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年作家(2016年第1期)
40615700000026

第26章 艺术镜像(3)

如此不太圆滑的性格使鲍嘉的路途走得并不顺利,他说:“我不能在一个温和的讨论中,不把它变成一场争论,正因为我在面对大家的时候,语气有些傲慢。没有人喜欢我。所以他们总给我这类坏蛋的角色。”

1999年,鲍嘉的儿子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说,他的父亲生性敏感,为人苛刻,一辈子反感虚伪做作,厌恶自己为了讨生活而参演的那些烂片,他极力维护自己性格中迂腐的理想主义,离开纽约的安定生活来到洛杉矶,并且只能靠着小聪明维持生计,他的生活是很灰暗的,所以他酗酒,想让自己躲开那些二流的人和事。

[巅峰制造]

40年代,美国加入二战,为了顺应时局,电影公司也逐步削弱了黑帮片的产出,开始把精力投入到侦探片和间谍片的制作中。

1941年,鲍嘉42岁。

华纳公司决定投拍达希尔·哈米特的小说《马耳他之鹰》,由初次当导演的约翰·休斯顿执导。制片人哈尔最初想让乔治·拉夫来演“山姆·斯派德”这一角色,不过,乔治·拉夫担心这一版本无法超越1931年翻拍的那一版同名电影,拒绝了这次角色邀请。于是,角色落到了鲍嘉身上。

或许对于导演约翰·休斯顿来说,他的内心此时应该在无比狂喜中,没有什么比一个酒鬼导演遇到一个愤世嫉俗的酒鬼演员更合拍的事情了。

对于山姆·斯派德的饰演,鲍嘉表现出了少之又少的反扑克脸态度,他说:“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杰作,令我自豪的东西太少了,这是一个。”所以,对于鲍嘉来说,约翰·休斯顿真是一个重要的人。那个穿雨衣戴帽子的私家侦探斯派德,也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鲍嘉太适合这样的角色,外表冰冷,内心酷热。对这个世界的善与恶拿捏分明,毫不留情。这个神秘的男人,嘴角挂着难以捉摸的笑,让你惧怕让你忧伤。他以粗粝而决绝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这种暴力强权之下内心的脆弱却无人能够触碰到。

如同特吕弗曾在文章中形容的那样:“他每次开口说话都让人琢磨不透。他那副下巴叫人忍不住想到一具活死尸合不拢的嘴巴,一个即将带着笑意消失的忧愁男子的最后表情,那是地地道道的死亡的微笑。”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为急迫地回应美国参战,华纳公司组织了一批人马,决定拍一部反法西斯题材影片。由制片人哈尔·沃利斯和导演迈克尔·柯蒂斯搭建的一个剧组:英格丽褒曼演依尔莎,亨弗莱·鲍嘉演里克,保罗·亨莱德演拉兹洛,康拉德·维德特演司特拉斯少校,克劳德·雷因斯演雷诺中尉,他们全是一流演员,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不过,虽然阵容强大,《卡萨布兰卡》这部在1942年5月开拍时,却只有半部剧本。所以在拍戏过程中,制片人哈尔不断与编剧爱泼斯坦兄弟发生争执,导演柯蒂斯则在每次便餐时和制片人大吵,剧本则是一边演一边修改。

英格丽·褒曼在她的自传《我的故事》里这样写道:“我们每天都是临时凑集起来研究对白。他们每天给我们一些台词,我们则试图了解其意义。谁也不知道剧情如何发展、怎样结束,也就无法掌握所演角色的性格……我一直想知道我爱上了谁,是保罗·亨莱德扮演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领袖维克多·拉兹洛,还是亨佛莱·鲍嘉扮演的酒吧老板里克。”而导演迈克尔·柯蒂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他也不了解这个故事到底要如何发展,所以他含含混混地跟英格丽·褒曼说:“你到底是爱谁我也不太清楚……介于两者之间吧。”褒曼因此完全无所适从,在影片中,她说:“我不敢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打量拉兹洛,因为接下来我就得用一种不包含爱情的目光望着里克。”而鲍嘉,每天拍完戏就跟人抱怨说:“我每天要问:‘喂,今天我到底演什么?怎么演?’每次,我都被告知:‘我们还没有肯定,演得好一些就行了。’”

事实上,刚开始鲍嘉觉得这是一部过于喧闹的爱情故事,想逃脱这个角色,华纳公司再一次坚持让他演出。然而就是这部准备仓促的《卡萨布兰卡》,成就了鲍嘉演技的巅峰期,也给了这个冷面杀手一袭温柔。鲍嘉还在此剧贡献了那句最著名的台词:"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一个爱国者,鲍嘉多次出席集会,并长途旅行,到遍及世界的美国军队中进行慰问演出。尽管他所扮演的银幕形象是粗暴的反面人物,但此时他本人已是相当彬彬有礼、谦和,保持着真正的君子风度。到40年代中期,他已成为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

[铁汉柔情]

