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年作家(2016年第1期)
40615700000025

第25章 艺术镜像(2)

青年作家:看过你和欧阳江河的对话,非常专业和精彩,可以看成一个长辈和晚辈的对话,也可以看成一个诗人和画家的对话,你自己怎么看待这样的对话?对你有什么影响?

关晶晶:可以促使我去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吧,毕竟我不是做文字工作的,平时自己不太主动去做这些。江河老师口才极好,思辩性强。这种对话也能收获一些别人的经验。

青年作家:对话中可以看出,你把绘画想得很深很透彻,也敢于质疑和反驳,尤其是你在阐释“抽象性”与“思想性”的时候,你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人佩服,那么抛开“抽象性”来谈,你认为“思想性”对绘画的意义是什么?关晶晶:“思想性”对绘画没有绝对的意义。作者是感性的,还是善于思考的,并不决定作品的好坏。

[很多事情不必说也无需说]

青年作家:据了解,生活中你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为什么不爱说话?

关晶晶:我也想知道为什么。见人越多话越少,很多事情不必说也无需说。

青年作家:你说你时常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反过来说,你对生活和生命是不是缺少好奇心和探索欲呢?这种“没意思”的感受会消解你的创造力吗?

关晶晶:不会,知道生命的结局,才要好好活着。

青年作家:纵观你到目前为止绘画的经历,哪一段是你最难忘的?哪一段是你认为突破最大的?

关晶晶:其实对我来说都一样。也许转折变化时有些画自己会觉得有意思,因为新的可能性的出现。

青年作家:有没有给自己确立目标,比如要画到哪个水平、哪种程度?

关晶晶:没有,顺其自然就好。

青年作家:网上关于你的评论文章特别多,几乎都是一边倒的好评,你怎么看待这些声音?

关晶晶:过奖了。

青年作家:也知道一年中你有段时间会离开北京的工作室去云南大理度过,为什么会选择大理?在大理不画画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呢?

关晶晶:空气好啊,该干嘛干嘛,喜欢做什么能做就做。

青年作家:通过你的先生赵野,一定认识了不少诗人吧,在你眼中诗人与画家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诗人还是画家?

关晶晶:是,有诗人朋友像欧阳江河、孙磊、王艾、胡赳赳、梅花落、钟鸣,还有批评家敬文东先生,与我有过对话或文章,我很感谢他们对我这个晚辈的认同或鼓励。我觉得诗人和画家没什么不同,喜不喜欢也在人不在身份。

铁汉温柔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撰稿:程取

代表作:

《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1936)

《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Madre(1948)

《盖世枭雄》Key Largo(1948)

《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 Queen(1951)

《叛舰凯恩号》The Caine Mutiny(1954)

《无冕霸王》The Harder They Fall(1956)

在他死后已超过半个世纪的今天,亨弗莱·鲍嘉仍然是一位名声响当当的国际偶像,他塑造的一系列坚毅、冷静或复杂的形象,成为一个阶级的符号,以及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记。他被美国电影学会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一名”,三次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一次获奖。这位男人眼中的英雄,女人眼中的绅士;银幕里的硬汉,生活里多愁善感的人儿,正徐徐拉开他一生的帷幕。

[叛逆少年]

亨弗莱·鲍嘉出生于1899年的圣诞节,父亲是曼哈顿事业有成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一本著名杂志的插画家。生为家中的长子,鲍嘉还有两个妹妹。

尽管拥有着令人艳羡的英国皇室血统以及富裕的家境,但鲍嘉自小的家庭生活却并不像看上去该有的那么美好,他曾说自己的父母总是忙于各自的事业而常常争吵,并且还常在孩子面前毫不顾忌流露自己的小情绪,母亲莫徳更是让子女对她直呼其名而非喊“妈妈”。在这对夫妻看来,勉强维系这个家庭只缘于三个孩子。母亲负责鲍嘉的全部家庭教育,从宗教信仰(鲍嘉随母亲为圣公会教徒,而他的父亲则属长老会教派)到他的仪态打扮。然而,作为一个小男孩,鲍嘉却常常因为他的卷发,或者母亲让他摆的可爱造型和给他穿着的勋爵衣服而被人嘲笑。至于父亲,鲍嘉则从他那里继承了不少伴随终身的特点,比如喜欢钓鱼、热爱帆船,以及容易被意志坚强的女性所吸引。

