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年作家(2015年第4期)
40613700000005

第5章 人物(4)

把诗书画真的变成了一个东西

徐冰常常遗憾在自己的成长中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训练,因而一直对能从事文学创作的文学家有一种敬畏。但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中国古典书法、水墨画的印记常常现形。他在2005年一篇名为《所以叫“写生”》的散文里说:

“中国文人古来都以艺术的诗、书、画为一体而自豪,我尝试的结果是把这几者真的变成了一个东西。你可以说它们是书法,也可以说是绘画,又可以是一篇文字。笔墨真的是可以游戏的。”

到今天为止,面对常常和他捆绑在一起“德里达”,他还是一知半解。“他的理论到底是什么,越读越不清楚。”包括德里达在内的西方哲学体系,至今为止都是徐冰感到“云里雾里”的存在。但现在她却不再为此感到局促和紧张。这种释然来自一次阅读海德格尔的经历。“海德格尔在读了铃木的著作后说:‘这正是我在我所有著作中所要说的。’这之后我心里踏实多了。”

先锋

司屠

独行者

司屠

原名姚来江,浙江余姚人,青年小说家,微信订阅号“野餐”主人,著有小说集《同行》、《走----Green和张早故事集》,拍摄短片《一根树干》。

【采访者手记】

我和司屠认识差不多有十年,前段时间,我要做一个叫“访谈”的微信号,于是我就采访了他,因为我前面十年交流的铺垫,我觉得采访很顺利。下面这些是我以前写的评论的集合,我觉得放在这里仍旧是合适的。

司屠的小说我大部分都看过,最早看的是《唐朝的瘦身运动》和《相遇楼梯间》,《唐》更容易读进去一些,因为它有“传奇”,《相》是感触和语言。司屠长相让人想到鹤。他的小说内敛、克制、沉默、优雅,以及其他我还没想到的形容词。对我来说,想把对某个人的小说的复杂感受,用形容词、名词等等表达出来是件困难的事情。司屠的小说有旁观者的气质,眼神细致而热切,但不参与进来。他的趣味兼容并蓄,可以接受形形色色和他截然不同的写作者和写作,他身上有年轻的中年人的气质,冷静热烈,可能像每个人那样,他的身体里有好多化身,这些化身是他的朋友们和他喜欢的人。不知道他有时有没有那种感叹,一切都来不及了,一切都从手边过去了,又觉得这没关系。我看他的小说有这种感受,情绪是克制的,话语是俭省的,态度是平静的。他的小说基本都关注日常生活,好像生活中的一段,细细打磨和雕琢,形成一个精致坚硬的叙述体,情绪是有的,在语言和叙述的表层下面波动,听司屠说曾打算把小说集叫《中国》,这是一个好名字,这些小说很中国和中国人,跟平时我们看到的披红挂彩、敲锣打鼓的不一样,这些中国人过着平静和正常的生活,特别像人的生活。这样东一句西一句,我在拼凑对司屠和他小说的印象,印象对于小说,就像小说对于世界一样只是取一瓢饮,不过我一直向往的是大海的繁复。有时我不太喜欢他的语言,但是幸好我认识他,我知道他的想法很棒,所以有时我有耐心穿过他的语言。司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魅力的,虽然超级闷。我很少从人的身上一般是从人的作品上学习,但我感到,我从司屠身上收到了新鲜的信息。

孙智正

男,1980年出生,浙江嵊州市人,被称为“写作领域的发明家”,著有长篇《青少年》《南方》等,新文体作品《句群》,小说集《杀手》,拍有电影《杀手》《90分钟》等。

不管是多么大型的动物,途经一片树林时都是小动物

孙智正:我刚刚看到你的作品集《大批鲸鱼不如一匹鲸鱼来得壮观》快要出版了。

司屠:是一些句子,一些短小说。

孙智正:“大批鲸鱼不如一匹鲸鱼来得壮观”这句话很漂亮,还有其他这样的话吗,我记得还有:所有动物经过树林都变成了小动物。

司屠:你记错了,是这样:不管是多么大型的动物,途经一片树林时都是小动物。你知道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语言。语言重要了,意思也才重要。

孙智正:这样的话既不丧失你的语言,一般的人看起来也会比较舒服,你有没有有意多写这样的句子?