鲍嘉一生合作过的女演员无数。他的第三任妻子梅欧疯狂地妒忌着任何一个与鲍嘉合作的女演员,他给第三任妻子梅欧取的外号是“拳击手梅欧”,因为她脾气火爆而且还有酒瘾,时常与鲍嘉争执打斗。有一次她在家里放火,还有一次她用切肉刀戳到鲍嘉的背上。百般忍让之下,鲍嘉只好借酒消愁,而且非烈酒不喝。鲍嘉的嗜酒如性以及精神长时间压抑都与自己的几段失败婚姻有关。梅欧还曾闯入英格丽·褒曼的化妆间大发雷霆,不过,略感遗憾的是,也正像《卡萨布兰卡》那个留有遗憾的结局,褒曼和鲍嘉并未擦出什么火花。或许褒曼这个情场得意的花花女王也正惆怅吧,她那拿爱当游戏的作风与鲍嘉这个二次元冷峻冰峰男人的多巴胺分泌根本不是一个频道的。

褒曼在自传中回忆道:“我吻过他,可是我并不了解他。”

1951年,鲍嘉52岁。

与亲密无间的酒友约翰·休斯顿再次合作影片《非洲女皇号》,这次的搭档是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好在这两位老戏骨终于在银幕那头碰上了面。同时这也是鲍嘉第一部彩色影片,对于看惯了他的黑白电影,色彩赋予了鲍嘉更多的层次感。而这部影片也为鲍嘉获得了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由于这部影片,鲍嘉与凯瑟琳·赫本成为了终身的朋友。看来凯瑟琳·赫本得有多么优秀的品质才能为鲍嘉赞许。

1954年,鲍嘉与奥黛丽·赫本合作了电影《龙凤配》,对于鲍嘉来说,这真是一段不快的经历。开拍起始,鲍嘉就不希望奥黛丽·赫本扮演萨布丽娜,认为自己当时的妻子劳伦·白考尔更适合。并且他还公开说过讨厌奥黛丽·赫本,认为她天真得根本没有演技,只会穿着纪梵希成衣卖弄自己的身段和大眼睛。鲍嘉也讨厌比利·怀尔德,认为他根本不应该找自己来替加里·格兰特出演这部电影。当然,入不了鲍嘉的眼并不奇怪,能入这个怪人眼睛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劳伦·白考尔,也是鲍嘉一生最著名的那段爱情的女主角,19岁的少女,嫁给了比她大25岁的鲍嘉。踏入影视圈之前,白考尔是《哈波氏》杂志的封面模特,导演霍克斯看了她的照片,只是向秘书打听一下这个“红酒一样”的年轻女郎,结果秘书却直接把这位女郎从纽约叫到了好莱坞。白考尔很快就站在了最好的导演面前,将要和最好的演员一起,出演一部以海明威原著改编的电影。

得知要与鲍嘉合作,白考尔对这位大明星的感觉却是:他长得不好看。的确,鲍嘉的长相在那个年代众多一线演员中不算完美,却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鲍嘉穿着宽松长裤和棉衬衫,而白考尔是一个有着蓝绿色眼眸的可爱女孩儿,和他一样高,或者还更高一些,直到现在,白考尔还记得鲍嘉当时说的那句话:“我们会有很多在一起的有趣时光。”

白考尔给鲍嘉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她之前,鲍嘉这个被家庭折磨坏了的怪人甚至不知道爱情是这样美好的东西。不过,他们的爱情显然不会被看好,全好莱坞都在等着看他们的笑话。甚至是鲍嘉所在电影公司的老板霍克斯也警告白考尔:“你若跟了鲍嘉,只能做个昙花一现的‘流星’,一辈子也当不了好莱坞明星。”

尽管如此,鲍嘉和白考尔坚称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白考尔形容鲍嘉说:“鲍嘉是个莽汉?哦,不,在我看来,他有一颗优雅而温柔的灵魂。”鲍嘉的好莱坞朋友大卫·尼文曾回忆道:“鲍嘉喜欢白考尔的姿容、她的诚实和她的气质,白考尔虽然年轻却懂世故,她不屈从鲍嘉的意图,也不和他啰里啰嗦,把他当做一个男人和演员来尊重。”

经过了与现任妻子梅欧的斗争。终于在1945年5月21日这一天,鲍嘉用温柔的嗓音诉说着他的誓言,新娘的声音甚至比平时还要低沉沙哑。鲍嘉吻了白考尔的脸颊,说了声:“你好,宝贝。”一直到1957年,鲍嘉因咽喉癌晚期死去,好莱坞也改口用尽了所有词汇来赞美鲍嘉和白考尔12年的婚姻。可以说,黑色电影成就了鲍嘉的事业,而白考尔却成就了鲍嘉本人,使这个活了四十多年的郁郁寡欢的中年男人终于敞开了微笑。

如今,鲍嘉已离去我们近六十年,那张影史上最容易被辨认的面孔,却仍然活在我们心中,只愿风华能再茂,彼此都能走进最恰当的岁月。