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祖国的自然保护区
40403700000003

第3章 东北地区(2)

长白山是我国少见的、比较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保护区最高峰海拔2770米,为东北地区第一峰。区内分布着河谷、沼泽、台地、山坡、高原、高山湖泊、火山口等地貌类型。复杂的生境条件,构成了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和多样性。据调查,区内分布有野生植物2540多种,野生动物364种,其中东北虎、梅花鹿、中华秋沙鸭、人参等动植物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这在整个东地区是非常少见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长白山成为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该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旅游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东北第一山——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

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阴山山脉余脉,屹立于辽宁省北宁市境内,面积达11351公

顷,198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油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

本区是辽宁丘陵山区森林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区内既分布有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还保存着较完整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也是珍禽天鹅、鸳鸯等候鸟迁徙的重要途径地。

该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油松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塔林”——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

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面积达764.8公顷,1983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独特的火山群景观。

伊通火山群分布于伊舒地堑上6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有16座230-430米高的火山穹丘,距今约有3380万年-860万年。其复杂多变的岩石柱状节理,构成了宏伟、奇特、罕见的火山风光和地质景观。

该火山群典型、独特的“侵出式”火山成因机制属国内唯一,在国际上也属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神奇的珍禽乐园——莫莫格自然保护区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镇赉县境内,典型的湿地类型的保护区,面积达14.4万公顷,1981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松辽沉降带中心、嫩江和洮河汇合处。区内河流纵横、湖泡洼地星罗棋布,生境复杂多样,主要有河滩苔草湿地、湖滩洼地芦苇湿地以及碱蓬盐沼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植被条件,为鸟类等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和丰富的觅食条件。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种子植物有550种;脊椎动物有282种,其中鱼类52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7种、鸟类218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枕鹤、灰鹤、天鹅等30余种。尤其是鹤类资源比较丰富,在我国分布的9种鹤中,保护区内就发现6种,为我国鹤类种类最多的保护区之一。

本区是我国重要的候鸟繁殖地和迁徙候鸟的停歇地,计有大鸨、丹顶鹤等116种夏候鸟在此繁殖,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北国林海水乡——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

江河湖泊镶嵌在山川林海之中,山、水、林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松花江上游先后建成了丰满、红石、白山三座电站,形成了三个大型的梯级人工湖,即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简称松花江三湖。

1990年吉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面积达为1144710万公顷的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加强了这一地区森林生态和水资源的保护,维护了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湖总库容178.8亿立方米,是我国黄河以北地区淡水资源储量最大、区域条件最好、工程控制能力最强,可利用价值最高的水资源基地。

松花江三湖,风景无限。冬季湖上雾凇,被誉为我国四大景观之一;闻名遐迩、古老神秘的“人参之路”引人入胜;原始公社遗址和明清历史文物等人文景观再现历史的深邃;抗联英烈活动遗址肃穆而凝重。

辽宁自然保护区

林海明珠——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

白石砬子得名于其山高林密,古树参天,白云飘绕,远望双峰并秀,怪石嵯峨,悬崖绝壁,峭拔险峻,石壁映日,犹如积雪。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宽甸满足自治县境内,面积达7405公顷,198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

白石砬子属于长白山脉千山山脉,主峰四方顶子海拔1270.5米。保护区区内植被属于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尚保存有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已鉴定的高等植物有近千种,脊椎动物有170多种,此外,辽宁四条较大的河流均发源于此,也是一个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红海滩——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境内,面积达8万公顷,1987年经辽宁人民省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白鹤等珍稀水禽和海岸河口湾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辽东湾辽河入海口处,是由淡水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的沉积并与海水互相浸淹混合而形成的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的河口湾湿地。本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仅鸟类就有19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等28种,是多种水禽的繁殖地(为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的最大繁殖地)、越冬地和众多迁徙鸟类的驿站,同时这里既是丹顶鹤最南端的繁殖区,也是丹顶鹤最北端的越冬区,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辽东半岛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仙人洞自然保护区

仙人洞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庄河县境内,面积达3575公顷,198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赤松林、栎林及自然景观。

本区地处千山山脉,海拔200-600米,属温带季风气候、为长白、华北两大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分布有国内独特的三桠钓樟一蒙古栎混交林,高等植物有810种,高等动物有196种,其中鸟类13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白尾海雕等8种。保护区内山势险峻、峰峦起伏,在头道沟沟口有一岩洞,名为仙人洞,是大连市远郊的一个风景胜地,并分布有大面积的前震旦系假岩溶地貌景观。