司屠:肯定的,这样的句子会比较多的人喜欢,一目了然。但不可能老是写出这样美妙的句子来,和写小说一样的。

孙智正:由“保罗的口袋”出,是独立出版吗?司屠:是独立出版,合肥一个书店给我出的,过两天去那里做个活动,放我的短片。

孙智正:什么短片?

司屠:就是《不孤独星球之一根树干》,当然可以不要不孤独星球,只是好玩。

孙智正:是,我觉得”一根树干“就可以了。

还有,我突然想起电影里好像是一根树枝啊,树干好大的。

司屠:树干难道是树身?哈哈。

孙智正:是啊,树干应该是树身。

司屠:一根树枝,好像也对,但我一分钟也没有想到过,这是一根树枝,我就想到了一根树干,这比较奇怪。

孙智正:我记得,我的语境是树身。可能是方言的影响,好像方言是这么说的。

司屠:也不奇怪,比如说有人站在我的窗口看着外面屋顶的热水器说,好像蜡笔啊。这么一说,我发现它们真的像蜡笔。但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想到蜡笔,蜡笔已经不在我的大脑里了。

有些词,我们根本就不会再想起来。仿佛从来没有知道它。

孙智正:说说《一根树干》的内容,当然其实我知道,哈哈。

司屠:一根树干由诗人竖,艺术家张小船,小说家、旅行家刘某友情出演,讲述了竖有一天捡到一根树干,他和这根树干的互动。小时候我们看过西游记,对孙悟空的金箍棒影响深刻。当我们捡到一根树干时,我们就会模仿悟空,玩弄他的金箍棒。

这个片子就是竖拿着这根树干,一路玩,后来上了公交车,唱起了敢问路在何方,有个女孩听到了,下了车,吹起了口哨,曲调当然就是敢问路在何方,然后竖回到自己的住处,把树干在书桌上放好,打出一段话。谈不上有什么故事,得看了才知道,竖、张小船、刘某也就是三个演员还有导演本人我都还喜欢这个片。演员的喜欢是很重要的。而且他们三个都是我挺喜欢的人。

孙智正:作为观众我也比较喜欢。

司屠:有个观众说看了这个片以后,走在路上,他听到自己在哼敢问路在何方,我觉得这个效果挺好,有点欣慰的。于是我想像,满大街的人都在哼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哈哈。

孙智正:那说明是这首歌很洗脑啊,哈哈哈……

孙智正:我觉得像《一根树干》这么清冷孤独的片子,一般人是很难欣赏的噢!

司屠:有一天,我拿着这个片去南京图书馆放了放,看的人有5个,其中有一个大妈说,这片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比较压抑,捡到了一根树干,有点开心,开心的回到了家,开心的在桌子上放好,小小的开心。我觉得她说得挺好。

孙智正:哈哈哈,不错不错。大妈蛮懂。

司屠:大妈有直觉。当然,我觉得我这种组织一些事件的方式肯定是很个人的,很多人喜欢确实也不可能。

孙智正:那你就是要表达这样的东西吗?

司屠:我不表达,我呈现,呈现事件。我觉得,一个好作品是这样,人人都可以从中有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它。你看了觉得我在表达这个,他看了觉得我在表达那个,她看了觉得我在表达这这这那那那,这样就好。

孙智正:什么样的事件?

司屠:事件就是一个人在草地上散步,捡到树干,拿回了家,这么简单。

孙智正:会不会有点小清新?

司屠:怎么会小清新,就是清新,清新是最高品质啊,或者说清真。

孙智正:好的,那就把“小”去掉。

司屠:没事的,我们可以谈谈小清新。我觉得打打杀杀,乱伦虐恋,3P、5P才是小清新,最日常的情绪最平常的动作最虚无啊。如果你心里是清新,那你看到我的句子、我的片子的感觉就是清新。不知道这个意思,孙老师明白了没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应如是。

孙智正:好的,那就把“小”要回来,不过是司屠老师的小清新啊。孙老师明白了孙老师已经明白了的,哈哈哈。

司屠:可能我的作品比较正,人们一下子看不出我的个性来,每个读者就会按照他自己的个性来解读我,这样挺好。我的谜底你永远不懂。

孙智正:我看你拍了很多山的照片,还有其他照片,都有清冷的感觉,是不是用了什么滤镜的缘故啊。哈哈哈。

司屠:绝对没有滤镜,我讨厌滤镜,PS,我喜欢素颜,我认为修饰过度是要不得的。

孙智正:另外你自己有没有注意到,你的照片很少拍人。

司屠:难道我真的这样孤独吗?

