然带着近视眼镜,但身体很棒,是个名副其实的阳光小伙。他的妈妈从小就对他的教育非常用心。很小的时候,他们发现小家伙对手风琴感兴趣,尽管很多人认为学手风琴是没什么用的,但是赵悦的父母还是给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还经常带他观看各种演出,让他明白风琴也具有很大的魅力。孩子越学越有兴趣,一直坚持了近十年,其间参加过各种演出和比赛,拿了许多的大奖。除此之外,赵悦的妈妈还在生活中观察他的其他兴趣,当发现孩子对书法感兴趣后,就感觉孩子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很难得的。于是他们又一次给赵悦创造了许多的机会,尽管赵悦对书法的兴趣没有对手风琴高,但也一直坚持学习,如今也写得有模有样了。因为没有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赵悦的很多周末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他有许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他的童年过得非常快乐,更让其他父母羡慕的是,赵悦的成绩一直很优秀,老实说,他发展的兴趣对于他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通过这两个例子,家长应该有怎样的反思呢?每当有家长告诉我,他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个业余时间,冒着日晒雨淋带孩子去上兴趣班的时候,我很想告诉父母,这样的付出是很不明智的,孩子不是万能机器,不可能哪方面都优秀,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我们家长要给予机会,至于那些孩子完全不感兴趣也学不好的,还是让孩子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即使为了发现孩子的兴趣而尝试性地报班,也不能一次报太多,否则你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哪一样也不愿意学,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兴趣班都是一种负担。

另外,现在很多父母也发现了,许多兴趣班,包括学校举办的,都是看中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的心理,赚钱才是目的。所以家长要有理性的认识,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最后,希望家长们能够幡然醒悟,千万不要再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为代价,逼着孩子去“学习”,去“长知识、长才干、长技艺”,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和世界!孩子的童年是培养创造力等等的最重要的时候,这些并不是一个个兴趣班就能做得了的。兴趣可以培养,但如果不是孩子自愿去学的,就会让孩子快乐的兴趣变成一种束缚。少点压力,还孩子一个轻松美好的童年,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活、体验人生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