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而外集
4047100000005

第5章 爱因斯坦和近视眼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论坛的板块看到了一个人出的上联“近世进士全是近视”,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们的学生而并不是怎样去对一个下联,人难贵有自知之明,我的那点墨水我自己还是清楚的。

近视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人会因为你戴一个眼镜觉得有点鹤立鸡群的仰慕。现在的学生近视年龄越来越低,有一部分是因为玩游戏看电视,而更多的一部分则是由于学习引起的。古代人为了一个进士苦读十年八股,现在的学生同胞为了一个大学苦戴一辈子的的眼镜,在这里我不是看不起或者攻击近视眼,有用就是真理,大家有没有问过这样到底值不值。

很多的家长在孩子才三四岁时就带去看看所谓的智商,试试自己的孩子和牛顿相差多远,看看自己的孩子与爱因斯坦有没有相同点。有的家长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儿甚至会大打出手,以暴力强迫孩子学艺;有的家长为了一个健壮的儿子会不分早晚的让他吃,直到吃的长高一样没人跟时才死心。

一大部分的中国人在关心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在谈论和期望在中国几时能跑出一个孤儿王子高斯,几时能冲出一个巨人爱因斯坦,在此我先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了解。

很多的书籍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也很苯,勤能补拙,鼓励和支持了一大批所谓的苯孩子,爱因斯坦本人也说过,他的成功只靠他喜欢思考。有关资料说明爱因斯坦在5岁时对指南针很感兴趣,在11岁时就自学欧氏几何,好像是13岁时就和一个在他家定时来访的大学生探讨高等数学并自学微积分。由于为生计到处搬家以及当时德国南方学术界气氛的压抑,爱因斯坦在16岁没读完高三就报考了一所瑞士大学,当时一个著名的大学教授特许他旁听大2物理,最终结果还是经过一年的复读才进了苏黎世大学的。

以上仅是我一点模糊的影像,记得错误和疏忽之处在所难免,至于他以后1905年的一鸣惊人和1916年的广义相对论就不多说了。由于他母亲的原因,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相对来说是比较优秀的,据说相对论的三个最基本的假设也是在音乐中得到的,此事是真是假意意义不是很大,但也能说明一点,就是一定的艺术和审美观对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说到艺术我就想起了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和艺术生谈恋爱就是慢性自杀”,这话不能说错误,但有点过头,确实有点过头。尽管我不知道莫扎特是哪国人,贝多芬是不是一个钢琴家,凡高是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还有个别的音乐家是不是一个同性恋者,但我至少知道达芬奇是一个几何爱好者并在几何方面做出过贡献的人。大家知道莱布尼茨是一个哲学家和数学家,贝努力家族像钟马家族在文学界一样,在科学界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在我个人看来没有理智思维指导的艺术人就是一个情感机器,没有客观现实学术风气的社会就是一个玩题海战的舰队。今天我同学买了一把小提琴,说他在大学要学点东西,不能这样空白的走完人生,一个同学说:“中学老师说考个重点高中就轻松了,高中老师说只要努力三年考个好大学就能松口气了,大学老师却说再坚持四年考个研究生就有工作了,也不知硕士老师还会不会说同样的话让我们考博士。”

面对现在的就业和吃饭,很多的学生也是逼不得已才戴眼镜的,这也无可厚非。有个人说过,大学四年的课本,算一算只用一个月就可以过关拿到毕业证了,这话未免有点夸张,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考试问题和学术风气。孩子从5岁上幼儿园,6年小学,6年中学,四年大学,两年研究生,一般的就业年龄已经到了23岁,可是到底有几个人能不近视且轻松的走完这一段求学之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它的真正含义是不是之无休止的考试和读书呢?我们大学生是已经受过16年苦熬的人了,我们面对的还有继续深造和就业的压力,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近视眼的我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用的,我们这样的苦熬值还是不值?我们的社会经济在很大一部分上难道仅是为了所谓的上学而循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