该区的动植物区系、地质地貌在国内外都有特殊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境内,面积达10.81万公顷,1987年经原东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晋升为省级,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我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为华北和东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过渡,形成了包括芦苇湿地、沼泽、湖沼、潮沼及河口湾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环境特殊、敏感、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漫长而复杂。本区的物种资源比较丰富,高等植物有64科、289种,其中野大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中,有鱼类的88种、两栖类3种、鸟类44科240种、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丹顶鹤、白鹳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等3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227种候鸟中,保护区已发现有121种,占总数的55.3%,为东北亚重要的鸟类栖息的迁徙停歇地。本区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年产芦苇5万吨,文蛤、蛏等水产品9万多吨。

保护区的建立,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斑海豹湾——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辽东湾,行政区域属辽宁省大连市管辖,面积达90.9万公顷,1992年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斑海豹及其生态环境。

斑海豹是一种冬季生殖,冰上产仔的冷水性海洋哺乳动物,被我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斑海豹的分布范围较小,辽东湾是斑海豹在西太平洋最南端的一个繁殖区,也是我国海域唯一的繁殖区。由于斑海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遭到过量猎杀,致使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和辽东湾沿海地区都市化,使得原先斑海豹栖息地逐步缩小;滩涂养殖业的发展、油田的开采、航运事业的日益发达以及近海排污等,对斑海豹繁殖的生态环境质量也造成较大的破坏。据调查,辽东弯地区每年来此栖息和繁殖的斑海豹种群数量仅1000只左右。

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斑海豹种群及其繁殖栖息地,以及保护辽东湾内其他海洋生物及水产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鸟化石城——北票鸟化石自然保护区

北票鸟化石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境内,总面积达4630公顷。保护区于1997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是一个以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孔子鸟等珍稀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辽西山地丘陵区,最高海拔449.3米,区内完备的中生代地层及其所含门类众多的化石,在全世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已陆续发现鸟类化石(11属、14种)250余块,其中中华龙鸟、原始祖鸟被专家们认为接近于鸟类的始祖,远比德国始祖鸟为早,孔子鸟的时代也基本可与德国的始祖鸟相比,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古生物界认为德国始祖鸟是一切鸟类祖先的传统看法,为解开生命发展史中世界四大难题之一——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取得了突破,因而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

本区不仅产出重要的鸟类化石,而且还发现众多门类的其他化石。计有6个门、14个纲、20类化石,动物化石除鸟类外,还有爬行类、鱼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昆虫类、双壳类和腹足类,此外还有蛋及足印类化石,共3个门、8个纲、46个属、83种。植物化石从蕨类植物到高等的被子植物计2个门、3个亚门、6个纲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硅化木、种子及孢子花粉化石等。化石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世所罕见。国内外专家认为,该地区极有可能既是鱼类和某些昆虫类群的起源和深化中心,也是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区域。

北票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特别是研究生命从水中到陆地,从水中到空中的演化,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绿色屏障——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恒仁县境内,总面积达15217.3公顷。保护区于1981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是一个以北温带中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为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的延续部分,主峰老秃顶子海拔1325.3米。由于保护区地处长白山和华北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生物区系具有过渡性特征,是我国长白山植物区种红松分布的最南限和华北系种油松分布的最北限,并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本区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有陆栖脊椎动物63科、222种、其中哺乳类16科44种,鸟类38科、158种,爬行类4科、11种,两栖类5科、9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紫貂、金雕、水獭、黑熊、花尾榛鸡等21种;野生植物有232科、178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人参、双蕊兰、紫杉等17种,并有一些当地特有种和国内新纪录种在保护区内被发现,本区还是辽河的发源地和鸭绿江的重要源头之一,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于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

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面积达1.7万公顷,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黑眉蝮蛇、蛇岛特殊生态系统及候鸟。

本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保护区由蛇岛和老铁山两个部分组成。蛇岛地处渤海海湾,面积达73公顷,最高海拔216.9米,岛山多天然岩缝和洞穴,灌木丛生,杂草茂密,候鸟聚群,是蝮蛇良好的栖息繁殖地,近2万条单一类型的毒蛇-黑眉蝮蛇独占全岛,形成蛇岛特殊的生态系统。老铁山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东北亚大陆候鸟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春秋两季,有200多种、上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其中丹顶鹤、天鹅、鸳鸯等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蛇类资源和保护候鸟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我国自然保护有效管理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