少时,鲍嘉被送到私人学校念书,后皆由于各种缘由辗转求学,在学校的鲍嘉一度表现出冷漠和忧郁,在他自己看来全在于家庭环境对他自身的影响。1918年,鲍嘉被著名的精英寄宿学校——菲利普学院开除,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读书意味着将来鲍嘉已没有可行的职业选择。同年春天,抱着对大海的热情,鲍嘉加入了美国海军,在这档期,鲍嘉的唇部又受伤了,原因同样有各种说法,由于损伤到部分神经而导致面部肌肉局部瘫痪,不过这伤非但没有影响鲍嘉,反而成为了他日后银幕上独享的个人特色之一。

家庭生活让鲍嘉的成长变得冷漠,这性格又造就了他颇为任性而叛逆的少年时代。他说:“在十八岁那年,战争是最伟大的东西!”然而,直到一战即将结束,他仍然在接受训练,从未真正执行过任务。复员后,鲍嘉在一个个低级别的工作之间跳来跳去。他是那种不知道自己一生将会做什么的青年。

[成为演员]

1920年,鲍嘉退役,并在父亲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一家剧团工作,从杂工开始,到剧团经理、舞台主任。在剧院,鲍嘉观看了一系列舞台剧,使他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剧团老板的女儿、百老汇演员Alice Brady给了他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角色,她认为鲍嘉并不适合行政工作。这个角色是个日本管家,鲍嘉的医生父亲在看过儿子的首演后,轻声对旁边的人说:“这孩子不错,不是吗?”

不过,评论界的肯定则要晚来得多。

在整个二十年代,鲍嘉专注于舞台表演,他的足迹遍布全城。他的努力、守时和谦虚为他日后成为大明星提供了保证。

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鲍嘉也获得了他的银幕表演机会。1930年,鲍嘉被星探挖掘并拿到福克斯公司一纸合同,并且在那里遇到了斯宾塞·屈塞。二人成为朋友,并且共同出演了鲍嘉的电影处女座——约翰·福特的早期有声电影《监狱三友》。当然,这部电影未能使他在好莱坞得志。随后,鲍嘉一度处于长时间不工作的状态。在1930年至1935年间,鲍嘉辗转于好莱坞和纽约之间。

制片人亚瑟·霍普金斯曾谈道:“当我见到这个演员的时候我吃了一惊,我从未如此欣赏一个人,他看起来是那样的陈旧,穿着白裤子挥动着网球拍。他的看起来离一个冷酷的杀手很远,但他那干燥而疲惫的声音告诉我,那声音就是囚犯杜克的声音。”

于是,霍普金斯相中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在百老汇摸爬滚打多年的小伙子。并且,1936年的《化石森林》获得了成功,鲍嘉扮演的杜克用愤怒的眼睛和绝望的神情征服了评论界和观众。《纽约时报》评论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说:“一个令人喜欢的人……一部轰动的西部片。亨弗莱·鲍嘉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干出了最漂亮的一票。”鲍嘉则认为这部影片的表演让他摆脱了以往圆滑的东西、奢侈的东西、僵硬的衬衫、看起来优雅的燕尾服……等等这些曾经在生活里让他感到无比厌恶的东西。

伴随着银幕上第一次成功而来的是,在未来几年里鲍嘉都被定位为反派配角。从1936年到1940年,他扮演过的角色共计12次被送上电椅,需服役刑超过800年。不但如此,华纳电影公司的拍片成本相当有限,鲍嘉常常穿着自己的衣服上工,就连他的小狗也在影片《夜困摩天岭》中露过脸。对老板杰克·华纳来说,只要电影赚钱,演员有薪水拿,就不该有人抱怨。1939年,鲍嘉在影片《X博士归来》中演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他说:“如果是杰克·华纳的血……我就不会那么介意了。让人不舒服的是,他们喝着我的血,我却在拍这烂片。”

受制于好莱坞繁荣时期的片厂制度,明星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再者,华纳更没兴趣把鲍嘉培养成明星。在当时,詹姆斯·卡格尼和爱德华·G·罗宾逊是华纳的首选,再好一点的角色也被分配给保罗·穆尼、乔治·拉夫特等演员,鲍嘉只能挑剩下的演。鲍嘉在电影里一次又一次被卡格尼或是罗宾逊秒杀,在银幕下,鲍嘉几乎不看自己演的电影,也极少出席影片的首映式。为了满足大众及报纸的好奇心,他甚至发布过关于他私人生活的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