孙智正:感觉是呢。

司屠:我感觉我们古往今来的艺术创作的重心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人性),我觉得人与人的关系非常无聊,用一种永生的目光去看,就是无聊。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作家,他去关注人与物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种相对好一点的无聊。我希望自己写出这样的作品,它关注关系本身,而不是人性,人与物的关系。感觉这个是说不明白的,无聊两字也不准确。

孙智正:嗯,大意大意。

司屠:想到这么多的人类关系,这么沉痛,这么纠结,真是太无聊了,而我们作家们还表现得不亦乐乎。

孙智正:哈哈哈哈……

司屠:所以,可能与这个有关,我像你说的很少拍人,我拍山。

我们要用永生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情

孙智正:那么,你有没有万分孤独的感觉,在写作上?

司屠:写作上的孤独应该跟在生活上在人群中的孤独差不多吧。我其实是一个非常讨厌不合时宜的人,但是到头来,我仍然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我一心想隐身在人群中,但最后发觉最好还是一个人呆着。不过,我在生活仍然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我抑制着自己不合时宜的那一面,我和他人说话的语气非常正常,只要你和别人说话的语气正常,你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正常的人。要装得像他们一样正常,那太容易了。

孙智正:长时间一个人呆着你很难的,我知道你一个人在南京一个顶楼住着,一天的时间你大概怎么度过呢?

司屠:其实时间很快的,早上起来,吃好饭就到了中午,然后下午写作,傍晚去城墙,晚上看个片子,看看书。有时候,甚至感觉时间不够。怎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呢?

孙智正:有没有百无聊赖和无尽虚无的时候?

司屠:有啊。生而为人,哪个人没有呢?

孙智正:那你怎么扛过去,有什么具体的方式吗?

司屠:但是,我的想法是,你说的虚无,都是自己的软弱造成的。我想起了斯宾若莎的一句话:我们要用永生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虚无,我们应该拥有这种虚无。至于无尽虚无,我只好死撑,以及对于这永生的好奇来中和。

孙智正:哈哈哈哈,永生是我的口头禅啊。

司屠:他说是永恒。我改了一下。永生比较当代感。对了,我还可以睡觉。当我难受的时候,我就睡觉。我可以寄希望于一觉醒来,那些坏情绪,那些虚无已经过去,它们也是有时间的。

孙智正:换做我是根本睡不着,我就要出去走走。

司屠:我睡得着。

孙智正:到目前为止,你大概写了多少字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什么时候觉得开始“真正的写作”了?有什么契机让你突然脑洞大开吗?你喜欢那些作家古今中外的,或者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写作?我先一下子列出这些问题,你慢慢答。还有你的长篇进行得怎么样了?是不是之前没有写过长篇?我很期待。最后可以简述你一下你的写作的“今天、昨天和明天”。

司屠:一、我写了应该有一百多万字,但是早期很多都被我扔掉了。我现在保留着的都是《阴谋》之后的。大概有30万字,最多了。除了正在写的长篇,基本上都在《同行》和《走》里面。

二、有一天,我写出了《阴谋》,我感觉到了我的写作和其他任何人的不同。我知道这是个好小说。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再写不好的小说了。但我总是希望我的下一个小说和上一个小说不一样。我讨厌定型,不喜欢一种语气写到底。但这毕竟是很难的。每个人的可能性是有限的,我只好慢慢地努力把我能写的好小说都写出来。

三、不知道是什么契机,应该是综合的。你是什么样的人,迟早会走到什么样的时空里去。世事无常,但世事更有常,我努力在这有常中。写作也是,让无常自己到来。我喜欢的写作都是源头型的写作。喜欢的作家那就太多了,好像我是这样一种写作者,我总能在别的写作者身上看到他们的好。我感觉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在我的各个朋友们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很好的品质,每个人特有的个性特征都很吸引我,我易于感染。有时候,我发觉我脸上出现了某个人的表情,或者我的语气是某个人的,我不禁笑了。

四、长篇暂定名为《中国》,绝对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长篇,一种只属于我的整体。但我感觉像短篇,但因为可以一直写下去,它就成了长篇。其实《走》也可以说是一个小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